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极生态安全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研究
——基于非传统安全视角

2017-03-06杨振姣郭纪斐

关键词:非传统北极生态

杨振姣 郭纪斐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国际经济与政治

北极生态安全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研究
——基于非传统安全视角

杨振姣 郭纪斐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北极冰盖面加速消融,其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一方面,北极环境的变化不仅威胁着全球暨北极周边地区的生态状况,而且对中国气候也产生着巨大影响,如近年来中国恶劣天气增多,自然灾害频发等,尤为影响到中国的生态安全、资源安全、航道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另一方面,到2030年,北极地区夏季冰层将全部消融,北极航道即将开通,这对全球贸易航线以及世界国际关系格局和军事战略格局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非传统安全的角度,对与北极利益攸关的中国来说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北极事务,加强对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与俄罗斯、冰岛等北极国家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与韩国、印度等近北极国家开展合作共同争取北极利益。

非传统安全;北极生态安全;中国生态安全;地缘经济

一、研究背景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得北极地区近年来在国际政治和全球科学研究中地位不断升高,甚至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重点,这与北极脆弱的生态系统和较弱的自我修复及调节能力密切相关。有关北极生态的海洋、大气、陆地等自然环境正在发生难以预测的变化,这对世界政治、经济有着极大的影响。其生态环境与政治格局的变化,也必将影响各主权国家利益。中国作为近北极国家,无论是传统安全还是非传统安全都将受到深刻影响。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由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的第29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该法明确了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11个领域的国家安全。在北极生态变化的影响之下,北极的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得到高度重视,中国需要根据北极生态问题现状和国际形势开展前瞻性广泛的、深入的研究,实现未来北极生态安全对我国传统及非传统安全影响的沉着应对。就此,我们先要讲清楚两个重要的概念内容:生态安全的内涵和非传统安全。

(一)生态安全的内涵

早在20世纪70年代生态安全的概念就已被提出,但由于生态安全内涵的丰富且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生态安全的内涵研究尚不深入,故而一直未能形成统一且普遍接受的定义。20世纪80年代,苏联人为导致的环境灾难——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以及90年代后凸显出的一系列跨国界全球性环境问题,例如沙尘暴、水污染、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海啸等现象,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威胁不断增大,同时跨国界环境问题的潜在威胁也不断增加,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深入地研究生态安全问题。

生态安全目前是一门国际上还未有公认定义的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叉的一门学科。生态安全又称“环境安全”或者是“绿色安全”,根据其定义和内涵分为广义的生态安全和狭义的生态安全。蔡守秋(2009)教授认为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时,它的环境就是安全的;反之,就不安全”;而“广义的环境安全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污染和破坏的安全状态,或者说人类和世界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危害的良好状态”〔1〕。目前,狭义的生态安全在学术界使用频率较高。曲格平(2002)先生则认为生态安全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表述:一是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削弱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避免由于环境问题产生难民而影响人民正常生活,维护社会稳定〔2〕。

(二)非传统安全

冷战结束后,人们普遍认为,军事上直接或间接的对抗方式所带来的传统安全风险已经大大降低,国际社会的安全问题潜移默化地发生了重大变化,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几乎不会发生,而“非传统安全”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威胁呈现出日益上涨的趋势。关于“非传统安全(Non-traditional Security)”这一概念,李学保(2007)等学者综合分析了对非传统安全界定的各种分歧,认为:“非传统安全多是由非国家行为体的组织、个人或社会群体所实施的暴力或非暴力的威胁,包括由于政府‘治理失败’所诱发的社会动荡、贫困加剧、认同危机等对国家安全会产生的威胁;全球化的负面效应或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所引发的信息安全、恐怖主义、金融危机、非法移民等对国家安全的威胁;以及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武器扩散、毒品走私、跨国犯罪和疾病传播等,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威胁”〔3〕。“非传统安全”主要是非国家行为体对国家主权和利益以及个人、群体以至于全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带来的非军事威胁和侵害。它具有跨国性、多元性、社会性和相互关联性〔4〕。

近年来世界总体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国际环境总体良好,但地区冲突、国际恐怖主义、跨国流行病传染、索马里海盗的猖狂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着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影响之深远俨然成为人类现如今最为关注的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本身是随着人类社会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在众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当中,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生态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而全球气候变暖无疑是近年国际热议的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对两极地区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5〕。例如南极臭氧层空洞、北极冰层消融。其中北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得北极近年来在国际政治和全球科学研究中地位不断升高,甚至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重点,这与北极脆弱的生态系统和较弱的自我修复及调节能力密切相关,各国尤其是环北极国家都不断地出台了相关治理政策。

