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兔记》校释札记

2017-03-08刘传鸿

关键词:南戏广陵白兔

刘传鸿,徐 婷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白兔记》校释札记

刘传鸿,徐 婷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白兔记》是现存南戏的重要剧目,虽经多家校补,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六处有加以讨论的必要:“马音”“搬嘴”于义难通,当作“鸟音”“拌嘴”,诸家未能校正;“两来舡、效鱼、报伏、黄”存在争议,且意义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白兔记》;南戏;校勘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年至元末明初在中国南方地区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是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被称为中国“百戏之祖”。作为南戏重要剧目的《白兔记》,为“四大南戏”之一,是研究南戏及中国戏剧极有价值的材料,近年来颇受研究者重视。1980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以明成化年间北京永顺堂刻本(下称“成化本”)①此本即《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由上海博物馆、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1973年影印,1979年重印。为底本,参校其它版本,出版《成化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下称“广陵本”)②成化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0版。。这个校本改正了成化本的诸多讹误,添加了简易句读,统一了全书款式,创获颇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故胡竹安[1]、林昭德[2]先后撰文,补正讹误50多条。1985年,俞为民先生亦参校明汲古阁本、富春堂本及《南曲九宫正始》《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南词定律》《九宫大戏》等南曲谱,对成化本进行了校勘补正,发表《明成化本〈刘知远还乡白兔记〉校注》一文(下称“俞本”)[3]。俞本对成化本进行了细致校补,加注了现代标点,补以出目,还在校记中对部分疑难词语进行了解释,更加适合现代阅读,对《白兔记》的推广及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温州作为南戏之乡,一直注重南戏的整理与研究。温州大学还成立了以俞为民先生为所长的南戏研究所,其主持的《〈南戏文献全编〉整理与研究》更得到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作为温州大学的一员,笔者亦对南戏研究充满兴趣,近期比较阅读诸家有关《白兔记》的校理成果,发现尚存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此择其中六处,连缀成文,以就正于方家。各条以出现先后排列。

一、马 音

倘或中间字藉差讹,马音等字,香谈别字,其腔列调中间,有同名同字,万望众位

做一床锦被遮盖。(第1出)①本文所引《白兔记》文例均出自成化本,引用时除个别字例,一般均改作简体。另为方便阅读和查找,文例按俞本断句,所标出数亦据俞本。

“马音”,广陵本、俞本皆同,胡竹安文(下称“胡文”)、林昭德文(下称“林文”)亦未提及。然而细考文献用例及意义,可以发现“马音”于此实难说通。

“马音”当为“鸟音”之讹。文献中很早就以“鸟语”“鸟言”指四夷、外国之难懂语言,《后汉书·度尚传》:“初试守宣城长,悉移深林远薮椎髻鸟语之人,置于县下,由是境内无复盗贼。”宋吕祖谦《宋文鉴》:“至于羗氐僰翟,儋耳雕脚,兽居鸟语之国,皆望日而趋,累载而至。”《魏书·列传第八十三》前言:“南则罺鼃黾,暴鲸鲵,变水处之文身,化鸟言于人俗矣。”唐韩愈《送区册序》:“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六·安邦试录》:“鸟言卉服,何以有此?亦奇矣。”以鸟之言语喻四夷、外国之语,早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即已出现:“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句中“鴃”乃博劳鸟。“鴃舌”即以鴃音以喻南蛮之言。

“鸟音”的使用时代较晚,但明清时代已有较多用例。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四:“樊宗师文诘曲赘牙,古今所骇。绛守居园外《越王楼序》,几于夷语鸟音,而诗独平畅典则,亦一异也。”明采九德《倭变事略》卷一:“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夏四月二日,一海船长八九丈余,泊盐邑演武场北新塘觜,约贼六十余,皆髡头鸟音,有枪刀弓矢而无火器。”清洪弃生《寄鹤斋选集》:“鴃舌鸟音,今日侏儒之地:妖晕横空,流星到海。”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七:“先一洞,其人甚癯,无衣,惟下体被以树叶。言皆鸟音,不能辨,以树枝画地作字相问答。”清屠绅《蟫史》卷十五:“自彼鸟音,迄兹蛮语,靡不摇唇即是,掉舌皆然。”

