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文化体现研究

2017-03-07贾文丰

河南社会科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中原乡愁伦理

贾文丰

中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文化体现研究

贾文丰

目前,中原由于人口规模大、经济发展快速等因素,城镇建设与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章围绕中原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独具人文内涵的问题,从乡愁文化、建筑文化、地名文化、伦理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中原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途径,从而为中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决策、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措施。

中原;新型城镇化;文化;体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顺应历史潮流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重要的战略思想。

目前,我国已进入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阶段,这对于中原而言,是极好的发展机遇。而就现今中原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和中原人多地少的基本状况来看,中原只能走自己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能完全照搬国外或省外的模式。我们说,中原古代的城镇及其建筑都体现了一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那么,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每一种建筑也理应是文化的具体体现。可以说,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和灵魂。城镇因文化而变得厚重,因文化而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那么中原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应体现我国下面几种优秀传统文化。

一、乡愁文化

乡愁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它是看不见摸不着,挥之不去而又能够感受到确实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一种具有特质、有特殊作用的文化现象。

乡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出现于文人的诗词歌赋里,也萦绕于游子“茅店鸡声”的愁绪里,伴随于人们羁旅他乡“板桥人迹”的踽踽独行中,弥漫于人们思乡聚会的餐桌上。乡愁所有,中原人尤甚。

乡愁,不仅仅是因为养育人本身的那一方水土,也是血脉及其文化记忆所系。我们从中原人“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里深深感受到客居他乡诗人的隐隐哀愁和至深悲痛。

所以,中原人无论富贵贫贱,而死葬故乡,则是其深深铭刻于骨子里的“叶落归根”之夙愿。历史上,中原人被迫南迁,于是有了寄托乡愁的侨乡,有了彰显古老中原文化的客家文化。如今的新乡贤报效家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乡愁所系和驱使。

2013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①

那么,在中原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学术委员会委员曹保明认为,只有保护好村落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才能在文化层面活着。活着的文化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物质的房舍、住宅、院落、古井、坟地固然重要,而发生于这些物质的存在中的记忆、习惯、仪式、信仰等传统则更加重要。保护古村的重要做法和着眼点,就是重点保护曾经发生过并绵延至今的传统。生活不是被设计的,它总是存于自生自长的本土文化之中,保持了这种活态,古村文化就有无尽的生命力。“守护乡愁,先要留住‘活着的文化’。本村本土真实的村落文化,会唤起离家人的真实记忆,人们通过享受、感悟、认知,又会吸引更多的人走进这种文化,得到新奇、收获和信念。这,才是乡愁带给我们的最大力量。”②同样,中原传统村落历经千年或百年的历史沧桑,积淀了丰厚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中原传统村落这种物质文化遗产,记载了中原人勤劳俭朴的奋斗历史,体现了中原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丰富性和审美性。而那乡村的风俗民情、伦理价值、信仰崇拜、家教家风、奇人趣事、方言乡音、口头传说、儿歌小曲、民间舞蹈、手工技艺、饮食习惯等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在中原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处理好中原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分类分级保护公共空间特有的文化基因,包括地名、特色商铺、有故事的建筑等,进行有机更新;另一方面,将街道、广场、绿地等背后所隐含的地方精神、村风与民风、社会秩序、行为习惯、基本价值观、乡土知识进行诠释、传播与活化,从文化、社会、经济、环境多维度增强活力,使其‘延年益寿’,形成新的凝聚力。”③也就是说,我们在中原新型的城镇化建中,不仅要有选择地保留和改造中原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更要留住那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总结和挖掘,使其进一步发扬光大。对有着地方特色且有着历史意义的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妨建设固定的馆所,进行长期展示;而对于那些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和曲艺,应开辟一定的活动场地,以便延续和光大;对那些即将消失的小自然村,其村名不妨以路名或标志性建筑的名称代替,从而借以见证当地人们的光荣历史,传承当地的文化精神,连接和维系“乡内外”人们的情感,充分发挥其情感的“纽带”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留得住乡愁,赢得漂泊在外或客居他乡人们的认知和认同;才能有利于“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使乡愁文化有所维系;才能用我们的新型城镇维系人们的眷恋和记忆,成为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

