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的本质在于心灵的充实
——叔本华幸福观及其现代启示

2017-03-07向玉乔张智涛

湖湘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叔本华幸福观本质

向玉乔,张智涛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1)

幸福的本质在于心灵的充实
——叔本华幸福观及其现代启示

向玉乔1,张智涛2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1)

叔本华对人生幸福有执着的追求,并形成了积极乐观的幸福观。他强调心灵品质的重要性,将人生幸福的本质归结为内在心灵的满足,以拥有精神财富作为人生幸福的根本内容,而将财产、荣誉、地位等仅仅视为人生幸福的附加因素。这种以强调精神富有为核心内容的幸福观对人们建构正确幸福观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幸福;心灵;满足;痛苦

人们对于幸福的探讨和追求从未止息过,不论是伟大的哲学家还是平凡的普通大众,莫不如此。人们之所以会乐此不疲,是因为幸福是衡量人生意义的尺度,而没有幸福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然而,当人们投身于对幸福的追求之时,却发现幸福总是在与我们捉迷藏似的,若即若离。我们不禁要问:幸福何以能够成为人们穷其一生而追求的目标;它的本质是什么呢?

一、幸福的形而上价值

“幸福”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概念,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把它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标,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目标,我们每个人才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孜孜不倦地努力着、追求着。甚至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历史。然而,“不陌生”却不代表着“熟悉”,因为我们尽管把幸福看作是我们人生的最终目标,并且也在不断地为此而努力,但幸福却似乎依然离我们很远,所以幸福对人们来说,也仅仅是“不陌生”而已。故此,我们才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幸福观。千百年来,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幸福观,如有些人把幸福归结为德性,有些人将其归结为需求的满足,等等,而这些幸福观其实也都只是对幸福的解构性理解而已,是“幸福”这个话题能够保持常新的原因所在,但人们追求幸福的历史告诉我们,给幸福一个确切的概念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幸福是无法用概念来说明的。尽管如此,人们对于它的向往与追求还是一如既往。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反思幸福对人生的意义了:人们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趋向幸福呢?

对于这一问题的考察还必须从“人”出发。人何以能够从存在序列一跃而成为存在家园中一朵最为娇艳的“奇葩”?这是因为与其他存在相比,人这种存在更为特殊。与人相比,其他的存在仅仅是存在着,他们的存在状态只是表现为简单的生存而已;但人却大不相同,除了生存这种存在状态之外,人还有另外一种存在状态——生活。生存是一切存在所共有的存在状态,但生活却是人类所特有的存在状态。正是由于生活这种存在状态,人就与动物有了本质性的区别。只有生活才是与幸福相关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幸福是人特有的,牛、马等其他动物是不可能拥有幸福的”[1]。正因为如此,幸福就成为了人类生活的目标,成了个人人生意义所在,人们才会在自己的一生当中不遗余力地去追求。由此可见,只有幸福才能够把人与动物在存在状态上做一个根本的区别。但是,人毕竟还是存在序列中的一员,不可以完全离开单纯的生存而只拥有生活。对于人来说,生存和生活是相互交织着的,前者体现着人现实性的一面,而后者体现着人超越性的一面,而幸福就是促使人超越生存迈向生活的动力和目标,如果没有幸福,人只能说是一种普通的动物而已。“人类是‘未完成的动物’;他们正不断地超越自身前行。他们无法阻止他们的活动暗暗指向一个还没有被充分显露的实在,或一个只有作为信心之举才能被引入实存的未来。”[2]正是由于这种还未被显露的实在,人生的终极目的和意义才能够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得以理解,人们才不至于在日常的物质追求和缺乏知性的盲目辛劳中返回到存在的起点而浑然不知。

同时,千百年来人们的幸福实践也向我们说明了幸福的形而上价值。自古以来,从思想深刻的哲学家到平凡的普通大众,莫不热衷于对幸福的追求和探讨,故而形成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追求幸福的路线。一条是从道德出发,把道德看成是幸福或是看作通往幸福的桥梁。但这种幸福观很难经得起现实的考量,生活中大量的德福不一致的现象足以让这种幸福观丧失说服力,以至于人们不得不依靠超验的绝对力量来保证幸福。另一条是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认为人的幸福就在于需求的满足。对于这种观点的批判没有人比叔本华更深刻了,他看到了需求满足后所带来的无聊,因而将其看作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所以,人们追求幸福的实践最终都会说明一个问题:幸福的价值只有在形而上的层面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幸福是人生意义的形而上依据,是所有人人生的信念,但幸福还必须要体现于我们的物质生活之中,必须要用人们的物质生活来对其进行诠释。如此这般,生命之树才能够常青。

