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微宣传”模式在高校团学思想工作中的运用

2017-03-07王化思

关键词:团学思想大学生

王化思,李 苓



浅析“微宣传”模式在高校团学思想工作中的运用

王化思,李 苓

(辽宁工业大学校团委,辽宁锦州 121001)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的高校团学思想工作宣传模式已经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运用新媒体建立有效的高校团学思想工作宣传模式已经成为高校团学宣传工作必须占领的“高地”。微博、微信、微网、定制APP等“微宣传”模式的应运而生,让高校团学思想工作宣传模式有了新的突破,逐步向“微时代”迈进。

团学工作;思想工作;微宣传;高校

一、“微宣传”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一)“微宣传”模式的内涵

“微宣传”模式是新媒体时代衍生的全新宣传方式,是通过“微终端”接收“微内容”的一种传播信息手段。“微宣传”模式集合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在互联网开放性、包容性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体性、即时性和互动性,充分利用微平台,使信息裂变式传播推广,达到宣传的目的。

(二)“微宣传”模式的特点

1. 内容精炼,图文并茂

与传统宣传模式相比,“微宣传”模式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微”上,在内容上更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多以文字、图片、微视频等方式呈现,这些内容具有高黏度性和冲击力,让受众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吸引并产生阅读兴趣。

2. 信息接收便捷、灵活

“微宣传”模式对于信息的传播,在接收终端上,更加灵活。主要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载体,这些小巧便捷的接收终端让人进一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信息的传播活动范围大大拓展。

3. 传播模式超时空,互动性强

在传播形式上,“微宣传”模式颠覆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单一的传播模式,建立了双向、互动、社交性的交流方式,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的个体都是一个传播节点,使人进行传播活动更加便捷、高效、平民化[1]。“微宣传”模式使每个人都可以在交流中成为决策的参与者,使信息传播呈现出网状结构、双向结构,让宣传的长尾效果更加明显。

二、“微宣传”模式对高校开展团学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具有探索欲和求知欲的知识青年,受新媒体影响极为深刻。微信、微博、微网站等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微时代”大学生交流思想、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高校团学思想工作中选择“微宣传”模式占领宣传高地,运用“微宣传”模式促进高校团学思想工作开展,已然成为高校团宣思想工作的重要工具和渠道。

(一)“微终端”的大量使用使团学思想工作受众增多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学生群体占网民总体的24.6%,达到1.64亿,城镇10~29周岁的青少年网络普及率达到85.1%。同时,截止2015年6月,微博用户规模为2.04亿,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86.2%的用户年龄在18~36岁之间,平均每周上网时长25.6小时,并且手机上网比例为88.9%,主要活跃在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媒体社交平台。可以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以手机、平板电脑等“微终端”为载体,以微信、微博为信息交流平台的“微时代”正越来越多地影响着青年人的思考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作为高校团学思想工作的主体对象大学生来说,顺应他们接收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和习惯,更利于信息的采纳和传播。因此,在我国高校团学思想工作中采用“微宣传”模式是适合且有效的。

(二)“微宣传”模式拓宽了高校团学思想工作平台

“微宣传”模式的应用为高校团学思想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高校团学思想工作的工作手臂,拓展了高校团学思想工作的发展空间。“微宣传”模式打破传统,摆脱高校团学思想工作以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催生了信息的海量存储,加上互联网的无限连接技术和移动“微终端”功能的日益强大[3]。“微宣传”模式可以让大学生随时查阅团学思想工作的各种动态。同时,“微宣传”模式还可以通过微视频、微访谈等方式实现工作、活动的网络直播、同步交流等,增强高校团学思想工作形式的多样性。

(三)“微宣传”的宣传模式有利于发挥团学工作人员的创造力

在高校团学思想工作上,“微宣传”模式通过用简短文字、图片、微视频等形式传播工作信息和动态,使高校团学思想工作更具直观性、视觉性和趣味性。“微宣传”模式还兼备微访谈、评论等互动功能,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发布相应意见,使得人人都有发言权,拓宽师生参与的渠道。同时,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定制团学思想工作APP、微信公众平台等“微宣传”途径,使团学思想工作更贴近实际,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感。

通过“微宣传”模式在团学思想工作的应用,每个人都有在“微宣传”平台上发表言论的自由和使用的平等权利,不但可以获取团学思想工作的所有信息,还可以监督团学思想工作的开展和推进情况。“微宣传”模式依托互联网,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特性使其参与监督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同时使这种监督更加大众化、透明化,也促使高校团学思想工作更加谨慎、细致,使每一名参与师生的利益能得到更加公开、公正的保障。

三、“微宣传”模式运用在高校团学思想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新媒体技术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新媒体向微媒体发展的进程起步较晚,把“微宣传”模式运用到高校团学思想工作还处于摸索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在运用“微宣传”模式理念形成的“软件”上,还是在运用“微宣传”模式平台建设的“硬件”上,都还存在许多欠缺和不足。

