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蒙古族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7-03-07乌云达来邢春杰李田财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信息 2017年3期
关键词:蒙语蒙古蒙古族

乌云达来,邢春杰,李田财

(1.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2.兴安盟蒙古族小学校,内蒙古 乌兰浩特 137400;3.泰来县蒙古族学校,黑龙江 泰来 162421)



黑龙江省蒙古族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乌云达来1,邢春杰2,李田财3

(1.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2.兴安盟蒙古族小学校,内蒙古 乌兰浩特 137400;3.泰来县蒙古族学校,黑龙江 泰来 162421)

蒙古语文教育作为蒙古族中小学的标志性特征,是蒙古族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开展蒙古语文教育,让每一个蒙古族少年儿童从小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使他们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是每一个学校的历史使命。在蒙古族学校,蒙古语文是每个蒙古族学生的必修课,学好用好蒙古语文是每个蒙古族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文章就黑龙江省蒙古族教育现状、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发展思路及对策等作了较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黑龙江;蒙古族教育;现状;对策研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下,教育在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家庭的兴旺,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愈来愈凸显。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社会、国家、民族、家庭及个人发展的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将越来越依赖于教育。因此,无论社会、国家、民族、家庭还是个人都必须重视教育,都必须极大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我省蒙古族教育。本文就我省蒙古族教育的现状、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发展思路及对策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 现状

1.1人口现状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省现有蒙古族人口151448人。呈“小聚居,大散居”的特点。即“小聚居”于杜尔伯特、肇源、泰来、富裕四县。其中,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4595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2%,肇源县210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4%,泰来县160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5%,富裕县12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04%。其他67293人“大散居”于全省13个市(地)65县(市)。

1.2 教育现状

我省蒙古族教育主要集中在蒙古族人口较多的4县2市,即杜尔伯特、肇源、泰来、富裕、齐齐哈尔和哈尔滨市。截止2015年10月底,我省有蒙古族完全中学2所,初中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小学30所,民族高中蒙语班3个,汉族高中蒙语班3个,民族职业学院蒙班1个。全省蒙古族中小学(民中)在校生13744人,其中蒙生5044人,汉生8700人。蒙古族小学生7855人,其中蒙生2720人,汉生5135人。蒙古族初中生3062人,其中蒙生1292人,汉生1770人。蒙古族高中生2815人,其中蒙生1020人,汉生1795人。蒙古语专科生12人。蒙古族中小学(含民中)在岗教师2184人,其中蒙古族815人(蒙古语文教师90人),汉族1369人。在小学教师中,蒙古族499人(蒙古语文教师53人),汉族668人。在中学教师中,蒙古族295人(蒙古语文教师36人),汉族581人。学校、学生和教师分布如下:

1.2.1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现有蒙古族完全中学1所,在校生1629人,其中,高中在校生1175人,初中在校生454人。在校高中生中,“汉语授课,加授蒙古语文和英语”生740人,“蒙语授课,加授汉语文和英语”生72人,纯汉语授课生435人;初中在校生中,“汉语授课,加授蒙语文和英语”生219人,“蒙语授课,加授汉语文和英语”生62人,纯汉语授课生111人。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在校生1322人,其中,初中生460人,小学生862人。初中在校生中蒙生173人,汉生287人;小学在校生中,蒙生477人,汉生385人。有初中5所,在校生1643人,其中,蒙生651人,汉生992人;有小学22所,在校生5095人,其中,蒙生2347人,汉生3185人。全县蒙古族中小学在岗教师1335人,其中,中学教师548人,小学教师751人。在中学教师中有蒙古族259人(蒙古语文教师26人),汉族289人。在小学教师中有蒙古族394人(蒙古语文教师43人),汉族357人。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100%。

1.2.2 肇源县

肇源县有蒙古族完全中学1所,在校生254人,其中高中生159人,初中生95人。高中在校生中蒙生117人,汉生42人;初中在校生中,蒙生18人,汉生77人。蒙古族小学4所,在校生1001人,其中蒙生143人,汉生858人。蒙古族中小学在岗教师438人,其中,中学104人,小学334人。中学教师中,蒙古族38人(蒙古语文教师5人),汉族66人;小学教师中,蒙古族69人(蒙古语文教师8人),汉族265人。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100%。

