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融合:劳技教学与技术素养

2017-03-06董玉红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7年2期
关键词:技术素养应对策略

董玉红

【摘 要】当下的小学劳技课堂在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中存在着技能目标虚位、师生角色错位、技术设计缺位、项目拓展越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厘定技能目标,把控技术素养方向”“定位学生主体,回归技术素养本质”“沉淀技术设计,提升技术素养品质”“启迪项目创新,驱动技术素养释放”等方面入手,促进劳技教育基本目标的有效达成。

【关键词】技术素养 劳技教学 应对策略

技术素养的形成是小学劳技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但目前劳技课堂教学普遍忽视对教材深处学生技术素养的关注。教师在组织课程实践活动时,无论是技术教学目标的确立、师生角色的定位、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技术课程的设施,都缺少对技术素养内涵的把握,将技术素养降低为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对项目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体验和理性思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呈现】

一、技能目标虚位

技能目标是学生技术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具有导向、激励、调控、评价等功能。适当的技能目标可以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技术实践活动中来,有效地规范学生的技术活动过程,保障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效果。如果目标设定不当,则会导致课堂教学无序、随意,造成低效甚至负效。

二、师生角色错位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技术实践的主体。学生能主动参与技术实践活动中,不但能使他们有目的地获取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思维。在劳技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传道、授业、解惑”。一节课看似行云流水,作品完成率高。但“成功”的背后是学生技术探究力、思考力的缺失。

三、技术设计缺位

技术设计是技术思想和方法的载体,是实现技术知识与技术能力迁移的关键。技术设计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操作方面的技巧,对作品进行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提升创造的能力。目前很大一部分教学只停留在作品的模仿制作上,缺失了对作品的技术思考。

四、项目拓展越位

项目拓展主要针对作品制作,启发学生从用料到制作方法及功能等方面进一步改进作品,拓展技术思想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适度的项目拓展可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新技术的敏感,满足不同操作层次的参与需要。

【应对策略】

针对目前培养技术素养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嘗试提出从四个方面改进渗透技术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厘定技能目标,把控技术素养的方向

技能目标只是技术活动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教学活动完成后学生行为和特征的预期变化。它具有导向、激励、调控、评价等功能,并规范着课堂教学的运作,适度有效的技能目标是渗透技术素养教学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一) 源于技术实际,把握共性与个性的技能目标

技能目标的制定应该把握学科技能的共性目标与本节课的个性目标,使技术活动过程更具针对性。以《钉纽扣》一课为例,本节课技能的共性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试做项目”的技能,技能的个性目标是让学生尝试解决制作中“遇到的问题”。具有操作价值的问题才会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动手兴趣,让学生对技术产生一种亲近感,唤醒学生对技术的态度和情感。

(二)基于技术内容,统筹系统与单元的技能目标

技能目标的制定应该针对项目系统与单元技术内容有所侧重。第一,分析教材技术内容的编排,探明教学思路。从教材中提取技术要点,再将其放到整个教材技术体系中去,研究怎样把教材信息转化为教学信息,促使学生从原有技术认知结构出发去获取新的技术知识。第二,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同步拟定一单元的制作项目,确定技能目标体系,为学生的后续制作做好渗透和铺垫,防止技能目标和技术操作脱节,有效把控技术素养的方向。

二、定位学生主体,回归技术素养的本质

以学生为主体是技术素养培养的客观要求。学生是技术体验的主体,教师只是技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技术活动的本质是唤起学生对自我技术能力持续发展的渴望。以《缝沙包》一课为例。本节课通过探究求真、实践质疑、评价思辨、拓展创新,引领学生从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让技术学习真正发生。有效地定位学生主体,回归技术素养的本质。

(一)探究求真,萌发严谨的技术品质

探究求真,是学生在现实的亲自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真探究、真知识、真技能、真思考。本节课通过“玩沙包”“试针法”“缝沙包”“沙包变身”等一系列的技术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体验中明确技能目标,知道在技术活动过程中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在真体验、真探究、真思考中,养成严谨的技术思维品质。

(二)实践质疑,塑造善思的技术风格

实践质疑,是学生在技术活动过程中,针对技能目标所梳理出的一些等待解决的问题。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学生对有的问题会思有所得。如在布上画出线路,用针速度放慢,便会解决走针时易将线路缝斜这一问题;对有的问题却反复思而不得解,如学生在用暗攻针缝合沙包的收口部位时,总是藏不住缝在内侧的明线。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去解决问题,在实践质疑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在再实践、再探究中,塑造善思的技术风格。

