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刚者仁心

2017-03-02

杂文月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苏氏仁心新法

●乐 朋

建中靖国元年,徽宗登基、大赦天下,流放海南的苏轼启程北返,归途中写了《刚说》。

文章以引述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和“巧言令色,鲜矣仁”起笔,然后阐发一条人生经验:“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由近仁而至必仁,苏轼比孔子更相信刚者仁心,似有性格决定道德之意。但他没有展开现身说法,反予泛泛之交的孙立节以“真刚者”的好评和褒扬。苏轼着重写了他两件事。

一件是熙宁变法之初,王安石为推行新法,特设置三司条例司的机构。苏轼弟弟苏辙被委为该司检详文字官,因与王安石、吕惠卿等政见不合,自请挂冠而去。王安石很想拉孙立节来条例司,说新法就需要像你这样开明敏锐的人才。孙回应道:“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给王荆公碰个软钉子,后来孙立节离京去镇江军节度做了掌书记。时值新法施行不久,负责督察的提举常平官大都是锐意仕进的后生之辈,对地方官员很无礼、多呵斥,唯独对孙立节十分恭敬、畏服,说:此人乃是敢抗拒王丞相、不肯做条例司官职的人哪!

孙立节的刚直不阿,由此可见。但这并不能证明刚者仁心,所以苏轼写了他的另一件事。那是元丰五年,钦差谢麟赴广西处置骚乱,时为桂州节度判官的孙立节负责审理吏卒中的疑犯。谢麟一下子拘捕大小使臣12名交孙查办,并令全部处死。孙不同意,坚持依法审理,说:“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谢麟很不满,上报朝廷称孙抗拒命令,而孙也不买账,反告谢非法干预狱事。刑部最终采信孙立节的意见,12个官员得以活命,有的还升了职。苏轼由之说:“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刚与仁,果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吗?苏轼没有统计数据证明,而只是人生经验的感悟罢了。但苏轼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思索这个问题,绝非偶然。他宦海浮沉,多灾多难,数度遭贬,几乎掉脑袋,不都是因为刚直进谏,才得罪了皇帝和执政者吗?是“可畏人”的韩琦、司马光、范镇等伸援手,才拯其于水火,故而苏轼认为,刚者仁心,确为大概率。相反,“可喜人”,即平常花言巧语、吹牛拍马的人,多好整人、害人,亦为一般规律。如与苏氏兄弟有同年之好的章惇,颇有才学,八面玲珑;可他投靠王安石,尤在绍圣朝居相位后倡“绍述”之说,恢复熙宁新政,对一帮元祐重臣大肆打击报复。苏氏兄弟被一贬再贬,犹不罢手,他派专使去勘查受贬官员的纰漏,诬称苏辙强占民房,又发现苏轼仍住在官舍里,于是下令将苏氏兄弟从原居所逐出,并对善待他们的地方官处以革职。可怜的苏轼,只得自行搭建“槟榔庵”栖身。章惇对苏氏兄弟的落井下石、刻薄无情,倒真坐实了“佞者之必不仁”。苏轼一辈子吃尽李定、章惇之类“佞者”的苦头!

但苏轼的过人之处,恰在不以一已得失为念,而对士大夫渐失阳刚之气忧心忡忡。因为刚者难得,更为当世士大夫多持“太刚则折”的俗见。“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苏轼的见解独特,击中那些担心“太刚则折”,甘愿巧言令色、阴柔奉迎者的软肋,他们随风俯仰,以佞幸和整人攫取功名,其实是患得患失,把个人仕途置于国家安危之上。苏轼把刚者之折归于天,不知这是制度安排的弊端;其认识局限,我们无须苛责,但其“非刚之罪”,不改刚者必仁的定见,难得。

苏轼是明白“直道不容于时”的官场陋习的。但他不屑于此,持刚者仁心的直道,显出北宋士大夫的一缕阳刚气。“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道德》)苏轼的道德观,即真诚做人,热爱人民,以百姓之心为心,为刚者仁心做了最好的诠释。

刚者仁心,永不过时,值得弘扬。

猜你喜欢

苏氏仁心新法
《宋故苏氏夫人墓志铭》拓片
中国少年仁心大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烈火仁心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碧瓦辉煌五百载 苏氏琉璃绽华彩
苏氏百文:哪里人多去哪里
无痛肌肉注射新法
Performance of Ni/Nano-ZrO2Catalysts for CO Preferential Metha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