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黑格尔形上之思的生态自由境界

2017-03-06陆杰荣郭忠壮

关键词:自然界黑格尔哲学

陆杰荣 郭忠壮,2

(1.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哲学问题与思辨

论黑格尔形上之思的生态自由境界

陆杰荣1郭忠壮1,2

(1.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绝对精神”奠定了黑格尔所构建的整个哲学大厦的根基,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最高指向和最终归宿。黑格尔关于绝对精神的形上之思远远超过了他所处的时代:他先见性地提出了精神与自然具有统一性和同一性的理念,并据此认定精神与自然的本质皆为自由,人有自由,自然亦有自由。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对自然之自由是生态哲学意义上之自由,他那饱含智慧的生态自由境界——绿色信念的形上之思,为解决人类今天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提供了丰盛的精神滋养。

黑格尔;灰色的理论;绿色的信念;生态自由;境界

歌德在他倾尽60多年的心血创作完成的鸿篇巨制《浮士德》中借助浮士德博士的仆人靡非斯陀之口说过这样一句传世名言:“灰色啊,亲爱的朋友,是一切的理论,而生活的金树常青。”〔1〕黑格尔依据以上论断在其《法哲学原理》序言中对哲学的任务做了如下规定:

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哲学作为有关世界的思想,要直到现实结束其形成过程并完成其自身之后才会出现。……当哲学把它的灰色绘成灰色的时候,这一生活形态就变老了。对灰色绘成灰色,不能使生活形态变得年青,而只能作为认识的对象。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2〕

众所周知,黑格尔生活的时代——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高歌猛进的时候,人们当时普遍认为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并随心所欲地驾驭自然是人类获得普遍自由的必要前提。在他们看来,征服自然的自由在最大程度上凸显了人的主体性,而人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对人的自我意识与理性的肯定,从而盲目地夸大了理性的作用。黑格尔先见性地提出了精神与自然具有统一性和同一性的理念,并据此认定精神与自然的本质皆为自由,人有自由,自然亦有自由。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对自然之自由是生态哲学意义上之自由,他的自然哲理在很多人的眼中虽如他自己所言早已“绘成灰色”,但他那饱含生态智慧的绿色信念为解决人类今天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从古希腊哲学直到近代欧洲哲学,“智慧”与“真理”一直是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虽然奥古斯丁最早提出并充分论证了人的自由意志问题,但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哲学里,自由问题仅被局限在理解人与上帝的关系问题上。自由与人的本质、人的理性与精神的本质问题尚未成为显学。正是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并系统地讨论了人的尊严、权利,以及人的自由存在与自然的真理性等哲学问题。在康德哲学里,自由是真理的前提而不是真理(对必然的认识)是自由的前提〔3〕。在康德自由存在观的基础上,谢林又进一步指出:“哲学的开端和归宿是自由”〔4〕。

在谢林的哲学的开端和归宿均为自由的基本命题下,黑格尔另辟蹊径,对“自由”的含义作如下阐释:“‘自由’是‘精神’的唯一真理,乃是思辨的哲学的一种结论。‘精神’却是依靠自身的存在,这就是‘自由’。”〔5〕在黑格尔看来,“精神”自身的存在是无条件、无前提的绝对存在,是一切客观存在生成的逻辑前提与始基。黑格尔由此确信,精神的本真含义是自由。自为自在、自由生成和自主表现是精神领域的基底颜色,而精神完全是绝对的,这就是黑格尔所津津乐道的“绝对精神”的真实含义。“绝对精神”奠定了黑格尔所构建的整个哲学大厦的根基,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最高指向和最终归宿,更是其全部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本体论。

黑格尔强调,“自由”是“精神”的唯一真理,亦即精神之本质乃是自由。自由的自主本性决定了一切对立面的对立均有可能被精神所克服与消解,精神因而会在对立与对峙中达成同一或统一。“我乃是一纯粹的‘自为存在(Fürsichsein)’,在其中任何特殊的东西都是被否定或扬弃了的。”〔6〕“只有当没有外在于我的他物和不是我自己本身的对方时,我才能说是自由。”〔7〕

依据黑格尔的观点,精神的最终旨归是走向自由和无限,任何一方只要有了外在其自身的对手亦即有了自己的对立面的时候,其本身就处于一种受限及不自由的状态之中,原初自在自为的“由自”之存在被迫沦为有限受限不再自由的存在。