(三)评价思辨,驱动综合的技术过程

评价思辨,是学生利用综合技术思维能力对作品的外形、技法的运用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多元评价。面对同一个问题,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发。如学生在处理沙包变身束口袋的管口毛边这一问题时,有的建议将毛边用锁边缝处理,有的建议先将毛边内折到管口里,由管口处起针进行袋身的缝制……多种的评价思辨让学生在交流中由粗糙的技术经验变得精致,浅层次的经验获得有效提升,驱动了综合技术的形成,促进了学生良好技术习惯的养成和技术素养的提升。

(四)拓展创新,树立大胆的技术意识

拓展创新,是引导学生根据项目的技术要点,让学生进行智慧的再创造。由模仿沙包的尝试(图1)到个性沙包的设计(图2)再到端午香包(图3)的拓展,每一件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展示了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综合理解和思考。通过对作品的交流展示、多元評价,激发学生独立自主地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探究活动,感受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树立大胆的技术意识。

三、沉淀技术设计,提升技术素养的品质

技术的核心是技术设计。提高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针对技术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渗透“技术意识”,提升学生技术素养的品质。以《折叠式衣架》一课为例,本节课针对学生技术实践中生成的问题,可以从作品结构、作品材料、作品功能等三个方面引领学生进行技术改进性设计。

(一)完善作品结构,增强技术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本是一种权威。按照教材和配套录像中的方法制作完成的衣架,由于支架上的挂钩设计偏于一侧,易让衣架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图4)。与生活接轨的劳技教学更多的要考虑以实用为原则。对于这一技术点的设计,学生通过交流肯定了两种增加衣架稳定性的改进方案:将支架的宽度缩窄至正好可以容下两个架臂的长度或将衣架的挂钩移到支架的中心部位(图5)。对于教材中出现的结构问题,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加以分析,不能盲目迷信书本,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质疑。在作品结构的完善中,掌握技术方法,增强技术意识。

(二) 优化作品材料,提高技术实践

作品材料是实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重要载体。“劳动与技术”教学材料质量的优劣,对培养学生劳动与技术的兴趣、劳动习惯、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直接的影响。如衣架材料袋里配置的铁丝制作成的衣架,使用时间长了,铁丝的表层会被氧化生锈,影响衣架的正常使用。在对铁丝材料的优化设计中,有的学生建议选用不易生锈的涂层铁丝,有的学生建议在制作好的衣架上涂一层油漆……显然,适时地引领学生对不同材料进行比较与探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技术思想和方法,提高技术实践能力。

(三)创意作品功能,激活技术思维

设计产生于需求。对作品进行结构功能的设计,通常是在主要功能不变的情况下,对作品进行一些辅助的功能设计,以满足人们在生活中的不同需求。学生在功能创意设计中,会打破一物一用途的思维界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一物多用。如衣架可以创意地设计成蔬果架(图6 )、袜子架(图7)、鞋架(图8)、枕头架(图9)等,让学生在创意作品功能的探索中更深层次地激活技术思维。

四、启迪项目创新,驱动技术素养的释放

劳技课堂的教学目标直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项目拓展部分的教学,教师要根据自身素质特点,运用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环境和条件,启迪学生思考,实现项目创新。以省小学劳技名师执教的《可爱的纸篓》一课为例,本节课在拓展教学活动中主要设计了“做中求异”和“拓展迁移”两个环节,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感受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一)依托材料做中求异,引领学生对作品再设计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是基于学生“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技术技能的掌握如果只是依照教材的项目让学生一味地模仿制作,培养出来的只是工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材料实施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缩一缩等方法,让学生经历做中求异的过程(图10),不仅能让学生在作品的变化中牢固掌握知识技能,还能在体验设计过程中,让创意的实践逐步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改变材料拓展迁移,促进学生对项目再思考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核心。知识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走向生活。改变材料拓展迁移是在做中求异改变纸篓造型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改变材料创作不同的纸篓作品来满足日常生活中收纳不同物件的需要(图11),将学生由教室小课堂的技术探究拓展延伸到现实生活大课堂当中去,让学生对技术产生亲切感,有效促进学生对拓展项目的再探究、再思考、再创造,最终驱动技术素养的释放。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学的使命与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素养。发展学生的素养既要源于学科,又要基于学科,更要成于学科。因此,教师既要研究本学科的教学,又要关注、研究、把握和落实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技术素养是劳技课程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承担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师根据学校情况、纲要要求、学生情况、社会情况、学校课程资源情况,面向全体学生,有效地探寻渗透技术素养的小学劳技教学策略,让小学劳技教学视域中的技术素养循序渐进地回归与融合,最终实现劳技教学由实然向应然的嬗变。

(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 222002)

猜你喜欢

技术素养应对策略
技术思维力——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目标
迎接扑面而来的技术时代
通用技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实践活动的探究
技术文化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翻译技术在MTI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