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追根溯源”精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
2017-03-06王红霞
王红霞
(聊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基于“追根溯源”精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
王红霞
(聊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将“追根溯源”精神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重要渠道。“追根溯源”,指的是追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根源、历史根源与中国国情根源。在“追根溯源”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全面提升教材话语权、教师话语权和课堂话语权,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长效机制,才能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
追根溯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向大学生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目的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全面要求,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的发展需求与期待。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加强对课堂教学阵地的建设管理。因此,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又是与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的时代要求。
当前,在信息爆炸和新媒体普及的环境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西方各种价值观念、文化思潮等意识形态在中国传播开来,如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新左派、普世价值论、极端主义等,我们必须提高警惕,“既不能被西方国家鼓吹的所谓‘普世价值’所蒙蔽和误导,更不能对那些披着西方‘援助’与‘合作’外衣的隐性意识形态渗透掉以轻心”①王震:《“阿拉伯之春”与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见《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6期,第36页。。对辨别能力较弱、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说,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具有很强的诱惑力、迷惑性,直接冲击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权。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有学生提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有学生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的毁灭性破坏”“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要大于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部分学生无法辨别“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成就抵不过毛泽东的晚年错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的普世价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等错误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有学生认同“寻找人生价值是自找罪受”“中国法治不注重人权保障”等言论。这些认识违背了历史事实,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在侵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坚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权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如果我们从思想源头上剖析这些观点,可以发现,它们往往是“无水之源”“无根之木”,主要集中在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任意篡改中国历史、歪曲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面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多元、多样、多变的现状,将“追根溯源”的精神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多样中求得共识,是澄清错误观点、增强大学生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重要渠道。
一、“追根溯源”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中的涵义
“追根溯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以“追根溯源”为原则梳理事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即是“追根溯源”的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观念、理论的阐释与运用,目的是让大学生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要实现这一目标,基础性的工作应在于从根源上弄清楚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从根源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从根源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如果没有准确把握好这些方面,也就不可能捕捉到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着力点。将“追根溯源”精神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把握实践的根源、历史的根源、中国国情的根源三个维度。
(一)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根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偏重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理论成果进行阐释,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源于社会时代提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源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对于理论发展的诉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劳动的人”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5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实践拥有强大的解释力,因此,理解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时代性与必然性,是从根源上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关键。例如,有学生质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对此,我们可以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发展,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内容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只有通过追溯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实践基础,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
(二)历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内容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如果不理解这一历史过程,就容易被一些歪曲历史事实的理论、观点所迷惑。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解密档案”等名义下,打着“理论创新”“学术反思”的旗帜,以学术研究的形式发表各种歪曲或否定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史的观点,意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等。这些理论与观点,对大学生已经形成的历史知识体系具有强大的冲击力,直接造成部分大学生历史知识的错位和历史事实的误判,容易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从而削弱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主观性、有选择地虚无中国历史的真相,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虚无和解构,经不起历史事实的检验。习近平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解读》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第201页。。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历史知识体系的正确梳理和唯物史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正确理解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正确地辨析错误的社会思潮,才能从根源上维护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三)中国国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的根源
理解中国国情,主要指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历史背景、发展现状与未来,这些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存在明显的不同,简单地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与理念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对大学生的国情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紧紧围绕中国国情而展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目标是让大学生更加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理解中国国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让学生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但是,这些国情教育的效度是有限的,当前,大学生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上仍存在一些误区,比如对中国走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改革方向和任务认识有偏差、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识缺少深刻理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缺少客观评估、对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缺少认同、难以区分西方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不同、对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危机缺少思想准备等。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历史、现实两个层面去普及和加强中国国情教育,让大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国情,了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长期性和艰苦性,使他们在面临西方意识形态的“和平渗透”时,保持冷静、正确的判断力。
