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引领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探究
2017-02-28曹旭
曹 旭
中国梦引领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探究
曹旭
(福建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部,福建 福州 350108)
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决定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高度与广度。中国梦引领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既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指导,又要扎身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国梦引领之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要坚持政治性、理想型相结合,立足中国特殊国情,从目标原则、内容设计等环节,实施与之对应的培育机制。
中国梦;大学生;理想信念
一 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界定
(一)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内涵
从内涵上,中国梦的核心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中国梦的核心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其中,国家富强是基础,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才有坚实基础和根本指望。民族振兴是根本标志,是人民幸福的保障,没有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就难以实现。人民幸福是目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然结果。
理想信念是思想追求与精神追求的总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大学生政治方面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1]。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是一项教育实践,是在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目标下,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方法针对高校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从外延上,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具有鲜明的特色性:其一,目标明确,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下开展,旨在教育和培训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共同理想信念。其二,主体明确,针对高校学生,由高校组织、实施与开展。
(二)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关系
中国梦是一种共同理想,是国家梦、人民梦的有机统一。本质上,中国梦是国家层面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设定的行动纲要,而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组成,又是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目标和精神支柱。作为一种共同理想,中国梦为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提供行动指引,后者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撑,两者辩证统一。
首先,中国梦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行动指引。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内容,统领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整体上设定了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目标和方向。
其次,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是中国梦的必要组成。“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作为人民的重要构成,高校教育对象即大学生群体是当代有为青年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梦实践中的有机力量,中国梦的实践中离不开大学生群体。而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关乎大学生群体的政治信仰、人格理想,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有无与好坏,关系着中国梦实践的全局。
再次,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可以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合格大学生,而且从本质上而言,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的优秀大学生。一方面,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立足各类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另一方面,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好的人生理想,激励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实践,从思想上引导其个人梦、青春梦与中国梦的有机统一,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
二 中国梦引领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基本要求
(一)中国梦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首先必须注重党的领导,加大党的领导的必要性、重要性的教育。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者,是中国梦伟大实践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将自身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关联,实践证明,在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征途中,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取得伟大胜利。在中国梦伟大实践中,坚持党的领导,这既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赋予党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人民取得幸福生活的现实选择。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中,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梦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作为中国梦的制定者,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梦的制定与实践中起着领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在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中,必须注重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梦中领导地位的教育,自觉从思想和行动上拥护党的领导。
(二)中国梦与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中国梦的实践离不开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在社会主义道路中实践,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必然难以实现。习近平同志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在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中,必须注重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教育。首先,应加大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脉相承关系的教育,要让当代青年大学生深刻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保障。[2]其次,围绕中国梦的实践,加大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必然性、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梦实践中的重要性的教育,通过加大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中有关社会主义理论、制度的科学性教育,让当代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信心。中国梦是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中国梦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中基于特殊国情下的必然选择,这些在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中必须得到重视。
(三)中国梦与中国人民、青年个体的关系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是中国人民走向富裕之路。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中,必须从中国人民、青年个体的角度,将中国梦与之息息相关的关系做好阐述,激发其参与中国梦实践的热情。一方面,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奔向幸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中国梦的实践中,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行动目标,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依靠者、实践者,也是受益者。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中,要注重中国梦与中国人民的共同命运教育,让青年大学生明白中国梦需要中国人民、中国力量的团结,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另一方面,中国梦是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千万青年理想共同奋斗,离开青年理想的青年梦,实现中国梦必然困难重重。在教育中,应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相结合,在中国梦的引领下树立青年理想,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施展个人抱负。
三 中国梦引领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内容
(一)中国梦引领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原则
