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语文教学构筑“一堵墙”

2017-03-06李东旭

课外语文·中 2017年3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阅读

李东旭

【摘要】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说明要尊重每一位读者的内心体验。而语文阅读教学,不也应该如此,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阅读感受吗?多年的语文教学,使笔者深知,与其给学生“一缸水”,不如给他们“一把勺”,再构建“一堵墙”,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最终让他们在自主阅读体悟中,感受文本的魅力,实现真正个性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阅读;个性体验;人文情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不知不觉间我们实施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很多年了,但是我们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依然问题多多,特别是为了把文章内容讲深讲透,课堂上仍出现了条分缕析,出现了支离破碎,出现了满堂问、满堂灌的种种不良现象。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课不要讲得过透,应该有一堵墙,否则,就什么都没有了。于老师的这句话,虽然言简,却蕴涵丰富,一语中的。他的“一堵墙”理论形象地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在于重视心灵的体验和“感悟”,在心灵的体验中,在“悟”中直接把握事物的情意和旨趣。离开体验,离开悟,就背离了汉语的特点。

为了切实改变教学现状,充分体现语文教学重视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来为语文教学构筑一堵“隐形墙”,引导学生努力攀越它,去探寻墙外美妙的佳景,为语文教学洞开一片广阔而美丽的新天地。

一、生成多维的个性体验——构建“人文隐形墙”

在教学《军神》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一句话。学生讀完之后,马上找到了这句话: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

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并让学生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他们边读边圈画,找到相关的语句,这样让学生通过圈圈画画,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接着,我先让学生把自己刚才找到的句子与小组人员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全班交流。有的说,第一自然段中的“头缠绷带”说明刘伯承的伤势很重,但他“走进”医院后和医生从容对话,可以看出刘伯承很镇定;有的说,“能!我一定能!”“自个儿爬上了手术台”可以看出刘伯承准备忍受剧痛的坚定信心和果断行动;有的说,“一条崭新的垫单竟被抓破了”,可以看出刘伯承当时所忍受的疼痛是何等的剧烈!……最后,让学生读好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那句话。

是的,要想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就必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情地释放自身的能量,倾吐内心的情感,把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把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只有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才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中来。

这一教学片段,正是我有意生成多维的个性体验 ——构建“人文隐形墙”,才使学生生发出如此多的感受与体验,才使学生探寻到了刘伯承“神”的多种含义,才把一个活生生的刘伯承呈现于大家的眼前。

二、心旅言语生命旅程——构建“心旅隐形墙”

语文学科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没有唯一的答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构建“心旅隐形墙”——可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必把每个问题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只要说得有道理,我们都予以肯定,模模糊糊才是真。其实,这也是源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人文性如此强烈的语文学科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固定的、统一的标准答案,那怎能看到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这座隐形墙,学生就永远不敢去攀越,他们也永远无法看到墙外美丽的风景。因此,只有模糊,才能使学生透过文字,真真切切地看到字里行间隐藏的精彩世界。

在教学《船长》时,学生对哈尔威船长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大海持不同意见。于是,我就让学生展开辩论,让他们畅说自己的观点。

正方:支持哈尔威船长和“诺曼底”号船一起沉入大海。

反方:反对哈尔威船长和“诺曼底”号船一起沉入大海。

下面就学生的辩论进行摘要:

正方:哈尔威船长和这条船有着很深的感情,他要和这条船同归于尽是人之常情。他会想:船也没了,我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呢?还不如和船一起沉入大海吧,那我就和船永远也不分离了。

反方:对于人来说,生命是最珍贵的。哈尔威船长完全有生的希望,他可以选择活下来,那么他的生命价值在其他方面也可以实现。

正方:作为“诺曼底”号船长的哈尔威,他的岗位在“诺曼底”号上,他有责任有义务坚守在自己的船长岗位上,就像黄海大战中的邓世昌一样,誓与船共存亡,这也是表现出的一种凛然正气。

反方:但是,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哈尔威船长可以想办法再造一条船,也取名为“诺曼底”号,用这条船来寄托自己对旧船的怀念,不也很好吗?

正方:我提醒反方辩友,即使再造一条和原来的一模一样的船,也取名为“诺曼底”号,但是,它已不再是原来的“诺曼底”号了。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两样物体是一样的。

……

对于学生不同的观点,我没有直接偏向哪方,而是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感受哈尔威船长与“诺曼底”号一起存亡的心理。因为学生的阅历不同,对事物的感受也不一样,我们应该以生为本,尊重他们的不同感受。《语文课程标准》如是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能越俎代庖,徒劳而无功。

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历过太多的“风情”:与思想结过太深的缘,与政治贴过最紧的心,与精神攀过极近的亲。但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引下,我们一定要还语文教学以本真的面目,让它在距离中生成多维的个性体验,在模糊中产生充盈的至真美感。为了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让我们一起来做做高明的“建筑师”,为语文教学构筑一堵无形的墙壁,引导学生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地攀越它,去欣赏墙外异常美妙的景致吧。

(编辑:钟园)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阅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论宋代豪放词中的人文情怀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立足听读说写,渗透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