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马扬鞭奔向广阔的阅读原野
2017-02-28颜崇祥
颜崇祥
新课标要求我们开展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将培养学生自主思维作为我们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丰富学生知识范围拓展学生视野有着积极作用,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对课外阅读引起高度重视,如今我们语文教育体系逐渐开放,正确的课外阅读不在仅仅的局限于我们教育课程外的“点缀”,它成为了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成分,因此,我们对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和扩大其阅读量这是很有必要的,不仅仅开阔我们学生的视野更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知识和奠定了深厚的文化素养,因此我们在这里来针对于小学语文课外的阅读教学进行一个探讨。
一、端正学习思想,明白重要性
首先,我们需认识到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如我们前苏联的优秀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我们的语文学习本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方能“薄发”说的就是這个道理。语文学习就是一门将知识文化往心中运输的过程,就是不断的补充大脑的空白。
我们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丰富语言积累”的教学目的明确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在新课标的大纲要求中,明确要求了我们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以及150篇优秀诗歌,这明显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我们的课外阅读不再是游离于教育过程中的配村而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力军,从而提高我们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我们现在教学模式多样化,而对于我们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是我们语言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我们进行大量的有意义的阅读后,我们的知识面会得到很高的提升,课外阅读更是陶冶我们情操的最佳方式,通过书籍和有思想的人进行思维碰撞交流从而是我们的学生受到感染和陶冶,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引领我们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后,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语言基础从而为以后的学习生涯做好铺垫。
二、激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
兴趣是我们成功的保证,是我们学习的先导,是我们需求的动能,首先我们得将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培养起来,这样才能犹如花香引来蜜蜂一样,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本来就是我们课外阅读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人类伟大的学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鼓舞和推动学生爱上课外阅读的主要动力,从而我们应在课外阅读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安排从而针对性的进行培养。
小学生处于一个发育懵懂的时期,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进行对口的教学方式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小学生喜欢看电视,我们可以借助电视的特点,鼓励学生看一些积极的动漫故事和正能量的儿童节目,我们可以安排早读,建设语文活动课堂,让学生进行故事录音,再可以让学生上台进行故事分享,利用这些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曲折的故事情节来对我们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从而告诉学生这些有趣的东西都来源于课外读物,这就很好的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产生兴趣,从而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在学生产生阅读兴趣过后,便已经在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了主动需要,这是我们就需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物,通过丰富的人类结晶来净化学生心灵让学生受益终生。首先,多阅读报纸是一个很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进行图书资料的收集收藏从而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充实本身的文化修养。拓宽自己的视野,通过阅读积累自己喜欢有感觉的优美语句和精彩句段,从而获得生活所需的语言材料。
三、引导阅读方法,培养好习惯
阅读过程更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我们的老师起着引领者的作用,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引领指导学生如何读,读什么,要积极带领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做到一种方法多种用处,更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做到手脑并用,积极思考,从而真正的开拓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在进行阅读时,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真正有收获的前提,我们的读书分为三种阅读方法:精读、略读、浏览,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阅读”的好习惯,要求读一读,圈一圈,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对生僻的不能理解的内容进行注释以便下来借助学习工具进行查阅。更有,我们应该养成随读随记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自卑摘抄记录本,将经典的优秀的素材进行记录归类,这方是积累材料的有效途径。
在阅读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播下正常的阅读思想,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不会将阅读作为一种思想的包袱,将书籍视作一种负担,从而其收效之微也就自不待言,读书需用志不分,专心致志,方能事半功倍,在阅读过程中排出杂念,抵制诱惑,净化大脑,边看边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语言的美妙,从而能真正的有所感悟。
总之,学生沉浸在图书的世界里,这是我们学校里的一个重要生活,让学生沐浴在知识的海洋里,将学生带入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让学生纵马扬鞭奔向广阔的阅读原野,让学生的心灵远航,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希望,也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