二、建筑文化

所谓建筑文化,即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结构方式、内外空间组织、装饰、色彩等多方面处理形成的综合艺术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原从上古时代便是人类的宜居地区,且拥有历史悠久和令人引以为豪的丰富的建筑文化资源。宋代著名的建筑学家李诫是郑州人,其代表性著作《营造法式》,可称得上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建筑行业的权威性著作。所以说,中原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当代,中原传统的建筑文化受到了冲击。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建筑设计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体现在建筑设计上,表现出对中原传统的建筑文化不作深入研究,或不假思索地复制传统建筑的一鳞半爪,或削足适履地“抄袭”西方建筑形式。以至于用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替代原有的传统建筑材料,各种精巧别致的地域性建筑被整齐划一的现代楼房所替代。这种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和风俗民情在建筑中的作用的漠视,使现如今的建筑显得不伦不类,这显然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是不相符合的。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第四章指出:“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同时,把“文化传承,彰显特色”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并进一步阐述道:“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④按照这一原则,我们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时,一方面需要保护好原有的典型城镇、村落及古建筑,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原生态的建筑进行发展和利用。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便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

在中原大地上,各种风格的建筑颇具特色,蕴含了丰富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内涵。比如中原各地的明清四合院、三合院和康百万庄园、豫西窑洞等,都是独具地方特色的典型建筑。2013年12月14日公布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强调:“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⑤依据这种精神,我们在进行中原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就需要在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当地的文化特色,突出中原传统文化的特点,使现代与传统相结合,从而打造出极富中原特色的新型城镇。

信阳市的郝堂村建设示范项目便具有这样的探索实践意义。其因借山水和“一房一景、一宅一色、一户一品”的特色,形成了豫南民居的独特风情,人们置身其间,有着舒适愉悦之感。

中原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原先人留给我们的瑰宝。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对待中原传统建筑文化应当采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态度。做到这一点,则中原传统建筑文化便能够和现代建筑文化相融合,互为补充,协调发展。为此,我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围绕中原古建筑进行规划

中原古建筑都是中原先人在经过认真勘测和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建设的,是中原先人呕心沥血的结晶和智慧的载体,是中原地区历史标志性符号,其刻画了中原地区发展的历程,见证了中原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是中原文明的瑰宝。这些古建筑不可能再生,如果遭到破坏,即使再按原貌复原,也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因此应作为中原古建筑保护的重中之重。

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时,如果在划定的建设范围内遇到古建筑,应围绕古建筑进行规划,想尽办法将古建筑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一点不妨借鉴国内外保护古建筑的经验。国内外对古建筑的保护不外乎三种措施,一是原址保护,二是迁址保护,三是尽量避免拆除。无论哪种措施,都是立足于历史,立足于文化,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之。

如果新型城镇规划能够首先围绕当地的古建筑而进行设计,便会形成现代的建筑群与古代建筑相毗邻、相参差的风格,显得非常和谐,既有历史感,也不乏现代意识。

(二)围绕传统生活区进行规划

除了中原古建筑之外,中原民众聚居的生活区更能体现当地的特色文化。比如洛阳老城丽景门内的东西大街明清建筑群,古老的城门、小巧雅致的绣房、狭窄的楼道都是老洛阳文化的见证。再如禹州神垕镇的老街,那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窑神庙、具有沧桑感的清代陶瓷官署、沿街大小不一的钧瓷店铺和砖石上雕刻着飞禽走兽的民居院落,以及被时代淘汰的钧瓷窑,无不记载着钧瓷发展的厚重历史,昭示着古老而又新兴的钧瓷文化。那么诸如这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生活区古建筑,虽然新旧层次不同,完整程度不一,保护起来大为不易,但遵循“修旧如旧、功能复兴”的原则进行修复保护,确实有一定的文物保护意义和时代教育意义。

