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科学化与中国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

2017-03-06于金富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于金富 黄 英

(1.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中共鞍山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辽宁鞍山114001)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构建科学化与中国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

于金富1黄 英2

(1.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中共鞍山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辽宁鞍山114001)

传统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缺陷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而对其某些具体结论进行教条化理解,脱离中国国情与发展要求而照搬苏联范式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落后于时代发展而固守某些业已过时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学表现为一种折中调和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国情,适应时代特征,继续推进观念更新与理论创新,着力构建科学化与中国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

传统政治经济学;科学化;中国化;现代政治经济学

改革开放前,中国照搬苏联范式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传统的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某些具体结论进行教条化理解;二是脱离中国国情与发展要求,照搬苏联范式的传统理论,把许多错误观点强加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名下;三是落后于时代发展,固守某些业已过时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方面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继承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硬核,另一方面从中国国情出发、适应时代特征进行理论研究,推动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同时,我国现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理论上的不彻底性。在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框架里加进一些有关市场经济的理论观点,从而形成了一种折中调和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这种折中调和性的政治经济学在理论上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在实践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实现市场化经济转轨与现代化社会转型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要求我们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着力推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与理论创新,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化、中国化与现代化,由此构建崭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突破教条理解,构建科学化的中国政治经济学

从本质上来说,传统的中国政治经济学并不是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与继承,而是对苏联范式的政治经济学的全盘引进与照搬。事实证明,苏联范式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是照抄照搬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实现形式的某些具体结论,而没有真正继承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与基本原理。在传统体制下,我们照搬“苏联范式”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学。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不仅大量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中国经济改革与制度变迁,而且认为中国应当把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新政治经济学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学。事实上,以“苏联范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虽然打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旗帜,但它没有很好地坚持与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只是教条化地照搬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中的某些具体结论。至于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新政治经济学”,则不仅沿袭了新古典经济学以主观唯心主义为核心的世界观与绝对个人主义的基本价值观,而且沿用了新古典经济学以“经济人理性”为核心、以“供求分析”为基本框架的分析方法,只是把“成本—收益”分析、制度分析与历史分析等方法引入了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学框架。所谓“新政治经济学”并不是政治经济学,而是一种新形式的“新古典经济学”。因此,要构建崭新的中国政治经济学就必须纳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轨道。我们既不应当沿袭以往“苏联范式”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不应当以西方“新政治经济学”为基础来构建中国政治经济学,我们应当并且只能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来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

作为崭新的政治经济学,中国政治经济学不应当继续沿袭或者修补改良“苏联范式”,而应当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范式。首先,应当继承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硬核。具体说来,我们不仅应当坚持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主义信念,而且应当克服大一统观念和官本位观念,坚持以实现人的自由、联合与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基本价值观。在研究方法方面,我们应当克服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观唯心论、形而上学和机械唯物论等错误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继承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基础的实证方法、历史方法、矛盾分析方法与辩证否定方法等科学的分析方法。在经济范畴方面,我们应当继承以生产方式为核心,以生产条件、生产形式、社会形式、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与上层建筑等范畴为主干的概念体系。在理论方面,我们应当继承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要继承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重建个人所有制”、“联合劳动”和对生产实行自觉的社会调节、实现按比例协调发展,以及贯彻按贡献分配等有关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在“保护层”方面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实践经验,运用新的分析方法,建立一些新的理论假设,突破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某些具体结论,提炼出关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创新观点,由此提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新观点,构造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新范式,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

二、打破苏联范式,构建本土化的中国政治经济学

以苏联范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在理论上照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具体结论,在实践上照搬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实现形式,而且照抄马克思关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社会发展进程的具体结论,提出了一种“五种生产方式”的理论。在传统体制下,中国政治经济学照搬“五种生产方式”理论,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同欧洲及西方社会一样,都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实际上,这种以“五种生产方式”理论为基础的观点根本不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发展的客观实际。因此,要构建崭新的中国政治经济学就必须适应中国特殊国情、解决中国特殊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政治经济学既要阐明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普遍特征与一般规律,也要阐明世界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生产方式发展的固有属性与特殊规律。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1〕“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2〕“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时所处的条件,各个国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个国家里,各个世代又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谁要想把火地岛的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英国的政治经济学置于同一规律之下,那么,除了最陈腐的老生常谈以外,他显然不能揭示出任何东西。”〔3〕由此可见,政治经济学不仅具有普遍性属性,而且还具有特殊性属性。其普遍性属性在于它是指研究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普遍特征与一般规律的广义政治经济学,其特殊性属性在于它是研究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生产方式固有特征与特殊规律的狭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4〕“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这些都是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而发生的关于现阶段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5〕弄清中国的基本国情,既是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根本问题。作为根本的国情,中国的社会性质即社会形态问题不仅是我们制定中国革命与建设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确立中国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本依据。