二、北极生态对全球非传统安全的影响

早在冷战时期,北极就是美苏争霸的前沿阵地,苏联解体之后,美、俄、加之间依然对此地的争夺寸土不让。但是随着世界呈向多极化发展,地区之间传统的军事安全已经退出时代的主题,而矛盾之发展也转向非传统领域上来,北极生态安全问题遂引起广泛关注。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个区域和国家都被快速卷入到全球化进程当中,由于全球化引发的全球问题打破各主权国家的边界,超越各主权国家的制度,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The Limits to Growth)报告,指出了当前对世界产生最大影响的5个全球性问题:工业化进程加速、人口增长过快、营养不良现象普遍、不可再生资源稀缺、环境持续恶化等。该报告认为上述五个全球性问题如得不到有效治理,地球将在此后100年内达到增长的极限,人类会面临灭绝的威胁。为有效解决上述5个全球性问题,避免地球陷入崩溃境地,寻求并维持全球的均衡状态至关重要。北极生态问题作为全球生态问题的特殊一隅,其生态安全状况攸关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甚至有学者提出“北极气候变化带来了全球性的挑战,其影响范围和幅度可能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6〕。

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明显的地区,甚至可以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器。近年研究者发现,全球气候变暖与北极环境的变化有着莫大的关系。忽略大气环流和温度平流的影响,当北极涛动(AO)处于正位相时,系统的气压差较正常强,使得中、高纬度欧亚大陆和东亚地区温度偏高,极易造成这些地区出现暖冬(冬季风偏弱)现象。而处于负位相时,对应系统的气压差较正常弱,从而冷空气极易南下侵袭,造成严寒、寒潮天气。例如2009年的冬季,亚洲北部、美国东部和欧洲等北半球各地均出现严寒天气。北极海冰-海洋-大气间耦合的作用,使北极海冰构成了北大西洋和全球气候反馈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在过去半个世纪,AO指数在正负值间相互转换,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指数逐渐趋向于正值,北极气压开始低于平均气压,引起了欧亚北部及美国大部分地区相对的高温气候〔7〕。基于北极环境与全球环境的联动效应,北极生态的变化必然是威胁全人类生态安全的一大隐患。

北极气候变化使得北极地区的植物生长区域发生改变,而且动物栖息地也逐渐减少,物种数量发生着改变并打破了生态平衡;北极沿海国家所经受的暴风雨等恶劣天气状况的频率也在大大增加〔8〕。同南极地区一样,北极海冰的消融将引起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对部分岛屿和沿海地区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

目前全球气候正在逐渐变暖,北极冰盖正加速融化,据科学家研究表明,海冰面积与北冰洋升温呈负相关,北极夏季海冰将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全部消失〔9〕。由此而引发的各个国家航运、资源的争端日益尖锐起来。首先,北极航线的开通将使得北极地区的战略地位整体提升,可能会衍生出一些新的居民点或急剧的促进现有港口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而这些地区的人口也会随之增加。其次,沿航线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得以充分发挥。享有“北极八国”之称的俄罗斯、挪威、丹麦、加拿大、美国、冰岛、瑞典和芬兰在冷战结束以后都在激烈地争夺各自在北极圈内的领土主权,以此来争夺更多的航运权利,北极地区的大小岛屿现在几乎被周边各国瓜分殆尽。随着北极海冰的消融,“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同时冰融开通,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环北极国家凭借地理位置优势为确保北极航道权益、获取资源开发而进行着潜心谋划和精心准备〔10〕。最后,北极航线的开通会使世界格局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北极地区连接着亚洲、欧洲和北美洲,随着北极航线的开通,北极地区毫无疑问的将成为三大洲交通枢纽的中心地带,而当前的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航线和战略优势将逐渐北移。由于新水路和国际贸易航线开通,北极地区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会更容易吸引各主权国家的注意力于此,北极地缘政治态势随之会发生改变。

北极地区拥有众多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可燃冰”以及稀有矿物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北极生态的变化使得油气资源的开采条件得以改善。据美国地质调查局表明石油和天然气是其中最有战略价值的资源,已探明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5%和25%,未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分别占13%和30%。据研究表明,北极冰面以每10年9%的速度消融,北极地区资源未来开采难度将不断降低。自2003年以来,全球矿产和油气资源相关商品市场价格已明显大幅度增长。由于开采原料周期过长的因素,市场上对于原材料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对于原料的开采不得不转移到了人迹罕见的地区,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北极的一个重要因素〔11〕。

