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文化在当代青年人格教育中的价值生成
2017-02-28王继子
曾 杰 王继子
论红色文化在当代青年人格教育中的价值生成
曾 杰 王继子
(遵义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充分认识和利用红色文化在当代青年人格教育中的价值,有助于帮助青年树立理想人格、提升道德人格、锤炼意志人格,培育健康心理,形成健全人格。在价值生成方式上,当代青年认知红色文化是逻辑起点,体验红色文化是中介环节,践行红色文化是关键环节。
红色文化;当代青年;人格教育;价值生成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者的统一。尽管红色文化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但是其蕴含的崇高理想、价值取向、文化精神在当今和平建设年代依然有着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习近平主席在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永远保持老红军的本色。弘扬红色文化,必须把红色文化融入青年的德育中,尤其要注重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在当代青年人格教育中的价值蕴含,积极探索红色文化在当代青年人格教育中的价值生成方式,引导青年构建健全人格。
一 当代青年人格教育缺失的现状分析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主体性不断彰显,青年的人格现状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如青年主体性开始凸现,独立意识、参与意识、进取思想、竞争意识、开拓精神等明显加强,然而青年人格发展过程中依然出现了偏执型、意志薄弱型、反社会型等一些不健全人格。究其原因,当然与目前青年人格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偏差,没有有效地对青年进行人格教育密切相关。
(一)人格教育空心化
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应该致力于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完整的人。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1]。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以分数为指挥棒的教育运行机制中,考试分数成为衡量人才唯一标准,这必将导致在青年教育的过程中重功利轻价值、重分数轻能力、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培养出的是“高分低能”、“高分畸形”、“高分残疾”等不完整的人。在近些年频繁发生的高校恶性案件如复旦大学投毒案、清华大学朱令案中,一些骄子却成为了杀人投毒的罪犯,无不暴露出部分青年在人格上的严重缺陷,也反映出当代青年教育中人格教育的缺场。
(二)人格教育工具化
人格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培养具有现代性的现代公民,独立、自主、自律的个人是人格教育出发的起点,青年的人格教育必须从青年个体出发,遵循青年身心发展规律,着眼于青年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青年的健全人格。而现有的青年人格教育主要在青年德育下进行,德育工作很大程度上服从于政治形势的需要,强调青年的服从,培养顺从的公民。这就造成青年的人格教育对青年个体缺乏足够的关注,青年的主体性未能得到应有尊重和发展,人格教育未能遵循青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人格教育抽象化
人格教育应该联系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和现实生活实际开展,有效的人格教育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充满人性关怀和人文色彩的。而现有的青年人格教育在青年德育范畴下,往往过分强调灌输理论,简单的把人格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常常以道德理论的形式呈现在青年面前,忽视了青年的现实生活问题,人格教育成为一种道德说教。这种说教式人格教育无法企及青年的内心,也不能穿透青年的心灵,青年无法从抽象性的理论规范中领悟生命的内涵,也产生不了对人的全面理解,自然也无法激发完善自我人格的动力,导致青年人格教育成效甚微。
(四)人格教育碎片化
青年健全人格是指青年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顽强意志、行为准则、探索精神、社会责任感、高尚道德品质和情操。青年人格教育需要从整体上对人格教育进行理解,从青年人格教育的内容上看,它不仅包括青年的智慧教育、还包括青年的情感培育、意志教育等;从青年人格教育的途径上看,它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而现有的青年人格教育内容上侧重于青年的知识教育,忽视青年情感的培育和意志的训练,导致青年人格的不均衡建构;途径上单纯倚重学校教育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缺失,导致学校、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未能形成合力,最终青年人格教育呈现碎片化的状态。
二 红色文化对当代青年人格教育的价值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宝贵的教育资源,依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容和多样形式,对当代青年进行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领悟生命内涵,追求理想人格
卢梭认为,人性的首要法则就是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就是对于自身的关怀。[2]青年的人格教育要以青年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解读“生命内涵”中寻找到青年人格教育的价值原点。当代青年出生于我国的改革发展年代,经济的日益发展、物质财富的日益增长,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青年有了更多的成长和发展机会,但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日益突显,人们对物质和金钱的膜拜消解了人自身精神世界的构建,青年超越性维度缺失,变成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人即所谓的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这样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3]而红色文化强调精神理想,弘扬人的精神信仰,具有鲜明的思想主题。红色文化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的历史,红色文化就是老一辈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真实写照。在红色文化中,我们可以感受革命烈士为生命意义的追寻:方志敏“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萧楚女“为理想舍生忘死的献身气概,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无不折射出革命先辈突破有限生命,对生命超越性的追求。红色文化的传承,可以引导青年重新审视自身生命的价值,唤醒青年的生命存在意识,激发青年生命内在的超越性,寻找到生命的坚实精神根基。
(二)提升道德品质,完善道德人格
健全的人格是个体知识、智慧力量、道德修养和意志磨练的结合。高尚的道德品质,体现着人的内在规定性,展示着人格的价值与魅力。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红色文化展现出来的高尚道德品质是红色文化保持活力的源泉。在红色文化中涌现出来的一批批英雄模范人物,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等,无不以社会奉献为己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当今,随着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的转型、多元化文化的并存,部分青年受功利主义的熏染,过分看重个人利益,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能有效增强青年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青年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将个人目标与国家目标统一起来,提升青年道德品质。