1.2.3 泰来县

泰来县有九年一贯制蒙古族学校1所,有在校生712人,其中蒙生143人,汉生569人;初中在校生410人,其中,蒙生107人,汉生303人;蒙古族小学3所,在校生897人,其中,蒙生225人,汉生672人;汉族高中蒙班3个,有在校生65人。蒙古族中小学在岗教师109人,其中,中学74人,小学36人。在中学教师中有蒙古族14人(蒙古语文教师4人),汉族60人;在小学教师中有蒙古族15人(蒙古语文教师4人),汉族21人。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100%。

1.2.4 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

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现有在校生1416人,其中,蒙生26人,其他少数民族学生229人,汉生1161人。在岗教师141人,其中,蒙古族21人(蒙古语文教师1人),汉族(含其他少数民族)12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100%。

1.2.5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现有蒙古语言文学教育班1个,在校生12人,教师3人。

1.2.6 富裕县

因没有开设蒙古语文课程,故在此没有进行调查分析。

1.3 教育教学现状与效果

1.3.1 教育教学现状

我省蒙古族中小学按照国家、省及地方的要求普遍开展蒙古语文、汉语文和英语“三语”教学并行的完全不同的三种教学模式。第一类为“汉语授课为主,加授乙类蒙古语文和英语”;第二类为“蒙语授课为主,加授乙类汉语文和英语”;第三类为“汉语授课为主,加授甲类蒙古语文和英语”的教学形式。第一类在杜尔伯特、肇源、泰来三县蒙古族中小学、幼儿园以及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蒙古族学生中普遍进行;第二类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中学部分初、高中生和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以及蒙古族成人教育、蒙古语文教师岗位培训中进行;第三类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胡吉吐莫、巴彦查干、敖林西伯、他拉哈、腰新、克尔台、江湾等七个蒙古族乡镇蒙古族小学部分蒙古族小学生中进行。这种教育模式在我省其他民族教育中是绝无仅有的。

1.3.2 教育教学效果

(1)日臻完善,自成体系。经过近千年、数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时至今日,我省蒙古族教育已经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到高中的“汉语授课为主,加授蒙古语文和英语”和“蒙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文和英语”以及“汉语授课为主,加授甲类蒙古语文和英语”的三种教育教学模式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为龙头,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基础,以肇源、泰来两县为左膀右臂的黑龙江蒙古族教育的新格局。

(2)开发智力,传承文化。依靠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建立蒙古族学校(幼儿园),并以此为平台,以蒙古语文教学为载体,对蒙古族青少年不断进行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继承和弘扬蒙古族优秀文化发挥了其他学校和语言教学无可替代的作用。

(3)改革创新,促进发展。改革在我省蒙古族教育中长期推行的“汉语授课为主,加授蒙古语文和英语”且把民族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授的单一的教育教学模式,注入了“蒙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文和英语”和“汉语授课为主,加授甲类蒙古语文和英语”的教育教学模式,把民族语文摆在蒙古族学校语文教育教学的首位,并就政史地理化生等课程全部用蒙古语授课,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省蒙古族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机制。

“蒙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文和英语”教育教学作为省教育厅“蒙古族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项目,不仅为我省蒙古族教育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而且与“汉语授课为主,加授蒙古语文和英语”互为犄角相辅相成,极大地推动了我省蒙古族教育的发展。

“蒙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文和英语”教育教学的开展,彻底改变了我省蒙古族中小学蒙古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直教字母的恶性循环的落后局面,学生突破了“蒙古语”关,实现了“文语”兼通的语文教学目标。

(4)县办高中,实现梦想。2010年9月泰来县在其省示范性高中第一中学成立了蒙语班,招收蒙语授课生,开展了蒙古语文教育教学,圆了泰来县蒙古族高中生不到外地在当地上好学的求学梦。他们当年招收18名学生。在学校的重视关怀下,在任课教师们的辛勤耕耘下,2013年首届18名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有6人被录取,其中5人为内蒙二表本科,1人被省属高职院校录取,占当年该中学蒙语考生的1 /3,尽管如此,这在全县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更加激发了蒙古族家长和学生学习蒙古语的积极性。泰来县有关各乡小学纷纷开设蒙古语文课,家长把自己的子女纷纷送到蒙古族小学、初中、高中学习蒙文蒙语。2016年高考,在18名考生中,有12人考入省内外二本以上本科院校,占当年蒙语考生的2 /3。韩雪芳同学以505分的好成绩考入哈尔滨商业大学。截止2016年底,泰来县蒙古族中小学在校生学习蒙古语文人数小学达到300人,初中150人,高中64人。

