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公企业党建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与Z区调研分析

2017-03-08寇政文

关键词:企业主建构党组织

寇政文

(中共台州市委党校,浙江台州 318000)

非公企业党建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与Z区调研分析

寇政文

(中共台州市委党校,浙江台州 318000)

认同度不够制约着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持续性、深入性和实效性。非公企业党建是党组织与企业新型互动关系的理性建构,其基础是认同建构,即共享发展认同建构、绩效增进认同建构、引领功能认同建构。认同建构需要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功能定位于利益协调功能、政治沟通功能和资源整合功能。明确构建劳资矛盾动态协调机制、政企互动的纠错机制和党建引领的发展机制,是当前破解非公企业党建认同建构之难的战略选择。

非公企业党建;认同建构;政治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先建党”、“后党建”的基本理路,非公企业党建探索基本上是在“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两个维度上不断推进的,如今,探索遭遇了“天花板”和“瓶颈期”。笔者在Z区的调研中了解到:在组织覆盖上,规模以上的非公企业覆盖较为容易,规模以下非公企业的覆盖则极为困难,有外资参股的非公企业党建覆盖受到排斥;在工作覆盖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性主要还取决于企业主本身的态度和看法,企业主的重视程度决定其党建工作的进程和绩效。调研发现,非公企业较之于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场域发生了转换,无行动权力依托的、“受制于人”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显然不能照搬传统党建按权力原则进行组织的做法,而应根据非公企业的主体间共享性的要求为党建工作重新建构认同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困境不是实践自身能够破题的议题,需要理论创新以为实践困境破题,倘若非公企业党建研究仅仅停留在经验叙事层面,便无法引领实践跳出历史经验的“路径锁定”和探索的“内卷化”困局。由于非公企业党建认同不够在主体意识的维度上制约着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探索的持续性、深入性和实效性,因而非公企业党建认同的主体性建构就成为一个关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打破“天花板”和走出“瓶颈期”的学术课题。构建非公企业党建认同难在哪?非公企业党建认同背后的政治逻辑是什么?非公企业党建认同建构的现存资源和实现路径何在?这些问题是本文志趣之所在。

一、非公企业党建认同危机的类型分析

党建认同是一种政治认同,有学者将政治认同的价值取向划分为“认知、感情、评价”三种形式,同时将之概括为“忠诚、冷漠、离异”三种形态[1]。基于这一视角,非公党建认同可界定为:它是非公企业人士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基于认知、感情和评价而表现出来的高度认同、保持缄默和坚决反对的三种应对态度及其中间态度趋向。“当社会系统结构所能容许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低于该系统继续生存所必需的限度时,就会产生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危机就是系统整合的持续失调”[2],当前非公企业党建认同的危机在党员、企业主和职工方面均有表征。

(一)党员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危机:“口袋党员”与“隐形党员”

党建工作最为核心的要素是党员,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绩效决定于党员身份认同程度及其发挥的角色力度。在Z区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两类党员认同危机现象:一类被称为“口袋党员”,主要是指其党组织关系放在自己手里,党员身份及其档案都没有转到相应的组织主管部门,这些人不愿意亮明自己的党员身份,理由是亮明身份比较麻烦,他们是游离于党务管理之外的“游离态党员”;另一类被称为“隐形党员”,他们虽然党组织关系转入了相关主管部门,但党员对他们来说却仅仅是政治身份的象征,对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价值、目的和内容是不大关心的,常常连党的“三会一课”也懒得参加,在平常的工作中也没有觉得自己应该和其他职工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人如是说“党员的先进性是过去时了,在企业里面是没有条件谈这个问题的,大家都是为生计在奔波”。身份认同取决于作为行动者在主体性角色意识的体认及其投入状况。就此言之,非公企业党员不情愿亮出身份说明他们对党员角色的价值体认是不够的——显而易见,如果他们自觉党员身份具有无比重要的价值,是不会把那个身份藏于口袋甚至弃若敝屣的。非公企业里党员自觉与一般职工不应该有什么不同,大家都是出力赚钱而已,那么党员身份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职责感,“党员”也就仅仅是曾经的一纸“党票”,所谓的认同也就停留在“党票”在他们曾经的期待所能扮演的“通行证”(填表之用)的价值上。党员身份意味着权利和义务,党员放弃或者说根本不了解自己在企业党建中的权力和义务,表明党员身份认同陷入了危机之中。这种危机,恰恰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较为深层的危机。

(二)企业主对党组织的认同危机:“组织嵌入”与“功能虚置”