回到《白兔记》例,“香谈”乃“乡谈”之误,指方言土语②“香谈”乃“乡谈”之误,胡竹安已发,参见:《广陵刻印校补本〈成化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补正》一文。;“鸟音”指四夷、外国之语,二者搭配,于义正当。

二、两来舡

(净)我把你两枪儿札不死的、两来舡夹不匾的,我和你七八百年的夫妻。(第2出)

“两来舡”,俞本未加校注;广陵本校作“两踩杠”,胡文、林文未提及此。按:广陵本所改无据,当因未明“两来舡”之义而误校。“舡”乃“船”之俗字,“两来舡”即“两来船”,指相向掠过的船,文献中尚有其它用例,如明冯梦龙《古今谭概·专愚部》卷四:“偶舟行,见来船过舟甚速,讶问之,仆以‘两来船’对。乃笑曰:‘造舟者何愚也,倘尽造两来船,岂不快耶?’”因两船相掠而行,故而速度很快,“来船过舟甚速”揭示了两来船的这一特性。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卷六:“一人遇两来船,手托在窗槛外,夹伤一指,归诉于妻。妻骇然属曰:‘今后遇两来船,切记不可解小便。’”船相掠而行,不仅速度快,且距离近,故夹的力量很大。明白了这一点,《白兔记》用“两来舡夹不匾”,就很好理解了。

“两来船”又称作“两来舟”,明袁中道《初入沮漳步达可韵》之二:“悬雷初发水,激矢两来舟。莫怪西风恶,烟村自可留。”诗下有注,清楚揭示了“两来舟”的含义:“江湖间舟相掠而过,名曰两来。”

文献中“两来船”“两来舟”用例多突出速度快距离近的特点。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进善言,受善言,如两来船,则相接耳。”清孔贞瑄《结交》:“热交情始剧,昵若两来舟。”清陈文述《唐栖道中》:“响铃孤驿骑,交纤两来船。定有丰年乐,村庄正午烟。”此三例突出“两来船(舟)”相接特点。清程瑞祊《槐江诗钞·下米滩》:“乱石乘滩下,舟行去若仙。一篙三浙水,愁杀两来船。”此例突出行速特点。当然也有无特定含义者,如清刘嗣绾《阳关曲》:“一声欸乃出前川,水路斜斜望眼穿。立尽风波郎不见,三叉路口两来船。”清施瀛《登山》:“披荆直上石巉巉,拂袖清风透葛衫。四面亭开皆见海,两来船过并扬帆。”

需要注意的是,“两来船”还可指不分头尾、双向均可航行的船,清张南庄《何典》卷一:“活鬼便到鬼店里买了些香烛之类,又叫了一只两来船回来,千端百整。”同卷:“活鬼道:《孟子》上说的:‘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只两来船,你用了大脚力踏上去,叫他怎么不洸?”“两来船”可随意双向行驶,故引申指行事没立场,左右逢源。清《野叟曝言》第11回:“当日,太医来看,用的是十全大补汤,说的两来船活话。”“两来船活话”即说话灵活,可左可右,一个“活”揭示了“两来船”的本质。清艾衲居士《豆棚闲话》第7则:“只怕其中也有身骑两头马、脚踏两来船的,从中行奸弄巧。”“身骑两头马”“脚踏两来船”均指见风使舵、两头取悦之人。