(5)参加协作,打通渠道。基于蒙古族中小学蒙古语文教育教学,我省进入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这给我省蒙古族迎来了曙光,长期困扰蒙古族人才培养的渠道被打通。自上世纪的1981年起,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中,我省与内蒙古采取对换招收蒙生,互换培养的办法,由起初的每年18人,每5年递增一次,截止2016年已增至每年85人(其中河北10人),这个数字占我省2016年蒙古语文考生录取总数的50%。截止2016年9月高考结束我省与内蒙古、河北、大连对换生共培养1950人,其中,本科生1407人(全日制1347人,成人60人)、专科生228人(全日制68人,成人160人)、中师生184人、中专生119人,进修生12人。同时,仅蒙古语授课教育一项就从内蒙古引进51人。

(6)坚持不懈,提升质量。一方面为民族地区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为各级各类中等以上学府输送合格新生。新中国成立前至新中国成立后到1960年,在蒙古族文化教育极端落后的条件下,我省蒙古族中小学仅为齐齐哈尔民族师范输送合格新生728人。其中,国家民委原副主任包玉山、内蒙古人大原主人巴图巴根、中国著名蒙古语言学专家、教育家、哈斯额尔敦教授、中国著名蒙古史学家亦邻真、黑龙江省人大民侨委副主任何经伦、黑龙江蒙古史学家波·少布先生等都是从我省蒙古族中小学走出去的杰出的学生代表。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省蒙古族中小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省内外各级各类中等以上学校输送合格新生累计5500人。其中,本科2481人,专科1134人,中师1566人,中专319人。省教育厅副厅长牧童、大庆市人大原副主任常树林、东北农大博士生导师、敖长林教授、齐齐哈尔大学博士、教授、艺术学院副院长包明德、齐齐哈尔大学博士、教授、科研处副处长伊全胜、齐齐哈尔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中学高级教师王景元、齐齐哈尔教师进修学院教授、初中部副主任韩景文、中山大学教授佟君、中国驻日本领事馆参赞梁波、东北大学包国光教授、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指挥部副总指挥刘振鹏、日本东方语言学教授蔡风林、日本大学社会语言学博士包联群等是从我省蒙古族中小学走出去的新一代蒙古族中小学生的杰出代表。上世纪1981年的高考中,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的蒙生包永林的高考成绩高出当年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4分。2005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中蒙语授课应届毕业生佟辉的高考成绩为616分,高出当年北京大学录取分数线,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他被列为当年大庆市文科状元。

(7)注重实践,发展空前。在蒙古语文工作中,学习是基础,使用是关键,研究是手段,发展是目的。我省蒙古族集蒙古语文的学习使用研究于一身,多举措开展蒙古语文工作,因而使蒙古语文在我省得到空前发展。截止2016年底,我省现有学习使用蒙文蒙语的蒙古族干部群众多达6万人,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40%;出版蒙古文专著、编著25部,累计380万字,其中公开出版10部,累计字数239万字,内部出版15部,累计字数141万字;教科书10种,累计492800字,其中,公开出版8部,累计452800字;内部2部,累计4万字;论文33篇,累计169000字;各级各类学术团体17个,交流蒙古文论文累计2500 篇,累计1千近万字;内刊3种,刊登蒙古文论文1200篇,累计字数480万。

2 优势和劣势并存,机遇和挑战并蓄

没有教育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过去,我省蒙古族的发展依靠其教育,现在和将来也必然依靠其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发展民族教育,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新形势下我省蒙古族教育的现状;其次,我们还要了解我们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机遇与挑战,即了解有哪些优势、优势在哪里,有哪些劣势、劣势在哪里,有哪些机遇、机遇在哪里,有哪些挑战、挑战在哪里。我们只有从理论上弄清了这些问题,在工作实践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1 优势

在今天,我们发展我省的蒙古族教育,有很多优势,其中主要有以下4点:

2.1.1 政策优势

为开展和发展民族教育,国家从根本大法宪法到民族乡条例,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并为确保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第四十九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教育和鼓励各民族的干部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汉族干部要学习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干部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学习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从实际出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实施双语教育。国家采取措施,为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实施双语教育提供条件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园管理法》 第十五条规定“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为主的幼儿园,可以使用本民族通用的语言”;《黑龙江省民族教育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招收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学校,应当实行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加授汉语言文字或者汉语言文字授课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教学(以下简称“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的民族学校应当在开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加强汉语言文字教学”;第十二条规定“ 招收有语言无文字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学校,可以用本民族语言辅助教学。用本民族语言辅助教学的民族学校,应当设置学校课程学习本民族语言,传承民族文化”;第十四条又规定“双语”教学的民族学校毕业生,报考职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院校时,可以用本民族文字答卷”;第十五条还规定“少数民族考生参加高考的,享受国家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照顾政策”;《民族乡条例》第七条规定“民族乡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第二十八条规定“民族中小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应体现民族特点。……少数民族学生升学考试按照规定给予照顾。民族乡少数民族学校教师编制,每班高于汉族学校编制零点五人”。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是我们做好民族教育工作的法律保障和行动指南。过去,我们依据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开展和发展蒙古族教育,取得了上述成就。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开展和发展民族教育,也必须依靠这些法律武器。