在党的非公党建“组织嵌入”战略的引领下,Z区非公党建的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则已经实现了党组织的全覆盖。当我们向当地组织部门分管非公党建工作的负责人问及非公企业党建存在问题时,他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主的认识程度不够:在当地一个外资参与的非公企业业主认为企业是经济组织、在企业建立党组织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一个上市企业的业主认为非公企业党建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一个规模下服装企业,企业主认为非公企业党建是大企业的事情,与自己这样的小企业无关等等。诸如此类的认识都说明这些非公企业主并不认同在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核心理由就在于党建与非公企业生产经营之间没有相关性。从实践情况看,尽管诸如此类的非公企业主的内心深处并不认同非公党建这一做法,但在该地党建主管部门千方百计地努力下毕竟是在组织形式上实现了全覆盖、满足了上级关于党建考核的刚性“组织嵌入”标准。由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没有真正得到企业主的内心认同,导致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有组织形式、而无实际绩效。组织嵌入的形式成功却陷入功能虚置的内容困局,在学术上被称为“功能虚置”。非公企业主掌握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其党建工作要获得绩效就必须获得企业主的真心认同和常态化支持。Z区出现的“功能虚置”问题既反映出业主对党建工作的认同危机,也反映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实践困境。

(三)职工对党建文化的认同危机:“资源依赖”与“角色冲突”

调研中发现,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目标定位与实际运行之间存在背离选项。一方面,在党建的目标定位上,非公企业党组织被定位为政治核心、政治引领,目的在于防治非公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原罪问题”及其原生性病症,实现党组织对企业生产秩序的引领及其规制;另一方面,在党建的实践选择上,由于党组织的存在和运转依赖于所在企业,迫使非公企业党组织不得不首先考虑企业主的利益、愿望和诉求,站在企业主的角度上去发挥其协调劳资矛盾、维护生产秩序等方面的功能,很难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去表达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政治引领作用难以发挥。在Z区的非公企业中,为了让党组织能够为企业主所接纳,非公企业党组织的书记和工会主任是被党建主管部门和工会主管部门要求“一肩挑”的,当地党建主管部门负责人认为这种“一肩挑”结构的优点在于工会有活动经费,便于党组织更好地为职工争取利益和维护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显而易见,非公企业政治博弈的核心力量是企业主与职工群众,工会必须秉持维护职工合理合法利益诉求的立场,然而,党组织与群团组织融合式发展的模式则使得工会的角色更多地带有机会主义色彩。在主体实践的维度,文化以主体运行的场域为特征。非公企业党建文化以党建运行依赖企业资源为特征,基于资源依赖而导致的角色冲突使得非公企业党建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企业主精英文化,而不是基于职工群众的大众文化,企业职工不可能认同此种文化。

二、非公企业党建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分析

非公企业党建是党组织与企业新型互动关系的理性建构,建构的组织逻辑是权利共享原则,即共享发展认同建构、绩效增进认同建构和引领功能认同建构,这是党在非公经济领域领导力展现的新政治逻辑。

(一)共享发展认同:非公企业党建认同建构的交换原理

非公企业党建认同的建构,不只是一个党的意志的单向度表达的过程,而应是党组织与企业之间为寻找“最大公约数”、以共享建构认同的互动型政治过程。这一互动型政治过程是通过党组织与企业之间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进行交换来促成和实现的。在Z区的非公党建调研中,笔者了解到那些非公企业党建比较成功的企业具有共同的特点:从一开始抵触,到后来接受,是因为他们都看到了非公企业党建能够给企业带来好处。这些好处在不同的方面被关注到:Z区的某上司企业由于在节假日期间发生火灾,而第一时间牺牲休息时间并且冲天前面救火的就是党员职工,企业老板看到了党员的力量便于此后观念发生转变、开始重视和支持党建工作;Z区某辖区为了让一些企业接受建立党组织,通过武警边防支队(该支队兼具部队和派出所双重职能)为企业招工提供无罪记录查询及其企业安全生产督促工作,这使得辖区内非公企业党建受到企业的认可和支持;Z区党建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讲到,现在一些企业看到了党员指标也是激励员工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特别支持在他们的企业中加强党建工作。企业的逻辑是资本增值的逻辑,所以企业的工作都是围绕利润最大化这一原则来展开的。据美国学者彼得·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3]29-34:“在社会交往中,有一种趋向于不平衡的张力,也有一种趋向于相互性的张力”,“吸引成了相互的,但是这种相互性是由于交换中的某种不平衡建立起来的”,社会交换的产生是基于“权力的分化显然形成了一种不平衡”及其导致的交互需求。非公企业党建能够为企业主所接受,在实现方式上就是一种社会交换——在中国全能主义政府较多的介入型市场经济的现实背景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与政府打交道,而政府又在党的领导之下开展工作,党建工作者本身大多都是政府工作人员或者具有政府背景,这正是企业与政府打交道最重要的政治资源。就此而言,党的政治资源可以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所需的独特优势资源,就成为非公党建认同建构的交换基础。资源的实质是权力,党组织的政治资源是政治权力,企业的经济资源是经济权力,这种权力的不同类型及其不平衡性就构成它们之间交换的动因。因此,非公企业党建实际上一个各取所需共享发展的党建发展战略,而这个战略实现的原理就是社会交换原理。

