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与协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审视及机制研究
2017-03-04姜运隆
摘 要: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数字技术为引领,通过跨界创新与协作式联动,使技术技能内涵被重新考量,就业市场与未来工作发生颠覆性变化。基于此,高职院校需要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技术技能培养、创业模式选择进行重新审视。通过建立“政校企”跨界互动、线上线下资源互补协同、专业学科交叉协同机制,突破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打破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打造互动式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跨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第四次工业革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审视;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22-04
第四次工业革命向我们席卷而来,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纳米技术、新材料、3D打印、大数据、人机交互、物联网、无人驾驶交通工具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技术之间通过跨界的互动与融合,开始了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职业、技能、学习、培训等也随之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一、第四次工业革命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目前,第四次工业革命强势来袭,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信息、物理、数学、生物等几大领域跨界互动,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生产实现了批量个性定制,“技术跨界集成”是其典型特征。这次工业革命通过创新驱动企业生存和发展,在各行各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对高职教育的影响也不例外。
(一)跨界创新与协作式联动
第四次工业革命极大地颠覆了需求侧和供给侧的传统价值链,技术集成的创新模式已成为行业企业转型的必然趋势,保持和强化创新优势,发现不断变化的价值点所在,实现“创新永远在路上”的理念是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数学、物理、生物领域的技术跨界整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生产、销售和消费体系通过线上线下协作,改变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纯数字化平台模式,将体验与产品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批量进行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如优步、阿里巴巴等平台模式。而大数据的应用是协作创新的基石,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出发展短板和创新路径、改善客户体验、分析协作成效,从而有效控制“木桶原理”产生的短板效应,让经济学中的价值交换更加有效和透明,打破了传统行业的“各自为政”和“固步自封”桎梏,成为跨界联动、技术集成、协作创新的源动力。在此背景下,为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冲击,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策略与实现路径都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二)技术技能内涵的重新考量
由于新型运营模式的出现,数字、实体和人三个层面的互动已成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传感器、生产设备的结合使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因而大量提供“需要社交技能和富有创造力的工作,尤其是在不确定状态下做出决策和提出创新思想的工作”[1]。工作崗位决定能力需求,因此,对技术技能的概念也应重新界定,不再是传统的知识掌握以及专业技能的熟练运用,而应更加注重自我激励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应用。据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未来工作报告》的调查,2020年的技能需求度依次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占比36%、社交技能19%、过程技能18%、系统技能17%、认知能力15%、资源管理技能13%、专业技能12%、身体能力4%”[2]。由此可见,对专业技能的重视度已从传统的占绝对优势下降为12%。在这种快速变化着的工作环境中,应用已有经验和技能,通过团体协作,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已上升为技术技能培养的侧重点。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内涵和培养策略将会彻底改变。
(三)就业市场与未来工作的变化
企业利用数据分析和改善客户体验,不断满足客户对新商品和新服务的需求,生产和服务实现批量化个性定制。低成本劳动力已不再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工作岗位越来越注重社交和创新,常规性和重复性的工作岗位逐渐减少,人工智能和人类劳动力在工作岗位中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机器换人”状态将会持续存在,许多工作将被淘汰,但也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最新报告预计,“到2020年,科技发展将导致15个主要发达和新兴经济体净损失逾700万个工作岗位,也会创造210万个工作岗位”[3]。同时,人们对同一职业或工作“从一而终”的惯例将会被打破,“未来的工作更像是员工和公司之间的一系列交易,而不是持久的关系”[4],用人单位通过“人力云”平台完成相应雇佣工作,将工作分解成不同的任务或项目,上传到虚拟云平台上,由世界各地的雇员完成,形成了“无声离岸外包”新型弹性工作。在此冲击下,高职院校的就业与创业教育将会产生深度变革。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审视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会给高职教育带来颠覆性的影响,然而,有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却囿于传统的线性思维和旧有习惯,沉溺于眼前的舒适和满足。当创新、跨界、集成已逐渐成为各行各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时,他们却未能对这种影响未来的颠覆性力量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性思考,未能从深层次理解到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是一场颠覆性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属性