从其历史条件与科学性质来说,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应当而且只能是以中国国情为基础、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归依的狭义政治经济学——中国政治经济学。那么,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对于中国根本国情即中国社会性质及其发展阶段这一重要问题,中共十三大报告已经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我国现在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呢?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6〕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在我们这样的东方大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伟大的胜利。但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7〕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进一步强调“基本国情没有变、主要矛盾没有变、国家地位没有变”的重要论断,而且强调指出要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8〕。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清楚地表明两点: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而是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须经历的一个特殊阶段;第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基于西方社会历史的五种生产方式框架中的某一历史阶段,而是中国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自身所特有的一个历史阶段。因此,要科学认识与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就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脱离中国的实际国情而照搬马克思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理论的教条主义倾向;二是不顾中国及东方国家社会历史的客观实际而套用体现西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五种生产方式”理论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从历史事实来看: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国、印度等亚洲乃至许多东方国家在古代社会并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在原始社会解体后进入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近代社会也没有走上以土地私有化为基础、以市民社会为特征的西方式发展道路,而是一直走着一条以土地国有化为基础,以君主专制制度、村社制度与小农经济为特征的东方式发展道路。中国及许多东方国家一直存在以土地国有制与君主专制为基本特征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完全不同于西方奴隶制生产方式、封建制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生产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亚细亚生产方式具有一系列的特征,但最基本的特征是农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国有制。这一点是把握其他特征的基础。”〔9〕因此,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中国及广大东方国家自原始社会解体到近代以来普遍存在的生产方式,亚细亚生产方式自古以来的长期存在是中国的根本国情。“中国国情最核心的问题是我国一直处于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亚细亚生产方式”。〔10〕从总体上看,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显然是存在过的,所以中国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典型地存在过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要真正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的特点,不重视研究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恐怕是不行的。”〔11〕因此,中国及许多东方国家具有与西方不同的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特殊历史进程,五种生产方式理论并不适用于中国与广大东方国家。所有这些,决定了我们要构建崭新的中国政治经济学,就必须跳出以西方社会历史为基础的“五种生产方式理论”的窠臼,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具体研究在中国及许多东方国家长期、普遍存在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阐明中国及东方国家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的基本性质,揭示中国及东方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与历史影响,由此形成中国本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构建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广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从现实来看,构建崭新的中国政治经济学不仅要适应中国特殊国情而且应当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为此,必须科学把握与有效解决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问题。毫无疑问,加快实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与结构调整都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然而,中国政治经济学所应当研究的问题不是经济发展的技术性问题,而是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问题,特别是产权制度问题。这是因为,虽然政治经济学要全面研究生产的技术条件与生产的社会形式,但其研究的重点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社会关系及其制度结构而不是生产的技术条件、经济结构与运行机制,此其一。其二,虽然生产的技术条件与经济运行机制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与制度结构的物质基础,但生产技术条件与经济运行机制的变革要受到已有的社会形式与制度结构的严格制约,技术性的物质生产方式变革归根结底依赖于制度性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如果没有社会形式与制度结构的变革,生产的技术条件与社会经济的运行机制就不可能实现根本变革。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客观要求来看,我们要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要真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所面临的制度结构问题,推动中国社会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中国政治经济学不应当局限于研究生产技术、经济结构与运行机制等表层性问题,而应当着重研究产权制度、劳动制度、企业制度、经营制度与分配制度及其变革等根本性问题;不应当忽视乃至回避对传统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根本改革,而应当以制度创新为重心,以构建市场化的经济制度与民主化的政治制度为目标。

从总体上说,中国政治经济学应当适应与反映中国作为古老东方大国的基本国情,着力解决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制度结构问题,努力实现中国社会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根扎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和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化,才能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质、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崭新的政治经济学。