(二)绩效增进认同:非公企业党建认同建构的机制选择

既然非公企业党建认同建构的原理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交换方式,那么如何构建激励约束机制以促成社会交换的发生和持续?观察发现,Z区的非公党建能得到认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是由于看到了党建对企业发展是有好处的。一是在企业内部,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本身具有一定的引领力,党员素质在总体高于较之于一般群众要高,同时党组织还能够为企业内部劳资矛盾的化解发挥一定的沟通协调作用;二是在企业外部,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能够反映企业利益、愿望和诉求,由于“两新”工委是直接建在各级地方党委之中、作为非公企业与政府部门互动的管道,定位较高、层级较少、沟通较易。“社会吸引是一种诱导性力量,它使人们主动地建立社会交往,一旦形成了交往,社会吸引又使人们去扩大交往的范围”[3]22-23,社会交往的报酬是通过“内在报酬”或者“外在报酬”而展开的。非公企业党建认同的建构过程实际上就是党建工作绩效有效吸引非公企业的过程:非公企业党组织在企业内部对生产力的促进就是一种“内在报酬”机制,党组织为政企互动创设外部沟通载体就是一种“外在报酬”机制。在这个意义上重新认识非公企业党建认同度不够的问题:非公企业党组织功能不彰导致的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引领力不够导致的党员身份价值降低是在“内在报酬”机制上弱化了认同;非公企业党组织过去的沟通体制没有完善理顺,要求党组织向地方党委和政府反馈利益、愿望和诉求无疑是理想化的,而这就是在“外在报酬”机制上弱化了认同。概而言之,非公企业党建认同是在有效性中累积合法性的,而有效性取决于:党建资源内部整理和全面激活,以型构“内部报酬”机制;党建外部资源的创新开发和有效应用,以型构“外部报酬”机制;这两个方面的机制双向发力,助推企业的绩效,夯实非公企业党建认同的现实基础。

(三)引领功能认同:非公企业党建认同建构的政治基础

尽管非公企业党建认同的原理是社会交换、认同的基础是工作绩效,但是在认同建构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体现党的领导。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非公企业党组织“要围绕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健康发展等职能探索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4]。在Z区的非公企业党建调研中,我们与该区党建部门负责人座谈中就“党组织功能定位及其发挥问题”向他们了解的实际情况,他们指出,一是,当前非公企业党组织功能主要是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展一些献计献策、党员正能量发挥的工作,这方面的工作比较有效、也得到了认同;二是,在政治引领功能方面,主要是与工会等群众组织建立合作机制,这在维护企业生产秩序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种生产秩序维护却常常是站在厂方立场上的,企业主认同、职工群众不一定认同;三是,在政治核心地位确立方面,这方面载体很少、也是常常得不到支持的。这三个维度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功能定位的排序——生产经营功能占据主导地位、生产秩序问题居于从属地位、而政治引领功能则处于被忽略的地位。“真正革命的政党的职责不是宣布不可能绝对不妥协,而是要通过各种妥协(如果妥协不可避免)始终忠于自己的原则、自己的阶级、自己的革命任务”[5],非公企业党建应该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非公企业党建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工作是不可避免的,但党建的政治属性决定了,不应忽略政治功能的定位及其实践。这个不应忽略应该在法治化规制的层面上予以保障:在中国共产党党内规范中,非公企业党建制度建设内容中应清晰规定党组织功能定位的战略目标;在国家法律规范中,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应在非公企业管理的部门法规中确立法治原则;在社会契约规范中,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应该在双方互动协商的过程中签订“协议书”予以规制。惟有这些方面的法治化保障为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保驾护航,非公企业党建认同的政治前提才能确立。

三、非公企业党建认同建构的机制分析

非公企业党建认同建构需要从党所熟悉的权力组织逻辑转向权利组织逻辑,这需要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功能定位在学术自觉的意义上予以系统性把握——利益协调功能、政治沟通功能和资源整合功能。明确构建劳资矛盾动态协调机制、政企互动的纠错机制和党建引领的发展机制,是当前破解非公企业党建认同建构之“路径锁定”的战略选择。

