互联网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
2017-03-08胡春霞
胡春霞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互联网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
胡春霞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和表达感受的主要途径,然而,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其作用有“+”也有“-”,用得好是宝库,用不好是魔盒。分析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寻趋利避害的有效途径,化“-”为“+”,主动占领互联网等新媒体,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网络必须面对和思考的现实课题。
互联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重大的科技发明之一,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文明进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所言:“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这表明半数中国人已经接入互联网,网民规模增速迅猛。显然,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利用互联网工作学习和生活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常态。报告还显示,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5.1%,这说明,互联网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快捷的交流方式,在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逐步影响着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判断力及行为活动。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其作用有“+”也有“-”:如果正确利用,它是阿里巴巴的宝库,会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果用不好,它是潘多拉的魔盒,会对青少年一代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会毫不留情地葬送青少年的前途。在此背景下,分析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寻趋利避害的有效途径,化“-”为“+”,主动占领互联网等新媒体,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网络必须面对和思考的现实课题。
一、网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机遇
要想更准确理解互联网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的机遇,首先要了解互联网作为新媒体所具备的特点,因为它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优势。具体来说,互联网作为新媒体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及时、互动性强、形式丰富多样等特征,这些特点使网络极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信息量大,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提供丰富内容
当前青少年兴趣广泛、好奇心强,传统媒体因为信息量有限且时间相对滞后已无法满足青少年的多种需求。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助于青少年从中汲取养料,完善知识结构。现在学生有了问题不找老师找百度,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通过网络可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和知识,了解国内外的热点问题等,有助于开拓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
(二)更新及时,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最新素材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传播信息速度快、更新及时。传统媒体报道的信息大都是已经发生的信息,时效性不强,而互联网则打破了这一局限性。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并且可以及时更新,使大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动态,有利于满足青少年求新求快的需求。互联网获取信息快捷方便的特点也是青少年爱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原因之一。
(三)互动性强,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发展平台
传统媒体如报刊、出版、广播、影视等以文本、图片、音频等形式虽然也能够给青少年传递大量的信息,然而,青少年却是无法参与进入,只能被动接受。而互联网等新媒体则增强了互动性,青少年可以通过短信、论坛、即时通讯等方式与信息传播者进行双向交流,针对某些现象和观点发表个人见解,做出评论。虚拟的场所有利于青少年将平时不能说或不敢说的观点充分表达出来,利用“键对键”的交互性,弥补“面对面”的局限性,有利于青少年增强交流沟通和社会参与度,有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使其形成开放意识、平等意识。
(四)形式丰富新颖,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开辟崭新途径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呈现内容的形式更加多样,非常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图片、视频、音频、动漫、沙画等丰富多彩的感性形式很容易为青少年喜爱和接受,蕴含其中的价值理念、行为准则和理想目标也容易被青少年理解和认同。互联网的这一优势,有利于实现文字内容的视觉化、理性概念的感性化,运用娱乐、艺术等时尚元素表达价值引导和认同,可以将枯燥的政治说教转化为文化作品的传播,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网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挑战
网络在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对青少年的学习途径、价值取向、道德判断和选择带来了挑战。
(一)对学校传统德育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是,在互联网面前,学校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显得苍白无力。低头玩手机现象在学校尤其是高校上公共课时非常普遍。据麦可思公司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被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超过九成拥有智能手机;在拥有手机的学生中,超过90%的学生都承认自己在课堂上玩过手机。甚至有些学生每天上课就是忘了带课本,也不会忘记带手机,上课不听课也不会忘记聊天、点赞、浏览各种信息。网络海量的信息以及丰富多彩的功能对青少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
(二)对青少年道德认知和选择提出了挑战
在互联网环境下,青少年每天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获得各类信息。大多数信息是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的,但是也有许多低俗、猎奇、无聊、胡编乱造的非主流,甚至是捕风捉影、移花接木的信息充斥着青少年的视野,挑战着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力。由于互联网所传递的信息多是采用简洁明了的形式,较少深入报道,而青少年缺少阅历,缺少必要的独立思考,很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以至于部分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与网络小说不能自拔,甚至还有少数青少年深受网络色情、暴力信息的毒害、蛊惑,而去伤天害理、违法乱纪。
(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了挑战
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企图分化、西化中国的野心始终不死。继广播、卫星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互联网成为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途径,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网络上,各种歪曲历史、诋毁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层出不穷,“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董存瑞炸碉堡系虚构”、“邱少云在烈火中一动不动违背生理常识”,所有这些言论不是真正去追求历史的真相,而是要颠覆英雄、消解崇高、解构历史。如果一个国家的青少年对国家历史、民族英雄持有一种怀疑、否定的态度,西方的价值观念将会趁虚而入。因此,我们要高度警惕网络媒体上出现的各种歪曲历史、诋毁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使之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主要渠道。