在黑格尔看来,“自由正是在他物中即是在自己本身中、自己依赖自己、自己是自己的决定者。”〔8〕“自由的真义在于没有绝对的外物与我对立,而依赖一种‘内容’,这内容就是我自己。”〔9〕黑格尔在此着重指出,精神对“他物”亦即其对立面不是采取置之不理或嗤之以鼻的态度,而是极为重视对立面的存在,聚神直观,化否定为肯定,依据辩证之理路,把否定之存在逆转为肯定之存在,从而扬弃或消解了“他物”的对立,以实现精神的本体自由。黑格尔在此强调,当绝对精神通过对自然界的分析与洞察而意识到自然界本身完全是精神或理念的外化的自身时,其自身与自然界的排他性和异己性就得以消解,从而实现了绝对精神的本体自由亦即在自然界面前的自由自为的本真无限制状态。绝对精神如何在自然界里达至自由之最高境界正是黑格尔自然哲学研究的核心之所在。

在黑格尔所处的时代,机械化已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因素,人们普遍把自然看作是可任人宰割、任人践踏的、任人摧毁的直接的外在的东西。人们陶醉在以强大的工业化的力量战胜自然界的盲目的喜悦之中,唯有黑格尔独辟蹊径,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当人们把自然看作是毫无灵性的纯粹的物的世界的时候,自然就必作为“他物”而成为与人对立且外在于人的异己存在。精神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均为自由,而自然一旦成为人的异己存在成为人的对立一方,人自身的本质和自身的自由就势必在自然面前丧失殆尽,只有当人克服了其自身与自然的对立的时候,人才能够达至本真自由状态,成为自在自为的自由存在。换言之,概念的统一性隐藏在自然界里,而自然界是绝对精神表现自己的唯一方式。

谢林“视自然为可见之精神,精神为不可见之自然”〔10〕,黑格尔发展了谢林的这一自然哲学观点,认为直观的自为理念本身即是自然,自然界是理念“自由地外化”的结果:“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精神在自然界里一味开怀嬉戏,是一位放荡不羁的酒神。在自然界里隐藏着概念的统一性。”〔11〕绝对精神或理念通过直观、洞察和综合分析取得与自然界的统一,从而达成同一性,自然界的外在性或异己性随之得以消解,绝对精神因而获得了在自然面前的自由,为其实现充分的自为自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近现代功利主义者看来,人是自然的立法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利用自然、在自然界中为自己攫取最大的物质利益,他们认为,这就是人在自然界中的自由的具体表现。而早在17世纪末,莱布尼茨在《人类理智新论》中就指出,这种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自由“即使他们有可能具有也是对他们毫无用处的,这就是说,他们是要有自由来违反一切能来自理智的印象而从事意欲,这将把真正的自由和理性一起加以毁灭,而使我们降低到禽兽之下的地位。”〔12〕

黑格尔发展了莱布尼茨的理论,进一步强调,这种恣意妄为的自由尚未取得合法性,眼目的情欲、内心的冲动和肉体的需求构成这种虚假自由的全部内容,其实质与动物无异〔13〕。那只是盘踞于人们头脑中的一种自由的幻觉,那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完全是任性,是自欺欺人的,是偶然性选择或任意性选择,缺乏任何普遍根据。黑格尔解释道:“当我们听说,自由就是指可以为所欲为,我们只能把这种看法认为完全缺乏思想教养,它对于什么是绝对自由的意志、法、伦理等等,毫无所知。……任性并不是合乎真理的意志,而是作为矛盾的意志。”〔14〕黑格尔进而恰如其分地指出,人若凡事被情欲冲动所辖制,就恰恰说明他尚处于无教养状态之中,这种状态是既不合理也不合规的,因为作为理念或精神存在的根本的原初样态,自由是人的本质,人自身天然地就完全拥有不受盲目的冲动和肉体的情欲所驱使的超然境界的追求和向往。故此,人必须打破其不应是的状态的束缚,达至其所应是之自由境界。

黑格尔指出,精神或理性若要获得在自然面前的自由,或者人若要争取到在自然面前的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与自由,人就必须摒弃自然的偶然性和外在性的束缚与羁绊,人自身有自由,也让自然有自由。黑格尔在其《自然哲学》结尾处重申:“精神的无限自由也允许自然界有自由。”〔15〕可见,在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事物内在合目的论的形而上学理念基础上,黑格尔又进一步提出了自然界有自由的观念,这个观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与超越性。