三、适应时代特征,构建现代化的中国政治经济学

要构建崭新的中国政治经济学,不仅应当具有科学视野与民族意识,而且还应当具有世界视野与时代意识。这就决定了中国政治经济学不仅应当具有科学化、民族化的特征,而且也应当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从其时代属性来看,中国政治经济学就是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因为,自马克思《资本论》出版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无论从生产条件、生产形式还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均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生产条件方面来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传统工业经济转变为信息化为核心的现代工业经济;从生产形式方面来看,已经从自由竞争的古典市场经济转变为以国家宏观调控与社会保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从生产的社会形式方面来看,已经从从业主制为代表的古典私有制转变为以股份制为代表的社会化所有制,已经从雇佣奴隶制转变为雇佣合作制。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来看,其生产形式不再是产品生产与计划经济,而是商品生产与市场经济了;其社会形式应当从以国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为代表的传统公有制形式转变为以股份制合作制、公众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代表的新型公有制形式。

从世界视角来看,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已经从一国或民族范围的地区性生产方式转变为世界性的全球生产方式。在现代世界生产方式的总体格局中,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既面临重大的机遇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当代中国既要在生产条件与生产形式等物质生产方式方面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与农业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转变,又要在生产的社会形式方面完成从国有化向股份化历史性转变的任务。适应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现代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中国政治经济学应当肩负起全面推动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以全面推进信息化革命、实现市场化转轨与现代化社会转型为主要课题,以全面推动构建信息化、市场化与现代化的先进生产方式为研究目标。“中国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受‘苏联范式’的影响,在描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现象和本质时,往往运用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简单对比来替代对其实证性的研究。实证性分析比重较少,规范性分析掩饰经济活动中的某些内在矛盾。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行为的一些价值性判断立意不高,理论视野不宽,甚至过于武断。”〔12〕因此,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学应当摆脱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窠臼,全面实现理论创新。在全面实现理论创新过程中,应当着重研究解决有关产权制度创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我们不仅要克服以往那种把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而且也不能只局限于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外在的板块式结合方式,而应当提出确立实现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融合的内在结合方式,全面发展股份经济与混合经济;应当确立在实现产权明晰化的基础上走向产权社会化的新观点与新思路。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实行个人所有、股份联合与共同占有的新的公有制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现代创新;在实践上,有力地推动构造以劳动者个人联合所有为核心内容、以股份经济与混合经济为实现形式的现代公有产权制度,从而适应与体现当今时代的新特征,解决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新问题。在此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新的运用与新的发展。

为了构造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当代中国必须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为此,我们不仅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而且必须遵循与贯彻商品经济的一般原则,形成与体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商品经济的一般原则,就是以等价交换为特征的权利平等原则。马克思在论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时对于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这一体现商品交换原则的平等权利进行了科学论述并予以充分肯定。马克思指出:“至于消费资料在各个生产者中间的分配,那么这里通行的是商品等价物的交换中通行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13〕马克思指出:“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但是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所以就它的内容来讲,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但是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14〕只有到未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实现以能力平等与结果平等为特征的实质平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5〕作为现代政治经济学,中国政治经济学必须肯定与坚持以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为基本特征的平等权利,应当明确提出并充分肯定实现以权利平等为核心的形式平等原则。“形式平等”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某方面对人们予以同等对待,形式平等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在于实现人们的机会平等、权利平等与规则平等。实质平等是指在某方面人们所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实质平等体现内容公平即能力平等与结果平等。实现实质平等,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消除三大差别和实现收入均等、全面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理想和目标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未来共产主义阶段才有可能实现。从人类社会的平等化进程来看,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形式平等、实质不平等的平权社会阶段。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权,机会平等与权利平等的形式平等的原则不仅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通行的基本原则,也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继续存在并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不仅应当承认形式平等的原则,而且应当充分展示出社会主义制度在实现形式平等中的重要作用。在当代中国,个人的平等权利还只能是以机会平等、权利平等与规则平等为核心的形式平等,而不可能是以能力平等与结果平等为核心的实质平等,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平等“这一原则支持的首先是形式平等和形式正义,其实质就是按规则办。一个不按照规则治理的社会要么是一个极度混乱的社会,要么是‘丛林规则’当道的‘强权即真理’的社会。按规则治理是人类理性的必然要求。”〔16〕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应当消除封建特权、等级制度与官本位的影响,承认与确立个人自由与公民权利、实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全体社会成员在收益分配、劳动就业、生产经营与财产占有等各个方面享有均等的机会和平等的权利,使全体社会成员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按照同一尺度与同一规则进行经营、就业、劳动与分配。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人们平等的地位与平等的权利,形成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真正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下,应在社会再分配领域中贯彻平等原则,以体现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中公平、公正分配,并达到同生存、共富裕的大同境域,而不是让少数人富上加富起来。然而在目前的城市化以及市场经济中,同时使无数农民丧失了生存基地,但在土地增值收益中无疑是目前最大的收益,其分配对农民来说存在着不公正和不公平,农民处于被剥夺的地位,这也是毋庸讳言的。这应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17〕“中国经历了几千年贡品经济时代和封建专制统治,典型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从来就没有在中国的土地上存在过,因此,在中国人的思维甚至潜意识里,从来就没有机会平等、权利平等的概念,而平均主义思想和等级身份观念却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根深蒂固。因此,在理论上明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平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明确机会平等、形式平等是社会主义平等原则的内涵,高扬社会主义机会平等的旗帜,在向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迈进的今天,无疑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18〕因此,中国政治经济学不仅应当确立“权利平等”或“形式平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论,而且应当积极推动国家立法司法,全面推进确认与切实保障公民平等的政治权利与经济权利,健全经济法律法规,为全体公民与整个经济社会运行制定合理统一的“游戏规则”,使全体公民规范行动、经济社会有序运行,有效制约国家机构特别是政府的权力,有力保障公民的权利。因此,作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政治经济学应当克服追求以结果平等为核心、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实质平等”的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确立并坚持实现“权利平等”即“形式平等”这一基本原则,积极倡导与有力推动构建以机会平等、权利平等与规则平等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从而确立起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新观念与新体制。

