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及实现机制研究
2017-01-05周建松
周建松
高
摘要:如何在坚持高等职业教育职教属性的同时,继续保持和系统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文章基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管理体制、学位制度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制研究;高教性
时至今日,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上己经达到1327所,在校生规模已经突破10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和数量上号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这一发端于短期职业大学、具有职教和高教双重属性、历经高教体系和职教体系徘徊和争论的教育类型,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在高等教育的框架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应有的地位。2010年以来,随着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在更多时候被纳入职业教育范畴,其职业教育的概念进一步得到了强化;相应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日益淡化甚至近乎没有。笔者以为,在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建设、强化立德树人、全面提高质量的大背景下,在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新一轮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实践中,如果忽视和忽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必将会事倍功半,甚至走上弯路。本文拟从职教和高教双重统一的视角,对其高教性的问题做一探索和分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属性分析
我国学者关于高等教育和大学属性的论述很多,如:应用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开放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即大学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大学的功能是育人,必须依靠文化育人。通常把普通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高职高专等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应设立不同的质量标准。无论怎样理解和认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出身,在认定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教属性的同时,其高教属性也是不可忽略和否定的。
1.高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后教育
从过去和当前的招生和办学情况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高中毕业后学制三年,通过高考后录取;另一种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学制三年,通过统一招生考试后录取。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后录取,显然是高中阶段后教育,而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则也是相当于完成了高中阶段教育,因而也具有鲜明的高中阶段后教育特点。这几年我们在不断探索招生制度改革,招生形式已经发展到五六种,但其大框架还是上述两类,基本情况也没有什么变化。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十三五”发展新时期,不少省市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开始酝酿和提出普及十二年制教育,加强综合高中建设,实际上表明将适当提高职教起点,从而会进一步强化和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
2.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具有法定性
在早期的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实践中,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和归属曾经存在着争论。最后,经反复讨论,在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上给予了确认,该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据此,我国从1998年以来,全国高职与高专院校的统一管理职能一直由教育部高教司承担,教育部思政司、社科司委划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统一行使对高等职业院校与高等专科学校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课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工作的指导;即使是2011年高职高专处划归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管理后,教育部思政司、社科司在这些方面的职能并没有改变,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还在,国家人事部门在统计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历层次时,也始终明确其为大学专科层次。
3.明确高教和职教双重属性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学者认为应该是“姓高名职”,有学者认为是“姓职名高”,笔者始终认为“高职复姓”更为科学。但无论如何,应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人才保障,强化其一线意识、基层意识和服务“三农”、服务先进制造业、服务现代服务业十分重要,这就是职教属性。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的人,不仅要适合当下,还要有面向未来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学习和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有社会责任感,有职业发展能力,这就必须适度加强其高教属性,重视素质教育和文化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后劲。
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高教性缺失的情况
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在我国,不同程度存在着高教性缺失情况,主要表现在:
1.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文件突出职教性多、高教性少
从2011年开始的5年时间里,教育部职成司发的许多文件,都突出和强调了职教统一性,并把中职和高职统一在一起,有些文件还把应用型本科也放入其中,提出构建中职、专科、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等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应该说很有指导意义,对落实高等职业教育的职教性尤为重要。但相对而言,高教性彰显不够。
2.过多强调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实际很难操作
高职与高专处划给职成司管理后,较早发布的比较瞩目的文件是《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比较突出中高职协调发展,当时甚至十分强调实施初中后五年一贯制培养,各地也进行了项目引领和驱动的试点工作。但实践证明,把中职和高职硬组合在一起的所谓一体化发展理念和模式推广思路,在实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中职和高职属于不同的范畴,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一般在18周岁及以上,法律上属于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而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为15岁左右,属于没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需要监护;另一方面,中职国家实行免费和义务性教育,而高职属于高等教育,属于需要分担部分培养成本的收费教育。除此之外,高职和中职还有许多不同点,如不同的管理体制、不同的运行机制等,都会影响一体化方案的实施。也就是说,中高职一体化运行实际比较难以实施。