随着北极资源开发成为可能,欧洲将陷入能源战争、大规模移民以及政治激化等问题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资源开采技术的差距也会加剧南北关系的紧张化。欧盟、美国、俄罗斯之间关于北极地区资源开发的分歧将更为激烈。美国在阿拉斯加北岸已经建立了全球最大的锌矿开采基地,俄罗斯也在东西伯利亚地区建立了举世闻名的诺里尔斯克镍矿综合企业,而加拿大也在开发新的钻石矿产基地。所以未来的几十年,世界需要更多的能源和资源。

三、北极生态安全对中国非传统安全的影响

中国在地理位置上属于近北极国家,北极气候的变化对我国生态安全的影响十分显著。据科学研究表明:北极气候变暖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如沿海地区、森林、水资源、农业生产、牧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北极海冰融化,海平面上升,特别是对我国沿海城市、海岸设施、海岸本身都会产生明显影响,我国是一个拥有2.2万公里海岸线的国家,其中最发达的经济地区的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在东部沿海,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极具威胁〔12〕。中国气象局发布研究表明:中国在1908年—2007年的百年中,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1986年以来连续经历了21个自然年的暖冬,2007年成为1951年有监测以来的最暖一年,引发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北极地区的升温必然导致北半球气候的紊乱,干旱、高温等极端天气将进一步加剧。而气候升温会引发虫灾泛滥,危及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森林、草地、植被等植物的生长;同时热浪、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频度与程度也会明显增加,而中国地区降水分布不均现象会更加明显,干旱地区将会扩大。

北极地区气候变暖对中国农牧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已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引起农作物发育期的提前,从而加大早春冻害的危险;干旱洪涝天气将会增加,从而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中国北方地区草原产量和质量也将有所下降,影响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虽稍有下降,但是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则持续不断推进,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仍旧与日俱增。受地缘和中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限制,我国资源海外获取形式异常严峻的同时又对资源消耗非常依赖。十多年以来,中国的原油进口形成了以中东地区为中心的地域结构,而从1999年伊始,非洲成了我国原油进口的第二大来源区域,且还在保持持续增长状态,由1999年的19.8%上升到2008年的29.3%。但是非洲国家无论是自身内部局势还是外部环境的稳定性较差,与西方大国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当涉及地区问题时,我国的外交立场和外交策略将处于尴尬境地,选择空间也将面临许多限制,这种能源合作的稳定性将受到极大威胁〔13〕。北极是世界上最大尚未有效开发资源贮藏之地,并且由于北极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未来进行开发和利用活动时会有更多选择空间和策略,通过国际经济和技术的合作,北极地区丰富的能源将为我国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北极地区将成为我国重要的海外能源来源基地。

原材料价格是影响各国对北极利益争夺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国际市场上某一种矿物质的价格将决定北极开发市场供给的可行性。在过去近10年当中,由于我国的需求增长,某些矿物质价格也随之上升,如铁矿石〔14〕。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某些区域还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北极航道的开通,那些便于利用航道优势的区域也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开采愿景。北极地区蕴含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将成为中国未来能源进口来源之一,促进中国能源进口的多元化,降低中国对印度洋能源运输航线的依赖程度,缓解马六甲海峡运输压力,降低对索马里地区运输航线的使用频率,减轻航海安全风险。最重要的是从北冰洋到中国的运输线具有近距离的优势,运输线走北冰洋地区要比从西非、南美等地到中国都要近,这对于我国资源和航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北极航线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北极地区气候严寒,环境恶劣,常年冰封,北极航线未能开通。进入21世纪以来,北极地区发生了三个巨大变化:北极冰层变得更薄,破冰船技术更为先进,北极能源和煤矿资源的供需量上涨。北极航道在新变化下得以开通,北极航线的开通对我国海洋运输活动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是北极航运的开通,将使我国海上贸易路线拥有更多的选择,同时可以缩短航运周期,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北极航线比马六甲、印度洋、红海一线要节省更多时间成本,可以绕过太平洋,改走北方航线进入大西洋,到达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大大缩短了航运路程以及降低了航运风险。二是北极航线势必会对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产生影响。我国主要经济发达地区由于海上航运路线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一旦北极航线开通,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将极大地促进我国东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三是北极航线的开通,将促进我国与俄罗斯、美国以及欧洲等国家的国际交往,但是由于地缘政治的影响,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问题上将出现更为复杂的挑战。四是北极地区原本就拥有极强的战略优势地位,只因为其早期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不被重视,甚至是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都忽视对北极地区的开发。而今,北极航线的战略优势成为各国激烈争夺的焦点,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价值将超过现有的战略必争之地〔15〕。

