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分析
2017-02-28魏宗辉
魏宗辉
【摘要】 目的:探讨了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随机平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选取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蓝光照射方法开展治疗,试验组在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蓝光照射治疗的基础上,另外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辅助治疗,对两组疗效分别进行评定。结果:试验组治疗前血清胆红素为(300.81±66.55)μmol/L,对照组(299.53±69.82)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在治疗中与治疗后,血清胆红素均显著下降,试验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黄疸高峰期出现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黄疸治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蓝光照射治疗的基础上,另外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辅助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 诊治; 苯巴比妥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3.0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3-0142-03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儿科疾病,主要是因为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产生异常,导致血清胆红素浓度过高,最终出现皮肤、黏膜、巩膜黄疸[1-2]。黄疸严重,甚至会造成新生儿神经系统受损,威胁到患儿生命,因此必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3]。本文主要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随机平分为试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患儿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2~24 d,平均(8.4±2.7)d。经临床诊断,生理性黄疸38例,病理性黄疸63例,母乳性黄疸19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生理性黄疸。新生儿面部、躯干存在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检测为100.7~152 μmol/L;新生儿黄疸出现时间为出生后的第2~3天,症状最明显的时间为出生后的第4~5天;足月儿黄疸会在第1~2周消退,早产儿黄疸会在第3~4周消退。新生儿若是患有生理性黄疸,通常精神状态、反应能力表现都较好,个别的患儿会出现食欲差的现象。(2)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手心、足心、四肢存在黄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检测为新生儿大于221 μmol/L,早产儿大于257 μmol/L,每日胆红素上升大于85 μmol/L;新生儿黄疸出现时间为出生后的24 h内;足月儿黄疸会持续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会持续超过4周;结合胆红素大于34 μmol/L。新生儿黄疸症状会出现反复、进行性加重。(3)母乳性黄疸。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检测超过平均值,但是未出现其他症状、体征。
1.3 方法
(1)对照组。选取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蓝光照射方法开展治疗,新生儿苯巴比妥的服用标准为4~8 mg/kg,3次/d;新生儿蓝光照射时间控制在8~12 h,光疗箱温度、湿度为30 ℃、60%,灯距维持在50 cm。新生儿需全身赤裸,仅用黑纸将双眼、会阴部遮住,一旦新生儿出现皮疹、腹泻、发热、青铜症以及血小板减少等反应,则必须停止蓝光照射,令新生兒自行恢复。(2)试验组。在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蓝光照射治疗的基础上,另外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辅助治疗。蒙脱石散服用标准为1 g/次,3次/d,7 d为一个疗程;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服用标准为0.5 g/次,2次/d,7 d为一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新生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2)两组新生儿黄疸高峰期、治愈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全部数据使用SPSS 13.0软件开展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对比
两组新生儿在治疗前血清胆红素对照组为(299.53±69.82)μmol/L,试验组为(300.81±66.55)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在治疗中与治疗后,血清胆红素均显著下降,试验组血清胆红素水平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新生儿黄疸高峰期、治愈时间对比
试验组黄疸高峰期出现时间要显著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黄疸治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临床症状,主要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生理性黄疸,二是病理性黄疸,三是母乳性黄疸[4-5]。引发新生儿黄疸的因素众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围生期因素。在围生期,由于新生儿肠梗阻、胎便延迟、窒息缺氧、早产等多种因素,导致肝细胞和胆红素酶类相结合活性大大下降,令肝脏摄取、结合的胆红素减少,血液胆红素浓度大大提升,最终出现黄疸。(2)母乳因素。因为母乳喂养引发的黄疸较为特殊,其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主要表现为停止哺乳48 h,血液胆红素浓度大大下降,达到50%左右,若是恢复哺乳,新生儿的血液胆红素浓度会再次上升。(3)感染因素。近些年,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由于感染因素引发的黄疸大大减少,其主要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例如:乙肝病毒感染造成新生儿肝细胞功能受损,继而引发黄疸;细菌感染中较为常见的为败血性黄疸。(4)新生儿溶血因素。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中最为常见的为ABO溶血,其主要是因为母亲和新生儿血型不符,通常母亲的血型为O型,新生儿则是A/B型,导致新生儿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溢出分解,血液胆红素浓度快速升高,黄疸出现。总的来说,新生儿黄疸引发因素多,医护人员必须重视新生儿体征、胆红素等生化指标的严密监测,做到及时确诊、积极治疗[6-7]。
当前,我国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与蓝光照射治疗[8]。本研究中,将12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选取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蓝光照射方法开展治疗,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另外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辅助治疗。根据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新生儿在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在治疗中与治疗后,血清胆红素均显著下降,试验组血清胆红素水平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黄疸高峰期出现时间要顯著早于对照组,黄疸治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的来说,采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辅助治疗,效果更佳,大大缩短了新生儿黄疸持续时间,提高了黄疸患儿存活率。一方面,蒙脱石散可有效保护新生儿消化道黏膜,抑制新生儿消化道病毒、病菌及其毒素,同时可实现新生儿体内正常菌群的良好平衡,实现局部止痛,抑制肠道对血清胆红素的吸收,最终有效降低血液胆红素浓度;另一方面,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含有大量活性菌,其可直达新生儿肠道中,实现肠道菌群的平衡,抑制致病菌,增强新生儿机体免疫力,令肠道可以快速分解血清胆红素,还原为尿胆原,并随着粪便排出,实现新生儿血液胆红素浓度的下降。
综上所述,在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蓝光照射治疗的基础上,另外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辅助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友谊.新生儿黄疸的诊治与方法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35):28.
[2]赵梁育.新生儿黄疸消退延迟的原因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8):159-160.
[3]刘茹.探讨新生儿黄疸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9):22-24.
[4]张欣萍,扈阳.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及治疗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4,6(35):4887-4888.
[5]李邹金,冷秋文,唐清萍,等.妈咪爱散联合茵栀黄颗粒、思密达散干预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8):1239-1240.
[6]杜琳.间断及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分析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317-318.
[7]李忠祥.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3):541.
[8]王嘉惠.金双歧、妈咪爱预防早期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J].西南军医,2011,13(2):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