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德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7-03-04廖礼平

职教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德育对策

摘 要:文章从应用型人才、高校德育的内涵着手,分析了当前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育问题现状:学生主体意识不强,社会责任淡漠、片面强调智育,德育工作智育化、德育内容陈旧,德育方法脱离实际、德育实践缺失,评价机制不完善。在对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育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从创新德育理念、拓宽德育路径、丰富德育内容、评估德育效果四方面重构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之德育体系,以期指导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德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13-0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是对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阐释和全面布置[1]。当前,高等应用型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片面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甚至将其作为评价毕业生素质的唯一准则,忽视了包括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心理人格為主要内容的品德修养。“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高等应用型院校应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道德修养作为首要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单看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还取决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因此,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德育工作,是当前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高校德育

1.应用型人才。严格来讲,“应用型人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可以归纳为:具有良好的品质和人格,扎实的理论基础,很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研究和生产领域从事试验研究、设计制造、工程应用、技术开发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才[2]。应用型人才有三个层次:其一,技术应用型。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已经初步形成其培养特色,即以“应用”为宗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强调专业性和应用性,突出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其二,知识应用型。指的是理论知识比较扎实,技术技能水平比较高,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的人才。其三,创新应用型。指理论知识深厚、技术水平高,具有创造和创新能力的人才[3]。这是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应用型人才教育,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类型,主要以培养应用技术为目的。其特点是不仅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研发能力,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一线生产、建设和管理。

2.高校德育。是指高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高校德育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明确德育在全面发展素质中的首要地位,加强德育工作。高校德育的对象非常广泛,包括教师、学生,也包括管理者。学生是高校德育的主体,教师和管理者是高校德育的主导者。高校德育目的是通过树立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德育,其功能概括起来就一条:育人功能,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服务、对社会有用的人。育人,包括为一定的阶级育人和为一定的社会育人,高校德育的育人功能,是阶级功能与社会功能的统一。高校德育,必须坚持方向性、疏导性、实践性、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意识不强,社会责任淡漠

当前,应用型院校中部分学生对价值取向的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偏差,把个人价值等同于个人利益,把应用型技能、水平、成绩等看作衡量个人价值的最高标准,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感以及正义感,认为文化、道德、修养等都是虚的。一部分学生消极应对德育课程,认为德育课程只是一种形式,迫于修学分才“应付了事”,甚至出现逃课现象。长期这样,必将导致个人意识渐渐取代集体意识、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淡漠[4]。思想意识指导行为,导致部分学生注重功德名利,只关心自身利益,对集体、社会缺乏应有的热情;没有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差,有的甚至为了个人利益牺牲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一旦个人需求、个人欲望无法满足时,便产生厌世感以及消极的情绪,甚至走向极端。

(二)片面强调智育,淡化德育,德育工作智育化

在部分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受奖学金、助学金等影响,部分学生功利意识、金钱主义思想日益明显。分数至上,成绩决定一切,智力教育逐步排挤品德教育,德育工作停留在表面。这样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称为全是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不少是社会的危险品,必将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实施具体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只是采取传统的、机械的教学方法和德育知识传授,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实现内在修养、综合素质的升华、提高,歪曲了道德结构。

(三)德育内容陈旧,德育方法脱离实际

“两课”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但在现实的教育体系、教学大纲中,德育内容过度强调理想化、格式化、政治化,未能根据社会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及时更新。在德育教育方法上,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主要还是采取教师单一地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满堂灌输”方式,这种方法强调对德育内容的死记硬背,学生根本没有从本质上理解、掌握其精神实质,更无法在实践中加以升华。即使近些年德育教育进行了不少改革,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更新了教学设备,但也只是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生积极性,面对个性化、差异化、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个体,传统的“我说你听”的宣教式德育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个性教育,很难实现教育主体与客体间的情感沟通,应用型大学学生很难从实质上吸收、消化德育内容,德育工作效果并不理想[5]。

(四)缺乏德育实践,德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技能的培养、实践操作训练是教学工作的重点,不但平时有大量的时间、机会进行技能操作,考试环节也设置了单独的专业实践环节。相比之下,德育教育显得落后,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知识传授,没有德育实践;在考试、考核环节,也只是传统的闭卷测试,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受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会使其外显行为、内在思想发生变化;同时也会使学生在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德育实践产生偏差,这些绝对不是通过标准化的考试、技术性的测试可以得出评价效果的。传统的考试型评价方法,对于学习成绩优秀、具有文艺特长的学生而言,的确是展示知识、水平、技能的舞台,但对德育教学的评价,容易使学生无法表达真正意愿、想法,有时甚至言行不一,老师也无法把握其真正的思想道德变化,施教主体和受教客体之间缺乏正确的导向。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道德形成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德育教育也是如此。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內,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包括德育工作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忽视、放松了对青年的德育教育[6]。加上教育体制的影响,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中学、高校轻德育、重智育现象严重,导致德育工作在教育实践中难以落实。这些年来,随着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不少不法份子为了利益通过形形色色的内容吸引观众,宣传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内容,强烈冲击着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社会风气存在很多不良因素,尤其是当今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转型时期,诸多的市场经济规则仍不完善,各种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不断出现。例如,有些人利用不正当途径短期内暴富,有些人为了升官发财可以不择手段等,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污染了青年学生的心灵。还有,网络给德育教育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二)家庭环境方面的原因