2.1.2 自身优势

我蒙古族教育肩负民族的重托,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历尽风风雨雨,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与实践,走出了我省蒙古族自己的一条教育之路——“汉语授课,加授蒙古语文和英语”和“蒙语授课,加授汉语文和英语”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教学之路。这两种教育教学,虽然模式不同,路径不同,但其目标却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更多更快更好地培养和造就民族和国家的“四有”新人;建立了一大批我省蒙古族自己的培养人才的摇篮和精神家园——蒙古族学校。我省蒙古族学校数量最多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省达到105所,几乎每个村屯都有学校,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很多村小学都被撤了,但人们对教育的认知程度却没有随学校的撤走而撤退,反而更加重视对其子女的教育了,尽管受市场经济、就业难的冲击,但是,把儿女送进校门,接受教育已成众望所归,人心所向;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忠诚于蒙古族教育事业的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民族地区各类建设人才;积累了培养人才的诸多宝贵经验和做法。

2.1.3 群众优势

在黑龙江大地上自有蒙古族学校之日起,广大蒙古族人民群众就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蒙古族学校接受民族教育,代代相传,甘当发展民族教育的铺路石。如果没有我省千千万万的蒙古族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无私奉献,就不会有我省蒙古族教育的今天。因此,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省蒙古族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无私奉献是我省蒙古族教育发展的基石。

2.1.4 协作优势

我省蒙古族与兄弟省区的协作分两个层面。一是与内蒙古、新疆、青海、河北、甘肃、辽宁、吉林八省区的蒙古语文工作的协作,其中主要是同内蒙古的协作。二是同辽宁、吉林三省的教育协作。通过协作,各省区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取长补短,达到了共同发展的目的。通过八省区的协作,我省主要从内蒙古获得了以下益处:一是将我省蒙语授课初高中生送往内蒙古各中等以上院校进行培养;二是从内蒙古引进我省所需的各级各类双语人才;三是从内蒙古引进了蒙语授课所需的教材及蒙古文图书;四是从兄弟省区引进了开展蒙古语文工作和蒙古族教育的有益经验和做法等。通过三省的协作,我省获得了以下益处:一是获得了参与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蒙古语文命题的权利;二是从辽宁省引进部分蒙语授课教材及蒙古文图书;三是协作开展中小学蒙语授课教师的岗位培训;四是引进开展蒙语授课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如果没有八省区和东北三省的协作,单靠我省自身,根本无法解决上述诸多问题。

上述这些,都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我们现在和今后开展和发展我省蒙古族教育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2.2 劣势

今天,我们发展我省蒙古族教育虽然有很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劣势,主要有4点:

2.2.1 人口少而分散

全省蒙古族人口只有15万,且分散在全省13个市(地)65个县(市)区,虽然有杜尔伯特、肇源、泰来、富裕等较聚居的县份,但多的也只占当地人口的18.2%,少的只占当地人口的0.004%。由于全省蒙古族人口数量少而分散,使蒙古族学龄儿童数量少而分散。这种情况使蒙古族教育在当地成不了规模,而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该县乃至全省蒙古族教育的发展。

2.2.2 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社会的迅猛发展,电视的普及,电脑、手机的广泛应用,人们一觉醒来所听到的、看到的、接受的信息都是汉语。另一方面,人们为求职谋业,走南闯北,需要用一口流利的汉语。这些来自社会的、来自大环境的活生生的严酷现实,对我省蒙古族的思想观念、语言行为习惯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了难以遏制的冲击。

2.2.3 师资队伍不健全

这方面,突出表现在蒙语授课师资及蒙古语文教师配备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中学蒙语授课各科累计缺18名教师,江湾小学一至六年级,只有1名蒙古语文教师;泰来县一中高一至高三,也只有1名蒙古语文教师并接近退休年龄;肇源县浩德、义顺、超等3个蒙古族乡中学因没有蒙古语文教师而不能开课;富裕县因没有蒙古语文教师而停止蒙古语文教育教学。蒙古语文教师年龄老化、跨学科教学、兼其他职务的比比皆是。