创新多指在思维层面的推陈出新、勇于尝试,创业则较多关注行动层面,多指在相关领域开创新事业和新企业。“创新与创业相比,创新为‘里,创业为‘表,创新比创业更根本”[5]。亦即是说创新是魂,创业是体,创新才是创新创业的本质与核心。因此,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冲击,高职院校需要改变其发展模式和组织创造价值的方式,借鉴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跨界创新与协作式联动,不仅要在专业、课程、师资、实训等方面实现跨界,开展系统性改革,颠覆原有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并强化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而且也要“跨出教育办教育”,积极参与到各引领型利益集团的活动中,在科研、课程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积极为其做出贡献,在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建立起一种动态的平衡,即在教育目标和利益集团目标之间保持一种张力,在开放与共享之间保持本真,才不会成为当前和未来职业界、工业界的“奴婢”,而是与其成为协同创新与协同发展的伙伴,最终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从而在创新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技术技能培养的价值抉择
第四次工业革命重新界定了技术技能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注重员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关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培育、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在学生知识目标的价值取向上,就不能一味地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习的方法和路径,通过工作过程将知识与学生的关系深入到精神的共契,让知识真正成为学生意义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在学生能力目标的价值取向上,克服“经验片段化”的简单操作技能的培养,将工作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作为优先发展的前提,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技术服务等活动,让学生敢于“批判”、勇于“试误”,给他们提供一个创新精神徜徉的空间和场所,在对现有见解的批判中形成自己的判断,产生批判性思维和主动规划、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洞察、剖析、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为主动学习、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学生素质目标的价值取向上,除素质教育中显性课程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环境下隐性课程对学生素质的影响,让学生参与不同领域的对话与讨论,从多元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其在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影响下发展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不再陷入工具主义的沼泽。
(三)创业模式选择的价值取向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许多企业面临转型,劳动力市场逐渐被改写,传统的就业市场逐渐萎缩,新型就业岗位不断涌现。当前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批量复制生产车间流水线上“机器人”的惯习将被彻底打破。为此,需要高职院校适应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为学生谋求新的职业形式,创业也就成为帮助学生谋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这时,就可能出现三种创业模式,一是原版抄袭模式,二是微创新模式,三是颠覆式创新模式。抄袭模式没有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采取“剪刀+浆糊”式的简单复制;微创新模式是对技术和用户体验进行微小改变,具有少量自主知识产权;颠覆式创新模式根据客户需求,通过创新为客户量身定做,实现个性定制。因此,高职院校应更多地采取微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模式。由于创新主要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场所,应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通过营造创新创业环境,让学生“通过自我实现愿望的驱动,批判性思维、勇于探究精神的作用,在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6],并将创新成果应用于创业进程。同时,还需培养学生的创业机会识别、机会评估和机会利用能力,让他们规避创业风险,最大限度地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研究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仍然是高职院校的“软肋”。政、校、企三方跨界协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主体方、政策方、资本方、技术方、平台方等各方资源尚未集成共享;校内教学系部、专业学科之间缺乏相互耦合与交叉协同机制等原因,造成创新驱动创业的支撑引领作用不够,内生动力和活力不足,难以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因此,只有激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通过跨界与协同创新,加强互动与交流,破除信息“孤岛”,集成优势资源,放大资源效能,“多元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一)政、校、企跨界互动,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政府掌握着大量的财政、信息、政策等资源,而企业发展是政府赖以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政、校、企跨界协同中,只有拥有平等对话的平台、共同的发展目标、以及共同的利益点时,各方才有协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由于缺乏刚性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缺乏问责机制和约束机制,造成政、校、企跨界联动的责、权、利不对等,跨界协同缺乏内在动力。因此,以利益链拉动产业链、创新链,促进三方主体跨界协同,是实现政、校、企三方共贏的关键。