二、幸福的本质

对于追求幸福的人们来说,他们就如同一只漂泊于生命的汪洋大海之上的船只,幸福便是他们期待中的港湾,正是凭借着对这个港湾的无限的希望,他们才能够乘风破浪,最终在身后留下一道充满着酸甜苦辣但又不尽相同的风景线——人生。每个人的人生之所以会显得如此的不同,就是因为他们对于幸福的本质有着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同一个人也会在不同的时期对幸福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究竟什么是幸福,人们对此的看法却不一致,而且一般民众和有智慧的人的意见迥然不同!一般大众所理解的幸福是某种抓得着、看得见的东西,例如快乐、财富或荣誉!但究竟是哪一个,这个人说是这个,那个人说是那个,甚至同一个人有时说它是这个,有时说它是那个!生病时,说健康就是幸福;贫穷时,说财富就是幸福!而在感觉到了自己的无知之后,又羡慕那些高谈阔论、说出一些超出他们理解力的东西的人。”[3]但究竟什么是幸福呢,它的本质是什么,怎样做才能得到幸福?或许,叔本华的幸福观有助于我们找到问题的答案。

“人自身的福祉,如高贵的天性、精明的头脑、乐观的气质、爽朗的精神、健壮的体魄,简而言之,是幸福的第一要素。……在这些内在的品格里,最能给人带来直接快乐的莫过于‘愉悦健全的精神’。”[4]16一个人幸福与否,关键就在于他的内在心灵是否是欢愉的!这就是叔本华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幸福财富——幸福的本质就在内在心灵的充实。

对于心灵充实的人而言,他们对于外界的需求远没有那些心灵不充实的人那么多,因为他们充实的心灵就足以让他们满足、让他们幸福。而对于那些心灵空虚的人而言,似乎只有欲望的满足才能够令他们感到幸福,否则他们感到的就只是痛苦,所以他们会尽一切可能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但是待到欲望满足之后,他们却由于心灵的空虚又陷入另外一种痛苦——无聊。“这就暗示我们,幸福的本质只能到人的自身因素或主观方面去探求!然而,普通人却习惯于从外在的因素出发去看待并理解幸福的本质!假如他们发现,某人出身高贵,家庭富裕,他们就认定,这个人永远是幸福的,仿佛幸福成了他身上的某种不变的品质或属性!其实,他本人并不一定认为自己是幸福的,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和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5]

尽管人的内在心灵是幸福的核心因素,人的幸福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内在心灵的充实,但是一些其他的外在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在物质上极度匮乏的人会是幸福的。叔本华的幸福观并非只是一味强调心灵的精神幸福,他也重视物质因素对人们幸福的重要性,因为他也看到了缺乏生活必要的物质条件会让人痛苦不堪这一客观事实。他说:“维护健康和培育心灵,比只知聚集财富要聪明得多,但这绝不是说我们可疏忽生活获得必需的供给。”[4]10不仅如此,他还对人们追求金钱的行为做出了肯定,他说“人们时常因为追逐金钱和热爱金钱超过一切而受斥责,但这是很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事。就像多变和永不疲乏的海神一样,不断追求各种事物,企图随时满足自己的欲求和希望”[4]49。此外,叔本华认为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对于幸福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他人的评价是十分重视的,而这些评价对于人们的幸福是没有任何影响的,他把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为人性奇特的弱点。按照他的观点,这是人们应当克服的,因为过分地重视别人的评价,对于幸福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他说:“从幸福的观点着眼,我们应该制止这种弱点蔓延,自己恰当地考虑及衡量某些利益的相对价值,从而减轻对他人意见的高度感受性;不管这种意见谄媚与否,还是会导致痛苦的,他们都是诉诸情绪的。”[4]60所以,为了幸福,人们就应当尽力地克服过分重视他人评价的缺点。为了做到这一点,人们就必须在自己的观念当中把它认定为是一种愚昧,同时只要对身边那些意见进行观察,就可以发现它们绝大部分都是一些错误的偏见。另一方面,他人的有些评价对于幸福却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它们也能够促进幸福,那就是名声和荣誉。叔本华说:“名声是我们必须去争取的,荣誉却是我们不能丧失的。”[4]74这是由于名声和荣誉会影响他人对我们的行为,当他人的评价影响到他人对我们的行为时,我们就不得不重视它了,因为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借助于他人的力量才可以获得很大的成就,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可以忽视他人的评价。

