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的辩证思考
2017-03-04李长龙邓如辛
李长龙+邓如辛
【摘 要】认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实践,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取得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充分认识反腐倡廉的过程性,以过程性思维取得共识;坚持矛盾分析法,找出决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对腐败的决定性因素;注重反腐和倡廉双重功效,谨防一点式思维;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反腐推进倡廉,搞好党的建设;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树立党一定能把自身建设好的政治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就会正确地认识党的反腐倡廉的现实,摒弃错误说教的诱导,得出科学的结论。
【关键词】反腐倡廉;过程性思维;两点论思维;政治自信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6)06—0033—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搞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为中心环节,大刀阔斧,发雷霆之力全面从严治党,整肃吏治。“打虎拍蝇”的铁腕反腐取得积极显著成果;纠正“四风”的成效卓著,广大人民群众对此拍手稱快。党政干部重归廉洁自律的为政之道,全社会都感受到官场劲吹清新的廉政之风。但同时也要看到反腐倡廉任务的艰巨性、过程的曲折性、操作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目前社会上也存在一些不和谐之音,诸如西方媒体出于惯用的宣传伎俩断言,“共产党反腐是权力斗争”;社会中人云亦云的“官员全腐败”论、“反腐无用”论、“越反越腐”论;有的党政官员期望的“反腐终结”论、“反腐影响工作”论等等,诸如此类歪理有很强的诱骗性,严重影响人们对反腐倡廉的正确判断。因此,对于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践,亟待提升认识的层次,正确理解党的反腐倡廉理论与实践,批驳敌意的宣传,化解片面的、消极的、歪曲的认识。对此,重温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8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我们会有更深刻的启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观点、作出的结论要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1]10习近平总书记问题导向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引,是我们科学认识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理论与实践的航标。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性思维,摒弃反腐倡廉问题上急于求成、急于求快的社会心态
过程性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考量客观事物发展的正确方法,就是把事物置于一个发展的过程来认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要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演变,使自身转化到更高级的发展阶段。这是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需要条件的,有些条件是现成的,有的条件需要创造,有的需要改变。条件实现的过程性决定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性。过程性思维是认识任何事物,理解任何问题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坚持过程性思维,把反腐倡廉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认识,会取得五点共识:其一,反腐倡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性课题,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它不是一个阶段、一个时期的实践,而是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不会终结。其二,反腐倡廉过程中,降解消极的、负面的、不利的因素,提倡积极的、正能量的、有利的因素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扶正的倡廉,压邪的反腐都不可能通过一次或几次社会活动完成,尽管目前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但不会一蹴而就,犹如剥茧抽丝,依靠的是恒常性的政治实践,既要警钟长鸣,又要常抓不懈。其三,反腐倡廉的过程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能够达到理想的境地,必将更高地提升党执政的社会公信力,增进党的凝聚力,“赢得党心民心”。[2]145这成为党执政的坚定自信,也能够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对党领导的政治自信。其四,反腐倡廉依赖各种条件,有党自身的主体条件;有社会物质的、经济的条件;有社会政治生态环境;有社会不同群体的态度和立场;有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程度等等,这些条件的成熟程度,决定党反腐倡廉的成效。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借助有利的条件,助推党风廉政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积淀反腐倡廉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其五,反腐倡廉成效大小的标志,取决于发展过程中腐败存量越来越少,趋近于零;廉政增量的积累越来越多,在发展过程中来衡量。目前还不能使腐败销声匿迹,但并不意味着未来达不到。2015年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示全党,“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腐败分子被震慑住了但还在窥测方向甚至困兽犹斗,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2]145-146坚持过程性思维,意在把人们对反腐倡廉的认识引入正确的思维轨道。观察党风廉政建设,不仅看当前,重要的是要看未来,看长远的治理成效,不能以一时结果论短长。总的来说,反腐倡廉现在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未来的成效会更大。对此,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于求快,指望很短时间彻底铲除腐败不现实。坚持过程性思维,就定会树立坚定的信心,相信中国共产党有彻底铲除腐败的执政能力,有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执政智慧。在党风廉政建设问题上既要有信心,又要有耐心;既看到人们的期望值与现实的差距,也认识到两者的一致性,克服急躁社会心态,谨防别有用心者借题发挥,引导公众克服情绪化思维的误区。