2.2.4 职能机构不健全

上世纪90年代之前,省教育厅单独设有民族教育处,最多时有3名少数民族干部专门负责全省少数民族教育,他们经常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在民族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大庆、齐齐哈尔市教育局也设有民族教育科,也有专人负责民族教育,他们积极配合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做好管辖内的市县民族教育。县教育局也设有民教育科(股)和专职民族干部,具体负责全县民族教育工作。由于从省到县有专门机构专人负责,基层党委政府及学校都非常重视民族教育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的风潮,省教育厅、大庆市、齐齐哈尔市、泰来县、肇源县将民族教育处(科、股)并入一处、中教科、初教股(教育股),由专管到兼管,由专职到兼职。从2000年至今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一处、大庆市、齐齐哈尔市、肇源县、泰来县教育局一个少数民族干部都没有了。民族教育,没了机构,没了干部自然被淡化了,这给基层干部群众造成了上面对民族教育不管不重视的看法和心理。同样,省市县教研部门也是各自1人,身兼数职。这种态势,严重影响着我省蒙古族教育的发展。

2.3 机遇与挑战

2.3.1 机遇

从客观上讲,诸多法律法规的制定及实施;在社会生活中大力提倡使用蒙文蒙语;跨省区、跨地域的协作等为我省蒙古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和外部环境。从主观上讲,蒙古族人民群众的支持;各级各类蒙古族学校的建立;蒙古族教育体系的形成;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建立;蒙古族人才的大量培养及使用等,为我省蒙古族教育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3.2 挑战

我省蒙古族人口少;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师资队伍及职能机构不健全等不利因素是对我省蒙古族教育发展的严重挑战。

3 思路与发展对策

鉴于我省蒙古族及其教育的现状及可能,对今后我省蒙古族教育的发展提出如下发展思路及对策。

3.1 制定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整体推进

省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据《黑龙江省民族教育条例》,出台黑龙江省民族教育发展规划,对不同民族制定不同的发展指导思想、目标、原则、任务、措施,分步实施,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各有关市县要依据省发展规划,制定本市县民族教育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教育。省市暂时出台不了规划,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泰来、富裕4县自己应制定符合本县实际的规划,确保我省蒙古族教育在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

3.2 督促政府恢复“绿色通道”解决师资问题

一方面,省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定期检查或听取汇报等方式了解并解决我省蒙古族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譬如,我省蒙古族中小学蒙语授课教师和蒙古语文教师奇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蒙古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招生难等问题。另一方面,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泰来县、富裕县委县政府要加大对民族教育的重视力度,认真对待在民族教育中遇到的教师奇缺等问题,采取恢复“绿色通道”等强有力措施,在短期内解决师资问题,以确保民族教育的正常开展。

3.3 坚持蒙语授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实践充分证明,我省在蒙古族教育中采取“汉语授课,加授蒙古语文和英语”和“蒙语授课,加授汉语文和英语”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完全正确的,是有利于蒙古族教育发展的,是有利于蒙古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是有利于我省蒙古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进步的。应继续坚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确保我省蒙古族教育的协调发展。

3.4 注重培训实效,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责任意识

教师岗位培训是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自觉性的重要举措,提升培训的实效性是使培训达到目的的关键。如何提升培训的实效性?要树立正确的培训观、确立正确的培训目标、选择正确的培训内容、瞄准正确的培训对象、设计科学的培训方法、组建精干的培训团队、选择培训的最佳时间。其中,培训观正确与否尤为重要。只有正确的培训观,培训所需要的其他各个环节才能做到优化。反之,只是为了完成培训计划,甚至只想把培训费花光花完,应付了事。严格意义上说,这样的培训,上害国家,下害学生。

3.5 宏观调控与微观指导有机结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质量是我省蒙古族教育的生命线,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应是我省蒙古族教育的永恒主题。因此,建议各级有关部门和学校加大对民族教育的管理力度,宏观调控与微观指导有机结合,在宏观调控的同时,加强微观指导,从本市县的实际出发,在授课时,因地制宜,能分班的分班,能复式的复试,能小班的小班,逐步做到“三统一”,即统一课、统一进度、统一要求,逐步缩小校与校之间,县与县之间的差距,力争在3-5年内全省达到“三统一”要求。以此高质量地实施民族教育。