在叔本华对幸福的论述里,他一再强调的是人内在心灵的充实和满足,认为对于人的幸福来说最为根本、最为重要的就是心灵的充实,因为它对于幸福的影响是直接的、根本的,而其他的诸如财产、名声等的影响则是间接的,所以幸福的本质就在于内在心灵的充实。尽管叔本华在这里所说的幸福十分强调主体自身,特别是主体的内在心灵,但是他的幸福观却不是脱离感性生活的抽象幸福观,从他在一定程度上对幸福的外在因素的肯定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幸福观是关于感性的、具体存在着的人的幸福,因为他在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的同时依然没有忽视人的社会性及其感性需求。他在论述财富和他人评价时,始终都把人看作是社会生活中有着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尽管他主张为了幸福,人们要避免陷入物质的洪流以及过于重视他人的评价和意见,但是他并没有否认物质因素和他人的评价对于人们幸福的积极意义,所以叔本华的幸福观依然是立足于感性生活的具体的幸福论。而叔本华之所以会到人的内心深处去寻找幸福,把幸福的本质归结为人们内在心灵的充实,这是因为他注意到了当时社会由于物质生活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严重挤压而造成的精神空虚现象。当人们踏上企图通过不断的物质追求来获取幸福的征程之时,却不知道其实他们已经偏离了幸福的方向,因为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心灵,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所以,叔本华幸福观的真正内涵应当是:只有带着自己的心灵出发,才能在自己的人生中获得幸福。

三、叔本华幸福观的现代启示

对于人来说,人生问题永远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尽管并非每个人都会对该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从而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但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却是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进行的思维活动,因而在不同的社会类型和不同的个人之间都会形成迥然不同的人生观。而不同的人生观却具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幸福。

几乎没有人会反对幸福既不是当下昙花一现的瞬间感觉,亦不是迟迟得不到实现的殷切期待,凡是对人生有所经历的人都无一例外地会同意幸福应当是建立在物质追求和精神满足基础之上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幸福都是确定的,因为每个人根据自己价值追求都会形成自己的幸福观,并且对于它的实现总是充满着无限美好的期待。但如果我们足够诚实的话,我们不得不承认幸福又是不确定的,因为知道幸福并不等于拥有幸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幸福要么败于物质财富的缺乏,要么败于精神财富的缺乏。幸福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这种张力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会有所体现,仅就生活的满足感这一点就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答案。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幸福,然而却很少有人会问幸福的本质是什么。可如果不知道幸福的本质而盲目地去寻找幸福,那就如同一个不明确其航向的船只一样,只能在人生的茫茫大海里盲目地漂泊。所以当人们为了其生活而孜孜不倦地忙碌时,不妨运用自己宝贵的理性来反思一下自己的忙碌及其目的,以防偏离了人生的正确方向。对于幸福,我们最深刻的体会就在于“不痛苦”,痛苦肯定会让人不幸福,而引起人们痛苦的除了物质的匮乏之外还有心灵的不充实,特别是后者。所以,幸福就包含生活必须的物质条件和充实的心灵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心灵的充实才应当是幸福的本质所在,如若不然,再多的物质需求的满足都不会促进幸福。幸福的本质就在于内在心灵的满足,幸福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心灵体验,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人们的幸福观才会是具体的。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今天,叔本华的幸福观对于那些怀揣着自己的幸福梦而奋不顾身地冲进物质洪流中的人们,无疑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首先,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内在心灵。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发展的物质社会,生活的节奏在不断地加快,人们在忙碌于物质生活的时候很容易造成心灵的空虚,因为繁忙的生活已经打破了人们内在心灵和外在生活的平衡,人们所拥有的充实内在心灵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或者说人们由于劳累而不愿意再去充实自己的心灵了。当人们穿梭于繁忙的时空时,不妨适时地放慢自己的脚步而多一点对于生活的反思。当幸福要用成功来衡量,成功需要财富来衡量的时候,人们不妨问问自己是否幸福,现在所做的一切是否让自己感到幸福。比之于过去,人们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幸福感却似乎并没有同步增长;相反,现实生活中,有着极大物质财富但却感觉不幸福的人倒是大量存在,说明幸福并不取决于财富。所以在现代社会,人们在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同时一定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灵,不断地去充实自己的心灵,如此这般,人们才能够尝到幸福之果的香甜。

