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思维

2017-03-07周正刚

湖湘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底线协同改革

周正刚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

论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思维

周正刚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树立系统思维,“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具体地说,就是必须突出战略思维,做好顶层设计;突出整体思维,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突出协同思维,搞好协调配合;突出底线思维,进行系统优化托底推进改革。深入学习和掌握习近平系统思维方式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把握全局,统筹谋划,科学决策,凝聚共识,齐心协力推进新一轮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思维;整体思维;协同思维;底线思维

全面深化改革是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场革命,涉及面广、影响深,必须要有系统思维。所谓系统思维就是用全面的联系的系统的观点来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即把事物放在普遍联系的系统中来把握,通过系统的整体优化,更好地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它是辩证思维方式全面性关联性协同性思维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强调,在我国这样一个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全面推进各项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树立系统思维,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1]33,“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1]27。确立系统思维,这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要求,也是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全面看问题、统筹兼顾思想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毛泽东历来要求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国“一盘棋”思想,工作要学会“弹钢琴”;邓小平强调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2]147,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指出要有大局意识,强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胡锦涛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一脉相承承接前人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和掌握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思维方式的丰富内涵,显然有助于我们“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1]30,为全面深化改革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战略思维:“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

战略思维是一种高瞻远瞩、总揽各方,从宏观战略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的全局性思维。系统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和开放性特征,强调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宏观战略性。习近平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1]140,要从战略全局看问题。在他看来,树立战略思维就必须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坚定信心,增强战略定力。

着眼全局,问题导向。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新一轮改革已从过去“比较单一”过渡到“全面综合”,从“相对容易”过渡到“艰巨复杂”,从“面上突破”过渡到“攻坚深化”,从“效率优先”过渡到“注重公平”。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树立战略思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的,又不断在解决问题中深化,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习近平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1]8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1]38“问题意识”就是人们自觉发现和直面问题、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意识,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从“想当然”或纯粹的原则和概念出发,必须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这样改革的顶层设计才不会空洞盲目;只有勇于重视和直面问题,改革措施才能切中要害,釜底抽薪;只有切实解决问题,改革才能取得人民满意的成果和实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积累的各种问题,如经济的粗放式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的滞后、文化软实力偏软、社会建设的短板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都决不是某一方面零敲碎打、拾遗补缺就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深谋远虑,顶层设计。战略思维就是要胸怀大局、深谋远虑,着眼全局把握大势、着眼未来谋划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全局性的伟大变革,必须从宏观战略高度来设计和谋划,加强顶层设计。“所谓顶层设计,就是要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作出统筹设计”[1]32,总揽全局,谋划长远,从战略上统筹提出一整套改革措施,为全面改革提供指导性方案。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碎片化”,也不能单枪匹马、单打独斗“一支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部署,设计勾画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各方面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十八届五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目标要求和任务,完善和细化了改革顶层设计的宏伟蓝图。当然,另一方面,在习近平看来,加强顶层设计决非拍脑袋凭空设计,而要来自于实践探索。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的统一。顶层设计是前提,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摸着石头过河是基础,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离开摸着石头过河对改革规律性的探索,顶层设计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离开顶层设计的统筹谋划,改革就会陷入盲目性和碎片化。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改革的大局观和改革的实践观有机统一起来。

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下,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全面深化改革中,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战略定力的问题。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所谓战略定力就是一种坚定不移的立场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在重大战略和根本问题上毫不动摇,“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习近平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上,全党是有共识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险,都要保持战略定力,“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1]10。因此,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保持战略定力,就要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习近平说:“我们党早就估计到,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1]4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既已绘就,关键是要把各项改革的措施落到实处。他强调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高扬锐意改革的精神:“推进改革必须一鼓作气、坚定不移,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勇气”。他用了两个“不可”,“不可迟疑、不可退缩”;两个“强烈感”,“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两个“最大限度”,“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两个“敢于”,“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两个“破”,“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1]41来推进改革,表明了我们党全面推进和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作为执政党的每个共产党员尤其要站在改革的最前沿,做改革的促进派,下决心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

二、整体思维:“做到全党一盘棋、全国一盘棋”