(一)发挥党组织的利益协调功能,构建矛盾协调机制

在企业中,企业主是资产所有者,他们关注和重视的一切内容都与利润有关,普通职工是出卖劳动者,他们关注和重视主要是工资福利水平。这种利益取向的分化在实践中必然形成员工与企业主之间的矛盾,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必须有管控和协调者的角色。在实践中,我们企业中的工人是个体化的,大家都只考虑自己的眼前利益,对于自己以外他人的利益是比较冷漠的。表现在劳资矛盾博弈的过程中,劳动者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甚至是根本缺乏组织化的。这就导致了利益受损的个体工人,只能以“闹事”、“自杀”等极端的方式直面企业。根据现代社群治理理论,在个体与组织之间,应该有中介结构充当社会的稳定器。鉴于我们的工会暂时不能担负这种角色的现实,就为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给予了政治空间。要把让企业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企业员工所共享,一种党组织介入的劳资矛盾管控和协调机制构建就是极其关键的。在企业政治中,非公企业党组织所承载的利益协调功能与党和国家宏观结构中驾驭和节制资本的性质具有同构性,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劳资博弈的动态协调机制成为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基本功能。

(二)发挥党组织的沟通功能,构建政企互动的纠错机制

企业必须与政府打交道。在政府语境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划分并不泾渭分明,政企之间边界划分的背后,存在着某些部门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博弈。要实现这种博弈均衡,靠利益冲突双方的各执一端是无法根本解决的。党组织作为居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角色,一方面可以把企业的诉求直接通过垂直的“两新”工委反馈给地方党委和政府,供他们调适政策时参考,这实际上就发挥了政治表达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以把地方党委整合各方诉求形成的政策向企业作出解释,这就发挥了政治社会化的功能。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政治表达和政治社会化两个过程形成的回旋就可以构筑政治沟通功能。这个功能的发挥就可以构建政企互动的纠错机制。从这种功能定位反观当前非公党建实践,注重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向非公企业的政治社会化,而忽略非公企业利用“两新”工委的垂直系统进行政治表达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当然,非公企业党建过程中,把一些非公企业代表人士吸纳为“两代表一委员”是这个政治表达的尝试。从党组织政治表达而言,意见整合及其科学化,是党组织表达不同于党员个体表达的根本区别。企业发展诉求、政党政治沟通和政府政策调适,三者相互衔接和有效互动,形成持续深入发展的共享结构,这是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沟通功能定位的基本内涵。

(三)发挥党组织的资源整合功能,构建党建引领的发展机制

密切联系群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对于非公企业党组织来说,传统资源的传承、新兴资源开发都是非公企业党建发展的资源依托,如红色文化资源、党员人力资源、区域整合资源、经济政策资源、政党动员资源,等等。这些资源对于非公企业发展在诸如成本与利润、秩序与和谐、人才与激励、竞争与优势、环境与生态、宣传与参与等方面的需求都可资利用。现代政党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整合功能,就是把一切能为党的目标服务的资源都整合进自身的体系。具体到非公企业党组织,基于改变非公企业党建资源碎片化状态的党建任务,资源整合功能自然应被列为其基本功能之一。在这一视角下,非公企业党建的认同建构之路,就是一个党组织整合资源服务企业发展需求之路。具体来说,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引领企业文化建设;利用党性教育资源开展对非公企业代表人士和广大党员的教育;利用典型模范资源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利用党的政治资源促进非公企业从业者有序政治参与;等等。如此在新的发展体系中创造性利用党建资源就是对党建资源的最有效的整合。在资源整合以求得创新的维度上,非公企业党组织资源整合功能的定位及其发挥,其实质在构建共享发展的党建引领机制。所谓资源整合,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载体利用资源,让资源在切实应用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1] 阿尔蒙德,维伯. 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 徐湘林,译. 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20-21.

[2] 哈贝马斯. 合法化危机[M]. 刘北成,曹卫东,译.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4.

[3] 布劳.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 孙非,张黎勤,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4] 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

[5] 列宁. 论妥协[M] // 列宁. 列宁全集:3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5:130.

The Political Logic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Party Construction in Non-public Enterprises——Based on Social Exchange Theory and Z-area Survey Analysis

KOU Zhengwen
(Party school of CCP Tai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Taizhou, China 318000)

It is well-known that the continuity, deep-going and effectiveness of non-public enterprise party construction are restricted by insufficient recognized degree. Party construction in Non-public enterprises has to be logical construction with a new-type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the non-public enterprises.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cts as the foundation, ie. the shared development, the performance development and guidance function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need firstly embody its interest coordination funct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function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function. The determination of several mechanism such as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bor and capital dynamic condition, government-enterprise interactive error-correction and the party-construction guidance development is no doubt the strategic option to crack the current contradiction of non-public enterprise party construction identification.

Party Construction in Non-public Enterprises;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Political Logic

D262.2

A

1674-3555(2017)01-0066-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7.01.010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朱选华)

2016-08-08

浙江省党校系统规划课题(ZX15186)

寇政文(1986- ),男,甘肃徽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党建

猜你喜欢

企业主建构党组织
清华党组织公开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建构游戏玩不够
印染企业主私设暗管超标排放水污染物移送行政拘留案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十八大以来新生代民营企业主统战工作的思考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