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在实施中必须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既要继承思想政治教育的既有的优良教育理念,又要考虑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特殊性。实践中,应本着教书育人的目的,在中国梦的引领下,从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与科学树立个人抱负的角度,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教育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首先,政治性原则。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在中国特殊国情之下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梦,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前提是拥护中国梦,否则必然本质上变味。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首要原则是拥护中国梦教育,要认识并深刻了解中国梦的必要性、特殊性和重要性,注重献身中国梦建设的光荣性和神圣性。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灵魂在于政治性,在实际教育中,必须加大政治性教育,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强化理论指引[3],教育青年大学生投身中国梦建设的光荣感与使命感,引导其从思想上与行动上自觉投身中国梦实践。
其次,人本性原则。“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尊重人的差异性、个别性、主体性,加强个体的自我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培养人格力量,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4]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教育主体是在校大学生,在教育中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既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同时,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结合个体在兴趣、专业等层面的差异性,根据当前的经济社会形势,引导学生树立适合自身且符合社会形势的理想信念。
再次,实践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枯燥,相反,也可以富有趣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要做好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既要注重理论教育与理论引导,又要强调实践学习。在实践中,要注重主体能动地位的激发与体验,要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长河中,从历史角度教育学生正确看待中国梦形成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背景,体现中国梦的实践过程,在知行合一中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
最后,科学性原则。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不是理论灌注,更不是一言堂,要用科学的方法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引领其积极投身中国梦伟大实践。一方面,要注重教育的贴近性,从青年大学生的实际构建教育内容与方法,杜绝理想信念教育假大空。另一方面,应坚持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允许理想信念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以博大的胸襟包容青年大学生多样化的理想信念。要本着“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的高度,包容理想信念的百花齐放,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积极引导各类理想信念自觉统一到中国梦的轨道上来。
(二)中国梦引领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应追求政治性与理想信念教育的结合,既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注重意识形态教育,又要结合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环境,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中国梦引领之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要坚持政治引导与理想信念激发相统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引导学生敢于创新,大胆实践,勇于树立理想信念。
其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产物,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必须注重理论教育,让青年大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深刻理解中国梦实践的理论逻辑与现实依据,掌握中国梦实践中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知识。
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社会公德、传统美德、职业道德教育,注重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中国梦实践中,引导青年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作为自身的价值准则,增强自身的行动自觉。
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导下的创新创业观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中要注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的教育,同时,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劳动观、公平观,引导学生创新创业,诚实劳动合法经营。
其四,中国梦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深刻理解中国梦战略思想理应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必要内容。对于中国梦是什么、如何形成与演变、内涵与特征、实践中的难点等,必须让青年大学生深刻理解和领悟。与此同时,应强化爱国主义、改革精神的培育,注重勤奋、朴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内化培育,在中国梦的教育中着重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
四 中国梦引领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路径
(一)思想路径:尊重主体地位,健全教育机制
作为一种能动性的社会性活动,理想信念培育必须充分尊重教育客观规律,尊重实践中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强化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理想信念培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立足理想信念培育的客观规律性与学生主体培育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正确处理理想信念培育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另一方面,要统一思想认识,健全教育机制。既要建立理想信念培育制度,明确相应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大考核监管,实现理想信念培育有章可循,又要注重教学规划,做好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的有效配置。
(二)教学路径:重视课堂设计,注重教材开发
教学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支柱,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落脚点,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从提高教学效果的角度,做好课堂设计与教材开发工作。在课堂设计中,要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的系统性,从系统性的角度设计理想信念教育,具体做好课程体系中的理想信念元素设计,科学优化课程体系。在公共课与专业课中,科学融入理想信念培育,从对应学科的实际做好与理想信念培育的衔接。同时,理想信念培育要摈弃本本主义,要改变既有的灌输式教学思维,立足现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寻找与当前社会经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通过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学生创新动机与创业激情的培育,开创理论教学之余的第二课堂,拓展理想信念培育的前沿。不仅如此,要重视特色课程建设,围绕理想信念培育创设特色课程体系,科学搭建师资队伍,根据理想信念培育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发并推出专业教材。
(三)渠道路径:践行知行合一,拓宽实践渠道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一方面,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指引,在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可以内化于心,促进个体理想信念能力提升并增强社会主义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本身属于一种实践,在培育过程中必定会得到一些优良的经验和认识,形成自身的理论知识。可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践行知行合一,这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内在必然要求。而在实际过程中,必须依据教育自身规律,从实践渠道上做好功课。其一,在立足传统实践渠道基础上,拓宽实践渠道。通过与社团、公益组织、社会组织相衔接,以调研、参观考察等实践形式,开展围绕历史传统、革命传统、理论体系、中国梦等内容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其二,不拘一格丰富实践渠道,结合当前创新创业的经济形势,以邀请企业、工商界人士的方式,开展讲座、沙龙、报告会等活动,宣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如何立志与创业,激发为实现理想信念奋斗的创新精神[5]。其三,积极借助网络与新媒体的力量,通过网络、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广泛宣传理想信念培育的相关活动,营造好的文化氛围。
[1]陈卫东.对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70-71.
[2]肖贵清.思想理论高度引领“中国梦”的实现[J].党建,2013,(11):4-10.
[3]董晓蕾,王秀丽.中国梦开创理想信念教育新篇章[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7):22-23.
[4]葛勇义.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本体论诠释[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1):72-73.
[5]张忠臣.“中国梦”视角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6,(17):54-56.
(责任编校:周欣)
G412
A
1673-2219(2017)08-0052-03
2017-04-12
曹旭(1981-),女,天津人,硕士,福建医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