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高校写作教学改革探析

2017-02-28张绍时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时代思维课堂

张绍时



大数据时代高校写作教学改革探析

张绍时

(湖南科技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21世纪,随着互联网及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每天产生大量的数据,整个社会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给学生写作带来了新的变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写作融入到生活中,写作思维由线性到非线性,写作载体由语言变成文、图、声、频相结合。这些变化给写作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提出以下对策:提升教师的新媒体运用技巧;转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学模式;引入新的课堂写作方式;注重从传统文学中吸取营养;健全新型考评体系。

大数据;高校写作;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及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手机、数字电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等各种媒介每天都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53.2%;手机网民达6.9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率达到95.1%;中国域名总数4228万个,网站总数482万个。[1]如此庞大数量的网民,都成了数据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整个社会步入到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结构、审美取向,也带来了新的思维和观念,给学生写作带来了一些变化,给高校写作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大数据(Big Date)”是近几年兴起的词,大数据具有四大特点:Volume、Variety、Velocity、Value。Volume指数据的体量和计算量很大;Variety指数据类型复杂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Velocity指数据产生、处理的速度持续加快,时效性比较高;Value指海量的数据价值密度虽低,但数据的整体价值在增加。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也改变着我们的思维,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总结了大数据所带来的三个重大思维转变。第一,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数据处理技术有限,人们往往通过采样的方式以少量的数据来获得对总体的把握。大数据时代人们作出判断不再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而是基于所有数据的分析,样本就等于全体,这样预测的结果更为准确。第二,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传统的采样分析方法由于样本数据有限,必然要确保所收集数据的精确性,如果有细微的错误,在总体比例中将被放大,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结果。“大数据”由于庞大的数据量,允许混杂少许错误的数据,这些数据对总体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第三,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人们不再寻求深藏于事物内部的原因,而是更关注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关系高的两个数据,如果一个数据值增加,另一个数据值也相应增加,对数据相关关系的分析也有助于实现预测。[2]

这三个转变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们放弃因果关系转而寻找相关关系,也就是由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转变。传统的因果思维是单向的、线性的,注重平面的展开,大数据的“关联性”思维是从线性到网状的思维,更关注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把事物还原到复杂的关系网中,有些表面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两者,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很可能存在隐性关联。网状思维方式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特征,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二 大数据时代给学生写作带来的改变

哈佛大学加里·金教授对大数据时代描述道:“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3]

(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大数据时代,网络上拥有大量的写作教学资源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依靠教师和教材或阅读课外书获得写作相关理论知识,大数据时代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比如在文库等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查看相关教案、教学设计,通过一些视频类的学术网站观看写作学知名专家的教学视频。网络上还拥有大量的文学作品,我国经常更新的文学网站有数百家,还有很多文学社区、个人文学主页等,每天产生的文学作品数据非常大。比如晋江文学城,截止到2015年9月30日,它拥有在线作品190万余部,注册用户1600万,日均页面浏览量1亿,每天有近1万新用户注册、750部新作品诞生,2本新书被成功代理出版,上百部作品签约影视,过万部作品引入手机分销渠道。如此大量的文学作品开阔了学生视野,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帮助。

(二)写作融入到生活中

大数据时代,人们抛弃了“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4]的传统观念,写作不再成为一种神圣的行为,也不再专属于作家,写作走向平民化,人人都可以写作。微信、微博、博客、发帖等新媒体写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学们习惯于将自己的生活点滴呈现在网络上,随时随地通过写作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不过微写作生活化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他们更多的是宣泄个人情感,将写作作为娱乐的方式,不再讲究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出现写作碎片化、语言口语化等问题,这些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传统文学创作水准。

(三)写作思维由线性到非线性

传统写作思维以线性方式展开,在动笔之前要先构思,写作过程按照预想的思路延伸下去,读者在接受过程中也只能按照作者为我们安排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线性逻辑进行阅读。大数据时代写作思维是离散的、跳跃的,上下文的关系由链接展开,点击某一选项,文本就会跳至另一浏览页面。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利用超文本链接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阅读可以在不同文本之间来回穿梭。大数据的非线性思维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及想象空间,写作思维朝着多元方向发展。

