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卫校班主任职业倦怠原因及应对策略
2017-03-03卢方杨晓艳
卢方+杨晓艳
摘 要:目前中职卫校的在校生多是00后独生子女,且女生占总人数的85%以上,学生多数处在青春期和叛逆期,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学习欲望不强,管理难度较大。中职卫校的班主任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多种压力,易使他们产生职业倦怠,这样既不利于班主任自身的成长,也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给学校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故此,剖析中职卫校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原因,探寻应对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卫校班主任;职业倦怠;原因;应对策略
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费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据调查,教师岗位最容易诱发职业倦怠感,而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更是高发人群。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大量的行政管理工作,同时还要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指导和参加学生的各项活动,长期的工作重压之下,难免会出现职业倦怠状况。
一、中职卫校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原因
1.长期重复性、低效率、高强度的工作
中职学生多是中考“淘汰”下来“无学可上、无路可走”的学生,学生基本素质普遍较低,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部分家长对学生溺爱有加、听之任之、疏于管教,甚至有个别家长仅希望班主任能安全照顾孩子,别无他求。班主任平时要监督学生不迟到、不旷课、上课不睡觉、不玩手机、不出去上网,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劝导男生戒烟戒酒,全程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既要当导演,又要做演员,还要做剧务,班主任需要24小时照顾学生。这种重复性、高强度、高难度的工作,给班主任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这是造成班主任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2.中职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和奖惩机制不健全、不合理,班主任培训工作力度不够
中职学校对班主任的管理有一整套的制度,如随班升旗、跑操、查寝、晚自习陪读和检查出勤率等,每一项措施都与班主任考核相关;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评议,根据评议情况给班主任打分,导致班主任不敢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在班级考核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学生会的评价,学生在考核中难免会出现个人倾向,给关系好的班级打分高,给关系不好的班级打分低;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校领导偏重结果,忽视过程,难免影响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学校管理偏重班级量化考核,忽视班级班风、班貌建设。在对班主任的管理中,强调责任、奉献和义务多,给予班主任的关怀和回报少,同时对班主任的培训力度小,有些新班主任上任前仅仅经过简单的会议培训和老班主任的经验传授,没有经过系统性培训,致使有些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遇到棘手问题不知道如何应对。评价和奖惩制度的不规范、不科学打击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影响了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长此以往,导致班主任产生职业倦怠。
二、避免中职卫校班主任产生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1.家校互动,切实有效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
学校管理者应该多与班主任交流沟通,听取班主任的建议,不用班主任亲自做的事或应该管理科室做的事就不应分派给班主任,切实减少班主任的工作量,减少班主任的授课任务,让班主任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管理、服务班级。学校应该加强学生道德素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家长应该强化家庭教育,感化学生服从制度,尊重教师和其他学生;学生出现状况时,家长应该心平气和地去解决问题、教育学生,而不是激化矛盾。
2.改善班主任工作评价机制,强化班主任培训工作
建立科学有效的班主任考评制度,既要看中结果,也要注重过程,在工作中给予班主任大力支持,在生活中给予关怀,在晋升中给予适当照顾,让班主任看到踏实工作后有人认可,兢兢业业后有适当汇报,使班主任在工作中找到自身价值,感到成就感。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班主任进行培训,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给班主任提供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满足班主任个人素质提高的需要。让班主任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学习借鉴好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这样,班主任才会在工作中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
3.班主任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疏导
班主任应该建立自我调节系统,遇到事情应全面、客观地去处理;对学生应抱着包容的爱心去关怀他们,理解他们,疏导他们,从而获得学生的认同;对家长应创新沟通渠道,建立微信群、QQ群,多交流、多沟通,让家长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对工作应该勤恳敬业,精心思考,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对生活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多健身,多發展兴趣爱好,及时调节生活节奏,从而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参考文献:
[1]郝滨.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2]王志平.班主任职业倦怠现象的解析与对策[J].教育观,20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