二、坚持矛盾分析法,分析腐败存量的内因,提升反腐倡廉的主体自觉性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任何事物都存在于复杂的矛盾系统中,其发展都依赖于矛盾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依赖于矛盾环境中各种条件的形成和变化。同时,在矛盾系统中内部矛盾起着决定性作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分析法是正确认识社会事物发展态势,准确判断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论。认识党风廉政建设问题,首先将其置于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中去考察,然后深入党的建设特定环境中去分析,进而才能得出清晰而正确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第二次革命”的洗礼,体制的转换不仅仅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习惯,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它带来了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就大环境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极大促进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完善性,导致其负面效应在一定的空间中发挥作用:无底线的利益驱动、疯狂追逐金钱和效益成为经济活动的价值取向,使个人主义、金钱崇拜、利益至上乘机泛滥;与此同时西方社会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依附于商品蜂拥而入,冲击着国人传统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一些“社会公知”以西化的感受和心态,在意识形态中推波助澜,加剧了一些人的思想混乱。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畸形的、变态的社会现象:追求金钱和效益不择手段,如制假、贩假、走私贩毒;寻找感官刺激和新奇挑战法律和道德,如找“小三”、带情妇成为一些官员和企业主的新宠;假借“减压”、“放松”吸毒成为一些演艺人员赶时髦的恶习;社会戾气随处可见:空闹、医闹、街头暴力、校园暴力、虐待幼童等屡见不鲜;公众社会心理脆弱,别有用心的人三言两语就可以挑起群体性事件;在自媒体时代,网络的普及使人们既可以快捷地接受各种信息,又能在网上进行沟通和交流,还可以发表评论。有人惊奇地发现一种怪现象并感到费解,“不知道从几时起,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谩骂政府成了一种时尚”,诸如此类,对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和社会生活的自控力都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党的干部生活在普遍联系的社会中,在千丝万缕的各种关系中面临形形色色的诱惑和影响,社会中的不正之风总是无孔不入地侵入党的健康肌体,金钱、美色、物质利益有着巨大的穿透力,击溃那些政治定力疲软、理想信念丧失、思想防线失守的党员干部,他们在“糖衣裹着炮弹”的攻击中败下阵来,沦落为人民的罪人。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就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严重问题。1982年,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的讲话中提醒全党:“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卷进经济犯罪活动的人不是小量的,而是大量的”,“现在的大案子很多,性质都很恶劣,贪污的或损害国家利益的,都不止是‘万字号。有些是个人犯罪,有些是集体犯罪。”[3]402这表明,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腐败问题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从党的十三大报告到十八大报告,都把反腐倡廉提到党的建设重要日程。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内反腐败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容忍腐败分子留在党内,就会使党衰败。”“对于那些破坏党和人民事业的腐败分子,必须采取坚决清除的方针,一经发现立即处理,有多少清除多少,绝不能姑息养奸。”十四大报告提出:“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反腐败,把端正党风和加强廉政建设作为一件大事,下决心抓出成效,取信于民”,“腐败分子危害党和人民,不论是什么人,都必须依照党纪国法,坚决予以惩处。”十五大报告强调:“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我们党是任何敌人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警钟长鸣。”十六大报告重申:“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彻底查处、严惩不贷。”十七大报告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十八大报告宣示:“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从党的这些重要文献中得知,党历来决心惩治腐败,对搞腐败的干部一再发出警告。但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之前的一个时期,腐败的存量一直有增无减,反腐不尽人意,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明确提到“从严治党,提出已有多年了,迄无显效”[4]1,这实际上传达一种对治党现状的忧虑。众所周知,腐败是党的心腹大患,导致腐败一时甚嚣尘上的原因诸多,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找出决定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党的智慧和胸怀。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曾提醒全党,对待党的干部中腐败问题,“有部分同志遇事手软,下不了手。为什么下不了手?思想上还没有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只当作一般性质的问题来对待。”