在黑格尔之前,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曾把整个自然简略地作了一个划分,即“分成产生的自然和被产生的自然”〔16〕。他进而指出,“所谓产生的自然我们是指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我们由它自身,不必具有这个东西以外的任何东西(就像我们至今已经定义过的一切属性那样)就清楚明确地理解的,而这个东西也就是上帝”〔17〕。对于“被产生的自然”,他认为“它是一个儿子、一件作品,或者说一件由上帝直接创造的产物”〔18〕。斯宾诺莎又把“被产生的自然”一分为二——一个普遍的和一个特殊的。普遍的“包含一切这样的式态,这些式态直接依靠于上帝”〔19〕。它是“物质中的运动和思想的东西中的悟性”。特殊的“包含一切特殊的东西,后者为那些普遍的式态所产生”〔20〕。在斯宾诺莎看来,作为人的对象而存在的“被产生的自然”只具有被动性,自由对于“特殊”范畴的自然界来说还无从谈起。

由是观之,依据传统观念,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界只能具有必然性和被动性,绝对不会拥有任何自由。黑格尔认为,自然界本身就是自由的,自由乃是自然界之本质。这个看法完全超越了以前传统的古典哲学理念。对黑格尔的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精神或理念自我发展与成长的应然性逻辑结果与至境即是自然拥有自由,此乃精神自由在此在世界中的具象表现样态,也就是说,自然的自由就是精神自由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黑格尔在这里颇具先见性地阐明,人类的自由与自然界的自由彼此密不可分,二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同一性。

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的自由是自己规定与发展自己、不受外物干扰与破坏的自为之自由,“让事物听其自然,自由地在其自身规定自己”〔21〕。黑格尔由此提出了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对自然的内在目的论的考察方式:让自然自由地自己规定自己,不应从人自身满足其私欲的人的主观角度去规定自然。而在对事物进行考察的时候,应从其固有的内在必然性来切入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这其中固有的内在必然性即是内在于自然事物之中的特属于事物自身的单纯规定性,目的本然地内在于自然事物之中,这就是黑格尔所指称的“用内在目的论方式考察自然”的本真含义。

黑格尔强调,大自然中的每个个体在其各自特有的生命活动内是自在自为自由存在的,任何外力也无法长久地将其羁绊住或压制住。这就好像植物的种子,“在种子里,最初什么也看不出来。种子有发展它自身的冲力,它不能忍受只处于自在的情况。……它里面所蕴含的将要发挥出来,再回复到它所从出发的统一体。”〔2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然之自由就是自由自在的自由,是不被干涉、不被强迫的自由,是整个自然万物合乎其自身发展目的自为之自由。

没有自然的自由,就没有人的自由,自然之死的后果一定是人类的灭亡,眼下全面爆发的生态危机把近当代功利主义自由观和价值观无情地推上了历史的断头台〔23〕。人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让自然界中一切生命均按合乎其自身存在目的而自由地存在着,人类自己才能获得同样本然地属于他自己的在自然面前的那份自由。人活着,也让自然活着;人自由,也让自然自由。黑格尔的这一宝贵的颇具前瞻意识的自然哲学思想对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运动和生态理论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绝对精神的本质是自由,其自身的外化是自然;人的本质即是绝对精神,其本质是自由,自然的本质亦是自由。黑格尔由此阐明了其本体自由的价值体系的基本理念。黑格尔深邃的生态思想充分地体现在这一本体自由的价值体系中,而其内核即是生态自由〔24〕。黑格尔以其深邃的形上之思为人类确立了一个在自然面前自由的新路标,并引导人们进入生态自由的新境界。

从古希腊智者时代的普罗泰格拉所提出的著名论断“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近代知识论启蒙时代培根所倡导的“知识就是力量”,可以清楚地看到,黑格尔之前的这些哲学家始终如一所宣扬的自由思想均是号召人类以主人的姿态运用其强大的理性的力量征服自然、奴役自然。

