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族院校维稳工作特点及应对策略

2017-03-07李金彪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信息 2017年3期
关键词:民族院校工作

李金彪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浅谈民族院校维稳工作特点及应对策略

李金彪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少数民族学生是当前维稳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民族院校如何驻防起维稳的安全堤坝显得尤为重要。为做好民族院校的维稳工作,针对其民族成份复杂、生源地域较广、宗教信仰和习俗迥异等特点,我们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引导和管控措施及策略。

民族院校;维稳工作特点;应对策略

维稳工作即维护社会稳定,是在我国国情基础上为了维持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项措施。高校开展维稳工作就是要让师生在一个安全、和谐、幸福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和工作。然而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日益复杂,尤其是“三股势力”不断地向广大青少年群体进行渗入荼毒于身心,争夺校园阵地并占有未来国家发展的“生命线”成为了敌我博弈的关键。

1 民族高校维稳工作日益严峻形成的原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弄清高校维稳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民族院校维稳态势呈现出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有助于我们“对症下药”,提高防范及管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剖析工作案例、深入探索和总结,我们认为民族高校维稳工作日益严峻的原因如下:

1.1 学生个体的心智差异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0后甚至是00后,而此时期正是广大青年学生三观树立的关键期,一方面是个性使然,喜欢追求特立独行和与众不同,情绪反复无常,经常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另一方面是自控能力和判断能力尚有不足,辨别是非能力有所欠缺,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鼓动以及受到负面作用的影响很容易误入歧途;还有就是个别学生升入高校之后他们的关注点不在书本上,学习动力不足,态度不够端正较为懈怠。几个方面的因素导致在校大学生常常会被不法组织所利用,诸如非法串联、集会、传销、校园贷等案件屡见不鲜。

1.2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其实就是一个大染缸,真、假、善、恶、美、丑的颠倒和正能量的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的扭曲,甚至部分人的择偶标准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常见的“宁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嫁人必须找个“高富帅”等这些社会偏激思想都在校园内传播成风;同时,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创业、实习和交友等行为都要接触社会,个别企业、团体和个人在用人、选人和录用过程中往往权衡其背景、关系、颜值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所以上述的“三无学生”(即无背景、无关系、无颜值)自然就会名落孙山不得任用了。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步入社会,势必会选择其他的方式进行生活,加之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受到语言等限制,选择面会愈加狭窄,所以就会剑走蜻蛉和铤而走险。另有,西方的反华势力也往往抓住学生的现状和心理开展“攻击”。

1.3 学生群体较为年轻,有战斗力且具有引导性

当前,受到蛊惑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群体和违法组织都呈现出年轻化的一个共同特点,甚至其中不乏有很多高学历的大学生人群。分析其原因无外乎有三个方面:

(1)高智商、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一旦被吸纳进不法组织后,利用专业知识对抗政府其破坏力会更强;

(2)大学生群体犹如冉冉升起的朝阳,他们的年龄优势可以更持久的为其所用;

(3)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如走入歧途,对其组织来说无外乎是“人才引进”,他们的影响力、说服力和引导性更强,可以蒙蔽更多的人执著的为其效劳。

2 把握民族高校维稳工作特点,弄清“攻击点”,做到有的放矢

2.1 语言障碍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民族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或者文字,这些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都使用本民族语言学习,甚至高考都是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来进行作答。同时,他们与家人、朋友以及同学交流均使用民族语言,甚至不接触汉语,以致于升入高校后汉语表达不顺畅;语言障碍直接导致了思维方式上诸多的不同步,在汉语表达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往往会在头脑中先用本民族语言思维,然后再将理解后需要阐述的话语翻译成汉语进行表达,这样就会造成对话交流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步。恰恰是上述因素的存在,可能会使学生有一种生疏感,而更愿意与能够运用本民族语言交流的群体进行接触,这样就导致外来的不法组织和人员趁虚而入,他们运用本民族语言诱导和串联,诸如利用本民族的微信群、QQ群、跳墙软件和违法视频等,校方的管理人员很难察觉也不易捕捉到相关信息。

2.2 贫困学生较多,受资渠道较多

少数民族的学生多数来自偏远地区,大多数为农民家庭子女,生活较为拮据,他们升入高校后总是通过勤工助学或者其他方式缓解家庭承担的经济费用。而非法组织对广大青少年侵害的手段和方式上也具有多样性、隐蔽性和专业性等特点,往往给予包括经济上、财物上、旅游以及车票等方面无偿的资助,看似无偿实则是拉拢和侵蚀青年学生,使他们越陷越深,终将被其所利用走上一条不归路。