[3]403几年后,他又提到,“腐败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的重要案件,就是我们往往下不了手。”[5]297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腐败的存量有增无减,与治党不严,整治不力不无关系。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谈到从严治党问题时明确指出:“现在的主要倾向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存在严过头的问题。”[6]23对此,有学者也认为,现实中一些部门和单位消极腐败现象滋长蔓延,“很重要的原因是管党不力、治党不严、失之于宽、失之于软。”[7]165可见,在反腐问题上的失严、放宽、手软是党的建设的深刻教训。中国共产党从复杂的社会联系中,面对多样化的条件,没有推卸自身的责任,而是从历史的担当精神出发,从内部找原因,总结党的建设中的缺憾,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展示出执政为民的博大胸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封堵反腐败中的漏洞,把从严治党升华为全面从严治党,这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修改,而是标志着治党自觉性跃升到新的境界,对党的执政规律有更清醒的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一段讲话,就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反腐倡廉,全面从严治党坚定决心的最好诠释。“查处腐败问题,必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变、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懈、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不定指标、上不封顶,让那些搞腐败的人断了念头、搞了腐败的人付出代价。”[8]147从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苏荣、令计划等“大老虎”被查处,见证了新一届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和勇气,凸显了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和信心。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实践表明,党的建设抓住了内因的决定性因素,极大地提升了党的建设的自觉性,奠定了把党建设好的坚实的主体基础。
三、坚持思维的两点论和重点论,认清反腐倡廉对于党的建设双重功效,走出形而上学思维的误区
辩证唯物主义的两点论,简言之就是认识矛盾的全面性,正确认识矛盾两个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同时把握决定事物发展的方面,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坚持两点论,首先要认识到,无论什么时候,党的干部廉洁自律是党健康发展的主流,是深深嵌刻在中国共产党魂灵中的政党精神,从历史走至今日从来没有消退,否则党就无法生存,即使在腐败泛滥于一时的条件下,也不能丧失这一原则性的认识。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的一段话,会为我们领悟从历史传承下来的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精神提供一些思想帮助。他说,“告诉大家,我们的党曾经拥有一大批真人。他们不为钱、不为官、不怕苦、不怕死,只为心中的信仰。他们很多人没有活到胜利的一天,没有赶上评功评奖、授勋授衔,没有来得及给自己树碑立传,也没有机会重归故里光宗耀祖。他们有的,是穿着褴褛的军装,带着满身的硝烟,消失在历史帷幕的背后。”[9]283正是这种不为名不为利、甘于奉献、勇于献身的政党精神传承至今,才能使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勤政为民、廉洁奉献始终成为健康发展的主旋律。东南亚著名实业家、爱国华侨施奈康先生,在中国大陆投资兴业,经营活动中接触过许多的党政官员,看到一些廉洁奉献的党政干部,对他们敬佩不已。他说,“在中国,我认识很多官员,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很忠诚,很负有责任感与敢于担当精神,工作中没有时间概念,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官位有职有权却清心寡欲不为私情私利所动,彷佛他们为了党的事业不食人间烟火,连家里人都不愿待见他们。”[10]施先生的感受值得思考。必须承认,大多数党的干部勤政廉洁始终贯穿于“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过程中,这就是为什么在腐败甚嚣尘上的时候,党执政根基没有被腐蚀烂掉的根本之所在。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历经贪腐之风的逆袭,的确存在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性,但却不可能转化为现实性。就在于那些“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党员干部挺起了党健康发展的脊梁;在于党内荟萃的精英团队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付诸的实践;在于党执政能够“适应形势和保持灵活的生存之道”,并能很快适应时代挑战,这才是党发展的主流,是主要方面、重点。这些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浩然正气,值得大力倡导和宣传,廉政宣传教育的主旋律就在于此。
党执政心存忧患意识,提出反腐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客观地评估了腐败对党执政的危害,旨在警示全党:既要高度重视腐败对党的侵蚀,又要廉洁自律,自觉反对腐败。反腐倡廉是党风建设的两个方面,它们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反腐必定会推进廉政建设,而廉政必然会剔除腐败。两方面对党的健康发展具有同样的功效。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两点论思维认识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就不会只盯住党的干部中腐败问题,而无视廉洁自律干部的存在。坚持正确的思考方式,就会避免把党的干部中的贪腐行为泛化,走出“干部都贪”的社会意识误区。警惕有人制造腐败泛化的舆论,绑架所有党的干部。对此,有学者深感担忧地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拿某些‘害群之马来抹黑整个党政干部群体成为许多市场化媒体和网民非常喜欢干的事情。”[11]81就是说,舆论和媒体如果只注重对腐败分子的披露和大起底,而忽视对廉洁从政党员干部的宣传,就思维方式而言,是明显的形而上学。认识党风廉政建设问题,一方面,承认党的干部中存在贪腐行为,在治党不力的条件下,甚至会一时泛滥,出现“集团式腐败”“塌方式腐败”,但腐败永远不可能成为党发展的主流,不可能形成常态。