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诗歌教学的三个境界

2017-03-07沈晔

课外语文·中 2017年1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

沈晔

【摘要】诗歌教学要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诗歌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诗歌的意、境、情之间的衔接,要灵活运用三个境界,一层一层深入剖析。

【关键词】诗歌教学;三个境界;赏析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三句古诗提出治学有三个境界,从对目标迷茫到产生目标到达到目标,一层一层境界递进,形象地诠释了治学的三个境界。治学如此,其他方面也可以以此类推。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如果把内容作为划分的依据,笔者认为可以是“意”“境”“情”这三个境界。如何设计好这三个境界的内容是诗歌教学的关键。

笔者认为仔细分析诗歌教学的步骤,理解诗歌教学的三个境界,细细品味加以总结归纳,那么对诗歌教学效果大有裨益。下面筆者就《天净沙 秋思》一课为例,浅谈诗歌教学的三个境界。

一、探究诗歌意象,梳理诗歌大意

第一层境界是“意”,即意象,找寻意象、分析意象是诗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意象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一些通常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由于自身的一些特性与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能够契合,就成为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往往不同,不同的意象有时会有着相同的寄托,但大多数是有着迥异的意境。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中,有不少意象已经成为有着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像菊花象征高洁,柳常常用于惜别,鸿雁指代书信等等,这些经过历代诗人创造的意象,一定程度上已经有了普遍的意义和情感。

《天净沙·秋思》很特别,前三句是三个名词性短语排在一起。乍看这些物虽然比较散乱,但是其实是能够融合组合在一个画面里的。如果用画笔来描绘,那么画手大笔一挥,依稀可以辨认出是道路当中的一景,有气象,有动物,有植物。但是要把画画出神韵,则必要去了解这些物体具体的状态。光有一个模糊的轮廓还远远不够,必须明确物体的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这个时候就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让学生自主去理解诗歌大意,通过想象和联想,动一动笔,训练写作的能力,教学中把这叫做“读写结合”。顾名思义,是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相互促进。《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会接触到适合读写结合的训练,但是诗歌篇幅短小精悍,更适合扩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极其富有画面感,在教学中要抓住恰当的机会,使之发挥应有的效果,这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好时机。

二、品位意象特点,营造诗歌氛围

第二境界是“境”,可以理解为意境。“意”是带有诗人主观的情感,而“境”是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诗中描绘的画面当中,造就情与景的融合。对于一首诗歌的理解,如果说找准意象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找准意象之后,如何去分析这个意象所描绘的意境,去感知作者的画面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意境的营造是建立在意象的基础上的。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的,一个字的替换可以把一句诗乃至整首诗歌的情感改变。比如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推”字换成“敲”更符合当时的意境。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替换字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而探知诗歌的情感。

笔者选取替换的切入点就是这些名词前面的形容词,拿首句为例,“藤、树、鸦”这三个景物,把原句改成“青藤大树乌鸦”,让学生去品味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枯字意为枯萎,指的是没有生命力。枯藤就是枯藤干枯没有生命力的树藤,而青色的树藤代表着一种朝气。老是苍老,老树给人一种垂死的感觉。昏字是黄昏的意思,昏鸦即是傍晚的乌鸦,黄昏是一天迫近结束的时期。枯藤、老树、夕阳落下,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哀愁的氛围,给人哀伤之感。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氛围推到极点。这首诗将看似孤立的景物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整首诗都笼罩在一片哀愁的氛围中,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孤单与寂寥。

但是有一句诗是和这整个气氛似乎格格不入,学生们应该也比较容易看出来,“小桥流水人家”并不是前面悲伤的氛围。小桥小巧玲珑,水流动起来,会有生气,让画面显得生动,再加上人家,炊烟袅袅,整个是一副江南农村图景。这种温馨的氛围与凄凉矛盾,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两者形成对比,更加悲伤了,引导学生体会反衬手法的运用。

三、结合诗歌背景,赏析诗歌情感

第三境界是“情”,一首诗歌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是诗歌赏析中探究的重点。

从前面对诗歌内容的探析以及诗歌氛围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歌处处充满了萧瑟与悲凉。诗歌情感和意象、意境相呼应,与诗歌的背景是息息相关的。一首诗歌意境的描绘是由诗人内心的心境而生,诗人当时的心情如何,无外乎和那个时代的大环境有关,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

马致远是一位置于元朝历史背景下的汉人。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国家。在民族政策下,汉族的一些有识之士仕途得不到发展。后来为了缓和民族矛盾,蒙古统治者开始选拔人才的范围。但是这个政策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汉人被录用的概率远远低于其他民族。他虽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所以他的很多创作都体现了文人的苦闷。据说他一生漂泊无定,离开家乡四处为家。这篇《天净沙·秋思》就写于旅途中,所以他的这首诗体现的心境自然也与这有关。

古往今来众多诗人都选择秋天作为抒发离愁别绪的季节。在本诗中,暮色下,夕阳渐渐落山,诗人骑着疲惫的瘦马,踏着年代久远的古道,路过荒郊这些萧瑟的景物,还有远远的温馨的人家,孤独的他更加感觉自己凄凉,愁绪绵延,对故乡的亲人也更加的思念。

诗歌教学要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诗歌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诗歌的意、境、情之间的衔接,要灵活运用三个境界,一层一层深入剖析。作为教师,在上每一节课教学之前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诗歌进行分析,通过方法上的指导,明确学生每个环节中要完成的任务,要明白赏析诗歌可以有多种方法,赏析角度也要试着多样化,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究意象,梳理诗歌的大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地给予学生答案,要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己试图走进诗人的内心。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
现代诗歌教学的隐痛和矫治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
浅析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中学诗歌教学陷入困境的思考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反思
以读代析,让诗歌教学富有诗味
感悟意境,走进诗歌教学的“核”
诗歌教学,不妨引领学生这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