整体思维是一种注重整体关联、有机统一的系统性思维。整体性是系统思维的基本原则,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因此,我们在观察、分析和处理任何问题时,要始终把整体放在第一位,破除各自为政似乎选择最佳而整体效果实际极差的“囚徒困境”,在整体观的统领下解决局部问题,以发挥整体的最大优势和功能。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必须更加注重整体性。

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整体,深刻揭示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与难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这是因为我国改革已由阶段性的局部改革转向了整体性的全面改革,改革的影响之广、变革之深、力度之大,都前所未有。在广度上,全面深化改革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以及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在内的全面改革,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必须注重系统联动、整体配合。“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1]47。在深度上,全面深化改革是由具体目标到总目标的进一步深入,是更深层次的攻坚,必须整体谋划和推进。习近平指出,过去我们也提出过改革目标,但大多是从具体领域提出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则是整体性的战略目标。同时,在总目标的统领下我们又进一步明确了“五位一体”和党的制度建设深化改革的分目标。总分结合目标的确定,这既是改革进程本身向纵深拓展深化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而且,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是触动和突破固化利益藩篱的深层次的改革,过去未曾触及的要触及,未曾打破的要打破,未曾深入的要深入,各种利益相互交织、各类矛盾错综复杂,只有各方权衡,统筹兼顾,才能顺利推进改革,避免出现较大的社会震动。在力度上,新一轮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1]51我们只有加大力度从整体上推进,改革才能攻坚克难。在习近平看来,坚持整体推进,就要“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但同时另一方面,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1]44来推进各项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改革的全局,必须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火车头”的作用;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改革的核心和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改革的成效。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深化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统一。

加强研判,统筹谋划。更加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就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性、全局性和统筹性,注重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的研究。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1]37全面改革是有机的整体改革,必须统筹谋划。一揽子改革措施的出台和推进,才能解决我们长期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使问题有实质性的突破。如如何解决农民增加收入、更快地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采用推进城乡一体化、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的权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措施,才会使问题有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越复杂,其整体的统筹性和不可分割性就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由线性的简单认识转变到非线性的全面认识,由单向突破进入到整体推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度有机结合起来,任何单兵独进的想法和做法都可能欲速不达。

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合力。为了形成整体合力,习近平特别注重凝聚人民群众的共识,认为这是形成合力的思想前提和心理基础。他指出:“人心齐,泰山移。凝聚共识很重要,没有广泛共识,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现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这就更需要我们下功夫去凝聚共识。”因此,他要求,“要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工作,加强对改革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1]45习近平还借鉴历史经验说明凝聚共识的重要性。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宋代的王安石变法、明代的张居正变法,以及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革新,其推行的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最后归于失败,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就与社会能否形成共识密切相关。他还批评一种观点,即认为“现阶段深化改革不可能形成共识,甚至把形成改革共识说成是伪命题。”他说:“不错,现在党内外对深化改革思想认识上有较大差异,但越是思想认识不统一就越要善于寻求最大公约数。”[1]46思想认识有较大差异并不足为怪,关键在于“善于寻求最大公约数”,而在坚持改革这个重大问题上全党全社会是有广泛认知的。只要加强思想引导,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是完全可以形成共识的。同时他认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一个方面。因为社会主义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局部服从整体,有着形成广泛社会动员和共识的社会基础。

三、协同思维:“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

协同思维是注重各方协同配合、均衡协调发展的有序性思维。进行系统思维必须对系统各要素进行周密考察,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性、有序性和协同性,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协同作用,使整个系统处于最佳状态,发挥最大功能。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1]44全面深化改革必然使影响“改革函数”的自变量增多,不确定性加大,尤其要处理好系统中各个层级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注重把握改革措施的耦合性与联动性,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

相互配合,协同联动。只有相互配合,协同联动系统才能产生优化的整体功能和效果。习近平认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必须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明显增强,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1]35-36更加注重改革的协同性,就是要讲究改革的有序性、藕合性和联动性。全面深化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秩序、有步骤地推进的有序改革,改革中要特别注意各种藕合关系。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五位一体”,经济体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根本政治保障,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国家安全保障。经济体制改革要当好“主攻手”,其他改革要积极跟进,当好“二传手”和防卫,只有相互默契和配合,才能产生优化的效应和结果。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协同联动,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整体推进各领域各环节的改革,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关联性、耦合性。而且,这种协同配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必须讲究联动性。现在的配合并不代表未来的配合,暂时的配合并不代表永久的配合,协同处在不断的联动发展之中。只有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的配套和衔接,才能不断提高改革的整体效果。习近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尤其不能各行其是,“要准确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安排的各地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延,该试点的不要仓促面上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先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1]49只有协调推进改革,才能避免畸轻畸重、顾此失彼,防止各行其是、相互掣肘。

