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高龄农民工生存现状研究

2017-03-01严佩升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高龄农民工群体

严佩升

(昭通学院 管理学院,云南 昭通657000)

1 概念的界定

1.1 农民工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农民工的定义,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1]。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大量农村户籍的劳动群体流入城市,从事非农生产活动,从中获得更高的收入,同时,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这一劳动群体虽长期生活在城市,却未能获得城市户籍,依然保留着农民身份,所以学界通常把这一产生于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劳动群体称为“农民工”。

1.2 高龄农民工

“高龄农民工”是一种新型的提法,因为学术界对“高龄农民工”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对这一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从农民工年龄的角度看,国家统计局在对全国农民工进行抽样调查中,将农民工按年龄段分为16~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及50岁以上五个组,其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显然是分组中的高龄段。从农民工从业行业来看,对于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第二产业这种重体力劳动的50岁以上农民工,完全可以称得上高龄农民工。本文认为,户籍仍在农村,年龄在50岁以上,仍在城市从事非农生产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即为“高龄农民工”。农民工仍以青壮年为主,但所占比重继续下降,农民工平均年龄不断提高。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19.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1]。可见,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批农民工虽均已50岁左右,但仍未退出农民工大军队伍。

2 云南省高龄农民工生存发展现状

2.1 数据来源

本文以云南省农民工流动规模较大的昭通市昭阳区、大关县,以及曲靖市麒麟区为研究地点,组建“云南省高龄农民工生存现状与养老”调研小组,于2017年7月到10月对上述地区农民工较集中的片区,采取简单的随机抽样的方式,以一对一、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形式,辅以结构式访谈,调研过程中共发放问卷286份,获得有效问卷279份,有效率为97.55%。调查对象是年龄在50岁以上(1967年7月1日前出生),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劳动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问卷内容涉及高龄农民工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工作情况、家庭经济状况、养老保障情况、生活现状满意度等。

2.2 样本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从性别结构看,高龄农民工样本群体中男女性别比为100:221,这一性别上的巨大差异主要凸显在低技能行业;从年龄结构看50~54岁这个年龄段的高龄农民工居多,可见,高龄农民工群体主体尚集中在高龄早期阶段。受学历、家庭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这一批高龄早期阶段的农民工为了维持现有的生活,还将继续在外务工,这势必带来农民工群体的进一步高龄化;从受教育水平看,高龄农民工以“初中”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将限制其就业的范围,也不利于就业层次的提升;从务工年限看,工龄在“1~10年”和“11~20年”这两个阶段的人数最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迈入老年的他们,将面临角色的转换,他们是留城养老还是返乡养老,将成为这一人生阶段的又一挑战;另外,高龄农民工群体的婚姻相对稳定,这跟他们所受的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表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表

2.3 生存现状

2.3.1 经济状况

(1)家庭收入来源

调查发现,云南省高龄农民工的家庭收入结构较单一,“打工收入”和“务农收入”是其家庭收入来源的常见形式,其中“打工收入”占到样本总数的100%,“务农收入”占73.8%。除此之外,有12.2%的家庭进行个体经营,这些家庭一般属于夫妻中一人留守在家,从事小本经营。有7.5%的家庭享受政府补贴,部分家庭是因有子女在校读书,享受国家的贫困助学金,还有一些是属于贫困户,享受政府贫困补贴。有4.3%的家庭子女会给他们一定的赡养费,这些家庭中子女一般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定期或不定期给家庭一些生活补贴。另外有11.5%的家庭有一些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其他收入。

(2)个人月收入

从个人月收入来看,高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所依靠的最优成本“体力”也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透支情况,高龄农民工群体的收入往往呈现出劳动强度大且收入不均的现象。调查显示,个人月收入在2 000~3 500元的比例最高,占样本总数的50.9%,属于这个收入层次的主要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这两类工种劳动强度相对较小,工作环境较好,但收入水平偏低;个人月收入在3 500~5 000元的占30%,这类收入层次中比较突出的工种是建筑业,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较为年轻的农民工都不愿从事这个行业,所以也是高龄农民工分布较多的行业,其中建筑工地上男性高龄农民工偏多,装修行业男女性别差异较小,建筑行业虽收入较高,但经常会遇到工资拖欠的情况;收入在2 000元以下和5 000元以上的所占比例均较低,分别为样本总数的11.8%和9.3%。