(三)围绕中原名城、名镇或名村进行规划

我们说,中原每个城镇都有每个城镇的文脉和文化风格。比如提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镇,我们不仅会想到中原的“四大古都”——郑州、洛阳、开封、安阳,而且会想到中原的诸多名城和名镇,中原的县级城镇自不消说,就乡级名镇来说,也均独具特色。如淅川的荆紫关镇、安阳的水冶镇、滑县的道口镇、开封的朱仙镇、西华的逍遥镇、信阳的明港镇、宝丰的大营镇、禹州的神垕镇、洛阳的关林镇、济源五龙口镇、开封的陈留镇等。这些乡镇从其名称到其历史,都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其文化脉络、文化特征宛然。那么,我们在规划新型城镇和设计其建筑时,应尽可能地保留其文化特色。

1934年,鲁迅先生在《致陈烟桥》一文中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⑥我们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围绕中原名城、名镇或名村进行规划建设,使新型建筑尽可能与当地典型的富有文化内涵的古建筑风格相似,使其体现一定的地方色彩,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便会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统一的文化氛围,从而使人们在视觉上、心理上感觉到协调,感觉到欣慰,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

(四)使新与古的建筑风格有机统一

中原的每个城镇均有各自的文化内涵,其表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们能将新建筑风格与当地典型的古建筑风格有机统一起来,便能很好地表现当地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这就要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仅对新建筑材料进行巧妙运用,使其按照传统建筑材料的纹路、肌理制作出新型建筑材料,从而保证新型建筑的外观与传统建筑相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是“以人为本”,无论将城市建设成什么样子,最终也是为了人们能够舒适地生活。所以在进行新型建筑时,一定要精准定位当地民众的审美与价值取向。一方面,新旧建筑都应能够增加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也可以增加建筑的文化内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时,不仅要处理好细节问题,比如噪音、照明、空气质量等,而且要融入一定的人文情怀,这样才可以使该地更具文化气息,更温馨,更和谐。

三、地名文化

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古人对人、事、物的命名,都非常重视,尤其是对地名的命名方法,不但没那么多禁忌,而且思路非常宽泛。无论站在哪个角度,寄寓什么样的情感或意义,前人给城镇或村庄的命名,都充满了一定的“正能量”。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地名文化,内涵丰富的中原地名文化,无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目前却遭受着西方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痛心。那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地名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运用,便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地名文化不容忽视。中原的地名文化可谓丰富。其是中原历史地理文化的映照,包含着中原人的深厚情感,展示了中原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原丰富的地名文化,也为我们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城镇命名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近年,城镇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这种城镇化的发展状况,使得城镇命名的问题越来越显得突出,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地名被联合国第九届地名标准化会议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便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如今,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那些古老的地名似乎有欠时尚,但其维系着当地人的乡情及精神,是当地人灵魂的栖息地。同时,这种欠时尚,又恰恰是地名文化的乡土特色所在。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等于忽略了文化本身的内涵,也就失去了一个地域的特色文化。在中原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保护和利用。

四、伦理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体现,并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建设过程,还包括人们精神领域的诉求,“天人合一”“级别伦理”“阴阳文化”等传统文化,都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行为方式,对于人们的精神起着凝聚效果和引领作用。中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历史,其中的伦理文化也非常厚重。下面我们从建筑伦理文化和精神伦理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原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伦理文化。

(一)中原城镇化建设中的建筑伦理文化

1.中原传统建筑的社会伦理

在建筑当中,社会与文化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社会因素主要体现在礼制、等级制度等方面,文化因素则体现在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中原传统建筑也深受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中原大地于夏商周三代封国众多,是“丝绸之路”的源头,也是古今商贾通商往来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因此各地文化汇聚,使得中原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而且不同地方的建筑也与不同地方的文化一起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如豫西的窑洞、康百万庄园、开封尉氏刘家的宅院等,皆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并结合当地的伦理文化设计出的具有浓郁地域特点的建筑。