三、应对挑战,化“-”为“+”的几点思考
(一)依托网络媒体,学校需创新德育教育模式
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忽略青少年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思想倾向,通过直接“灌输”来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结果事倍功半。今后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生硬的德育模式,变“灌输式”为“互动式”,变“概念化”为“感性化”,根据互联网传播的新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方式,将活泼、时尚、创意的元素纳入到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达到育人细无声的效果。
引导青少年开发利用新媒体,变玩具为工具。将课堂上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制作。比如利用小影软件、会声会影软件制作成弘扬正能量的微视频、微电影,通过学生发现身边的故事,传递生活中的善与美,更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利用互联网,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教育工作者要高度关注网络上发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并通过微博、微信、QQ群与学生进行互动,积极引导学生用理性、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媒体曝光的问题,及时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问,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二)因势利导,家长应注意言传身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面对势不可挡的青少年上网潮流,作为家长虽然担心,但是只能疏,不能堵。家长应该主动学习一些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培养、指导能力,了解孩子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聊天、交友还是玩游戏,了解哪些游戏适合青少年学生玩,同时知道孩子们正在玩哪些游戏,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家长要经常与孩子交流沟通,做他们心灵的依靠,在他们需要倾诉的时候听听他们的心里话,这样有利于帮助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家长要做到言传身教。最近网上有段顺口溜比较火,“龙生龙,凤生凤,‘低头族’的儿子‘手机控’”,这句顺口溜反映了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仅做不了正面榜样,甚至成了反面教材。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养成自觉避免沉迷网络、正确使用网络的好习惯。
(三)净化网络环境,政府要加强网络监控
“水中有毒,鱼岂能防?”网络信息量巨大,自由度高,更新更是迅速。要防止网络有毒信息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就需要政府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和管理,从源头上“过滤”有害信息,“绿化”网络环境,减少不良信息暴露到青少年眼前的机会,同时,还应健全法律、法规,严格规范信息传播制度,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低俗,甚至是反动、淫秽和暴力的信息和言论。
另外,政府部门还要有化解应急事件的意识和能力。针对点击率高、评论量大的热点事件、重点信息等要及时了解和监控部署,在出现异常的时候能够快速反应,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明辨是非曲直。
(四)弘扬主旋律,网络媒体要承担起育人责任
网络媒体如果不传播优秀文化,低俗信息就会泛滥成灾,甚至外来的文化和价值观就会趁虚而入。近年来,西方国家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在宣传西方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方面无孔不入,对我国青少年毒害甚大。对于西方的“洋节日”青少年是如数家珍,从圣诞节、情人节,到后来的愚人节、万圣节,可以说,以西方节日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越来越多地进入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之中。可是,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青少年却知之甚少,比如,大家都知道圣诞节是纪念耶稣诞生之日,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第二天就是毛主席的诞辰,这与网络媒体的宣传有直接关系。今后,网络媒体要承担起育人责任,要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价值观融入到文化产品、影视作品、动漫作品中间,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传达给孩子们,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平面向立体、从静态向动态、从显性到隐性、从时空性到超时空性的转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新鲜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达到“日用而不觉”的效果。
(五)注重网德教育,青少年需加强网络自律
引导青少年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划,这比外部要求更有效。要使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规定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积极开展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网络文明习惯。同时,青少年要提高自身使用网络的道德水平,培养成熟理性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自己真正成为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受益者,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和践行者,积极弘扬明是非、知荣辱、辨美丑、识善恶的网络正能量。
[1]陈红.微媒体化下青年社会心态变化及其引导策略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
[2]陈志勇.网络新媒体视阈下以文化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
[3]徐春雨.探析新媒体助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A].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第三届(2015年)年会暨山东省分联盟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
Reflections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of Youngsters
HU Chun-xia
(Liaoche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iaocheng 252000, China)
As a new media, Internet has become the main way for youngsters to get information and express their feelings. But Internet is a double-edged sword with its effects of positive as a treasure and negative as an evil box. It is a practical issue to face and think to the society, family, school, and network operators by analyz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of youngsters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Internet, turning negative effects into positive effects and taking the initiative to occupy the Internet and other new media,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youngsters.
Internet; youngster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2016-11-22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重点教改课题《微课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索》(2015LZYJ25AS)的阶段性成果。
胡春霞(1970- ),女,硕士,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206
A
1671-3974(2017)01-0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