北极大量丰富的资源,未来也是人类亟须开发之地,无论是矿产、渔业、旅游等,都需要发达的海上线路做支点,而且北极地区未来的战略优势地位也无可争辩的显现出来。目前,近北极国家虽对北极航道的利用程度不一,地位有所差别,但从大局来看,总体上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挪威等北极国家对北极航道的控制力度较强,对航道的战略控制仍占支配地位。所以我们要清楚一点,在北极航线问题上,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作为北极航线的被动使用者。

四、中国如何应对北极生态安全问题

北极地区的环境变化将引起国际政治的深刻变化,发展为更加复杂的国际关系,如何在北极事务竞争中既开展国际合作又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有利位置,是各国都在思考的问题。中国如何游刃有余的应对严峻的北极生态安全问题,是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第一、加强与北极原住居民非政府组织的联系。

在北极的生态保护治理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不断显现出来。加强与北极原住居民非政府组织的联系,有利于降低北极国家对于北极事务的排外性,使中国快速有效地融入北极国家对北极事务的处理过程,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十分有益的。许多进行生态保护的非政府组织是各种生态问题专家,尤其是北极原住居民组织构成,比如因纽特人北极圈理事会、俄罗斯北方土著人民协会和阿留申人国际协会,这三个组织也分别于1983年、2001年、2005年获得了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特别谘商地位。非政府组织在北极事务的处理上显现出一定的影响力。

中国当前在应对生态安全问题时,应鼓励非政府组织甚至在政府支持下与北极原住居民的非政府组织加强沟通和了解。北极原住民是北极传统知识的拥有者和适应变化的实践者。北极原住民的知识被认为是“通过经验和观察获得的知识和价值观,这些知识来自于大地或神灵的传授并代代相传”〔16〕。北极原住居民的传统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知识体系,其实践和信仰的演进是通过适应过程和文化的代际传递实现的,其主要内容是关于生物体(包括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他们发展出来的独特的知识都是基于对北极气候、冰雪、自然资源、狩猎和旅行的认识。主张生态政治的人士对传统知识有这样的理解,“历史上,原住民的习俗往往善于适应当地条件,由此保护了自然环境。要实现保护北极生态环境,保护北极生物多样性这一重要的环境目标,还得依靠世界各地传统社会当地思想文化中仅存的独到智慧”。北极原住居民通常更了解生态问题的发展状况,更具权威性和可靠性。因此,对于北极原住居民科学结论的理解和宣传有利于提高普通公众和政府对北极问题的关注。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和针对特殊问题领域的公司伙伴系统和非正式论坛等,这些路径之间并不相互排斥,可通过不同的路径处理不同的问题,并用合作和有效的方式解决复杂的问题。

目前,北极大多数重要会议都会邀请原住居民非政府组织参加,北极理事会也有6个原住居民非政府组织成为永久参与方,他们已经成为北极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北极治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7〕。加强与北极原住居民的非政府组织联系,不仅使中国对北极生态问题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在面对北极生态问题上,也能做出更为合理、公平的决策,同时掌握更多北极区域治理的主动权。

第二、加强北极科学技术研究。

1999年,中国进行了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研究,并在2003年、2008年和2010年分别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北极科考。2012年中国开启了第5次意义重大的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非核动力破冰船。2014年中国进行了第6次北极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号”穿越了白令海峡、楚科奇海和加拿大盆地,为我国在北极科学研究上带回了大量高价值数据。目前,我国在极地探险经费的投入较往年显著增加,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但是我国现阶段对北极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变化监测方面,在其他领域涉及的较少。而北极国家早已对北极地区的大陆架、海底等进行勘察,对北极的油气分布,地质地形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增加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对于提升我国在北极问题上的话语权十分重要。

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设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一些极地的高科技考察设备方面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与北极国家相差甚远,这也是发达国家引以为傲的资本。我国需加强北极科考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破冰船、冰下作业机器人等设备的科技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极地考察设备上存在的差距。在提升我国的极地科考水平的同时将科学研究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系统性的了解极地环境,包括冰盖、海洋、海岛水体、河口、高空大气、电离层等方面数据,为我国经济和北极战略研究的紧密结合提供丰富的参考依据。中国在极地研究经费预算上,南极占80%,北极仅占20%。在北极科学考察方面应提供更多考察船、飞机、观测站和考察站的后勤支持等,逐步改变当前南重北轻的局面。

