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教融合常态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策略

2017-03-08崔宝东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科教科学研究创新型

崔宝东

(遵义医学院,贵州遵义563003)

科教融合常态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策略

崔宝东

(遵义医学院,贵州遵义563003)

科教融合是高校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战略选择。面对高等教育科教融合新常态,现代高校应当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必须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在教学理念更新、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以及科研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等方面有所作为,逐步将自身拥有的科研和学术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科教融合;人才培养;科研创新

《管子·权修》中记载: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此古语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教书育人之路曲折而漫长。随着历史文明的不断演变,新的时代赋予人才培养以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现代科技革命的兴起、文化的多元化、知识的网络化和智能化使得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今的人才培养不能简单定义为知识的传授或文化的传承,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既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又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在百年树人大计中任重而道远。新的时代、新的人才需求、新的大学使命,其本身构成了现代大学的四大核心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创新,四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是现代大学价值的重要体现,服务社会是对其他三大功能的延续和拓展。鉴于此,在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不是矛盾体,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

然而,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教学和科研在高等教育中孰轻孰重的问题一直是高等教育界争论不休的焦点[1]。有人认为,在现代高等教育中,教学才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表现形式,科学研究是教学的累赘,两者是相互冲突的关系,从而忽视了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促进作用,这是形而上学的片面论思维。尤其是在中国,科学巨匠与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依然匮乏、科学素养与学术道德逐渐被功利主义侵蚀。值得庆幸的是,1995年,中央领导人高瞻远瞩,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发展战略。1998年以来,为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教育部先后启动了“985工程”“211工程”以及中国科学院提出了“知识创新工程”,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显著提高。在当下科技日新月异的年代,衡量一所大学是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超的教学水平固然重要,雄厚的科研实力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科教融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面对日益残酷的知识和科技竞争,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号召,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顺应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必须突破传统高等教育“以单一知识传授或文化传承为中心”的观念束缚,不断将高校科学研究的巨大优势和潜力转化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驱动力。

1 创新体制机制,为“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营造和谐氛围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世界一流大学大都经历了从重视教学,到教学与科研并重,再到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的发展历程,科教融合是一流大学发展的高级形态和重要特征[2]。根据这3个发展阶段,我国的大学名义上大体可以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3种类型,少数国家重点高校一般属于第一种类型,大多数一般高校属于后两种类型。分析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不难得出:我国的很多高校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方面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研体系,科研实力显著增强;然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科研、轻教学或重教学、轻科研的问题依然突出,高校中真正实现教学与科学研究融合发展的可推广实例依然偏少。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于3个方面:其一,高校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师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教师年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审和职位晋升的主要依据是获批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的数量,而不是投入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其二,高校教师为获得高的科研奖励和占据更多的学术资源,过度追求科研利益,忽略原始创新;其三,教学与科研有着不同的智力分工,不擅长科学研究的教师会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教学上,而不是科研。以上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教学与科学研究之间相互冲突和脱节,使得教学与科研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形成合力。因此,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应根据高校自身的情况,不断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将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融合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来。

首先,高校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定位,并结合本校师资的特点和水平,在职称评审、人事聘任与业绩评定过程中,逐步取消以教学岗和科研岗岗位分设为依据的评审制度,在职称晋升中逐步引入合理的退出和淘汰机制;积极倡导“以知识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学术研究活动融合教学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逐步建立“以育人的理念做科研、以研究的严谨态度搞教学”的高校教师评聘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此外,高校要逐步建立促进科教融合的奖惩机制,密切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和配合,实现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的互通互用;建立教学水平评价—学术水平评价—学生反馈三位一体的科教融合机制,对于科研融入教学良好且学生受益匪浅的先进案例和先进典型给予大力表彰,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经验推广。

2 转变教学观念,推进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大学的教学观是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目标,以“教学即学术”的理性精神为指导的现代科学观。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高校要不忘初心,始终坚持精英教育的育人理念,努力探索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文化素养。

高校教师要不断革新教学方法和更新授课内容,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多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启发式和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授课过程中,高校教师要用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和学术研究成果充实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大学开展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还要避免教学与科研的刻意社会化和世俗化。中国大学教育的社会化和世俗化主要表现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教授角色的两面性(高校教师和企业管理者)。以清华大学为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接受“就业引导教育”,从而给学生灌输一种进入重点大学是为以后寻找好的就业门路为目的。

3 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使科教融合理念贯穿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大学范围内的科教融合实际上是一种寓教于研、以研促教的过程。那么如何在此过程中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的课题。大学教育属于阶段性教育,基本包括理论学习和实习见习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科教融合对学生培养的促进作用应该是始终如一的,而不是断断续续的。

将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贯穿于大学生理论学习、毕业实习的全过程,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无疑将正确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对其进入大学后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指高校教师将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最新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发现为素材,利用学生的探索激情使其发现科学问题,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以验证学生的科学设想和满足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其科学素养的目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要鼓励学生就一些前沿科学问题展开讨论,正确引导学生发现科学问题、产生科学灵感,并对学生文献调研、科学实验验证和科研难题解决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此外,要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企业是学生的第二导师,是开展科教融合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开启学生由理论创新到实践创新的一把金钥匙,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一座桥梁。学生通过在企业中实习见习,可以充分了解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最新科技成果,对于提高其对所学理论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和激发其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大有帮助。

4 注重科研与人文并举,以良好的人文精神支撑科研创新

战国末期政治家吕不韦曾在《吕氏春秋》中写道: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此古语的含义是:人的心性修养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是做好一切事务的前提。科学研究亦不能例外。观古今中外之大贤,无不既是学富五车,又是道德情操高尚之人。科学研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人类认知和发现真理的过程,但它并不决定人的行为价值,人文精神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决定了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科学研究如果脱离了人文精神的支撑,很可能会走入歧途,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造假事件、学术女神STAP细胞造假事件无不因为科研工作者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学术道德的沦丧。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更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境界。

首先,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在加强学科建设和提升科研实力的同时,绝不能以牺牲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为代价。高校各部门要从自身做起,兢兢业业,廉洁奉公,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和学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作为与学生接触密切的一线大学教师只是拥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是不够的,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一线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过程其实也是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通过言行举止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学生在此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领悟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在网络和Blackboard电子教育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海量科技知识的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中盲目追求时尚、跟风的恶习与浮躁的生活态度会使学生因急功近利而忽视原始创新。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穿插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养成勤奋踏实、求实进取的好习惯;还可以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为枯燥乏味的纯理论教学增添趣味,将富有代表性的科学巨匠先进事迹作为实例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培养其人文精神。

5 结语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才能在竞争中占据先机。大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科教融合是现代大学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提升自身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在高等教育科教融合的大势所趋下,高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建立和完善促进科教融合的体制机制,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和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高度统一。

[1]周光礼,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2(8):15-23.

[2]马海泉.建设新型高校智库,服务科学决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4(4):12-14.

G640

A

1671-1246(2017)14-0010-03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科教科学研究创新型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纺织科学研究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