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进展
2017-03-08梁育敏
梁育敏
(柳钢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2)
急性脑梗死又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致病原因为脑部血液供应异常,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坏死。该病急性期的划分存在分歧,通常为发病后的2个星期内[1]。治疗关键为尽快诊断、尽快治疗。
1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
急性脑梗死病灶组成区域为缺血中心区与附近的缺血半暗带。该部位的脑血流阈值为10 mL/100 g/min,神经细胞膜离子泵出现衰竭,给脑组织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缺血半暗带位置脑电流在电衰竭与能量衰竭之间,有些脑组织中仍然有存活的神经元[2]。因此,若能在尽量短的时间中将缺血半暗带血流迅速恢复,能够逆转该部分脑组织的功能,恢复神经细胞功能。溶栓治疗方式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机械溶栓等。应用该种治疗方式,能够溶解血栓中纤维蛋白,纤溶酶不仅具有降解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作用,还能将多重血浆蛋白降解。当脑血管被堵塞后,机体的纤溶系统能够起到作用,疏通血管45%至75%的闭塞[3]。静脉溶栓治疗方式即为静推或静滴溶栓药物,使血栓被溶解,疏通已经发生闭塞的血管,恢复缺血半暗带灌注功能,防止出现坏死,从而改变临床结局。该种治疗方式在现阶段应用率很高,并且多项研究认为在患者发病4.5小时内,溶栓治疗是最有效的方式[4-5]。
2 常用溶栓药物
溶栓药物的作用并不是直接将血栓溶解,而是将纤溶酶原形激活,转化成纤溶栓药物。溶酶,从而达到将血栓中纤维蛋白降解的目的。经过几十年探索,逐渐出现三代
2.1 第一代溶栓药物
SK(链激酶)。该药物是临床上最早应用的药物,属于非酶单链糖蛋白。在血浆中游离的SK半衰期大概为80分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高热与其他变态反应,因此已经逐渐被淘汰;UK。该药物从人体尿液与人体胚胎肾上皮细胞中提取与制备,使用重组DNA技术制备。我国生产该药物时从尿液中提取,成本相对便宜。国外生产时从人体胚胎肾细胞培养中提取,成本相对高。UK半衰期大概为(14±6)分钟,能够直接作用在纤溶酶原上,发挥溶栓作用。由于该药物在发挥降解作用时不具有选择性,会导致严重的出血问题[6-7]。
2.2 第二代溶栓药物
主要有t-PA(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剂)与rt-PA(重组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剂),在溶解纤维蛋白时具有选择性。t-PA,为丝氨酸蛋白酶,由血管内皮细胞及其组织合成,在纤溶系统中是重要的激活剂。其半衰期为4~5分钟,在短时间内需要使用大量药物,可能导致颅内出血;rt-PA,使用DNA重组技术体外制造。该药物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特异选择纤维蛋白,最先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不会对血液中纤维蛋白原产生纤溶作用,不会对全身纤溶系统产生影响,出现纤溶状态。rt-PA药效持久,通常在3小时以上[8]。
2.3 第三代溶栓药物
在医疗技术推动下,基因功能与克隆技术逐渐应用到溶栓药物改造中,药物特异性、半衰期、用药方式等被逐渐改进。该类药物主要包括替奈普酶、去氨普酶等。替奈普酶,在集体中半衰期为18~22分钟,对高纤维蛋白具有特异性,不会促进血液的凝固,纤溶酶原下降不明显。该药物能够单次静推使用,使溶栓给药流程大大简化;去氨普酶,是新型的纤维溶酶原激活物,具有更高的特异性、更长的半衰期,对神经没有毒性,并且不会提高β淀粉样蛋白的活性[10-11]。资料显示,对于发病时间在3~9小时以后的患者、rt-PA治疗已经不适用的患者使用去氨普酶,能够取得较好的溶栓效果[12-13]。
3 溶栓治疗给药方式
3.1 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将溶栓药物通过静推或静滴的方式输送到机体中,当前应用范围最广。该种方式对技术与设备要求不高,操作方便,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花费时间内少、成本低,因此在患者中接受度高[14-15]。但是,静脉溶栓需要使用较大剂量的药物,给纤溶系统造成较大影响,容易出血,特别是应用到大血管中时效果不佳,很难疏通血管。临床研究认为,在静脉溶栓中使用UK与rt-PA临床效果相似,但是UK成本更低,可以优先使用[16-17]。
3.2 动脉溶栓
动脉溶栓即为从股动脉或颈动脉进行插管,使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闭塞部位进行确定,把导管或微导管放到闭塞脑血管中,将溶栓药物直接灌注到血栓位置。研究证实,动脉溶栓比静脉溶栓安全性与有效性更高[18]。
3.3 动静脉联合溶栓
静脉溶栓应用到大脑中大血管时效果不佳,动脉溶栓操作复杂、花费时间长,容易延误溶栓最佳时机,因此当前将动静脉联合起来的呼声越来越高[19]。即为首先尽快进行静脉溶栓,然后使用脑血管造影技术将血栓梗阻位置确定出来,进行动脉溶栓。王勤鹰,詹青等对动静脉联合溶栓与静脉溶栓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发现动静脉联合溶栓在改善NIHSS评分上效果明显[20]。
在临床治疗中,根据发病时间、适应症等判断患是否可以使用溶栓治疗。在选择溶栓药物与溶栓方式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溶栓药物与溶栓方式的特征,确定最优的治疗方式。另外,治疗时要坚持整体综合性,保证治疗能够系统、科学地进行,最大限度提升治疗效果。
[1] 陈 聪,徐 运.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新进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3,19(2):65-68.
[2] 张 填,王 琰,陈志斌.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2,23(13):113-116.
[3] 徐玲玲.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103-105.
[4] 李超平,李递通.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现状及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3):305-307.
[5] 姚志国,陈会生.磁共振技术指导超急性脑梗死溶栓的研究进展[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2,06(4):185-188.
[6] 刘培雄.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6):86-88.
[7] 蒋永平.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J].华夏医学,2013,26(1):193-196.
[8] 王 辉.脑梗死急性期的溶栓治疗进展[J].蛇志,2012,24(4):403-406.
[9] 田 阔.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颅内出血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2013,30(8):766-768.
[10] 黄翠芬.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进展[J].蛇志,2012,24(1):63-65.
[11] 刘 静,吴雅坤,吕宪民,等.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治疗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37(3):355-357.
[12] 周 红.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新进展[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5,32(2):60-62.
[13] 甘启升.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现状及新进展[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4(6):79-80.
[14] 李 钢,蔡晓斌.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20):2695-2696.
[15] 刘柏冰.静脉溶栓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大家健康旬刊,2016,10(8):299.
[16] 李金艳.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现状及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17,15(4):8-10.
[17] 杨 嵩,储照虎.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与进展[J].医学信息,2016,29(6):39-40.
[18] 姜长春,李月春.药物溶栓及机械方法开通血管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2):138-141.
[19] Separham A,Sohrabi B,Pourafkari L,et al.Vitamin D is a predictor of ST segment resolution and infarct size following thromboly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Turk Kardiyol Dern Ars.2017 Jun;45(4):324-332.
[20] 王勤鹰,詹 青.急性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后严重出血性转化研究进展[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7,(1):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