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研究
2017-03-07刘宇
刘 宇
(沈阳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研究
刘 宇
(沈阳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随着我国现代康复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健康中国2030战略”指导下的“体医融合”的理念带动了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的快速发展。本文针对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现状提出相关建议,为运动康复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完善及学生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体育院校;运动康复;实践教学;课程
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使得康复服务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健康中国2030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康复在促进人民健康服务方面的地位,康复医学已经成为和临床医学并列的医学四大学科之一,“体医融合”的理念特别强调体育健身在健康服务产业中的突出地位,这均使得运动康复专业发展具有坚实的平台支持和深远的价值[1]。分析各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发现,其侧重点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目前大学生就业率不高且康复治疗学人才短缺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就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运动康复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
1 目前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各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教师队伍构建多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为基础,是运动人体科学和康复治疗学的结合版,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充分突出运动康复特色。另外,运动康复是以实操能力为主的专业,将来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各级医院康复机构、残联、健康与复健研究所、体育运动基地、健康休闲或职业俱乐部等,而目前运动康复专业理论知识讲授过多,实践操作课程较少,使得学生在步入就业岗位时与实践脱节严重,行业竞争力明显不足。目前运动康复专业中,实践课程课时不及理论课程的三分之一,且学生实践操作见习和实习的课时安排不足,这就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此外,由于该专业为新兴专业,实践课程的教材尚未形成标准化体系[2],很多教材都来源于康复治疗学专业甚至是仍然沿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材,这使得课程定位不够明确,教学资源的不完善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的宽度和教学评价手段的广度。因此,亟需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和完善,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2 明确培养目标,发挥体院学科优势
体育院校中,运动康复专业的前身是运动人体科学。而运动人体科学主要为各级运动队、训练基地和体育科研结构培养研究人员、治疗师、保健师、教师等,如此发散性的培养,反映了学科定位不够清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因此,运动康复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明确清晰,明晰培养人才类型和就业具体方向。另外,关于康复治疗师、PT、OT、ST等争论不断,其实,这个主要与课程定位有关系,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具体方向。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实践教学的长远深入开展得力于清晰准确的培养目标的定位。
笔者认为,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基于两点考虑,第一是目前康复人才的市场需求,第二是体育院校的特色与优势。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只要具有了基础医学知识结构,并且掌握了康复医学相关技能,就可以参加康复治疗师从业资格考试。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康复基础、康复功能评定、康复治疗、临床康复、社区康复等的医学知识结构和技能,使学生能具有从事运动康复相关治疗、科研和教学的能力储备。掌握运动疗法技术,因为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的比重超过了7成,对运动的理解程度大大影响着康复治疗的效果,这也是体育学科系统的先天优势。
3 优化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
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就业的主导地位,以就业为导向,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学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发挥体育院校优势,把一些传统的术科课程如康复操、瑜伽、太极拳以及体能康复训练课等列入实践课程环节,因为这些课程对亚健康人群以及患者康复都是非常有益的手段。最重要的是突出运动的优势,让学生掌握有关术科课程,突出运动在康复治疗中的优势地位,对运动损伤以及运动康复的一些动作,融入平时的实践教学中[3]。
因此,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是运动康复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制定的关键所在。而如何提高教学实践性的效果呢?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将运动康复实践教学课程的四个教学环节:实验、实训、见习和实习,在课程中融会贯通的体现出来[4]。针对就业需求岗位特点,在设置基本技能要求的基础上,完善和编制实验教材、实训指导书,形成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实验教学体系,以提高实践技能为重点,建立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交替机制,并且按照行业规范对课程设置进行实时调整和更新。
4 小 结
运动康复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交叉专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体育院校中运动康复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相当关键,必须变革现有课程体系,提出体育院校特色,突出中国传统运动的康复特色,以运动康复为主,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例,注重实践培训,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 黎健民.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本科教育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04):71-73.
[2] 柳 华,王 梅,杨 翼.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和康复治疗专业发展问题及对策[J].中国康复,2015,(04):317-319.
[3] 曾正中.我国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6):210-212.
[4] 甄希成.高等体育教育健康类课程结构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3,(08):78-80.
G807.4
A
ISSN.2095-8242.2017.054.10670.02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L2014465、L2014469)
本文编辑:吴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