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家庭环境是一个多种因素的综合体,包括家长的自身素质,表现为学历、职业、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素养等;家庭的生活环境,表现为家庭的文化氛围、经济状况、家庭成员情况等;家庭的物理环境,表现为所处的社会区域、交际范围等;还包括长辈对子女的教育态度,表现为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关心方式等。现在的青年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寄托了全部希望,受传统思想影响,许多家庭都过份要求孩子的文化考试成绩,而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人格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很少涉及,对孩子的鼓励、奖励也重视物质而忽略精神,使孩子从小缺乏正确的道德观,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家庭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的教育具有全面的、长期的、感染作用。青年学生衣、食、住、行等行为习惯的养成、爱好的培养、能力的提高都是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的产品。

(三)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高等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德育工作的践行者,学校的教育环境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整体效果。学校环境是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统一。物质环境包括校园的建筑、雕塑、花草园艺等有形文化载体,通过其提高学生的美学知识,产生真、善、美的感触,进而约束自身的道德行为[7]。精神环境的范围比较广,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校歌校训、文化标语等,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进行引导。实践证明,良好的学校环境,有利于青年学生个性的形成、人格的培养。当前,高校德育环境不容乐观,在指导思想上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在各种评优评先活动中,看重的是“学习好”,即使有所谓的“操行分”,很多院校都是流于形式。同时,在德育教学实施过程中,片面强调领导、老师的主体地位,不重视青年学生的切身感受,导致师生缺乏良好的心灵沟通,影响德育教学效果。当然,德育师资的道德修养也影响着青年学生,有些老师十分世故,人格人品较差,不注意自身形象,无法为人师表等。

(四)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外因是发展的条件。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说到底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素质。学生的自身素质,包括知、情、意、行等方面。首先是知,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认知基础,道德认知越到位,道德情感就越明确;意,指的是道德意识,行,指的是道德行为,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有良好的自身素质,是实现有效德育教育的根本。在物质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部分青年学生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选择眼前的物质享受,比如,在校园周围的商业区,学生胡吃海喝;各大网络场所,学生人满为患,上网、游戏,甚至通宵不归,无视学校的校规校纪。这种非理性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必将导致吃苦精神、拼搏精神、进取精神逐渐消失。同时,在自律标准方面,部分学生认为高考成功了,终于解放了,终于可以离开家庭的管教,于是放纵自己,不思学习,不求进取,根本没有自律意识,久而久之,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些学生缺乏诚信意识,以自我为中心;有些学生言行庸俗、拼吃拼喝,这些都直接影响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成效。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之德育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德育工作,事关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要培养新时期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德育工作效果必须要有保证。德育工作效果的落实,离不开一套符合应用型人才教育特点和培养需求的德育体系,需要从德育工作理念、德育工作路径、德育效果评估三块入手,构建一套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德育教育体系。

(一)创新德育工作理念,科学定位德育工作目标

第一,德育为先的理念。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事业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当代大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稀缺资源,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得怎样,我国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发展得怎样,根本上要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否合格,尤其是思想道德品质是否合格。一名合格的应用型青年大学生,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能够遵纪守法,进行道德修养自律。“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第二,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的多样性、多元化特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倾听大学生的呼声,帮助他们、关心他们,维护他们的权益。以人为本,坚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认真做事。

第三,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明确目标,把德育工作的各项任务分解到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以及各职能部门,包括入学教育、在校教育和毕业教育各阶段,以及教学、学生管理、科研、后勤服务各职能部门,真正做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

第四,课堂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的理念。传统的课堂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固然重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环境教育的作用愈加明显。资料显示,“你认为对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已经或将会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九个因素中,大学生首选的三个因素分别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交往范围。这充分说明,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人生觀、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十分重要。因此,重视课堂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十分重要也十分有必要。

(二)创新德育工作路径,丰富德育工作内容

第一,学生德育教育与教师德育教育相结合。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导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队伍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为更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进而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第二,德育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育工作最直接、最生动的教育形式,在组织开展过程中必须强化其德育教育的功能,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在实践中培养人、锻炼人。德育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精神,探索和建立德育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第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明显增多,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育教育的又一突破口,德育教育工作者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德育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应用型大学生处于思想成长、成熟阶段,他们的思想不仅受到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容易受到个人学习、生活中具体困难和问题的影响。所以,解决一些具体的学习、生活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来助力。只有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发现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三)创新德育效果评估,构建德育管理制度

加强和改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德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面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战略的重要保证,事关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8]。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德育工作,必须上升到国家层面,高度重视,而德育教育效果评估体系的建立,是其有效措施之一[9]。可以从党委重视情况、党团建设情况、“两课”教学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评估。

同时,应当注意一点,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多角度、多方面的体系,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尺度来制订和完善,既要考虑共性问题,又要兼顾个性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0]。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其德育教育是工作之首。必须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不断探讨,研究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德育工作方法,健全德育工作机制,完善考核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11]。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h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0/29/c_1116983078.htm.

[2]刘国钦,等.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左海静.试析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德育教育对策[J].职教时空,2012(11):180-181.

[4]罗志锋,刘平礼,李年银.高校学生道德问题与高校德育工作[J].教书育人,2015(3):52-54.

[5]张伟强.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53-55.

[6]曹有光.当前高校德育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江苏高教,2011(1):132-133.

[7]廖礼平,廖敏霞.服务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4(10):25-27.

[8]蒋礼文,彭万勇.构建高校应用型人才德育模式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2):50-51.

[9]彭焕才.商科应用型人才德育创新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2):26-27.

[10]陈雷,欧阳丹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J].当代青年研究,2014(6):90-95.

[11]方壮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81-84.

责任编辑 肖称萍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德育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