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护理服务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价值探讨
2017-03-07胡志娟
胡志娟
(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 池州 24700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时切口小、恢复速度快,但是仍然避免不了患者术前出现怀疑、恐惧心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出现[1]。在围术期应用更为优秀的护理方式可有效改善这些问题。为探究围术期护理中应用精细化护理服务的临床价值,本次研究将5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抽取50例随机分为普通组与精细组。入选患者经超声检查确诊,手术成功,排除合并冠心病、心率失常、感染类疾病、血液类疾病、精神障碍患者。普通组25例,男性、女性分别15例、10例,年龄22~70岁,平均(48.2±5.0)岁,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分别9例、5例、11例;精细组25例,男性、女性分别16例、9例,年龄22~68岁,平均(47.9±4.9)岁,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分别10例、4例、11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普通组给予普通护理服务,例如术前常规准备、术后针对护理等。
精细组给予精细化护理服务。
术前护理:将手术原理、预后效果告知患者,纠正其对手术产生的错误认知,提升其手术依从性与治疗信心;常规备皮,尤其要做好肚脐周围的清洁工作;对年龄较大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确认其符合手术指征。
术中护理:在麻醉时握住患者双手进行安慰与鼓励;准备好保温毯,防止患者受凉;与操作医师默契配合,缩短手术时间、提升手术效率;在手术完成后平稳移动患者,将其护送回病房。
术后护理:对患者麻醉清醒状态进行评估,在患者未清醒时保持其仰卧体位,避免气管中吸入呕吐物,维持呼吸道畅通状态;加强引流管护理,记录好引流量、留置时间;根据患者情况制定饮食与运动计划,逐渐从流质食物恢复到正常饮食。
护理至患者出院,电话随访1个月。
1.3 研究指标
(1)相关临床指标。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2)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相关临床指标
精细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不同组别相关临床指标(±s)
表1 对比不同组别相关临床指标(±s)
组别 n 肠鸣音恢复时间(h) 排气时间(h) 排便时间(h) 进食时间(h) 住院时间(d)精细组 25 7.51±2.18 12.96±3.12 21.74±5.42 28.43±5.72 4.26±1.17普通组 25 13.59±3.31 20.41±5.39 30.73±4.78 36.91±4.47 6.11±2.03 t 7.670 5.981 6.220 5.841 3.948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并发症情况
精细组腹胀、便秘各1例,并发症出现率为8.00%(2/25),普通组腹胀、便秘、尿潴留、腹腔出血各2例,并发症出现率为32.00%(8/25),精细组显著低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00,P<0.05)。
3 讨 论
胆囊炎、胆结石患者需要忍受疾病造成的痛苦,容易出现焦虑心理,加上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了解不足,术前对其持怀疑态度,对手术效果形成负面的心理暗示[2]。普通护理方式更注重疾病专科护理,内容不够精细,对患者实际需要重视力度也不足,难以满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的护理需要[3]。精细化护理是在普通护理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护理方式,受到大部分临床人员的认可。
本研究中,精细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精细化护理服务在加快患者恢复速度上的优势;精细组并发症出现率显著低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该种护理方式的应用可减少并发症。精细化护理以术前、术中、术后为时间轴,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提供护理服务,与普通护理相比,内容更为细化,更具针对性,也更能满足患者需要,体现出当前医疗服务水平的整体进步。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应用精细化护理服务可促进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的缩短,减少并发症。
[1]张海燕,李 芸,余洁玲,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33):4201-4203.
[2]李 敏.优质护理服务在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6):716-718.
[3]向 莉.快速康复护理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康复中的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4):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