其次,叔本华对于人生幸福的考察是基于他对人生痛苦的深刻揭示,这就说明人生的痛苦是现实存在着的,它是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若没有大气的压力,我们的身体就要爆裂一样。与快乐和幸福相比,痛苦对于我们的影响要更为深刻,这不仅是由于痛苦本身会让人不舒服,而且还因为它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和信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随时都有可能遇到一些会让人痛苦的困难,比如健康受损、财产的失去等,甚至有些困难还会超出人们的想象。叔本华认为,当人们面对这一切时,就应该成为一个坚强的斗士,怀着对于生活的美好信念与各种困难斗争,因为人生的痛苦是现实的存在着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战胜痛苦获得幸福。当人们在为自己的事业而努力地奋斗时,遇到各种艰难险阻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面对这些困难时,要有一颗坚强的心灵。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就应该坚定自己对于生活的信念,积极开拓进取,去战胜各种困难,实现人生幸福。

再次,欲望也会让我们痛苦,因为有些欲望一时是很难满足的,并且过多的欲望还会破坏心灵的宁静,所以我们要适时地控制自己的欲望。我们不得不承认欲望是一个无底洞,一个欲望满足后其他的欲望会接踵而至。人们常常由于欲望的无法满足而深深苦恼着,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叔本华的警告和劝谏,欲望满足后等待人们的可能会是无聊,而无聊其实也是一种阻碍幸福的痛苦!人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它的存在需要来自外界的能量,所以有欲望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当欲望不能够增进人们的幸福甚至是威胁到这个有机体自身的存在时,我们就得重新审视这一欲望了。佛家所讲的“八苦”中有一种是“求不得”的苦,这种苦就是由那些无法实现的欲望造成的,而常常是这些无法满足的欲望把人们折磨得痛苦不堪。在人的一生中,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够得到满足的,因为欲望的满足不仅依赖于个人的能力,而且还需要外部的客观条件。叔本华承认人们的合理的需求,因为这些需求是主体存在的有效保障,而反对过多的外界需求。所以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人们,一方面要将自己的需求限制在能够实现的范围内,这样,这种需求就会成为催人奋进的力量,能够促进快乐增进幸福;另一方面人们还要合理地减少自己的欲望,以防因付出太多而造成更大的痛苦。

最后,人们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时要遵循社会的伦理规范。叔本华对于人的考察始终没有脱离人的社会性这一根本属性,所以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人必然要遵守社会公德。物质财富是人们生存的有效保障,因而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是人们合理的追求,叔本华也特别重视这一点,但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应当是以增进自己的幸福为目的的,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社会财富应当是通过自己劳动来公平地获取的,如若不然,不正常的财富获取方式,会让财富的拥有者因为财富的再次失去而陷入新的痛苦当中。在社会中生活的人们处于一个有着相互联系的大家庭中,这为弥补个体力量的弱小提供了可能,但是要让这种可能变成现实,人们必须要遵守社会公德,因为破坏社会公德就会被社会所遗弃。叔本华特别强调荣誉,认为荣誉是人们不可失去的,其实荣誉就是人们遵守社会公德的结果。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是无法获得荣誉的,也是无法得到他人及社会认可的,更是不可能幸福的。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8.

[2]弗格森.幸福的终结[M].徐志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99.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3-44.

[4]叔本华.人生的智慧[M].张尚德,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5.

[5]俞吾金.幸福三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

责任编辑:曹桂芝

B5

A

1004-3160(2017)01-0148-05

2016-10-12

⒈向玉乔,男,湖南麻阳人,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西方伦理学、政治伦理学;⒉张智涛,男,甘肃陇西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国哲学。

猜你喜欢

叔本华幸福观本质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回归本质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童年的本质
叔本华:正直还是伪善
人为什么会无聊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毒舌男”叔本华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