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廉洁从政始终是党的干部主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12]385廉洁从政的干部始终主导着党的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担负起“四个全面”历史重任的根本。如果不坚持这样的原则性认识,就会被腐败遮蔽眼睛,陷入思维中的形而上学,极容易被不良信息误导。辩证唯物主义两点论思维提示人们,搞好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爭,既要铁腕反腐,设计“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制度,强化制度的震慑,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执政环境和制度环境。同时,要大力倡廉,宣传党政干部中廉洁自律的典型,搞好廉政文化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重要的还在于,坚定中国共产党干部主流始终是好的这样的政治自信。
四、抓主要矛盾,找准实践切入点,以反腐倡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在事物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在一定条件下,其中的一种矛盾或矛盾的一个方面会凸显出来,成为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各种因素交互作用,在一定时期,总有一种矛盾突出出来,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而在当下,反腐倡廉就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点,成为搞好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切入点。
反对党的干部的贪腐行为,对腐败分子进行有效的打击和惩罚,从微观的视角来看,是对党员干部个人不良行为的整治,优化局部的政治生态,对其他人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从全局的大视野来看,反腐倡廉的总体战略目标就是要把党建设好,优化党执政的主体条件,取信于民。2014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事情要办好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事情要办好。”[13]138办好党的事情,关键是把党建设好,把党建设成为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建设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团结一致的执政队伍,建设成为不负众望的领导核心。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大变革导致体制转换出现的夹缝,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并不健全,监督体制还不完备,对公共权力的制约暂时性的疲软,使得有些党政干部中存在的不正风气日渐盛行,贪腐行为越演越烈,更有甚者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仍不收敛、不收手。腐败行为污染了官场,严重破坏了党执政的政治环境,削弱了党的社会公信力,影响了党群关系。所以,把腐败上升为“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并非是耸人听闻。“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互联网时代,这条社会定律显得更为明显。有些党政干部的个人劣迹、官场陋习、腐败行径一旦被披露,会以极快的速度传播,造成极坏的影响,极易产生“一条鱼腥一锅汤”的效应,廉洁从政的干部也无形之中被“绑架”而背黑锅。因此,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能不成为当今的重点,成为解决矛盾的主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宣示,“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14]161毋庸置疑,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党中央紧紧抓住了党的建设中的主要矛盾,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又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高压式反腐”促进廉政建设,以纠正“四风”为突破口,梳理出惩贪倡廉的新路径。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纠正“四风”的“八项规定”既是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戒律,也是反对腐败的尺子。“八项规定”有着极强的针对性,看似针对党员干部日常工作中的“小事”,但实质是清除官场陈规陋习、转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效率的“大事”,具有堵塞滋生腐败漏洞之大功效。由此带来党风、政风的转变,民众有目共睹,深感党执政政治生态变化之巨,改变之快,获得人民群众的一致称赞。
现阶段,反腐倡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它的全部内容。因为,全面从严治党内容十分丰富,除此之外还包括从严进行思想理论教育,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补足全体党员的“精神之钙”;从严进行党的组织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依靠党的各级组织,管理好八千多万党员,真正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从严进行作风建设,作风体现党的性质,是党的形象的标志,党历来都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从严抓好作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因此,“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从严加强制度建设,2014年1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成立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小组,研究并制定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6年10月27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顶层设计,体现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治党决策。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以反腐倡廉为切入点,抓住了党的建设的主要矛盾,由此带来的力度和震撼力,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这个过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党的智慧,也展现了对治党规律的深刻把握。