第三、加强与俄罗斯合作并建立东南亚北极区域治理组织。

由于国际格局由两极转变为多极,甚至是无极的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西方所建立的传统区域主义也逐渐向新区域主义转变。北极五国在北极区域治理问题上一直力图维护治理权力的集中,其重点是强调域内身份认同和利益排他,强调共同利益和对外立场的一致性。

2008年北冰洋沿岸五国通过《伊卢利萨特宣言》,试图建构其自身享有排他性治理权这一集体身份,因此特别强调对于海域本身的管辖权力。此外,该宣言还提出,“没有必要制定一套新的综合性北冰洋国际法律制度,五国将根据国际法采取相应的国内治理行动,通过与其他攸关方合作来保护脆弱的北冰洋海洋环境”。这一宣言表明,北极国家对于北冰洋海洋环境保护理念发生明显变化,参与北极事务的主权国家被划分为两个阵营,一是以沿北冰洋主权国家为主体的核心治理成员,二是以其他近北极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外围参与成员。所以无论是北极五国还是北极八国,各个国家均会因为实力和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纷争。虽然这些国家在有关北极事务方面秉承“一致排外”的方针,但是这些国家往往会因为各自利益矛盾,在处理北极事务方面产生争议,无法达成妥协。

对于外围参与成员来说,引入域外平衡力量是其极力想要促成的。例如,荷兰的经济虽高度发展,但其军事力量和国防能力并不十分雄厚,正是借助了参与北约的集体防卫能力才得以保障自身安全。所以与北极相邻的一些国家也希望引入域外国家的力量,从而起到平衡各国力量的作用,以此来谋取自身利益〔18〕。正因为如此,中国想要参与到北极的各项事务中,首先就要与这些北极国家开展全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冰岛作为北极国家可以成为中国一个很好的合作对象,一方面冰岛为缓解2008-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所遭受的重创,需要替代能源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冰岛处于北美和欧洲之间跨大西洋航线的中间位置,处在北冰洋和“北极航线”的入口处。所以可以通过增强对冰岛等北极国家的影响力,作为未来中国北极之路的重要实现路径。

对于俄罗斯这等实力雄厚的北极国家,中国应继续加强与之合作的深度。2015年12月17日,中俄两国在《中俄总理第二十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上明确提出“加强北方海航道开发利用合作,开展北极航运研究。”这标志着北极航道正式纳入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于北极治理、北极开发和北极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所以中国应紧紧把握与俄罗斯的合作机会,将其发展成为广泛而深入的战略合作伙伴,这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开拓海洋运输航道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与此同时,中国应在认清北极形势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科学定位。考虑到中国的长远发展与利益,中国需要与俄罗斯开展战略合作,在俄罗斯的北极利益得以满足或未受侵害的基础之上实现中国的北极利益。北极航道通航势在必行,然而如果没有强大的西方国家参与,北极航线通航并不会太顺利,至少在利益的可靠性、环境、能源和安全方面都会受到很多不利影响。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西方国家拼命阻挡俄罗斯掐断里海区域的石油和天然气运输管道,以便控制西方的能源安全;而北极地区蕴藏着世界上13%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气资源,一旦俄罗斯掌控北极航运,将会危及全球能源供应〔20〕。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必须要努力与俄罗斯建设更为广泛的北极航运合作机制,有利于提升中国对北极地区的话语权,抢占北极能源开发先机。

2013年中国与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国。例如,对于韩国来说,北极同样是韩国政府欧亚大陆计划中的重要一环,中国与韩国商业贸易长期以来存在着紧密联系。中国在与俄罗斯合作的基础上,应逐步推进与韩国、印度、新加坡等国家的合作,以环境保护和经济合作方式建立东南亚北极区域治理合作组织,增强区域影响力,逐渐形成一股北极国家不容忽视的力量,提升中国在北极问题上的参与度、话语权和影响力〔21〕。