补齐短板,协同共振。习近平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应补齐短板,产生协同共振的效果。他说:“形成改革合力,最终要体现在各项改革举措协调共振上。政策不配套,实践当中必然疙疙瘩瘩,也就谈不上形成合力。要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1]44-45这说明,不配套、不协调、不统一,就形不成合力。相互牵扯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制造许多新的问题和麻烦,使改革难以深入并取得实效。而且习近平认为,这种配合、配套不应是形式上的“物理反应”,而应当是本质上的“化学反应”,这样的协同才是水乳交融的协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改革的复杂性、层级性,注重系统的协同共振,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的红利。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既有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有固化利益藩篱的突破,更有体制机制的创新,必须多管齐下,全面协调。同时,改革是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各层级的改革,从顶层到基层、从上级到下级、从大脑到神经末梢都要有序推进,不能出现“瓶颈”和“中梗阻”,要善于补齐短板。对于“瓶颈”必须突破,对于“中梗阻”必须打通,对于“短板”必须补齐。全面深化改革如果缺乏关联和照应,改革中任何一个未曾料到的不良因素的“爆出”,都可能产生影响全局的严重后果。

动静得宜,协同共进。习近平认为,协同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论。一时一面的快慢不齐是有的,但不存在总体上的改与不改,要改的都要改,不能改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重大改革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全面考量、协调共进。他强调注意三种改革情况的协同:对看准的改革,要坚决推进,争取早日取得成效带动全盘;对涉及面广泛的改革,要同时配套推进其他改革,聚合各项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对一时还看得不那么准,同时又必须突破的改革瓶颈,则可以先行试验,摸着石头过河,大胆探索取得经验,然后推开。“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甚至相互抵触,全面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打折扣。”[1]43-44为此,习近平强调要协同配合,“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1]32一是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改革的全局由局部组成,但又高于局部。有的局部可行但全局不行的,必须服从全局;有的全局可行而局部不可行的,则不能迁就局部。坚持从全局出发看问题、办事情,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党性和博大胸怀,也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二是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治标就要力求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效果,治本就要从制度安排和体制机制上根治和解决问题。全面深化改革,重在“全面”和“深化”,是着眼于治本的。但同时要治标,对改革的“短板”要及时排除,否则就会成为全面改革的障碍。如“打虎拍蝇”的反腐,有力遏制了腐败蔓延的势头,极大提振了人们反腐的信心,但更根本的还在于真正建立健全起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三是渐进和突破相促进。全面深化改革“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是渐进性的。但对看准了的问题,要攻坚克难重点突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1]49

四、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底线思维是守住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托底优化性思维。系统思维强调从整体大局出发,把握系统的开放性和多种可能性,守住系统质变的临界点,使系统逐步向最佳的优化状态发展。习近平多次强调指出:“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3]180-181坚持底线思维,就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度”,守住“上限”或“下限”的临界点,促进事物朝主体优化的价值目标努力;就要坚持用“两点论”看问题,看到机遇和挑战并存,有利和不利同在,成绩和困难都有,充分作好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就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居安思危,敢于担当,善于化险为夷。它是内涵辩证法、实践观的系统优化性思维。

坏处准备、好处努力。“从最坏处准备、从最好处努力”,这是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和方法论原则。根据习近平的论述,坚持底线思维,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从最难处思考,最坏处准备、最好处努力。从最难处思考,就是要充分认识改革攻坚的难度。全面深化改革要啃剩下、难啃的硬骨头,“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现在,推进改革矛盾多、难度大,但不改不行。”[1]30要清醒认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力求把困难挑战考虑得严峻一些,见微知著。从最坏处准备,就是要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客观分析每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考虑改革可能遇到的风险,着眼最坏情况的出现,准备好对策,并把应对措施准备得充分一些,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以防患于未然。从最好处努力,就是要注重对危机和风险等负面因素进行掌控,坚定信心、鼓足干劲,稳打稳扎,积小胜为大胜,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对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以提出总体思路和方案,但推行起来还是要稳扎稳打,通过不断努力逐步达到目标,积小胜为大胜。”[1]41-42当前,面对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风险,也是考验我们勇气与智慧的时候,这就看我们能不能看到“坏处”、会不会破解“难处”、敢不敢争取“好处”。