(一)表达缺乏生动性,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采用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是“微宣传”模式有别于“自媒体”和其他新媒体宣传模式的特点之一。但在高校团学思想工作中,大多数高校团学工作者会在“微宣传”平台上发布一些比较正式、政治色彩较浓的通知、报道等,内容也相对单一枯燥、中规中矩,缺乏生动性,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对于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时事问题、心理问题、情感问题等也很少涉及,即使有所宣传,也基本保持传统的表达形式,导致大学生不愿主动点击或浏览这些信息,造成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二)宣传平台单一,推广不到位

由于“微宣传”模式运用到高校团学思想工作中较晚,很多高校只开发微博、微信或者是微网等“微宣传”模式平台的其中一种,这对于崇尚个性、紧跟时代潮流、频繁更换获取信息平台的90后大学生来说,很难做到有效覆盖。

此外,各高校把“微宣传”模式作为团学思想工作宣传主阵地的较少,对于“微宣传”平台的推广也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同时,高校团学思想工作的“微宣传”也往往因为内容较为刻板,很难引起大学生的主动关注,造成高校团学思想工作“微宣传”平台推广不到位,利用率不高。

(三)“微宣传”平台运用能力较差,工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微宣传”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团学思想工作的重要宣传手段和途径,因此熟练运用“微宣传”平台也成为高校团学思想工作者必备的技能之一。但目前部分高校团学思想工作者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了解,不能熟练掌握对“微宣传”平台的操作,很难将“微宣传”充分融入团学思想工作中,也使“微宣传”效果大打折扣,导致高校团学思想工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四、“微宣传”模式在高校团学思想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一)运用“微宣传”模式传递信息量大、覆盖广的特点开展团学思想工作

“微宣传”模式不同于以往高校团学思想工作借助的纸媒、广播等传统传播方式,也不同于互联网借助非移动端受时空限制的网络传播方式。由于“微宣传”模式依托互联网,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载体,“微宣传”模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即时、可移动性传播信息,因此“微宣传”模式所能承载的信息量更大,覆盖面更广。高校团学思想工作可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定制APP等“微宣传”模式传播先进思想,宣传正能量,给予青年大学生正确的引导,引起青年大学生更多的共鸣。

(二)运用“微宣传”模式生动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可移动终端载体开展团学思想工作

由于“微宣传”模式是新媒体时代衍生的全新宣传方式,因此,“微宣传”模式不仅融合了多媒体的表现形式,还完善改进了新媒体中一些表现形式。“微宣传”模式能够轻松实现文字、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表现形式的体现、整合和转换,做到图、文、音、像并茂,且“微宣传”模式在文字、视频等表现形式上均采取“微”计量,使得青年大学生获得信息内容更为简洁、直观,更具有吸引力。同时,“微宣传”模式采用移动终端为载体,更方便青年大学生随时随地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更利于高校团学思想工作的宣传和开展。

(三)运用“微宣传”模式互动性强和群体性的特点开展团学思想工作

“微宣传”模式所具有的互动性有效地打破了传统高校团学思想工作的模式,让高校团学思想工作者和大学生以平等交流的身份参与其中,缩小双方的心理距离,消除青年大学生的防卫和对抗心理,让交流双方能够及时对信息做出反馈,让高校团学思想工作更具参与性,使高校团学思想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宣传。

同时,“微宣传”模式所具有的强大互动性和群体性也便于让高校团学思想工作者了解、收集到基层青年大学生团员的意见,便于让高校团学思想工作者加强与团员青年的直接联系,使高校团学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让高校团学思想工作者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基层团组织工作,防止信息在上传下达过程中出现人为拖延和理解偏差,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

(四)运用“微宣传”模式的“微”传播特性和注重实际的特点开展高校团学思想工作

“微宣传”模式主要借助微信、微博、微网、论坛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开展高校团学思想工作。运用“微宣传”模式在高校团学思想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微宣传”的“微”传播特性,使传达内容言简意赅,简单明了,同时“微宣传”在形式上具有网络特点,讲究实效、图文并茂,流行的网络语言使用频繁,这样更适合青年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使要传达的团学思想工作内容真正被青年大学生接收、接受。同时,高校团学思想工作主要是解决青年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而“微宣传”模式所搭建的平台,恰能增进青年大学生与高校团学思想工作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便于高校团学思想工作者收集青年大学生的意见,也利于青年大学生对高校团学思想工作的监督,让青年大学生参与高校团学思想工作常态化,促使高校团学思想工作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不流于形式。

五、结束语

“微宣传”模式既为高校团学思想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也对高校团学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团学思想工作者要适应团学思想工作的新形势,只有从思想上根本认识到“微宣传”模式对高校团学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并掌握熟练运用“微宣传”模式的技能,才能发挥出“微宣传”模式对高校团学思想工作的巨大促进作用。

[1] 潘昕. 略论“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156): 281.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15: 1-37

[3] 周蕾, 浏毓, 闻高璐. 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团学工作的路径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24): 2-3.

(责任编校:付春玲)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4.028

G641

A

1674-327X (2017)04-0093-03

2015-12-15

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一般课题立项(2015YB002)

王化思(1983-),男,辽宁葫芦岛人,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团学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三全育人”背景下团学组织对高校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
群团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高校团学工作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创新性团学干部培养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团学组织建设创新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