2.3 校园内的宗教渗透

我国的法律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但也明确规定宗教活动不得妨碍国家教育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任何人不得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国家法律法规也明确: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然而,个别宗教信徒还是将宗教不断地渗透到大学校园,“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受到公开挑战,尤其是在民族院校表现得更为明显。宗教在校园内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身着宗教服饰、宣讲教义、分发材料以及从事礼拜活动等。同时,另一种渗透方式是依托校园周边的宗教活动场所或者家庭聚会点来吸引信教学生,尤其是家庭聚会点大多数都未在当地的民族宗教部门登记和备案,即通常所称的非法宗教活动场所。这些场所管理上不够规范,安全性难以保障,目的性也不够明确。

2.4 来自不同地域,民族成份较多

民族院校的学生民族成份的构成较为复杂,并且来自不同的地区,这就决定了学生们在饮食习惯、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甚至是同一个省份不同地区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复杂性直接导致了民族融合性的不理想。境外的宗教组织借机造势抓住此类问题进行挑唆和造谣,从而掀起舆论压力,继而又上升到民族和政治矛盾中来。

3 探索维稳新举措,筑起维稳工作的安全堤坝,促进民族团结

种子栽培到土壤之中,如何才能快速的破土而出且茁壮成长呢?答案就是要有适宜的外部条件,诸如温度、雨水以及后续的除草、防虫等一系列措施。如何做好民族院校的维稳工作,使得民族团结之花悄然绽放呢?

3.1 以民族团结教育为载体,关注重点人群

一方面,在管理中平等对待新疆学生和内地学生,总结探索出“爱护、平等、融入”的教育管理理念。除了饮食习俗问题外,在管理工作中做到四个淡化:淡化特殊性、淡化地域概念、淡化民族概念、“淡化”政治色彩,进行常态管理,诸如编班、处罚、评优、评奖、学生组织和活动等;另一方面正视敏感问题,开展正面教育和引导。

3.2 建立信息员制度,深入内部掌控信息

采取信息员报告反馈制度。挑选思想稳定的学生有偿的作为我们的信息员,深入学生当中,通过学生间的密切沟通,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更加深入、彻底,有效的杜绝不良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学生的日常管理水平。

3.3 组建专人队伍,维稳管理呈现细致化

鉴于民族院校维稳的特殊性,要组建一支团队,有针对性的开展维稳工作和防控工作。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关系等情况,通过学生的服饰去推断是否从事宗教活动,通过贫困学生的消费去关注是否有不法的外部人员帮扶,通过重要时间节点以及节假日等组织活动屏蔽掉外部不法分子的趁虚而入,通过配备内学办的老师来发现学生在维语交流中的敏感信息等。

3.4 深化警校合作新机制,探索警察育人新思路

警校双方针对治安、维稳、网安等内容进行衔接,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可在警务室成立后,校园内驻派警察和巡警,有利地震慑和打击周边不法分子的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将警察纳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直接深入到学生工作第一线,参加学生组织的各类比赛等活动之中,让学生与警察在赛场上挥汗如雨赤膊相见,使他们成为“战友”和知心好友,消除了心理上的排斥,这样就变被动接案为主动发现隐患了。

3.5 密切与国保等部门联系,强化对关注人的针对性

(1)建立信息台帐,经过国保部门对学生基本信息的审定,进一步掌握学生家庭背景,有针对性的引导;

(2)运用科学的方法配合国保部门对重点关注人群手机等电子产品内部的涉密隐私进行排查,对于存在跳墙软件以及存储过暴恐音视频的学生进行教育;

(3)及时上报维稳信息,将不良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

4 结语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今天,潜在的危机也一触即发,别有用心的非法组织更是虎视眈眈地盯着高校这个领域,民族高校更是敌对势力的关注重点,研判维稳形势,占领民族院校这个敌我双方争夺的“战场”,因此,我们要弄清楚高校维稳工作的严峻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将这支有能力、有学历且又年轻的“生力军”培养成民族团结之花,为民族团结和祖国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崔一华]

小知识·教育科研的方法·从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天天完成的教学工作和所看到的现象好象没有任何特别的感觉,对这些工作和现象似乎都已成为了一种习惯,甚至也不愿意多考虑它一下,因为它太平常、太普通了。但是敏锐的思维则往往可以看出其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多是我们可以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有些教师通过大量的听课发现,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很多话学生是并没有注意听、也没有认真地去听的,而在老师看来这些话又是对学生的学习有影响的,于是我们的教师就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些教师平时深入钻研教材后发现有些教学内容互相渗透和关联比较密切,如,初中二年级的代数“因式分解”这一部分教材,如果按照教材安排进行教学,虽然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的难度得到了降低,但每一个因式分解的方法就相对过于孤立,不易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于是提出:能否重新安排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顺序?既可以做到分散了学习的难度,又能逐个突出重点?再比如,在大力提倡“减负”的今天,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日常教学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如果能很好地结合当前的教育教学的发展形势提出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将是很有时代意义的问题。

2017-04-14

李金彪,1981-,男,黑龙江双城人,高校维稳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院校工作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不工作,爽飞了?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我要出舱工作
再说还有工作忙
选工作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