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合作对院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的影响
2017-03-07曹芳顾朝丽陈培珺
曹芳 顾朝丽 陈培珺
院内现场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直接体现医院急诊急救的水平,同时反映医院团队合作和非临床科室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2015版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将生存链拆分为院内和院外两条[1]。院内CPR生存链中指出,要以团队形式实施CPR,要及早启动应急反应系统[2]。我院自2015年7月组建了一支院内24 h生命救援团队,为确保除急诊和ICU范围外的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及时规范救治,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笔者回顾性调查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24 h生命救援团队在临床实施的现状,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17年6月获我院生命救援队应急援救患者88例,其中2006年1月至2015年6月应急救援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应急救援的46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年龄25~88岁[(58.4±10.2)岁],纳入标准:(1)对象:院内的任何人(包括患者、患者家属、本院职工)。(2)地点:我院的任何一处(包括医院门口、医院停车场、医院食堂等)。(3)应急标准:心搏呼吸骤停(包括药物过敏性休克)等突发事件。(4)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低血糖昏迷、过度通气引起的失误呼叫。发生在院内住院收费处2例、CT室9例、X线摄片室4例、B超室1例、胃镜室2例、门诊5例、医院大门处2例、食堂2例、转运途中15例。心搏骤停原因:心源性猝死14例,脑血管意外8例,肺栓塞2例,过敏性休克5例,肿瘤终末期猝死2例,窒息5例,不明原因猝死6例。观察组年龄2个月~90岁,发生在各专科36例,门诊诊室3例,CT室2例,转运路途3例,院内楼梯1例,超声室1例。心搏骤停原因有:心源性猝死37例,过敏性休克3例,窒息3例,过度通气3例,符合应急标准4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组成、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CPR成功有效指针[3]:心跳恢复;周围大动脉搏动能触及,收缩压 >60mmHg(1 mmHg=0.133 kPa);面色由发绀转为红润;恢复自主呼吸或机械通气维持;瞳孔回缩。CPR无效的指针:经过抢救患者的自主呼吸、心搏及意识均未恢复[4]。
2.研究方法:组建24 h生命救援队前,当事科室发生紧急事件时,当事科室需请求急诊室携急救设施、需请求就近的ICU、急诊室、急诊内科医师,由于院内急救的责任及分工不明确,没有明确的责任科室,没有明确的呼救电话,延迟了复苏时间;院内24 h生命救援队成立后,当事科室发生紧急事件时,只需拨打 “8120”(急诊科内线电话),同时立即进行复苏程序。“8120”值班护士接听“求救”后,立即通知院内24 h生命救援队。
本次研究通过比较24 h生命救援队成立前、后,启动急救体系时电话呼叫所需时间、援救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开始第一次电除颤的时间、现场复苏持续时间、气管插管完成时间,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情况,比较两组CPR成功率。
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组建24生命救援队前后,启动急救体系时电话呼叫所需时间、急救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见表1。
表1 两组电话呼叫所需时间、急救人员到达时间比较(±s,min)
表1 两组电话呼叫所需时间、急救人员到达时间比较(±s,min)
组建24生命救援队前后,开始胸外心脏按压的时间、开始除颤的时间、开始气管插管的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现场开始各项急救操作时间比较(±s,min)
表2 两组现场开始各项急救操作时间比较(±s,min)
组建24 h生命救援队前后,CPR后恢复自主循环(ROSC)的患者例数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ROSC比较(例)
三、讨论
近年来,不断有院内非临床区域心搏呼吸骤停事件发生的报道,医院是患者活动的主要场所,任何地点、任何角落均可发生心搏骤停。急救的对象也不仅仅是前来就诊的患者,还包括患者的陪同家属,还有院内医护等工作人员。而CPR“黄金时间”为发生CA后4 min内,心搏骤停5 min后即使立即行有效CPR,脑组织仍然会损伤[5]。院内急救能力亟待提高。据苗榕生等[6]研究发现,61.9%的医院并无明确规定负责院内急救的科室。临床急救现场医护人员分工不明,配合程度不高[7],医技、后勤部门人员应急抢救能力差,遇到突发事件,抢救设备无从利用[8]。2015版指南更新使得团队协作、应急反应系统的启动及后续处理更加重要、灵活,医务人员在复苏时需要完成许多任务,创建一支专职化急救团队、正确快速启动应急反应系统至关重要,可使院内各部门有效衔接,提高抢救成功率。
(一)建立院内专职化急救团队,以团队形式实施CPR
我院自2015年7月起推行“24 h生命救援队”院内急救模式,人员由麻醉科医师1名、ICU或急诊科医师1名、急诊室专科护士1名组成,麻醉师与急诊室专科护士负责全院的紧急救援,ICU医师负责距离ICU科较近的科室,其余区域由急诊科医师负责,3人组成的抢救团队是保障高质量CPR操作的适宜人数[9]。为达到高效急救的目的,医院于2015年7月专门发文明确指出:全院(除急救医学中心)范围内任何患者非预期的心搏呼吸骤停突发情况,所在科室或目击人完成抢救任务有困难时,需要向24 h生命救援队呼救参与抢救的均可拨打院内“8120”请求支援。专职化的急救团队,与一般的医务人员相比较,更能提高CPR的成功率[10]。本研究也发现,在抢救院内发生的心搏骤停患者时,启动24 h生命救援队,可有效缩短医护人员到达患者身边的时间,缩短开始第一次电除颤的时间和现场开始气管插管的时间,从而提高患者复苏的成功率。