在他们那里,人与自然是一种操纵与被操纵、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在自然面前的自由无非就是无情地掠夺自然、统治自然、做自然之主人的自由,这种自由一概属于征服性自由〔25〕。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以来,自然界的一切规律几乎全部都能被人们所了解和掌握,现代启蒙思想家由此得出错误的结论,认为科学使人无所不知,技术使人无所不能,并且只要能够分门别类地认识掌握了这些规律,人类就有十足的把握去完全降服自然从而获得人类无限的全面自由。

针对近现代启蒙思想家种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思想,黑格尔指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26〕也就是说,人的自由与自然的关系无法靠以知性思维为基础的“现实”的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得以真正的解决,自然科学只满足于对自然界中个别现象的认识,把自然当作无生命无灵性的物或僵尸来处理,仅能达到有限的目的;而在自然哲学的视域中,自然本身被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精神,因而自然哲学所追求的目的当属无限的概念范畴。黑格尔又进一步指出,凭借一种植物的生发成长规律来概括总结整个植物世界的发展规律,是明显的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大自然拥有一套严密完整的生态学法则和整体性规律,是不能被个别元素、个别现象所替代的。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序言中也着重强调了认识自然内在规律和本质的重要性:“哲学应该照它的本来面貌去认识它;而哲人之石所隐藏着的地方,就在自然界本身某处;自然界本身是合理的;知识所应研究而用概念来把握的……是自然界的永恒和谐,即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和本质。”〔27〕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的本真样态即是其内在固有的和谐性,若要把这块隐藏在自然深处的“哲人之石”掌握在手里,就必须按着自然的内在和谐性和规律性去进一步认识它。由此可见,黑格尔关于精神对自然的自由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

黑格尔所提出的精神对自然的自由,亦即精神在自然界中的自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强者战胜弱者的征服性和压制性自由,而是在与自然相融相谐中生成的生态自由。视自然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机整体,毫无疑问当归为生态学范畴。基于生态学视角,自然界呈现在人面前的是一个彼此和谐、相互联系、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当然,在自然界中的确存在着彼此争竞弱肉强食的普遍现象,但其至终目的是为臻于万物同兴共荣之境界。

根据黑格尔所构建的哲学观,精神“是一个本质或一个自在存在者,——它置身于各种情况里面,自己规定着自己,既是一个他者存在,也是一个自为存在——是一个在规定性或外在存在中仍然停留于自身内的东西。换言之,它是一个自在且自为存在着的存在。”〔28〕精神的唯一真理是自由,亦即精神本身是自由。黑格尔在此强调了精神的自在性、自为性和能动性,精神自己中介自己,不需他者的介入,是自我规定的自为存在。

依据黑格尔的思路,只有当对象的精神性内容是通过对象自己制造出来的时候,该对象对我们而言才具有自为性。“如果对象对它自己而言也是自为的,那么这种自行制造活动,这个纯粹的概念,同时对对象而言也是一个客观的要素。对象在这个客观的要素里面获得它的实存,而这样一来,对象在它的实存中对自己而言就是一个已经折返回自身内的对象。”〔29〕精神“是一种已经升华的本质性,既是一种反映,也是一种存在。”〔30〕由此看来,依据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思想,绝对精神自身能够生成一切,其自身却不被生成;它是世界的主宰,其自身却不被任何他物所左右。精神本身即与存在和思维相统一又与实体和主体相统一,任何外物的对立在绝对精神面前均被消解于无形之中。绝对精神的自我运行和自我演化的过程就构成了整个世界的存在与发展。绝对精神对自然的自在自为之自由的本质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是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态自由,亦是本体论自由。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体系包含着许多常识错误、虚构和幻想,这也正是其自然哲学遭到了他同时代的经验主义自然科学家普遍厌恶与弃绝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而恩格斯在谈到19世纪这类经验主义自然科学家对黑格尔哲学采取全面否定的态度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尽管他们反对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出发点和违背事实的任意虚构是正确的,但“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31〕。诚如恩格斯所预言的那样,人类进入20世纪的时候,随着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广泛传播与接受,产生了许多唯心主义的结论,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旧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土崩瓦解,机械唯物主义物理学家受到了惩罚——他们当中竟有人在拒斥相对力学理论的痛苦挣扎与绝望中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菲利普·克莱顿博士(Dr.Philip Clayton)在他的新作《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一书中称马克思“把黑格尔倒转了过来”〔32〕。这个观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所谓的“倒转”其实就是“扬弃”,因为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诸多合理因素,从其青年时期撰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生态哲学思想对马克思的深刻影响:“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33〕马克思指出,人类无论从精神上还是从物质上都把自然界变成了自己的无机身体,人与自然是内在合一的关系。马克思在这里正是继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自然具有统一性和同一性的自然哲学理念。