“两来船”这种用法承自“两来”。早在宋代起,这个词就常用以表示不讲原则、见风使舵者,如宋华岳《翠微北征录》卷一:“沿淮之凶恶,其别有四:一曰跳河,二曰两来,三曰兴贩禁物,四曰寇掠生事。所谓跳河者,间谍也。所谓两来者,奸细也。”“奸细”指奸诈之人,这种人行事常左右逢源,见风使舵。宋林希逸《鬳斋续集》卷十三:“当时在朝,岂无三变两来之士,而公居其间,独为全节。”明黄淮《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五十一描写“两来”“三变”的表现:“小人性本倾危,又好反覆,势在彼则始趋而终背,势在此则始背而终趋。闪倐游颺,踪迹诡秘,巧险侧媚,情态乖张,其状似三变;柔行巽入,善为模稜软语卑词,曲兼容悦,其状似两来。”

除了“两来船”外,“两来”还有其它一些组合,意义相似,如“两来嘴”,宋贾似道《秋虫谱》卷下《嘲两来嘴》:“有等好事君子,凡遇秋虫发动则东闯西奔,寻豪探富,说合两家,携虫赌赛,则从傍而赞之,假心虚意,拼拨成场。东家撒漫,便帮西家以局东家。西家软怯,则就东家以取西家。设或两家各自张主,则又从中冷语:某虫甚大,某虫色花。”“两来子”,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中:“元祐末,已有‘绍述’之论,时来之邵为御史,议事率多首鼠,世目之为‘两来子’。”《汉语大词典》收“两来子”[4]559,释为“有两个父亲的人。比喻受两种意见左右、拿不定主意的人”,完全误解了词义。事实上“两来子”即两来之人,来之邵为御史,而议事时进退无定,左右逢源,加上他姓来,故时人谓之“两来子”。

三、效 鱼

(外唱)我女孩儿:招他为婿。看双双效鱼比翼。(第6出)

效鱼,俞本在校记中指出汲古阁本及《九宫正始》作“俏如”,但未据改;广陵本改作“俏如”。按:“效鱼”于此难以说通:鱼无翼可比,故“效鱼比翼”不能解作模仿鱼比翼;文献中“效鱼水之欢”可用表男女之情,但无省作“效鱼”的用法,故“效鱼”与“比翼”亦无法并列。至于“俏如”,文献中有相似用法,金董解元《西厢记》中即有五个用例:

卷一:“难覩莺莺面,更有甚身心,书帏里做功课百般,俏如风汉。”卷二:“欲待望本阵里逃,生见一骑马,俏如飞到,捻一柄丈二长枪骋粗豪。”卷二:“隔门又听得贼徒呌,指呼着莺莺是他待要,心头俏如千刀搅,孤孀子母没处投告。”卷三:“天昏昬分阵云四合,腾腾地尘头,俏如杴簸栲栳。”卷八:“信不让春秋里季札,治不让颕川黄霸,蒲州里大小六十万家,人人钦仰,俏如爹妈。”

董解元《西厢记》中还有六例“俏似”用例,与“俏如”同义,此举其三:

卷三:“等得夫人眼儿落,斜着渌老儿不住睃,是他家佯不偢人,都只被你箇可憎姐姐引得眼花心乱,俏似风魔。”卷六:“烦恼无何限,闷荅孩地独自涙涟涟,身心俏似颠,相思闷转添。”卷七:“瑶琴是你咱抚,夜间曾挑閗奴,你俏似相如献了《上林赋》。”

另有三例“俏一似”,亦与“俏如”“俏似”同义:

卷一:“有甚心情取富贵,一日瘦如一日,闷荅孩地倚着箇枕头儿,俏一似害的。”卷二:“那作怪的书生,坐间俏一似风魔颠倒,大来没寻思所为,没些儿斟酌,到来一地的乱道。”卷四:“俏一似风魔,眉头儿厮系着,红娘不觉涙偷落。”

其它文献亦有“俏如”“俏似”“俏一似”的用例,但很少见:

元杨朝英《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六朱庭玉《行香子·痴迷》:“岂止道忘飡废寝,鬓发已成潘,形骸俏如沈。”清洪升《长生殿传奇》卷上《窥浴》:“腮边花粉糊涂,嘴上胭脂狼籍,秋波俏似铜铃,弓眉弯得笔直。”明苏复之《金印记》卷一:“遥隔断,紫陌红尘,俏一似蓬莱仙洞。”

上举诸多“俏如”“俏似”“俏一似”用例均表比喻,与《白兔记》例相似,可以佐证“效鱼”解作“俏如”在文义上完全可通。另外,这些组合大量出现于金董解元《西厢记》(又称《西厢记诸宫调》),而《白兔记》是在宋金时代《刘知远诸宫调》的基础上改编而来,与《西厢记诸宫调》时代、体裁均相同,再加上汲古阁本及《九宫正始》的异文佐证,认定“效鱼”为“俏如”之误当无问题。

“俏如”的整体意义容易感知,但“俏”该如何解释则需要探讨。

《汉语大词典》“俏”义项二收有“简直、完全”义,举有二例:宋赵长卿《踏莎行·春暮》:“病酒情怀,光阴如许。闲愁俏没安排处。”元李邦祐《转调淘金令·思情》:“当初共他,俏一似双飞燕。”[4]1382据此,“俏一似”中“俏”乃副词,“简直、完全”义,“俏如”“俏似”之“俏”亦可如此类推。而董解元《西厢记》中确有如此用法的“俏”,如卷一:“张生见了,五魂俏无主。”卷八:“郑衙内当时休道不心嗔,秪候的每怎遮拦,大走入衙门,直上聴来,俏不顾白马将军。”

不过,我们倾向于“俏”当读“肖”,与“如”“似”“一似”同义复合,以下试论之。

“俏”用作“肖”,《集韵·笑韵》有载:“肖,或从人。”《字汇·人部》亦有载录:“俏,似也,像也。”其最早用例可推至《列子·力命》:“佹佹成者,俏成也,初非成也;佹佹败者,俏败者也,初非败也;故迷生于俏。”张湛注:“俏音肖。俏,似也。”金高守元《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卷十六:“范曰:天下万物,迭废迭兴,倐起倐灭。成败之机,相寻于无穷。故几于成者,初非成也,俏成而已;几于败者,初非败也,俏败而已。俏似之际,疑而弗决,迷之所由生也。”此例虽用于疏解《列子》,但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俏”乃“肖”义;第二,注文直接用“俏”,而未改换为“肖”,说明“俏”用作“肖”在当时比较常见;第三,使用了“俏似”一词,这个词显然是同义复合。此例与《西厢记》同为金代作品,从侧面证明《西厢记》中的“俏似”“俏如”“俏一似”解作同义复合完全没问题。

“俏”用作“肖”可能只通行于宋金很短的一段时期,之后的文献即少有使用,改编于董解元《西厢记》的王实甫《西厢记》即无一个用例。成化本《白兔记》之所以将“俏如”误作“效鱼”,或与这个词很少使用、意义不明有关。

四、搬 嘴

(外白)孩儿,我和你家去,不要和他搬嘴。宿世做夫妻,何须苦执迷?(第7出)

“搬嘴”,俞本校改作“搬唱”;广陵本未加校改,胡林二文亦未提及此。按:“搬嘴”文献用例较少,意义单一,指搬弄是非,或独用,或与“弄舌”搭配,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因有手迟脚慢的,眼看别人赚钱,心中不忿,却去过老面前搬嘴。”《今古奇观》卷五十:“若无此物,他便要在韩公面前添言送语,搬嘴弄舌。”很显然,这个意义于此不合。至于“搬唱”,文献中亦极少使用,我们仅找到一个用例,元高文秀《遇上皇》第1折:“者末为经纪做货郎,使牛作豆将田耩,搽灰抹粉学搬唱,剃头削发为和尚。”从“搬”可组合成“搬演”“搬戏”来看,这个“搬唱”当为演唱义,于此亦不合。