(三)锻炼意志品质,锤炼意志人格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指人能够自觉地确定目标,并能根据目标调节自身行为、克服困难,最终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力是人们为达到既定目标而不断努力的坚强意志品质,意志力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人格应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而人的意志力并不是与生俱来,一蹴而就的,是在社会现实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磨练出来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意志集中体现:如革命女烈士江竹筠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蒙哥马利称长征“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4]。而当今的青年多为独生子女,在长辈的溺爱中成长,部分青年不愿吃苦,不敢吃苦,害怕失败,经不起挫折,缺乏抗挫折能力,有关青年在遭受挫折时自暴自弃、甚至选择自杀的报道经常见诸各大媒体。青年应该传承红色文化中的顽强意志,遇到困难和挫折树立坚定的意志,不断提升自我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健全人格。
(四)端正人生态度,培育健康心理
人生态度,是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健全人格的人,能够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待人生,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总是对人生充满自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红色文化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怕流血牺牲、不断拼搏奋斗的历史: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不畏艰难,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战胜了不可想象的困难,最终以“小米加步枪”打败了侵略者和国民党的“飞机大炮”,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们的解放;在建设时期,一批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形成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进取拼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这种拼搏进取精神背后,洋溢的是革命者、建设者的乐观主义。当代青年虽呈现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特点,但也有部分青年消极无为如大学校园奉行的“分不在高,及格则灵,学不在深,毕业就行”,青年因为悲观厌世而自杀的报道也时见报端。青年的人格教育要培养青年不断进取、为实现理想拼搏奋斗的精神,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的宝贵资源,引导青年努力进取拼搏,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
三 红色文化在当代青年人格教育中的价值生成方式
(一)认知红色文化是价值生成的逻辑起点
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在当代青年人格教育的价值蕴含,首先依赖于青年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当代青年出生、成长于改革发展年代,与红色文化形成的年代相隔较远,因而青年对红色文化先天有一定的陌生感。尽管当前我国比较重视红色文化的宣传,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不少青年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不够,简单认为红色文化就是战争革命时期文化,或简单认为红色文化就是革命烈士,对红色文化的概念、内容、价值、内涵都缺乏整体把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首先,红色文化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在形成过程中所遗留的红色资料、遗迹较为分散,并且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整合、加工的力度不够,导致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资源;其次,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方面,青年了解红色文化的主要方式依然是书籍、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介,新媒体利用率不高,传播方式未能时代化;另一方面,在红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部分人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戏说红色文化,任意涂抹红色文化,抹杀了红色文化的历史真实性,损害了红色文化的崇高感;最后,当代青年红色文化在教育的过程中和青年兴趣点的结合不够,缺少根据当代青年人格成长需要、心理有针对性的教育,导致青年对红色文化没有建立起关于红色文化完整的知识体系,教育效果欠佳。
(二)体验红色文化是价值生成的中介环节
红色文化不仅凝聚着珍贵的历史记忆,而且沉淀着中国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在当地青年人格教育中的价值蕴含,必须使当地青年在认知红色文化的基础上,体验红色文化,感悟红色文化,在体验和感悟中实现心灵的碰撞和精神的提升,在体验“参与”历史的过程中完成自我精神世界的建构,从而形成健全人格。而现有的红色文化教育尚未能摆脱知识教育的桎梏,仅仅简单停留在红色文化的理论知识传授,理论知识宣传多,生动具体的人物故事宣传少,轰轰烈烈的教育活动多,有感染力、新颖的载体少,导致青年的参与意识不强,青年体验和感悟红色文化不够,红色文化未能对青年健全人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针对青年的特点,应把红色文化教育场景化、实地化,充分利用红色文学、红色艺术经典等载体,运用网络媒体、自媒体等新兴传媒手段促使青年穿越历史时空,体验和感悟红色文化,激发青年内在情感,领悟红色文化的真谛。
(三)践行红色文化是价值生成的关键环节
青年的健全人格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形成,红色文化要想充分发挥在青年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必须要穿越历史,照亮当代青年前行的道路,形成现实的力量。一方面,红色文化自身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注入时代元素,在把握红色文化精神实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与青年的需求相结合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增强其感召力、亲和力和生命力,永葆生机;另一方面,青年必须在红色文化的历史坐标中汲取精神财富,改造自己的行为。当代青年尽管对红色文化的精神蕴含表现出高度的认可,但是在践行红色文化、用红色文化完善自我人格上却存在较大缺失。部分青年尽管高度认可红色文化,认为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红色文化彰显的精神值得追求,红色文化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值得敬佩,但是红色文化却和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关系不大,或没有关系,出现了认知与行为的脱节。红色文化在当地青年人格教育中价值形成的关键在于将红色文化融入青年的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以史为鉴,教会青年正确看待自我、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面对人生的困难与挫折,培育青年健全人格。
[1][德]雅斯贝雅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4.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5.
[3][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205.
[4]姜廷玉.多视角下的长征[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362.
(责任编校:呙艳妮)
G41
A
1673-2219(2017)08-0055-03
2017-05-08
贵州省教育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5B234)。
曾杰(1981-),女,湖南益阳人,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王继子(1982-),男,甘肃天水人,硕士,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