(3)家庭支出情况

高龄农民工的个人消费很单一。重体力行业的高龄农民工,受工作环境和生活压力以及个人习惯的影响,平时除了消费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喜欢大家聚在一起抽抽烟、喝喝小酒,没有过多的娱乐性支出。调查结果表明,高龄农民工的消费还处于生存性消费阶段,在消费结构上,一类是“日常生活支出”,认为其为家庭主要支出的占76.7%,其中55.9%的人认为食品、衣服、日用品、交通费等日常生活开支占的比重最大。其次,认为子女读书开支最大的占20.1%,认为看病花费最大的占13.6%,房屋修缮所占比重最大的占6.4%,其余有1.8%的人认为人情开支最大,还有1.1%的人认为家庭的日常最大开销是赡养老人;第二类是 “农业生产性支出”,17.2%的人认为家庭的主要支出项是“农业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种子、肥料、农药和农具的购置;第三类是“经营性支出”,仅有6.1%的人认为这类支出在家庭消费中是大头

2.3.2 工作状况

(1)职业类型

调查数据显示,云南省高龄农民工职业类型主要以力工、零工、流水线装配工为主,这三类职业占到样本总数的71.4%。其中,力工中以建筑、装修、保洁等重体力活为主,这些职业准入条件较低,对文化程度、技能、年龄等没有过多要求,吸引大批能吃苦耐劳的高龄农民工就业。此外,服务员、小摊贩、小业主、销售员等职业占到20.6%。

(2)每天工作时长

第三,雷可夫和约翰逊声称体验哲学不继承任何业已发展的哲学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哲学理论[3]496,并认为由于它的创建,两千多年来人类关于哲学的思考已成过去,哲学再不是原来的样子[3]3。如此言过其实的话语完全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思维、认识的观点。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将体验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进行了对比研究[9-10],结论是体验哲学观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这表明体验哲学中的许多论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早已阐释过的。如此看来,体验哲学的观点并不全是创新性的,说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西方哲学观”[11]是站不住脚的。

云南省高龄农民工群体日工作时间较长,被访者中能保证八小时工作制的几乎没有,56.63%的被访者日工作时间在8~10小时之间,超过10小时的占27.6%,还有15.77%的人表示工作时长不稳定,需要赶货时每天可能会工作16小时以上。许多高龄农民工认为自身没什么文化,又没技术,只能以出卖时间和劳力来赚取收入,繁重的工作量占用了他们大量的休息时间,身体透支,病痛缠身也就成为常事。另外,调查还发现一些高龄农民工维权意识不够,对劳工合同的相关政策了解甚少,经老乡、亲戚介绍后就直接上工,未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工合同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旦出现拖欠工资、工伤事故,无合同保障,自身权益就会受到侵害。

(3)居住情况

在居住条件方面,高龄农民工群体中46.26%的人是租房住,绝大多数租住在城中村或较为偏僻的区域,治安状况和卫生状况均较差,有19%的人难以承担房租,直接住在工地或工棚,基本生活配置都难以满足,17.56%的人居住在职工宿舍,缴纳较低的房租即可租得一个床位。此外,住在亲戚家、住营业场所、住自己购买的房子等比例较低。总的看来,云南省高龄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居住条件较差。

2.3.3 身体健康状况

被访的高龄农民工在调查时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自评,高龄农民工群体的整体身体素质令人堪忧。其中,认为自身身体不太健康和不健康的分别占到样本总数的31.9%和12.9%,认为身体健康的只占17.92%,比较健康为37.28%。访谈中发现,许多处于产业一线的高龄农民工,在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长期从事脏累差的工作,加之缺乏相应的劳动保护,对健康损害极大。加之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无力定期体检,有些疾病难以提前预防,往往是病患已经严重了才去治疗,既延误治疗时机又增加了医疗花费。一些患有小病小痛的农民工,则不重视,自己去药店买点药吃,能拖则拖,讳疾忌医,或者实在拖不下去了就找个小诊所看看。高龄农民工身体健康素质的下降,将加重养老负担,也会降低养老质量。

2.3.4 生活现状满意度

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将满意度分为五个层次,即“非常满意”“满意”“不清楚”“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给每个选项的给分分别是 5、4、3、2、1 分。调查结果表明,云南省高龄农民工对医疗保障和子女教育上满意度相对较高,对居住状况、养老保障、收入状况的满意度均较低(见表2)。访谈中得知,高龄农民工普遍存在工资收入扣除房租等日常开销后所剩无几的情况,生活现状难以明显改善,工资增长的速度敌不过物价上涨的速度,这为将来的养老埋下了隐患。

