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
2017-03-07陈凤娟
陈凤娟
【摘要】适时适度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一堂好课,要像一部精彩的电影一样,要贴合观众的心理,情节紧凑,跌宕起伏,才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思。
【关键词】阅读教学;关键提问;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古人说:“进学之功,贵在心悟;施教之功,在于诱导。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一堂课中,教师只有把“诱”调谐到学生主体的“思”的频率上,才能使教师的外力推动和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生谐振,使“教”与“学”和谐一致,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问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阅读教学的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样的提法,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诱之以思,引而发之。”课堂提问应做到时机恰当,言简意赅。具体来说,我觉得以下四个环节的提问在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精心导入,泛起涟漪
如上海特级教师程红兵老师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一开头老师就说: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而后再请同学把这些评价按情况是否相同分类,并回答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并且要求按时间顺序说。一堂课的开始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老师就用适当的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重心轻松地牵引到学习的主题上。没有喧闹的热场渲染,没有廉价的赞美表扬,有的就是实实在在的问题探讨。在这个问题的带动下,也一下子轻巧地把学生的思路与作品的文脉统一起来了。
二、准确切入,豁然开朗
比如《口技》一文,开头“京中有善口技者”的“善”,就巧妙地暗示了表演者演技的精湛和绝妙。教师可紧扣“善”字展开讨论,看文中表现口技人之“善”有哪几个方面。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此为一“善”;表演的内容生活化,表演一家四口深夜醒而复睡又遇大火的复杂情景,而且其中人物个性也凸现出来,此为二“善”;观众“伸颈,侧目”,直到害怕得要抢先逃跑的神态变化,更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此可谓三“善”。通过“善”字的理解切入本文进行教学,不但统领了全文内容,而且将作者的行文思路比较清晰地凸显出来了。
三、灵活生成,自由驰骋
例如在上泰格特的《窗》时,我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后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本以为学生会答到,靠窗者心灵美好,远窗者心灵丑陋之类的话。谁知有一个学生作了这样一个回答:“老师,那个靠近窗的病人在胡说。”这样的回答顿时把我打懵。是直接否定还是巧妙引导呢?于是灵机一动,我便顺势推舟,追问道:“近窗者在胡说些什么,他为什么要胡说?”学生发现自己的回答不但没有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被老师利用了起来,学习热情一下高涨。于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最后他们得出了结论:近窗者把外面荒蕪、阴冷的一堵墙,说成了一个自由、温馨、充满活力的公园。他当然是在胡说,但是他的胡说,使近窗者真切地觉得是“享受”,同时也为他羸弱的生命注入了一种战胜病魔的精神力量。而且这样的解说,是在自己如此病重的情况下进行的。近窗者的胡说、编造,恰恰说明了他热爱生活,乐观,而且他还希望能给远窗者带来生的希望,可见他心灵的高尚。而远窗者在产生欲念时,一度让自己的私欲膨胀,竟然见死不救,正好说明他是一个内心卑劣的人。到此,文章要褒扬什么,贬斥什么也就一目了然了。一堂课在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回答的转化下,学生一起质疑、解疑,效果很让人满意。确实教师的导“疑”和导“趣”做得好,就能把学生领到“高速公路”的路口,引导学生自由驰骋。
四、巧妙拓展,余音绕梁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文本为例,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果仅止于阅读文本,无异于“杯水车薪”,学生难免“孤陋寡闻”。语文教学真正要到达高效,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就不单单是紧扣文本,而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者。试想:短短几十分钟的语文课堂能够让学生阅读多少呢?学生在短短几十分钟内又能够收获多少呢?要切实使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教师还要设计巧妙的拓展性问题,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阅读作品,用自己的心灵抚摸作品,生成自己的人生感悟。让一堂课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如学习完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很多同学觉得意犹未尽,没想到一向严肃的鲁迅先生,也会有这样有趣的童年。于是我又顺藤摸瓜告诉学生,鲁迅并非一生下来就是“斗士”,想知道他更多的童年趣事,就要去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样就自然把一节课延伸到了课堂外,相信不少同学会在老师的驱使下去阅读更多的鲁迅的作品,全面了解鲁迅,拓宽自己的眼界。
综上所述,适时适度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当然就一堂课而言,我们不可能让它处处生花。我们提问的目的也不可能掀起一层一层的高潮,而是要努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一堂好课,要像一部精彩的电影一样,要贴合观众的心理,情节紧凑,跌宕起伏,才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思。学生全身心投入,才能使课堂从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甚至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还能回味无穷,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