此处“搬嘴”当解作“拌嘴”,争吵义。从现有文献用例看,这个词在明代始用,且用例较少,如《金瓶梅词话》第24回:“两个正拌嘴,被小玉儿请的月娘来,把两个都喝开了。”《金瓶梅词话》第73回:“唱毕,那潘金莲不愤他唱这套,两个在席上只顾拌嘴起来。”清代用例渐多,且延用至现代,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9回:“你不看别的,你看看这玉上穿的穗子,也不该和林姑娘拌嘴呀!”清金松岑、曾朴《孽海花》第16回:“你今个儿怎么尽给你表兄拌嘴,不想想人家为好来看你。”郁达夫《薄奠》中:“我站住静听了一会,听得他好像在和人拌嘴。”

温州方言中,“拌”“搬”声韵全同,但“拌”读作阳平调,而“搬”读作去声调,这可能是成化本《白兔记》将“拌”记作“搬”的原因。

五、报 伏

(末白)喏喏,我缠你不过,你等着,我去报伏。报!(外)报什么?(第11出)

“报伏”,俞本改作“报覆”。广陵本未作校改,但断句作“我去报、伏报”,胡文、林文未提及此。按:“报伏”乃一词,报告、禀报义,主要出现于元明戏曲中,不当断开,亦无须改字。其例如:元关汉卿《温太真玉镜台》第2折:“温学士著我去老夫人家说知,选吉日良辰,娶小姐过门,可早来到也。无人报伏,我自过去。”《全元杂剧·无名氏·鲁智深喜赏黄花峪》第2折:“可早来到也,小偻俫报伏去,道有山儿李来了也。”明黄元吉《流星马》第2折:“你则在这里,我报伏去。”

“报伏”当属同义复合,“伏”单用亦可表此义,《白兔记》中即有用例,如:“(净、丑)小人在此,伏相公,那里受用?”“(净丑上)厅上一呼,阶下百喏。伏大人,有何钧旨?”“伏”还可与“禀”组合,如《清平山堂话本·五戒禅师私红莲记》:“连忙走回方丈,禀伏长老。”

“伏”表报告、禀报义当来自“复”,《小尔雅·广言二》:“复,白也。”《周礼·秋官·大司寇》:“凡远近惸独老幼之俗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郑玄注:“复犹报也。报之者,若上书诣公府言事矣。”《管子·中匡》:“管仲会国用,三分之二在宾客,其一在国。管仲惧而复之。”尹知章注:“复,白也。”“报复”组合在元代戏曲中大量使用,如戴善甫《翫江亭》:“小的每江上看者,若大姐来时,报复我知道。”关汉卿《陈母教子》第4折:“令人报复去,道有陈婆婆同四个状元来了也。”明代亦有用例,但相对较少,如孟称舜《酹江集》所选郑光祖《王粲登楼》第1折:“左右门首觑者,学士来时,报复我知道。”孟称舜《郑节度残唐再创》第3折:“左右看有各镇诸侯来到,报复我知道。”

“报复”可作“报覆”,用例较少,如《西厢记》第5本第3折:“来到也,不索报覆,自入去见夫人。”《水浒传》卷九十九:“次日早晨,军人收得字纸一张,来报覆宋先锋。”