作为一名唯心辩证法家,黑格尔又是一个公认的理性主义者。正如他所写的,“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每一个天真意识都像哲学一样怀着这种信念。哲学正是从这一信念出发来考察不论是精神世界或是自然世界的。”〔34〕黑格尔以其深邃的辩证理性对精神世界或是自然世界的理性考察不仅影响了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以爱默生为代表的美国超验主义哲学家的学说,在美国生态中心主义思想家梭罗的自然文学作品中也可随处见到黑格尔绝对精神在自然面前之自由的影响〔35〕。

犹如黄昏到来才会起飞的“密纳发的猫头鹰”,黑格尔仿佛飞越了经验实证主义理念甚嚣尘上的时代,把生态自由的绿色信念带给了21世纪备受生态灾难煎熬的人们。黑格尔生态自由的形上之思为解决人类今天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提供了丰盛的精神滋养。

〔1〕歌德.浮士德〔M〕.董问樵,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05.

〔2〕〔14〕〔27〕〔3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6、29、5、12.

〔3〕黄裕生.真理与自由——康德哲学的存在论阐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314.

〔4〕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M〕.梁志学,石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5.

〔5〕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16.

〔6〕〔7〕〔8〕〔9〕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5、96、96、123.

〔10〕〔美〕Thilly,Frank.A History of Philosophy〔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15.451.

〔11〕〔15〕〔21〕黑格尔.自然哲学〔M〕.梁志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1、621-622、18.

〔12〕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M〕.陈修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73.

〔13〕〔英〕Minteer,Ben.Environmental Ethics Beyond Principle:The Case for a Pragmatic Contexualism〔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2004(17):150.

〔16〕〔17〕〔18〕〔19〕〔20〕〔荷〕斯宾诺莎.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M〕.顾寿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72、72、73、72、73.

〔22〕〔26〕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28、3.

〔23〕〔美〕Kempton,Willett.Environmental Values in American Culture〔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6.127.

〔24〕〔美〕Grier,Philip T.Identity and Difference:Studies in Hegel’s Logic,Philosophy of Spirit,and Polictics〔M〕.Ithac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7.16.

〔25〕〔美〕Kovel,Joel.The Enemy of Nature〔M〕.New York:Zed Books,2003.97.

〔28〕〔29〕〔3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先刚,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6、16、17.

〔3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曹葆华,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27.

〔32〕〔美〕Clayton.Organic Marxism:An Alternative to Capitalism and Ecological Catastrophe 〔M〕.Claremont:Process Century Press,2014.25.

〔3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7.

〔35〕马玉凤,陆杰荣.“自然是外化的心灵,心灵是内化的自然”——爱默生自然观解析〔J〕.世界哲学.2013,(6):146-150.

On Hegel’s Metaphysical Meditation of Ecological Freedom

LU Jierong1GUO Zhongzhuang1,2
(1.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Management,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China)

The whole mansion of philosophy established by Hegel is based on the “absolute spirit”,which is the climax and destination of his philosophical system.Hegel’s metaphysical thoughts about the “absolute spirit”went far beyond his time:he unprecedentedly put forward the thought that spirit and nature share the united and identified characteristics,and thereby,he held that freedom is the essence for both spirit and nature.Human beings have freedom,and so does nature.The freedom shared by Hegel’s “absolute spirit”and nature is one in the sense of ecological philosophy.His wisdom-filled metaphysical meditation of ecological freedom provides rich spiritual nutrients for people today to solve the severe ecological problems.

Hegel;gray theory;green faith;ecological freedom;realm

B16

A

1002-3291(2017)06-0011-06

2017-06-20 修改日期:2017-10-20

陆杰荣,男,辽宁大连人,哲学博士,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形而上学理论。

郭忠壮,男,辽宁丹东人,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形而上学与英美文学批评理论。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现代形而上学思想研究”(14BZX114)。

【责任编辑 潘照新】

猜你喜欢

自然界黑格尔哲学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菱的哲学
例说“自然界的水”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