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人本道德教育模式的内涵及其构建探析

2017-02-28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高职生道德教育教育者

张 敏



高职院校人本道德教育模式的内涵及其构建探析

张 敏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高职院校人本道德教育模式,是以高职生为本,尊重高职生的主体性,对高职生进行全方位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的总称。高职院校之所以要构建人本道德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克服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弊端,回归道德教育的本质,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构建高职院校人本道德教育模式,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高职生道德教育的规律;二要营造一个充分尊重高职生主体性的道德教育氛围,引导高职生加强自我道德教育。

高职生;人本道德教育模式;构建

一 高职院校人本道德教育模式的内涵

(一)充分尊重高职生主体性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把高职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习惯的职业技术人才,因此相对于教育者来讲,高职生是受教育对象。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职生是接受道德教育的客体。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高职生又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其一,学校对高职生所进行的道德教育能不能取得实效,内化到高职生的内心,关键在于高职生能否接受和认同。一般来说,高职生的接受度、认同度越高,学校的道德教育就越能取得实效;反之,学校的道德教育就越难取得实效。而要保证和提高高职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就不能把道德教育看成仅是学校的单向行为而采取单一的美德袋灌输模式,而应把道德教育看成是高职生参与其中并与教育者进行双向互动的活动,尊重高职生的主体性。其二,高职生作为受教育者,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习惯的养成,虽离不开学校的努力和教师的引导,但从本质上说,这毕竟是他律层面的东西,属于外因。按照唯物辩证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高职生道德教育是否真正能取得实效或实效的程度如何,最终取决于高职生自己。因此,学校在对高职生进行必要的道德灌输和道德引导的同时,应尊重高职生的主体性,注重引导高职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二)高度关注高职生个性差异

高职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要受到高职生身心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受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成熟性的制约,高职生在思维、认识、自我意识、思想、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有其固有的特征;另一方面,不同的高职生又由于个人的经历、所受教育影响和主观条件、个人努力程度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而学校的道德教育要达到使高职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道德习惯的目的,离开了高职生自身的思想斗争及自我教育是不可能的,这就决定了学校道德教育,无论是在要求、内容方面,还是在方法方面,都必须适合高职生的年龄特征、个别特点和思想实际。比如,一般来说,处于青年期的高职生,其思维具有了较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自我意识也发展到了相当水平,不仅能独立地、较深刻地思考社会、道德、人生、理想等问题,而且已有较强的自我评价、控制能力和道德意志力,因此在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交给思考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激发他们使自己变得更高尚更完善的内在精神力量”[1]。

(三)旨在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就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和归宿。[2]高职生的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而高职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来实现,也就是说,既要培养高职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他们的职业知识、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也要培养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上述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为根本的,因为它规定着高职生全面发展的性质和方向。要把高职生培养成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注重培养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高职生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就不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走入社会后甚至还有可能做出有害于社会的事情。而高职院校人本道德教育模式建构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富有成效地帮助高职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以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二 高职院校何以要构建人本道德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之所以要构建人本道德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克服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弊端,回归道德教育的本质,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