二、以“追根溯源”精神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途径
话语权是通过创造、表达、设置、传播和运用一定的话语来影响和引导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权利和权力①骆郁廷、史姗姗:《论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文化话语权》,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4期,第66页。。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按照教学内容来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教材话语权的弱化,二是教师话语权的弱化,三是课堂教学话语权的弱化。将“追根溯源”的精神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提升教材话语权、教师话语权、课堂话语权,是从根源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话语权的重点。
(一)教材话语权是先导
“教材是知识呈现和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和载体,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展开,是师生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②饶玲:《课程与教学论》,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64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教材,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直接载体。教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方向,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不断与时俱进,及时地修订、更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可以说,教材内容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时代性,照顾到了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是,很多学生拿到教材以后,阅读的兴趣并不浓厚,这说明,教材在理论的解读力度、与学生实际的贴近度、内容的开放性等方面还需要改革。
1.以教材为源,科学地使用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的过程,需要完成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变。当前,对教材的使用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机械照搬教材内容,教条化使用教材;以考研为导向,一味强调知识点的落实;脱离教材,单纯追求课堂热烈气氛;缺少思维点拨;等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和规律,坚持思想性原则,选取适合的案例、适合的讲解、适合的论证,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把使用教材的落脚点转移到育人立场上,做到这一点,才是科学地使用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精髓。
2.鼓励教材改革,增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体例和内容设计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各高校在教材大纲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编写教师参考用书、学生辅导读本、理论普及读物等教学辅导资料,增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情境性、趣味性、针对性,这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创新的有效途径。比如,可以针对每一部分,增加“知识点链接”“相关案例”“专家点评”“思考与讨论”等栏目,并以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为导向设计问题。这样,教材就不再是先给出既定结论再简单生硬地要求学生理解的模式,而是帮助学生在情景中探究、体验、思考、总结,不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设计,而且也符合大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是有效扩展与延伸教材内容的好办法。
(二)教师话语权是动力
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不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与政策的直接教育主体,本质在于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他们扫清思想和心理障碍。
1.以马克思主义原著经典对各种观点正本清源。马克思主义原著经典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头,是透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和当代命运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系统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经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才能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而“真用”马克思主义回应各种社会思潮,回应各种歪曲、诬蔑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帮助学生解决相关思想困惑。
2.多讲“为什么”,少讲“是什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说理”,表面上看是让大学生明白 “是什么”的问题,而深层次上则是理解“为什么”的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多作“思想源头”的梳理,探究理论产生的渊源、过程与变化。例如,在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入手;在讲“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时,可以从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由来讲起;在讲“改革开放后共富与先富的关系”时,可以用大量的事实、数据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社会公平所作的努力;在讲“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时,可以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毛泽东的个性特征入手。如何深入浅出地把理论的形成渊源讲清楚,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3.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与一般的思想宣传课程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科研含量方面。科研的支持,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加了较强的学术性与专业性。没有学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说教,从学术性的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比只是宣讲现行政策的生硬面目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与说服力。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主体,以资料的搜集为基础,经过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的观点,更能从源头上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问题起到示范作用,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统一。
(三)课堂话语权是主渠道
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据地”,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课堂是他们直接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途径。面对多元意识形态,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吸引力,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重中之重。
1.针对错误观点,开展课堂研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构成威胁的,大多表现为一些“碎片化”的舆论观点,这些观点多来源于网络和新媒体的肆意炒作,处于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歪曲中国历史的立场,是导致马克思主义在部分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整合力减弱的“罪魁祸首”。如何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批驳这些错误观点,课堂研讨是较好的选择。在研讨中,围绕社会思潮的热点、难点,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和探索欲的研究性选题,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将选题提前下发,教师对课堂研讨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布置和策划,协调、组织好整个研讨过程。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要及时归纳总结,做好最后的点评工作,将正能量教育与批评错误观点有机结合。