总而言之,作为崭新的政治经济学,中国政治经济学是科学化、民族化与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基本命题包含着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属性、民族属性与时代属性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属性及其内容是内在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中国政治经济学作为崭新的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属性。其中,第一个属性即本质属性是从其主观方面体现中国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科学的内在属性,它表现出中国政治经济学既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后两个属性则是从客观方面表明中国政治经济学这一科学理论的时空特征,其民族属性标示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空间特征——它是扎根于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政治经济学;其时代属性标示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特征——它是在市场化、全球化时代的现代政治经济学。这三大基本属性既是同时并存、缺一不可的,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其中,其本质属性是民族属性与时代属性的科学基础,其民族属性与时代属性是本质属性的具体展开。要构建崭新的中国政治经济学,不仅必须全面体现这三大基本属性,而且必须实现这三大基本属性的内在结合与有机统一。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而系统地理解、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质,必须在继承与坚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以中国实际国情为依据,必须适应与体现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新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政治经济学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与客观基础,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土化与现代化,从而全面构建科学化与中国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

〔1〕〔2〕〔3〕〔13〕〔14〕〔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9、492、489、304、305、305-306.

〔4〕〔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646.

〔6〕中共十三大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

〔7〕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

〔9〕赵一红.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东方社会结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5):54-60.

〔10〕韩芸.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2):19-22.

〔11〕吴大琨.重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J〕.社会科学,1990(6):3-4.

〔12〕程恩富.重建中国经济学:超越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J〕.学术月刊,2000(2):75-8

〔16〕王元亮.论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J〕.科学社会主义,2013(2):43-47.

〔17〕张金光、韩仲秋.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张金光教授访谈〔J〕.史学月刊,2012(7):5-17.

〔18〕俞德鹏.社会主义平等原则的内涵是机会平等〔J〕.社会主义研究,2001(6):26-28.

Constructing Modern Political Economics with Scientific Style and Chinese Style

YU Jinfu1HUANG Ying2
(1.School of Economic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0036,China;2.Econom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Anshan Municipal Party School of CPC,Anshan 114001,China)

The main flaw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economy are the dogmatic understanding of some of its concrete conclusions against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the copying of Soviet paradigm in our political economic theory despite the requirements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development.We lag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stick to some of the outdated political economic theory.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has shown a compromise of political economy theory.China’s economic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situation require us to take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as a guide,based on China’s actual national conditions,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continue to promote the concept of renewal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and strive to build a scientific Chinese modern political economy.

tradi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s;scientific style;Chinese style;modern political economics

F0-0

A

1002-3291(2017)06-0032-07

2017-05-14

于金富,男,辽宁朝阳人,经济学博士,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

黄 英,女,辽宁鞍山人,中共鞍山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 裴鸿池】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古典学派以来数学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运用的刍议
夯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