守住底线,不越红线。在习近平看来,底线是多方面的,表现在社会各领域、各方面,任何一方面底线的失守或突破将会导致不良后果甚至全局的失败。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来看,经济方面的底线,是必须在保证质量、效益的前提下保持中高速的增长速度,使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如果经济不发展,一切问题都来了,所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促发展。政治领域的底线,就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决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和封闭僵化的老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怎么改,改什么,有我们的政治原则和底线,要有政治定力。”[1]49思想文化上的底线,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建设,在大是大非和原则问题上,一定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社会领域的底线,是必须守住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这条民生底线,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96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是不跨越保护环境的“生态红线”。习近平强调,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从国家治理手段和能力来看,是必须坚守政策底线、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改革的各项政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手段,是党和国家的生命。坚守政策底线,要求各地各部门不能搞“选择性改革”,合意的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更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法律是改革不可逾越的底线,所有改革都应在法律的框架下来进行,各项改革举措也要在法律的轨道上运行。习近平指出“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1]15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制保障。道德底线是人们公认的不可逾越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改革无论怎样改,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体制改革必然面向市场,但改革决不能让唯利是图、坑蒙拐骗、制假售假、贪赃枉法的失德、丧德行为大行其道。习近平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1]88从领导干部从政来看,则必须坚守“为民、务实、清廉”的底线。为民是领导干部必须坚守的宗旨,务实是领导干部必须弘扬的作风,清廉是领导干部不可踩踏的红线。习近平强调,要有边界意识,“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4]

划清界限,把握方向。习近平还从方法论视角分析和论述了如何划清界限,坚守底线思维,把握改革的方向和临界点。一是必须谨慎从事,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全面深化改革最重要的底线是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习近平反复强调,“‘治大国若烹小鲜。’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1]42他一方面强调搞改革要大胆探索,不可能都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该干的要大胆干;另一方面,改革必须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改革不仅要加强顶层设计,而且改革举措要反复研究、反复论证,尤其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二是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不能随便“翻烧饼”。“我们的政策举措出台之前必须经过反复论证和科学评估,力求切合实际、行之有效、行之久远,不能随便‘翻烧饼’。”[1]42“翻烧饼”的改革,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后天又折回来,朝令夕改,翻来覆去,反复无常。这种瞎折腾的改革不仅劳命伤财,贻误时机,还会动摇人民群众的改革信心,是长官意志的典型表现。因此,习近平强调要确保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改革。“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需要修改法律的可以先修改法律,先立后破,有序进行。有的重要改革举措,需要得到法律授权的,要按法律程序进行。”[1]47只有坚持依法办事,才能避免长官意志,避免随便“翻烧饼”和瞎折腾。三是必须把握改革规律,不能“脚踩西瓜皮”。改革作为伟大革命和变革,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习近平强调“要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来办,在实践中再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1]43他强调把握规律,“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1]38刻舟求剑,把今天的改革等同于过去的改革,不能与时俱进,就会贻误改革;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制定蓝图、措施搞改革,只会南辕北辙;异想天开、守株待兔坐等改革成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全面深化改革要遵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来推进改革,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

总之,学习和掌握习近平的系统思维,从宏观战略上谋划改革,把局部改革放到全局改革中来思考和布局;在改革整体推进中重点突破,形成强大推进改革的合力;注重协调配合、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全面改革的整体功能;守住底线、不破红线,把牢改革的正确方向和主动权。这样,我们就能以更开阔的胸襟和视野,更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更缜密的思维和方法、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积极稳妥而又扎实有效地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1]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让法规制度的力量充分释放[N].人民日报,2015-06-27(1).

责任编辑:周育平

A8

A

1004-3160(2017)01-0005-07

2016-10-18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5ZDA003);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研究”(项目编号:15YBA371)。

周正刚,男,湖南望城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哲学方法论。

猜你喜欢

底线协同改革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真相与底线
改革之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改革备忘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改革创新(二)
守住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