3.6 创造新思路,采取新举措,不断扩大蒙古族教育规模

一方面,继续巩固和完善现有的我省蒙古族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到高中的“汉语授课,加授蒙古语文和英语”和“蒙语授课,加授汉语文和英语”以及“汉语授课,加授甲类蒙古语文和英语”的三种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为龙头,以杜尔伯特为基础,以肇源、泰来两县为左膀右臂的我省蒙古族教育的格局;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多措并举,逐步恢复富裕、延寿两县和和平牧场的蒙古语文教育教学;再一方面,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一中、二中、三中、四中、泰来县胜利、江桥、肇源县义顺蒙古族乡中心小学和义顺、超等、浩德中学都要开设蒙古语文课程,最大限度地对全省蒙古族少年儿童进行蒙古语文教育,不断扩大蒙古族教育规模。

3.7 制定新政,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充分发挥民族职业学院的作用

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具有为我省少数民族中小学培养师资的功能。为充分发挥其这一特殊功能,一方面,省政府应为其制定新政,根据需要和可能,从每年的招生计划中划出15-20‰指标定向招生,定向分配。这样,既能解决我省少数民族学校教师不足的问题,更能激活民族职业学院的招生工作,乃至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优先提升民族职业学院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层次,真正肩负起为我省少数民族学校培养各级各类合格师资的历史重任,真正成为培养和造就我省少数民族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及人才的摇篮。我们认为,省政府每年能拿出几千万的资金用于民族职业学院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几个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指标应该不成问题。同时,只要民族职业学院搞好上下各方面的协调工作,这一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的。

3.8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切实做好我省蒙古族教育

在民族教育工作中,蒙古语文教育作为蒙古族教育的载体,不仅反映着蒙古族教育的开展程度和发展水平,更体现着党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语言平等政策。蒙古语文教育作为蒙古族中小学的标志性特征,是蒙古族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开展蒙古语文教育,让每一个蒙古族少年儿童从小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使他们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是每一个学校的历史使命。在蒙古族学校,蒙古语文是每个蒙古族学生的必修课,学好用好蒙古语文是每个蒙古族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建议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以及各级各类蒙古族学校,一定要加大对民族教育重要性、必要性的学习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同时,不断强化领导,从省职能部门到市县再到乡校配备热心于民族教育的专职干部,负责民族教育工作并采取省包市,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校,校包人的管理办法,责任到人。再则,及时发现和解决民族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保证蒙古族教育在新形势下,在黑龙江大地上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宝 玉]

小知识·教育科研的方法·选题过程的原则

(1) 选题应具有创新性。创新性,也就是所选的课题是别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是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方面,它是新颖的。如,1999年11月广西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在经过多年对目标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同时从外地在个别学科所进行的“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中小学各个不同的学龄段进行"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个课题解决了目标教学研究中如何在使得95%以上的学生都达到了合格水平的基础上,使得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更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也把外地仅在某一些高学龄段学科进行分层递进教学所取得的成果推广到不同学龄段加以研究,使分层递进教学的策略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2) 选题应具有价值性。 即课题的实用性或它的价值性。如果一个课题的研究没有现实意义,对教学实际没有多大的积极作用,没有推广的价值,那么研究这样的课题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如,课题“中学生背诵课文方法训练”、“格式作文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等等,象这样的课题的研究的价值就稍差一些。因为它有违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3) 选题应具有可能性。可能性就是指在研究这个课题时,各种条件是有可能的,具备的。如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科学品格、兴趣爱好及献身精神等;客观条件是指所研究的课题必须具备有相关的文献资料、协作条件、环境条件、相关的科学发展程度以及研究经费等。

进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有关的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应该具备,一些教育统计和简单的评价及数据的处理方法也应该知道,否则,对在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现象就很难作出正确的解析。在选择好课题后,就可以用书面的形式对问题进行陈述或写选题报告了。

2017-03-06

乌云达来,1957-,男,蒙古族,内蒙古兴安盟前旗人,副研究员,蒙古族教育、历史和文化研究;邢春杰,1966-,女,蒙古族,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人,小学高级教师,小学蒙古语文教育研究;李田财,1962-,男,蒙古族,小学一级教师,蒙古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蒙语蒙古蒙古族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御制满株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与《蒙语老乞大》中的蒙古语第一音节母音比较研究
蒙古靴
《雲使》在蒙古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浅析介词“打”与蒙语“从格”对比分析
探析蒙语与汉语构词演变中反映的民族特色
蒙古香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