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比较阅读法的关键因素及操作方法

2017-03-08双鸭山市教育研究院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课外文言文意象

双鸭山市教育研究院 翁 红

高中文言文比较阅读法的关键因素及操作方法

双鸭山市教育研究院 翁 红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真能’读?”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真正的阅读教学中,没有比较就没有收获,那么如何选择比较的关键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决定了教学和学习的方向,也决定了获得成果的丰硕与否。

1.课内文本间的比较

任何教材的编写,都会遵循相近的原理,人教版语文教材也是如此。从整体而言,人教版教材中所涵盖的文言文作品,大致分为游记散文、传记、诗词歌赋等,从各单元而言,也是遵循相近的精神内核。以《兰亭集序》和《赤壁赋》为例,运用比较阅读法,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均以时间开头,又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的感慨,但不同的是王羲之的文章符合魏晋风流的特征,大抵是人生苦短、兴尽而归的感慨,而苏子瞻则表达了人生虽苦短,宜当及时行乐的豁达,兼有时不待我的苦闷。再如《诗经·卫风·氓》和《离骚》,同为先秦经典,二者的文字同样佶屈聱牙,同样是表达情感,但《诗经》更多反映先民的日常生活,包括工作、感情等,而屈原的词辞藻华丽,各种瑰丽的意象纷至沓来,所表现的个人情感则是奔放热烈,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感慨,更有虽百死亦不悔的坚定与从容。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首先就会对其中的主题思想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教师再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与故事化的语言,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课外文本间的比较

对课外文本之间的比较阅读是建立在学生了解一定的文言文知识,有一定的文学修养的基础之上的。以李煜《虞美人》和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为例,二者词牌名相同,但所表达的内容却大相径庭,一为家仇国恨,一为个人感悟;一为缠绵悱恻,痛入心扉,一为淡然解脱,心若死灰。通过比较,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词牌的意义,也会去了解其中的差异,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因素也就呼之欲出,那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将不再是被割裂的一篇作品,一个作者,而是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这将更有利于学生人文底蕴的培养。

3.课内与课外文本间的比较

学生所接触的文本一部分来自课内,更多的则来自课外,而阅读课外文本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觉性,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各种文本的自觉性,需要教师施加一些适当的压力,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阅读,一方面可以从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入手,进行比较阅读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从不同作者的相近作品着手,比较研读同一类型作品的字词运用与思想感情等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做过多的要求,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上。

以苏轼为例,人教版收录了他的散文和词,但对于他的诗歌没有涉及,诚然,苏轼的词相比于诗更负盛名,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轼的诗没有可品味的内容,只是他的词更有代表性。以《定风波》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为例,《定风波》一词,全词意象丰富,通过风雨、竹林等的情景营造,抒发了一位正直文人在困境中旷达超脱的胸襟以及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再来看《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第一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开宗明义,后续的几句也基本延续了这样的基调。这符合宋诗的特征,重理轻意象,这也是跟唐诗的重要区别之一。纵观全诗,虽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但整体的节奏还算明快。经过比较,我们不禁要问:同一作者的作品,为何在意境、意象乃至自身的感悟上,有如此大的偏差?除了题材的不同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偏差?自然,学生就会循着这条思路,从苏轼的生平、作品等因素中,寻求答案。

总之,比较关键点的选择,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无论是课内文本,还是课外文本,通过比较阅读,最终达到的目的是实现各个环节相互反馈与反哺,建构由“知识—兴趣—爱好”的养成体系,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那么,比较阅读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都有哪些操作方法呢?此操作方法,简言之,就是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师自身的积累,在兼顾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学到知识,情感得到熏陶的手段和措施。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论述。

1.创设情境和语境,吸引学生兴趣

教师如果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其保持专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应该如何创设情境和语境呢?如苏轼的《赤壁赋》和王勃的《滕王阁序》,二者都是描景抒情的典范。

第一,在景色描写方面。《赤壁赋》写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虚实结合,寥寥数笔,一幅月明星稀,山高水阔的景象就跃然眼前。而在《滕王阁序》中,则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同样的虚实结合,水潭清冽,烟雾缭绕,层峦叠嶂,是为实,飞阁流丹,桂殿兰宫,宛若仙境是为虚。纵观全文,用词华丽,意象层叠,排比之势扑面而来,把江南水乡的温婉秀丽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在抒发情怀方面。《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充分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洒脱豁达的心态。而《滕王阁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既有时不待我的感慨,更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通过对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其中的主题以及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同时二者所抒情感不同,也为学生提供了思维扩散的不同范本。这样进行教学,简单易懂,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能实现人文素养的积淀。虽然传记类作品不在高考大纲之内,但对于学生个体的修养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2.运用穿插教学法,有意识培养学生使用比较阅读法

理论研究到具体的实践操作,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去理解吸收。比较阅读法更是如此,它的操作方法,虽然简单,但要真正熟练运用,却也涵盖了诸多方面。笔者认为,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应当结合穿插教学法共同使用,在确保主讲作品地位的同时,穿插相关或相近的作品进行比较,既能营造比较阅读法无所不在、适应性强的氛围,也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诗经·卫风·氓》为例,在讲解此文时,可结合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两者同写爱情悲剧,但《氓》中女主人公虽恋恋不舍,却敢于抗争;而《孔雀东南飞》中女主人虽矢志不渝,最终却以悲剧收场,抗争的形式虽壮烈,但抗争的意味却削弱了很多。还有很多的乐府诗诸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通过教学使学生大致把握此类内容的脉络走向,能在逐步提高学生运用比较阅读法能力的同时,也逐步培养自身的鉴赏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多媒体因其操作简单、图文并茂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为例,前者表露了锦衣玉食下儿女情长的心态,而后者则是发出了南下渡江之后孤苦伶仃的感慨。特别是《声声慢》,叠字的运用可谓字字血泪,句句催人泪下,可借助多媒体,平行比较两首词,通过名家朗诵,播放相关背景音乐等,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其中的时空转变和作者的人生变幻。但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注意“度”的问题,过犹不及,就会脱离原有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法,要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教师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逐步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再从兴趣入手,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编辑/李莉E-mail:lili79928@163.com

猜你喜欢

课外文言文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小满课外班
意象、形神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