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文明礼仪浸润童心

2017-03-04章小英

中国德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文明礼仪礼仪学生

章小英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礼仪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文化修养、精神风貌的基本体现。为了突出培育涉及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细节的礼仪,江苏省颁布了《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鲜明地提出了“八礼”,即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简洁明了地表述了不同学段各项礼仪的目标和具体规范。怎样让“八礼”落实到学生言行举止之间呢?我们开始潜心探索。

一、不机械灌输——用儿童的眼睛解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首先要让他们分析社会生活的现象,使他们懂得讲礼仪的重要意义,了解言谈、行走等方面的具体礼仪规范,从而让行为养成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因此,我们努力营造宣传、学习礼仪规范的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知、认同。

开展“画说‘八礼”活动,即根据“八礼”的基本要求,发动学生创作儿童画,将相关条款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再择优在教室里、班级QQ群中展示。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创作过程以及浏览其他同学的作品,在奇妙的构思、绚丽的色彩、独特的想象中感知“八礼”。

每周一国旗下讲话,由上周评选出的“最美中队”围绕一周礼仪教育重点,用情境表演、儿歌吟唱、故事讲述、实例剖析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全校师生宣讲,生动形象,易于接受。

要求学生定点观察,如校门前、楼梯旁、食堂里,仔细观察他人的言谈举止,再与仪表、行走、餐饮等礼仪规范对照,在对比中发现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引起反思。

这一系列举措,让儿童在情境中用自己的眼睛解读礼仪规则,让规则变得鲜活立体,富有生命力,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二、不急功近利——用水磨的功夫落实

没有水磨功夫,鹅卵石难成其圆润。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绝不是一蹴而就,必须关注细节,长抓不懈,才会取得成效。

我们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拍摄礼仪系列微视频,让学生在观看中学习模仿。如行走之礼,我们就从四个方面着手拍摄。一是上学进校园时,家长送达指定地点,学生主动说再见后迅速通过学生通道,进入校园;二是上下楼梯时,靠右侧行走,逐级台阶踩稳,不上蹿下跳,不三三两两并排行走,不大声喧哗,不长时间逗留,主动避让不推挤;三是课间在走廊上,靠右行走,不多人并排行走,不勾肩搭背,不奔跑、打闹;四是放学排路队时,铃声一响,迅速整队,做到安静、有序、迅速,路长持路牌按规定路线开始离校,行进时做到一条直线、一声不吭、一直到点(接送点),且注意靠右行,速度适中,不掉队,与其他班路队相遇时,路长要及时调控队伍,做到停靠避让不争抢。

我们成立了“寻美小队”,要求队员们留心捕捉身边稍纵即逝的美德镜头,用文字将其放大定格,再利用晨会时间,通过红领巾广播台宣读、表扬,从而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情境中明白“细节”的动人魅力,真切感受小行为的大影响,也播下了“让文明在细节中闪亮”的种子。

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跟前。一旦你把他们熟知的人的榜样指给他们看了,同时说明了他们为什么漂亮或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因此,我们还定期评选“礼仪之星”,在校报《小公民报》上登载,将他们的照片在校园内的电子显示屏上循环播放,用身边的榜样引领学生成长。

三、不硬性强制——用多彩的活动演绎

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仅凭说教是不可能实现的,更重要的是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复练习、不断体驗,才能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让文明礼仪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习惯。一学年来,我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活动,为学生的践行体验搭建了多样的平台。

1.给小区把把脉。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约上小区里的两三个小伙伴,一起用“火眼金睛”检查自己居住的小区,当一回“医生”,看看能发现哪些“病毒”,并想想有何危害。当我们将学生搜寻到的“病毒”集中起来展览时,竟然有近三十种,他们震惊了!随后,我们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病毒”存在的源头,在七嘴八舌中挖出“病根”,并制订“治疗方案”,形成文本,派学生代表向有关社区负责人汇报,请他们拿出“整改方案”。这一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经历、去感受,在实践过程中,“遵守秩序、爱护环境、善待景观、恪守公德”等礼仪规范都得到了直观强化,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孝心推销送温暖。重阳节前夕,我们指导学生选购一些适合送给老人、富有意义、能让行人怦然心动的商品,去街头推销,宣传孝亲敬长的美德,再用推销所得给自家的或社区的老人买一个小礼物,送上一份惊喜、一份温暖。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朴实的话语自然地流进了街头行人的心窝里,悄然拨动着他们的心弦,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就这样通过童稚的行动在人群中传递,温和地浸润着人们的心灵,而孩子们自己也在购买、推销、送礼等行动中践行着言谈之礼、待人之礼,并感受着赚钱的不易、关爱的美好、挑战的快乐。