2.中原传统建筑的生态伦理

传统建筑的生态伦理指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这一思想在古代已经为我们先人所推崇,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伦理文化。中原的典型建筑也无一例外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中原建筑中,康百万庄园较为典型。该庄园选址在邙山脚下、伊洛河畔,依山傍水。且在修筑时,建筑师以靠山筑窑洞,木石结构的房屋与依山而建的窑洞完美结合,非常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另外,建筑师还很注重融入“阴阳”“五行”等哲理,使阴阳调和,五行搭配。这虽是古人的思想,但“天人合一”的观念未必不是构造现代建筑的好理念。房屋建筑中还融合了“纲常伦理”的人伦规范,以及“中和”之美。所谓“中和”,在建筑中指的是和谐、对称,这也是中原传统建筑的突出特点。

(二)中原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精神伦理文化

新型城镇化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但是由于城市在各个方面占有优势,所以大多数情况城市文化影响农村文化更甚。

中原由于身处内陆腹地,所以有些偏远农村尤其是山村,非常封闭,人们的思想较为淳朴简单。当城镇化发展并逐渐把各个村庄纳入城镇中来时,很多村民由于祖祖辈辈的生活习惯及固定思维,猛然间无法很好地融入到城市当中来。在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强烈冲突之中,一些人陷入一系列的心理、观念的矛盾之中,以至于造成精神伦理的缺失。很多农民会有孤独的感觉。压力和孤独会造成新入城的农民不堪其忧。如果不能很好地化解这些农民的精神问题,就有可能严重损害他们的健康,甚至可造成心理扭曲。

(三)中原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伦理文化塑造

在城镇化过程中怎样塑造出健康、文明、科学的伦理文化呢?我们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完善伦理文化体系

中原伦理文化来自于儒家思想,来自于中原先人几千年来的智慧积累。但是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问题层出不穷,仅仅依据先人留下来的伦理道德体系是不够的。目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在城市与农村逐渐融合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锋也异常激烈。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吸收传统伦理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根据新情况,适当填补进去新的伦理文化,完善伦理文化体系。

2.加强伦理文化知识的教育

仅仅制定出伦理文化体系是不够的,如何将其普及给人们才是关键。建议伦理文化知识的普及可以从学校和社会两方面着手。在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及知识接受水平,教给学生相应的伦理文化知识;在社会上,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可以采取街头宣传、单位宣讲等方式向广大民众普及伦理文化知识。相信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社会的伦理文化知识普及将更加完善。

综上所述,中原新型城镇的风格特色应是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本研究围绕中原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独具人文内涵的问题,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通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各个领域进行分析、论证和考察,提出了中原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现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和途径,从而为中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决策、实施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无疑有利于中原新型城镇化在建设过程中的良性发展,进而使中原新型城镇具有人文内涵和独特个性。

注释:

①⑤《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2013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②曹保明:《守护乡愁,留住“活着的文化”》,2015年12月1日《人民日报》。

③陆邵明:《乡愁的时空意象及其对城镇人文复兴的启示》,《现代城市研究》2016年第8期,第9页。

④《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⑥《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页。

⑦⑧《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06、1751页。

⑨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20页。

A Research on Cultural Embodimen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entral Plains

Jia WenFeng

At present,due to large population size and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onflict betwee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This paper is centered on how to carry out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with humanistic connotation.The discussions cover such aspects as nostalgic culture,architectural culture,toponymy cultureand ethical culture.Through discussion,it puts forward specific ways to reflect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uring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Central Plains.This provides a certain theoretical gist and feasible measures for the decision and implement of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Central Plains;new-type urbanization;culture;embodiment

G127

A

1007-905X(2017)11-0109-05

2017-08-10

2015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52400410001)

贾文丰,男,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州工商学院教授,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古代汉语、中华传统文化、书法艺术研究。

编辑 王秀芳

猜你喜欢

中原乡愁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永远的乡愁
乡愁
沁园春·赞中原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九月的乡愁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御中原 画饼充饥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