五,坚持辩证发展观,树立党一定能把自身建设好的政治自信
辨证唯物主义的发展与一般意义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有内涵的差别。辩证法意义上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是质变,是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事物的飞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就是坚信事物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经历一个不断战胜自身的否定因素,飞跃到更高级阶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认识党的建设现实,必定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前途充满信心,坚信党一定能把自身建设好,特别是在反腐败斗争中浴火重生,在执政的道路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认定中国共产党一定能把自身建设好,担负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源于党从历史走来形成的决心、信心和能力,取决于党的战略设想付诸实践的力度。现实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零容忍”“全覆盖”“无禁区”的“高压式反腐”取得了压倒性的成果,已经令中国民众信心倍增。事实已经印证了习近平2013年7月在河北考察时的表态,“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15]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事关党执政的地位、执政的社会基础、执政的社会公信力,事关党的发展前途。所以,搞好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成为党的必然选择。为此,习近平总书记铿锵表态:“开弓没有回头箭,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必须决战决胜。”[6]这种鲜明的政治态度,表明了坚定的政党自信,重要的还在于给予了民众坚定的政治信心。现实中,人们很容易被一种社会现象所误导,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正是由于出现了大规模的腐败,才遮蔽了中国公民的双眼。”[16]由此,产生了两种偏执的社会判断:一是腐败泛化论。该论调鼓吹,认为官员全腐败,几乎没有人会在腐败的环境中出污泥而不染。甚至腐败的官员也借此为自己开脱,原广东茂名市委书记罗荫国堪称巨贪,涉案金额过亿,但在接受调查时却厚颜无耻地称,“要说我是贪官,说明官场都是贪官。”[17]176这种贼喊捉贼的说词反映了存在于社会中的一种意识,带有明显的绑架式思维特征,把所有的党政干部都绑架到腐败的方阵中。二是以前者为基础的反腐无用论。这种论调的荒谬逻辑就是:既然是全员式腐败,根本没法根治,反也无用,更有甚者叫嚣越反越腐。事实上,这两种奇谈怪论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人为传播的痕迹,并非自发形成的社会心理。一是否定党的领导的自由化喧嚣,借腐败现象攻击党、离间党群关系,挑起民众的不满,达到降解党的威信、瓦解党执政地位的政治目的。二是腐败的党政官员自我安慰、自我摆脱干系的托词。在网上,时常出现不怀好意的丑化党政官员贪腐的段子;不时发布极力夸大社会负面因素与党执政的联系的诱导,时常有以比较为名丑化社会主义制度、抹黑党的领导的文章面世,诸如此类就是试图在社会中寻找广泛的共识,制造思想中的混乱。在反腐倡廉问题上,如果缺乏正确的判断,轻信上述两种社会言论,轻则怀疑党的建设发展前途,重则会滋生否定党的领导政治心态,这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对此,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有针对性地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态度暧昧,不能动摇基本政治立场,不能被错误言论所左右。”[18]4-5
运用辩证发展观认识现实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措施得当、设计科学,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管好党、治好党,取得反腐败斗争的决定性胜利,打破在反腐倡廉问题上的种种奇谈怪论。“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反腐倡廉定会获得取信于民更为丰硕的成果,党会把自身建设搞得更好。党的建设的现实赋予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这种坚定的政治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时事报告,2016(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一蠢.从严治党要有点气势[J].瞭望周刊,1988(2).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大国智慧: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9]玛雅,主编.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中信出版社,2014.
[10]华侨感慨习近平治国有力 赞其是“中国的传奇”[EB/OL].(2014-06-17)[2016-10-30].http://www.chinanews.com/hr/2014/06-17/6288582_2.shtml.
[11]鄢一龙等.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14]大国智慧: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
[15]面向未來的赶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访记[N].人民日报,2014-03-24.
[16]乔新生.腐败遮蔽了人们的眼睛[EB/OL].(2015-07-09)[2016-10-30].http://www.mzfx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6&id=42903.
[17]杜治洲,吴新华.走出反腐困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
[18]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2016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J],共产党员,2016(33).
【责任编辑 曹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