3.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淡化
坚持职教性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如果过度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职教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长期发展、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会产生伤害。解决好即期适应性和长期发展力问题,我们必须始终注重。忽略高教性,就容易忽略思想政治课的开设,甚至以课改为名,弱化淡化思想政治课程;忽略高教性,就会放松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和师生的侵蚀,学校的政治意识容易被弱化;忽略高教性,高职院校的基础理论课会被弱化,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会愈发明显;忽略高教性,基于思想道德、身体身心、人文艺术、创新创业方面的素质教育会受到削弱,进而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适应性、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正因为这样,我们认为,当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高教性缺失情况及其影响,必须充分重视,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改进。
三、有效构建落实高等职业教育高教性的实现机制
根据前述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我们必须在明确高等职业教育职教属性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明确和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属性,并系统加以规划和指导。
1.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从长期的视点看,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是必然趋势。国家需要大力发展高中后职业教育,并适当延迟实施职业教育的时间。因此,需要结合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方向,进一步研究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新的管理与组织架构。
2.探索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顶层设计,到2020年,应用型人才培养将达到1480万人,如果再加新建本科转型、数量上会更大。这么一支重要的力量,至今尚没有一个规范的学位。虽然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曾明确指出,要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学位制度,然时至今日仍无动静。对此,我们应结合教育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契机,积极加以推进。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位问题,理论界也有较多呼吁,实践上也有尝试,如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士”学位等。一般认为,作为一种文凭资历,学位不仅能引导和激励人才的培养,而且可以有效地塑造社会场域的内在结构,在社会交流中发挥给予指向的功能。学位作为一种身份象征,向我们展示着个体所有的知识、功能的类型与水平,它具有衔接功能、正名功能、导向功能和资本功能。然而,到目前为止,在我国高等教育诸类型和层次中,高等职业教育是唯一一个没有学位的,既不利于其发展,也不利于其真正形成特色,为此,应抓紧研究并尽快实施该制度。笔者建议:第一,加强和完善顶层设计,修订相关法律法规,至少应变三级学位为四级学位,或者实施统一学位制度,或者鼓励自授学位制度。第二,制定并实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位授予标准和管理办法,如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三证四合格”考核办法,并据此授予“工士”学位,就是一个由专家指导的学校自主标准和办法。第三,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建立相应的衔接机制,积极争取条件,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位与相应资格证书有机协调,并建立对应关系。第四,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立交桥,使学位晋级发展具有相应的通道。第五,通过双管齐下即部分优质高职院校升格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等方式发展一批本科层次高职院校,主要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使学位制度形成体系和常态。
3.系统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近来的一段时间,我们比较强调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此,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一体系规划,比较重视和照顾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也必须承认,从今天乃至相当长时间看,体系构建依然任重道远。同时,我们认为,重视以高中后为基础的体系建设,即把高等职业教育本身也作为一个有层次的体系来研究和打造,也极其重要。也就是在强调现有专科层次高职院校总体上安于其位,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的情况,鼓励更多本科高校向职业应用型方向努力,从而成为可以举办专科、本科和硕士乃至博士层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也是很有意义的。为此,笔者建议:第一,按照高中后三年和高中后四年学制的要求,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和本科基本框架,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培养制度。第二,据此授予相应的学位,与普通高等教育考量指标不同,但含金量等值。第三,积极创造条件,比较普遍的发展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制度。专业硕士由高等职业院校、转型本科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主要招收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可通过在职研读和脱产学习的方式进行,重点突出和强调应用型技术研究和项目开发,培养学生分析尤其是解决实际技术和产品项目问题的能力。解决了学位和体系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就有了新的着落点。
4.注重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办学和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真正大规模高速度发展也只有15年左右的时间,而且多数学校属于中专升格,有一部分学校还属于比较薄弱的中职学校合并而成,还有一部分是民办新建,有些学校甚至还在或刚刚完成新校区建设。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建设和管理刻不容缓。为此建议如下:第一,重视现代高等学校治理框架体系和制度建设,构建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学术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学术和管理的制度。第二,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较大幅度增加教师数量的前提下,着力提高质量,培养专业和学科带头人,着力加强“双师”素质培养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第三,在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致力于加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以彰显学校的高等学校属性,履行大学职责和使命,增强高职院校的功能。第四,重视校园文化和文化校园建设,尤其是注重传承文化和技术技能积累,以丰富学校育人功能,提升育人质量。第五,加强优质学校和重点骨干专业建设,形成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重点专业、品牌专业和骨干专业体系,充分发挥示范和优质院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与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