表2 云南省高龄农民工生活现状满意度

3 云南省高龄农民工生存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收入增长空间受限

高龄农民工群体由于体力、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社会、企业、市场等会无形中增加对这一群体的挤压,要保持家庭收入的稳定持续难度越来越大。前文指出高龄农民工群体家庭收入结构以“务工收入”+“务农收入”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下降,身体素质开始滑坡,重体力活逐渐难以胜任,加之市场环境变化,必然面临失业问题,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丧失。家庭主要劳动力均在外务工的家庭,财产性收入也极低。农村的土地受各种政策、环境的限制并不能折换成经济收入,通常都是送与他人耕种,只要对方保证耕地不撂荒,返乡后能接着耕种。条件稍好的村,土地虽然可以集体廉价外租,但收益甚少。一些农民工将一身积蓄用于农村房屋建造,但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房屋几乎不能出租,农村房屋闲置已成普遍现象。种种情况表明,高龄农民工家乡的财产很难转化为收益[2]。

3.2 抗风险能力低

高龄农民工常年从事低技能、重体力等劳动,落下一些病根,随着年龄的增长,失业、疾病、伤残等问题成为他们最害怕的风险,并且这些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大,而抗风险的能力却会逐渐降低。一方面,在城市,农民工不能完全平等地享受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受到一定的排斥。在农村,新农合、新农保的保障水平降低,高龄农民工的参保热情并不高。这极易导致高龄农民工出现“因老致贫”的困境;另一方面,因为政策不完善,农民工的财产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比如他们抵御风险的最后防线土地,往往在行政干预下被低价流转,失去土地更难以维持稳定的生活,让本就脆弱的抗风险能力雪上加霜。

3.3 消费匮乏

3.4 家庭负担沉重

高龄农民工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年龄,上有年迈的父母需要赡养,下有成年的子女需要成家立业,而自己也正处在走向衰老的途中。一方面,高龄农民工必须要承担起反哺父母的天职;另一方面,作为父母,要操心子女成家问题,甚至第三代的抚养问题,在重重压力下,高龄农民工的家庭很难实现富裕,同时相伴而来的则是贫困的代际传递,子女重复父辈的路,形成贫困恶性循环。

3.5 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高龄农民工,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劳动,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休息不足,长年累月,积劳成疾。加之高龄农民工往往对自身的身体健康重视不够,没有体检意识,缺乏锻炼,不舍得在身体健康上进行投入,到了50岁的年纪必然开始面临各种疾病的困扰。

综上所述,云南省高龄农民工生存现状令人堪忧。这一状况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一方面,高龄农民工随着年龄增长抗风险能力下降,经济收入水平降低,家庭负担沉重,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这些因素会影响其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二元性,使农民工群体不能同等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障,同时,农村的各项保障政策起步晚,保障水平有限,这势必为高龄农民工带来制度性贫困。

4 改善云南省高龄农民工生存现状的建议

高龄农民工群体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这一群体的生存现状应高度重视,他们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关注其生存状况,有助于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完善相关制度,改善高龄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为高龄农民工群体未来养老未雨绸缪。

4.1 政府层面

在补偿性收入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新农保的相关政策,如,调整缴费政策,以应对高龄农民工收入的不稳定性带来的补偿性收入的损失。这一群体工作变动性强,随时可能发生漏缴的情况,可适当放宽政策,有针对性地进行补缴,或改变连续累计缴费的模式。政府应加大对新农保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最低养老保障程度,让高龄农民工真正老有所养,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对于新兴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还应加大投入,提高保障程度,扩大保障范围,改变高龄农民工因病致贫的困境。

在财产性收入方面,适当放宽对土地的管理,让农民对土地拥有更大的支配权,或者可集中托管农民工土地,由固定人员耕种,并向农民工缴纳一定的租金,以此增加其财产性收入。在工资性收入方面,可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农民工群体季节性输出,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农民工群体既能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又能耕种农村的土地。

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大对企业拖欠工资的惩治力度,对不与高龄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买保险等行为严惩不贷,充分保证高龄农民工权益不受侵犯。积极动员高龄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使高龄农民工能有一技之长,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化水平低的缺陷,提高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意识和就业层次。

4.2 企业层面

一方面,企业除了盈利更应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对于高龄农民工应一视同仁,不能进行年龄排斥,在岗位的分配上应给予高龄农民工适当的关照;另一方面,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增加对高龄农民工的人文关怀,有条件的企业应为农名工提供一定的福利,比如定期体检,既有助于农民工的身体健康管理,又能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达到双赢局面。

4.3 社会层面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树立高龄农民工的正面、积极形象,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使社会大众对农民工群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减少对农民工的排斥,能以包容的心态接纳这一群体,增加高龄农民工的自信,加快融入城市的步伐。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6年国民经济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R].[2017-09-10].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1/t20170120_1455942.html.

[2]郭晓鸣,周小娟.老一代农民工:返乡之后的生存与发展——基于四川省309位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的问卷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3(10):53-62.

猜你喜欢

高龄农民工群体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超高龄瘙痒症1例
补阳还五汤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肿胀30例
高龄老人须克服4大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