3.“大成仪礼”系列活动。我们精心策划了由“开笔礼”“成长礼”“毕业礼”组成的“大成仪礼”系列活动。“开笔礼”上,来宾、家长、老师为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朱砂启智”,校长生动形象地讲解“信”的来历,教育学生学圣贤,读好书,做好人;“成长礼”上,汲水洒水的神圣仪式,校长深入浅出的“问水”微课堂,言说恩情、放飞梦想的动人时刻,让学生在情境中懂得感恩,学会分享,明白了做人就要做水一样的真君子;“毕业礼”上,各班用不同的形式汇报喜人成长,校长主讲的微课堂“你好,时间!”让学生带着母校的嘱托迈进初中的大门。

4.校外拓展训练。六年级全体学生在长江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拓展训练:“队列内务”训练,提高了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我是特种兵”,让孩子们体验了军旅生活,磨练了孩子们的意志品质;知味园里的“农家乐”活动,让孩子们在锅碗瓢盆的碰撞中,体味到了劳动的快乐和父母的辛苦;惊喜刺激的“拓展园训练”,锻炼了孩子们的胆识,增强了他们团结协作的意识;优雅的“礼仪教育”,让孩子们明白了礼仪的重要性;“丝网花制作”“刻喜笺”等活动让孩子们深切领悟到“说易行难”的真谛……在这些新颖的活动中,一个个如花的生命在长江之畔显露出勃勃生机。

四、不各自为政——用协同的力量共进

礼仪教育要取得整体效应,就要使全校教师心往一处想,就要让家庭教育影响与学校教育取得一致,从而整合各种资源,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1.学科融通。我们要求各学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如课堂中的倾听、发言、讨论时的姿态,去室外上课时排队、行走,在同伴展示、表演时的反应……从点点滴滴入手,持之以恒地进行礼仪渗透。

2.环境育人。校园环境本身就是课程。我校门前有悠悠泮池水,园内有巍巍大成殿,我们就让学生在大成殿前轮流诵读,拥抱晨曦,开启新的一天。清晨的诵读与傍晚大成殿内的鼓乐齐鸣,连成了让我们大家都非常向往的“晨诵暮鼓课程”。我们还着力开创了系列主题空间文化,论语广场、成语大道、书树丛林、生肖石刻、启明书卷、馆校图书馆(联合市少儿图书馆,设置全国首家户外开架图书馆)……这些因地制宜、依形据势开发的主题文化空间,是厚重积淀的文化传承与蓬勃生机的思维启迪。

3.角色转换。学校开辟了学生管理课程,“将学校交给学生管理”。即每周在老师的指导下,由一个班级全面、全程参与学校的管理和评价。在这里,学校化管理过程为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角色换位。具体呈现为“六化”并举:参与管理全员化,课程设置特色化,管理人员自主化,管理范围覆盖化,问题纠正及时化,能力培养全面化。“管理一周,影响一生”!

经过充分实践,学校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校本课程——来自家长的综合素养课,旨在让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家长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该课程分为六大类,按不同年级有序推进:儿童與自己、儿童与生活、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科技、儿童与世界。变换的是执教教师的身份,但不变的是“以儿童为本,为生长而来”的理念。

4.家校共进。学生当“小小讲解员”,向家人解说“八礼”的规则,并在家庭中举行“亲子挑战赛”,通过抢答、演练、创编文明礼仪童谣等形式,比比谁记得牢、做得好,这样“小手拉大手”,实现家校协同教育。我们制作了文明礼仪记录单,请家长及时记录孩子在家中、外出时的突出表现或不足,各班任课老师不定期查看,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随机访谈,了解本班学生的真实表现,再进行表扬、点拨,引领学生不断反思前行。我们还以礼仪为专题编印了《小公民报》,刊登家长们撰写的引领孩子学礼仪的育子心语和学生倾诉自己学礼仪的心得感受,促进了反思深化。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日子里,我们坚持以上“四不”原则,多措并举,创新作为,有序推进,让文明礼仪浸润童心,努力使每个学生做到: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知礼用礼,礼行天下!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秦 岩

猜你喜欢

文明礼仪礼仪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在活动中养成良好文明礼仪习惯
筷子礼仪
学生写话
礼仪篇(下)
不懂礼节
聪明的学生等
文明礼仪的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