五、结论

北极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还是地缘经济,从某种层面上讲地缘经济是一个贸易和战略问题,同时还与北极海底与沿海地区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有关。在全球经济衰退和欧洲危机的背景之下,北欧国家已自顾不暇。美国虽然近年对北极的关注度有所增加,但相比于其他北极国家仍有不足。俄罗斯由于乌克兰事件在经济发展上也受到了影响。中国经济正在崛起,在亚洲地区与俄罗斯在经济领域加强合作,与韩国和印度在北极生态问题上形成共识,增强近北极国家在北极事务上的影响力。与冰岛、丹麦等北欧国家在经济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同时加大对北极地区科研经费的投资,关注北极原住居民非政府组织并与之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传统的军事对抗鲜有发生,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北极生态安全问题对全球非传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中国作为近北极国家,北极地区的开发对中国的环境、经济、航道等方面都产生了直接影响。北极生态安全对中国非传统安全虽有不利影响,但同时也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面对日益变化的北极生态安全问题,一方面中国需要继续以生态环境为切入点参与北极治理,与北极国家共同分担保护北极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要从中国非传统安全角度出发,在北极资源、航道等问题上争取更多的发展机遇。

〔1〕陈星,周成虎.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5(6):8-20.

〔2〕曲格平.关注生态安全之二:影响中国生态安全的若干问题〔J〕.环境保护,2002(7):3-6.

〔3〕李学保,蒋玲.非传统安全的概念辨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3):198-200.

〔4〕傅勇.非传统安全与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24、179.

〔5〕余潇枫,李佳.非传统安全:中国的认知与应对(1978~2008 年)〔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11):89-96+6.

〔6〕Verhaag,Melissa A.It is not too late:the need for a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 treaty to protect the Arctic environment〔J〕.Geo rgetow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2002(15):555-579.

〔7〕Frances Abele.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in practice〔J〕.Arctic 1997(4):3-4.

〔8〕李培基.北极海冰与全球气候变化〔J〕.冰川冻土,1996(1):74-82.

〔9〕魏立新,张海影.北极海冰减少的气候效应研究〔J〕.海洋预报,2005(S1):56-61.

〔10〕闫力.北极航道通航环境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16-21.

〔11〕张侠,屠景芳.北冰洋油气资源潜力的全球战略意义〔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8-10.

〔12〕刘杜娟.相对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可能影响〔J〕.海洋预报,2004(2):21-28.

〔13〕杨振姣,崔俊等.北极生态安全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海洋环境科学,2013(4):629-635.

〔14〕Arctic Ocean Conference,The Ilulissat Declaration,2008 〔EB/OL〕.https://www.regjeringen.no/globalassets/upload/ud/080525_arctic_ocean_conference-_outcome.pdf

〔15〕陆俊元.北极地缘政治与中国应对〔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304-311.

〔16〕Sewell,James(ed.),Multilateralism in Multinational perpective〔J〕.St Martin’s Press,2000(6):114-144.

〔17〕郭培清.北极航道的国际问题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2-4.

〔18〕潘敏,周燚栋.论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非传统安全的影响〔J〕.极地研究,2010(4):415-422.

〔19〕〔美〕丹尼尔·A·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M〕.梅俊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01.

〔20〕杨剑.亚洲国家与北极未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5.97-103.

〔21〕刘惠荣.北极地区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90-293.

The Impact of Arctic Ecological Security on China and China's Respon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YANG Zhenjiao GUO Jifei
(School of Law&Politics Science,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As global warming intensifies,the Arctic ice cap is accelerating its melting,which threatens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region.On the one hand,the Arctic environment changes not only threaten the global and arctic ecological condition,but also have a great impact on China’s climate.Recently,there are more and more bad weather and natural disasters,which affects the country’s non-traditional security,such as ecological security,resource security and sea-lane security.On the other hand,by 2030,the Arctic summer ice will all melt and the Arctic sea lane will open,whi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trade routes and the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military strategy.Therefore,the impact cannot be neglecte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n-traditional security,China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Arctic affairs,strengthen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Arctic region.China should also carry out extensive and in-depth cooperation with the Arctic countries,such as Russia and Iceland,and cooperate with South Korea,India and other countries near the Arctic so as to get benefits from joint efforts.

non-traditional security;the Arctic ecological security;China ecological security;geoeconomy

D829.12

A

1002-3291(2017)06-0143-08

2017-03-16

杨振姣,女,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极地政治、海洋政策等。

郭纪斐,女,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国土资源管理。

2015年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重点项目“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现代化的政策研究”(CAMAZD201502)的阶段性成果;2016年山东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依据及实现路径”(16CZZJ02)。

【责任编辑 孙 琰】

猜你喜欢

非传统北极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基于文本挖掘的非传统文本批评话语研究
北极有个“放屁湖”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北极兔乖乖,唱起歌来
慢、轻、微、精”,做传统行业的非传统企业……何丹妮
北极
论当代插图艺术的非传统媒介化
依托国际组织 保障我国非传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