“报复”之所以写作“报伏”“报覆”,可能与它常用来表打击与自己有仇怨的人有关。

回到《白兔记》文,前说“我去报伏”,后一个“报”字乃禀告时所呼,以引起注意,下文的“外”所言“报什么”正是对“报”的回应。

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黄齑(虀)”“黄荠”“黄薤”均有用例,但使用情况不一。

“黄齑(虀)”使用最早,且用例极多,多写作“黄虀”,如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三十七:“又蔓菁:作黄虀,和肉作羹,始可少食,亦须椒葱杂之。”宋朱敦儒《朝中措》:“自种畦中白菜,淹成瓮里黄虀。”元佚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黄虀碎切,红豆,粉皮,山药片,加栗黄尤佳。”明归有光《娄曲新居记》:“有宅一区,有屋数椽,有花有竹,浊醪一壶,黄虀数茎,焚香赋诗,自喻桑榆之乐。”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四十五:“淡黄虀煮粥法:取菜洗净,贮缸中,用麦面入滚热水,调极薄浆浇菜上,以石压之,不用盐,渗六七日后,菜变黄色,味有微酸,便成黄虀矣。此后但以菜投入虀汁中,便可作虀,更不复用面。取虀切碎,虀米相兼,煮粥食之。”清张履祥《补农书》卷下:“淡黄虀方:七八月洗萝卜菜,入陶器浸,以黄米饭汤日拨二三次。越三日,菜色变,即可食。间以小白菜代之,特伤脾。”也有作“黄齑”者,如宋刘克庄《挽卢母黄太孺》:“畴昔黄齑曾百瓮,只今丹桂已双枝。”元施惠《幽闺记》第3出:“十年挨淡饭黄齑,终身享鼎食重褥。”明凌蒙初《拍案惊奇》卷十:“所以古人会择婿的,偏拣着富贵人家不肯应允,却把一个如花似玉的爱女,嫁与那酸黄齑、烂豆腐的秀才,没有一人不笑他呆痴。”

“黄齑(齏)”一词,《汉语大词典》[5]《近代汉语大词典》[6]均有收录,一释为咸腌菜,一释为切碎的咸菜。从上举用例来看,两种解释均有问题。首先,黄齑不一定是咸的,上举徐光启《农政全书》、张履祥《补农书》均提到制作淡黄齑,前者还特别提到“不用盐”,故黄齑不能限定为“咸”。其次,黄齑不一定是切碎的,徐光启《农政全书》、张履祥《补农书》描绘的制作方法均能反映这一点,而元佚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黄虀碎切”,说明黄齑制作时并未切碎;明归有光《娄曲新居记》“黄虀数茎”,既以“茎”称量黄齑,自然并未切碎。

“齑”本指用醋、酱等拌和并细切的菜或肉,《周礼·天官·醢人》:“以五齐、七醢、七菹、三臡实之。”郑玄注:“齐,当读爲齑,五齑:昌本、脾析、蜃、豚拍、深蒲也……凡醯酱所和,细切为齑。”孙诒让正义:“齑为切和细碎之名,故菜肉之细切者通谓之齑。”“黄齑(虀)”之“齑(虀)”当为此义之引申,指腌制而成的蔬菜,因呈黄色,故称“黄齑(虀)”。用以制作黄齑的蔬菜没有特别的限制,仅以上举用例来看,即有蔓菁、白菜、萝卜菜等,“黄齑(虀)”制作时不一定用盐,但腌制后一般有酸味。

“黄齑(虀)”由蔬菜腌制而成,成本不高,且可长久保存,是生活贫困者的主要菜肴,也正因此,它常与“淡饭”等搭配使用,以体现生活贫困、俭朴,上举多例都能体现这一点。

“黄荠”出现较迟,且用例较少。明郭勋《雍熙乐府》卷五《点绛唇·悟真如》:“不虚脾的言语多成用,不入那贪花恋酒锦排场,守着这充饥解渴黄荠瓮。”明汤显祖《邯郸记》第8出:“那里有寿祭牛肉,那里讨宣州大栗,一碟菜五六根黄荠,半瓶酒三两盏醋滴。”清名教中人《好逑传》卷一:“若顺从了,明日锦衣玉食,受用不尽,岂不胜似吃淡饭黄荠。”很明显,这里的“黄荠”与“黄齑(虀)”所指同。“荠”的这种用法与荠菜义无关,它当为“齑(虀)”之假借。二字可通,早有用例,如《法言·君子》:“或问,航不浆,冲不荠,有诸?”俞樾平议:“谓楼船不可挹酒浆,冲车不可盛齑醢也。浆与齑,以类相从,作‘荠’者,假字耳。”唐韩愈《送穷文》:“太学四年,朝荠暮盐。唯我保汝,人皆汝嫌。”