高职院校应主动出击,利用大数据工具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短板,协助政府发展区域经济,做到“有为有位”,争取必要的话语权,才能有力推动政府建立政、校、企跨界协同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以及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与其利益紧密相连的相关政策和制度。高职院校不应“嫌贫爱富”,在争取与技术引领型企业进行合作与联动创新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对技术及管理落后企业的“扶贫”和“扶智”义务,帮助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外,高职院校还应争取承担政府的技术和服务外包业务、承接合作企业的产品生产业务,通过学校的“校中厂”、“校中店”、“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加以完成。对落后企业的微、小企业,师生可以通过技术入股、资金入股或承包部分车间进行创新创业;同时利用“人力云”平台,协助学生承接合作企业的“无声离岸外包”业务,指导学生开展此类项目的自主创业。
(二)线上线下资源互补协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带来海量数据和史无前例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而且也带来了虚拟和实体生产体系的灵活协作。因此,利用政、校、企的跨界协同机制,建立政校、校企、校校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契入式”“共享式”“共建式”等形式开展线上线下资源的协同利用,将闲置、离散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协同创新提供支撑,使创新创业资源在系统内实现无障碍流动,补齐创新创业“短板”,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就线上虚拟资源而言,各利益主体共建共享众创网络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企业资源平台、教育与培训平台等虚拟平台,通过集成共享,相互取长补短,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云计算能力。就线下实体资源而言,政、校、行、企深度合作,开放彼此的生产车间和实验实训室、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创业孵化园和孵化基地,支持和鼓励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开展技术承包、创业示范、创业试点等创新创业实践。同时,利用云平台的计算和分析工具,对学生创新创业的风险、需求、过程、成效等进行大数据分析,用以判断“什么样的资源可靠,这些资源能否传递有效的教育”[7],根据分析结果,对线上虚拟与线下实体资源进行针对性的建设和整合,为学生量身搭建一个成功实现创新创业目标的线上线下载体。
(三)专业学科交叉协同,技术延伸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以政、校、企跨界合作为基础,通过专业、课程的跨界渗透与协同,将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物联网、产品交互设计等技术进行三维叠加契入教学内容,打破各门学科知识之间、各种教育资源之间的藩篱,延伸技术技能内涵,并集聚创新教育资源,通过教育管理跨界、课程建设跨界、教学团队跨界、人才培养跨界,实现各种培养方式和实施手段的成功“客串”,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系统培育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
学校各专业学科协同构建“主题式”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将人文、信息、科技、经贸、就业、创业等课程进行交叉融合,各专业学科跨师资、跨领域、跨身份、跨文化协同实施。利用大数据分析学情和教情,根据学生个性需求量身定制培养方案,通过系统化和整体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评价模式改革,做到以问题为导向,为学生提供动态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确保学生能适应未来合作、创新的扁平式结构工作场所的需要。同时,在培养过程中,还应建立跨专业、跨领域的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和创业优秀指导团队,对自主创业的学生开展全程帮扶和指导;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催化创新创业思维养成,并将创新成果引入创业实践,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
综上所述,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了技术的爆发式增长、劳动力市场被改写、技能被重新定义、从数据层面理解客户等系统性变革,这给高职教育带来颠覆性的冲击。在挑战和机遇面前,高职院校应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所在,通过建立“政校企”跨界互动、线上线下资源互补协同、專业学科交叉协同的多方利益互惠动力机制,打破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互动式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培育学生的创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2][4](德)施布瓦.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M].李箐,译.北京:中国中信出版社,2016:43,
44,50.
[3]刘栋.世界经济论坛聚焦“第四次工业革命”[N].人民日报,2016-1-25(22).
[5]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45.
[6]姜运隆.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内涵探析——基于变化着的职业生涯[J].职教论坛,2016(5):26-33.
[7](美)芬雷布.大数据云图: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寻找下一个大机遇[M].盛杨燕,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02.
责任编辑 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