传统道德教育模式一种美德袋的灌输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置于被动的、无条件服从的地位,看成是一个可以随意填塞美德的袋子,一味地强调道德灌输。虽然近些年来在反思以往道德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对美德袋模式所存在弊端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并在如何改革道德教育模式以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模式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相当一部分教育者仍然把道德教育看作是一个单纯的外铄过程,一味地强调他律,片面地强调外部道德灌输,而不是从高职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出发,结合高职生的内在需要,因势利导地去引导他们带着积极自觉的态度去理解、选择、追求道德规范,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审视、分析、评价道德现象。这种教育灌输由于将高职生完全被置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忽视甚至蔑视了高职生的主体性,因而难以取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本质地看,高职院校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根本弊端就在于人本缺失,这集中表现在对高职生主体性的漠视上。从道德教育的目标来看,过分强调道德的社会本位,无视高职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一味地强调高职生对社会道德要求的完全服从,或者完全按照教育者的意志去塑造高职生,高职生成为一个被迫接受各种道德观或价值观的美德袋或空容器。从道德教育的内容来看,教育者所传授和灌输的道德观念同高职生的品德状况、道德接受能力和心理特征严重背离,变得空疏而不着边际,教育者“把原本根源于生活的一些道德规范,分裂为一些抽象的概念、体系、文字与符号,呆板地传授给学生”[3],高职生很难从这些传授中找到与自身生活相贴近的东西,使得道德教育成为一种空洞的、教条式的没有“心”参与的教育。从道德教育的方式来看,教育者所采用的主要是“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灌输式方式,缺乏对高职生人格尊严的尊重、道德接受能力与差异的考虑和身心发展规律的遵循,使得道德教育过程变成了教育者按照既定的目标对高职生进行“机械加工”的过程。这种人本缺失的现象必然导致道德教育的“人学空场”。因此,为了提高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实效,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彻底克服这种“无人德育”,而构建一种充分尊重高职生的主体性、有利于高职生健康成长的人本道德教育模式。

三 高职院校人本道德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高职生道德教育的规律

《荀子·天论》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规律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要想把事情办成功,就必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同样,高职生的道德教育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了高职生道德教育的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才能确保道德教育取得实效。目前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之所以难尽人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方式背离了道德教育规律。我们之所以强调道德教育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细水长流,深入细致”[4],要“精雕细刻,潜移默化,讲求实效……因人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既要抓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思想认识问题,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又要注意密切结合形势的发展和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教育”[5]等等,最终目的就是要遵循道德教育发展的规律,以使道德教育富有成效地进行。因此,构建高职院校人本道德教育模式,首先就应当对高职生道德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充分认识和把握蕴涵在其中的规律,并以这些关于规律性的认识作为我们开展道德教育活动的指南。

(二)要营造一个充分尊重高职生主体性的道德教育氛围

其一,学校应当按照我国有关高校德育的指导性文献,本着以高职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道德教育方面的指导性文件,为教师如何开展道德教育提供指导。其二,学校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全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专项培训,并适时聘请一些专家前来指导,以丰富教师有关道德教育的知识,帮助教师认识人本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科学合理的道德教育方法,提高教师道德教育的水平。其三,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影响高职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人本道德教育的最好方式。高职院校人本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以高职生为本,而要做到以高职生为本,就应当:第一,充分尊重高职生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必须以坚持人的主体地位为前提,没有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就没有人的主体性。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的,是最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地方。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使道德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第二,应尊重高职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的高职生,其个性是存在差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必须尊重高职生的个性差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最好的渠道。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高职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和组织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这些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将道德教育同高职生的个性差异有机结合起来,使高职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三)要引导高职生加强自我道德教育

人的美德由习惯而来。高职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最关键的取决于高职生的自我道德教育。当然,这并不是说应当让高职生放任自流,而是应当把教育者的必要灌输和引导与高职生的自我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彻底改变传统的单向传递模式,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导高职生加强自我道德教育上来。引导高职生加强自我道德教育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高职生集体的自我道德教育,即通过高职生彼此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相互督促,提高高职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陶冶高职生的道德情操,提升高职生的道德境界;二是高职生个体的自我道德教育或自我道德修养,即高职生个体在教育者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按照有关道德要求及道德行为规范进行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这两种方式中,相对而言,后者更为重要。因为任何外在的道德引导、期望和要求,离开了个体的自我接受、认同和修养,都不可能转化为其内在的道德需要,变为其内在良心自主的行动。

[1]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38.

[2]李齐.人民主体性与共享发展新理念诠释[J].云梦学刊,2017,(1).

[3]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4]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Z].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065.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23.

(责任编校:呙艳妮)

G412

A

1673-2219(2017)08-0061-03

2017-06-25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人本道德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JK13BDY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敏(1974-),女,陕西宝鸡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职生道德教育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高职生学习投入状况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