“黄薤”用例很少,且多有问题。宋陈起《简正字仲南》:“数叶赤枫鸣客路,一畦黄薤忆家园。”宋陈思《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六十三引此文,“薤”作“韭”。宋刻本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八:“曰:‘忽遇上客来时,如何祗待?’师曰:‘黄薤仓米饭。’”大正藏本“黄薤”作“黄虀”,《景德传灯録》卷二十二亦有此文,同样作“黄虀”。明胡氏文会堂刻本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北腔类卷一《白马解围》:“浮沙羹,宽片粉,添些杂糁、酸黄薤、烂豆腐。”明郭勋《雍熙乐府》卷三亦引有此文,“黄薤”作“黄虀”,明毛晋《六十种曲》引《西厢记》此文,作“黄韲”。四库全书本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十六:“始信曲肱蔬食,不是黄薤数根。弄月吟风,亦不在头巾话下也。”明黄道周《榕坛问业》卷五引此文“黄薤”作“黄虀”。清刻本清张宗法《三农纪》卷六“油菜”:“宜寒露下种,苗生,采稠密者沸汤焯,入瓮沤黄,名黄薤。”

上举“黄薤”用例,第一例当指韭类,“薤”之外形似韭,故此例当为“薤”之固有义,而其它用例显然与“黄虀”同义,诸多异文也能证实这一点。问题在于,这种用法的“黄薤”是其原有意义的体现,还是形近而讹。我们认为当属后者:“薤”用表蔬菜,意义单一,无引申表各种腌制蔬菜的意义基础。

回到成化本《白兔记》,“黄萕”显然指“黄齑(虀)”,与“淡饭”连用以表示生活贫困。基于“荠”可通“齑(虀)”,广陵本实无必要改字。俞本所改既无文献依据,又无意义支撑,当属误改。

[1] 胡竹安. 广陵刻印校补本《成化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补正[J]. 中国语文,1984(4):301-305.

[2] 林昭德. 广陵刻印校补本《成化新编白兔记》再补正[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杜会科学版),1988(4):106-111.

[3] 俞为民. 明成化本《刘知远还乡白兔记》校注[J]. 艺术研究,1985(3):112-189.

[4] 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第1卷[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

[5] 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第12卷[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1013.

[6] 许少峰. 近代汉语大词典[M]. 北京:中华书局,2008:796.

(编辑:刘慧青)

Reading Notes of White Rabbit Proofreading

LIU Chuanhong, XU T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White Rabbit is an important play from Southern Dramas, which still existing a number of problems even though corrected and compiled by many experts. It is necessary to be discussed at least six aspects. The literal meanings of two Chinese phrases “mayin (马音)” and “banzui (搬嘴)”do not conform to the context, their real meanings should be “niaoyin (鸟音)” and “banzui (拌嘴)” respectively. And“lianglaichuan (两来舡)”, “xiaoyu (效鱼)”, “baofu (报伏)” and “huangji (黄)” are all controversial phrases, which are so difficult to be understood. Therefore, this paper lists these issues so as to be analyzed and explained.

White Rabbit; Southern Drama; Proofreading

G256;I207.3;H134

A

1674-3555(2017)01-0104-07

10.3875/j.issn.1674-3555.2017.01.016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2015-08-22

温州市社科联基金(14wsk060)

刘传鸿(1973- ),男,安徽宣城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古汉语词汇

猜你喜欢

南戏广陵白兔
广陵琴派传人奏响同心乐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白兔眼睛红
南戏《张协状元》中古庙和鬼神的功能探析
大美广陵,诗意维扬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印度戏剧输入说”的生发与南戏研究的专门化
浅析《拜月亭记》中所体现的“南戏”艺术风格
白兔打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