(二)及早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目击者启动复苏的同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快速呼救是首要一步,呼救信息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生命救援队到达现场的时间[11]。呼救时要详细告知发生地点(如:“某科室,几号楼几楼,发生心搏骤停患者,请求支援”),同时简要说明患者发病情况、症状和体征,以便24 h生命救援队判断是否需要携带特定的急救设备设施;同时要让后勤准备好电梯,以便生命救援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临床抢救时各环节配合不密切,采用传统的急救技能培训往往注重单项技能的操作培训[12],不利于实际临床抢救工作。医护团队合作、分工明确,利用仿真模拟人进行情景模拟演练,可以提高抢救时的分工性和密切合作性[13]。我院建立24 h生命救援队后,对临床医护人员、对影像科、超声科、检验科、门诊、各种导管室、后勤部门等非临床科室人员分批分阶段进行CPR培训与考核,进行突发事件的情景演练,对如何判断、如何呼叫、如何汇报等方面进行指导,各辅助科室建立应急预案制度;制作简易手册发放在各科室、门诊、各辅助检查科室,方便患者家属更好的识别症状或请求支援。
医院是患者高密集区,发生心搏骤停时,如不及时抢救容易引起医疗纠纷[14]。医务人员在复苏时需完成许多任务,如胸外按压、气道管理、呼吸复苏、节律识别、除颤和使用恰当药物等,这就需要一支受过良好训练的施救者组成的高效团队[15]。本研究发现院内生命救援队成立后,启动急救体系时电话呼叫所需时间、援救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开始第一次电除颤的时间、现场复苏持续时间、气管插管完成时间都较前缩短,院内CPR的成功率也大大提高。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单纯在我院进行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日后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
1 Kronick SL,Kurz MC,Lin S,et al.Part 4:Systems of care and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update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5,132(18 Suppl 2):S397-S413.
2 金晓胜,蔡文伟,叶侃,等.2015心肺复苏指南新变化与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2016,18(s1):226-229.
3 黄元铸,胡大一.急诊心脏病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3:28.
4 沈洪.探究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主要更改内容的循证依据[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11):645-648.
5 黄洋,刘勇,周翔.心跳骤停及复苏过程中脑损伤的程度及其机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7,34(5):807-810.
6 颜勇卿,苗榕生.建立新型院内急救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院,2014,18(3):64-65.
7 Iijima T,Kaneko Y,Nakajima T,et al.Measurement of the ventriculoatrial interval from the coronary sinus during para—Hisian pacingmay fail to distinguish ventriculoatrial nodal conduction from conduction over a septal accessory pathway[J].JArrhythm,2014,31(1):33-37.
8 陈宁,曾艳,吴月丽.新版心肺复苏指南指导下团队心肺复苏演练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5,29(8):2833-2836.
9 唐忠志,赵智刚,刘洁.3人心肺复苏团队在急诊临床应用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用杂志,2013,17(8):26-29.
10 武巧月.规范化团队合作对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D].郑州:郑州大学,2015.
11 詹磊,何庆,周亚雄.胸外心脏按压人员不同报数方式对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2):76-78.
12 李小勤,童本沁,唐兆芳,等.医护合作模式在急诊团队高级生命支持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1):852-855.
13 刘树珍.团队模拟演练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中的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2016,29(z2):32.
14 厉春桔.院内非医护人员心肺复苏培训[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6(12):1093-1094.
15 张蓓,甄玲玲,秦静,等.除颤和心肺复苏在院外心脏骤停发生时实施先后顺序对复苏成功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8):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