2.探索“私人订制”的分众教学模式。由于所学专业、知识层面等方面的差异,大学生在面对多元复杂观点时,难以形成一种普遍的、均质的价值认同。比如,研究生的心理特征明显比本科生成熟、文科学生的思想政治知识基础明显好于理工科学生、音体美专业的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明显较弱等。但是,高校教师在授课中,往往是同专业大班授课、不同专业的采用同一套教案的形式,难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理论水平。针对学生受众的内在差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受众细分,实行小班化教学,在准确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私人订制”更为贴切的教案,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策略。
3.开辟第二课堂,标准化形成性考核。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积极性不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缘于“第二课堂”的薄弱。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情况看,以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形式上,实践教学不拘一格,可以是参观、走访、志愿服务、主题比赛、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内容上,实践教学要求有书面性的学生反馈与总结,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档案,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性认同。二是缘于平时教学与期末考试比重分配有失偏颇。虽然现在大部分高校都采用了形成性考核模式,将课堂表现纳入了考核之中,但是,课堂表现的比重较小,而且课堂表现的评分缺乏科学、成文的标准,教师的主观随意性较大,自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增加课堂表现成绩的比重、精准量化评分细则标准。
三、精准化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长效机制
精准化建设是在精准目标导向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在现实实践中不断改进、逐步落实的过程。“精”主要指工作细化、容易操作,提高管理效率与建设质量,“准”主要指目标定义的准确,比如找准削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根本原因、责任归属的关键对象等。精准化建设就是以现实问题为导向,通过明确的目标将计划具体化,对于高校管理的规范化、持续化、高效化作用显著。对于高校来说,以“追根溯源”精神为指导,以“精准化”为原则,努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长效机制,需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意识从消极观望转变为积极引导
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外,还包括辅导员、学校团委、学生工作处、宣传科、学校党委等。这些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支持因素,能够确保在更大的教育视域中建设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环境,是从整体上维护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合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距离最近的施教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研讨、开设微信公众号、撰写博客文章、上传教辅材料等方式,与学生保持畅通的信息互动与交流,通过理论熏陶和个人魅力,推进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学以致用”。高校团委、学生工作处、宣传科等部门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延伸”施教者,需要及时了解事件的真相,分析舆论的性质,并对此做出合理回应,从而成为学生们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或缺的“后台保障”。这一合力的实现,需要打破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壁垒,从不同方面配合与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积极引导大学生增强话语权危机意识,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
(二)宣传载体从传统媒介转变为新媒体合力
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多元信息的主要渠道,许多错误思潮通过“圈子”“小组”“群”“贴吧”“论坛”“社区”等平台以及集合这些功能的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实现聚集与传播。对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增强对错误观点的敏感性和警惕性,敢于正面回击错误观点。比如,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进行意见领袖的塑造;通过论坛、贴吧、微博、微信、QQ等平台,结合时政热点,开展主题探讨,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信息评议活动,提倡理性表达;及时疏导公共情绪,对现实与网络中广泛传播的不实、过激言论进行合理引导,从而维护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自觉、理性、有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他们化解思想上的困惑等。
(三)管理载体从课堂建设转变到加强先进校园文化建设
与课堂建设不同,校园文化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正能量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课余时间的文化生活,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针对错误思潮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校园文化在建设中应以历史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为主。除了历史专业的学生外,大多数大学生只是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获得近现代历史演进的整体脉络,对历史知识、历史理论理解的深度不够,有计划地在校园开展历史专题教育,能够有力反驳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影响。民族文化专题教育能使大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特殊性的认识,增加大学生对民族的认同,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可以通过学术讲座、艺术文化节、辩论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课堂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信息回路与资源整合,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认同度。
福柯强调:“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①[法]福柯:《话语的秩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1页。。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是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与关键,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大学生人生成长的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和大学生座谈时强调:“在大学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虽然人生道路很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虽然人生问题很复杂,但要害在于把握住最基本的东西”②周咏南:《习近平勉励高校大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见《浙江日报》2005年6月21日,第4版。。这里的“最基本的东西”,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与运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途径。只有将“追根溯源”的精神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在追溯马克思主义实践根源、历史根源、中国国情根源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教材、教师、课堂的话语权,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方法与精髓,才能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才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功能——政治教育功能、理论固化功能、社会稳定功能、信仰纯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顺利实现。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Righ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Spirit of “Tracing to the Source”
WANG Hong-xia
(College of Marxism,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China)
It is an important magic weapon to construct the ideological pow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racing the source”means that the root of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retroactive universities, historical roots and the root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pirit of“tracing the roots”, we can grasp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power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our country by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discourse right, the teacher’s right to speak and the right to speak in class,so as to firmly grasp the righ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racing to the sour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discourse right
[责任编辑 常伟]
G641
A
1672-1217(2017)06-0104-06
2017-09-11
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规划(SDYSA160304):山东省大学生“隐性失业”群体的就业需求与精准调适研究;
山东省社科规划办(13CTSJ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大学生生认同研究——以山东高校为例。
王红霞(1981-),女,山东济宁人,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