(四)写作载体由文字变为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相结合

传统文学创作主要通过文字来表现作者的情感,读者通过纸质文本才能与作者交流。大数据时代写作载体发生了转变,正如欧阳友权先生所说:“通过书页文字解读和经验还原以获得丰富想象的间接语言形象的语言文本,已经让位于图文并显、音画两全、声情并茂、界面流转的电子快餐。”[5]学生日常的新媒体写作将文字与图像、音乐、视频相结合,这种更为直观的载体作用于读者的多种感官,表意功能远远超过纯文字的表意功能。不过这种写作给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写作逐渐成为一种技术的制作,传统文本的诗性体验有所淡化,文学性也大大降低。

三 大数据时代写作教学改革策略

(一)提升教师对新媒体的运用技巧

大数据时代网络上有海量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形式多样,有图片、文字、视频、声音等,给教师带来了很多教学资源的同时,对教师的信息运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备课中教学资料的收集、多媒体教案的制作,到课堂活动的开展,课后作业的修改,都离不开一定的信息技术。对老师来说,上好一堂写作课不单是写作知识及技巧的传授,也是对老师新媒体技术的考验。比如翻转课堂模式的慕课(MOOCS)解构了传统教学方式,重构了新的互联网教学方式,可作为教学改革引入写作课堂,但这对教师的新媒体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掌握新的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转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学方式

作为大数据时代的写作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新媒体技术之外,要转变教师角色。课堂不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负责课程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内容,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方面可以与讨论教学法相结合。将当下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到写作教学中,组织同学们积极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对此进行评价,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报纸杂志、网络博文上相关的时评性文章。学生讨论之后再进行写作,以专题的形式发表在班级博客或推送到班级微信公众号上。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又可以发动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还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这样的讨论课堂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同学们比较感兴趣,自然不会将其当作一项写作任务去完成,而是愿意看,愿意写。长此以往,写作兴趣和水平自然提高。

(三)引入新的课堂写作方式

大数据时代思维强调关联,写作可以以“接龙小说”、“合作剧本”等多人合作的方式完成。如2001年《南方日报》举办了“金笔接龙”活动,邀请了六位网友以“城市”为主题进行小说接龙创作。不仅如此,读者也可以参与到创作中来,对作品进行改写或续写,如中国第一部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就被改成许多版本。写作课堂可以引入这种多人合作方式进行写作,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写作训练,教师设置一个教学情境,写出第一段话,然后让各小组内部成员合作,依次进行续写,最后大家一起来评论哪一组写得最精彩,这样的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水平。

(四)注重从传统文学中吸取营养

大数据时代打破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大学生信息接收方式发生了改变,他们很多时候是通过网络搜索和论坛贴吧获得知识。与此同时,学生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他们在论坛中聊天灌水,在网络上自由发泄。这给学生带来知识和写作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阅读和写作呈现碎片化状态。传统的纸质媒介时代,阅读与写作具有完整性,大数据时代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学文本阅读的指导,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名著,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学的魅力以及谋篇布局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重点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结构的完整性与逻辑的严密性,避免或减少大数据时代新媒体写作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健全新型考评体系

大数据时代人们作出判断不再依据随机抽样的方法来获得对总体的把握,而是基于所有数据对整体进行分析。这样的思维给写作教学考评体系带来的启示是注重对学生每一次写作情况的评价,而不只是通过最后一次考试来确定成绩。也就是说写作课程的考评体系应该更加注意过程,注意每一次写作训练,而不是只看最后一次考试成绩。具体实施办法可以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缩小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比如说平时成绩占80%,考试成绩占20%,平时成绩80%有来自平时的八次写作训练,每一次训练的成绩都计入总成绩的考核,各占10%,这样会引起学生对每一次作业的重视,提高写作的积极性。这种考评体系体现出对学生整个学期的评价,更为公平。

结 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学生的写作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对于写作教学来说也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写作教学提供了大量辅助性资料,为教学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是个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时代对写作教学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教师应该利用好大数据带来的资源优势,与时俱进,掌握多媒体技术,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同时要善于扬长避短,努力避免大数据时代对学生写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2017-01.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康路晨.一本书读懂大数据时代[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101.

[4]李壮鹰.中国古代文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8.

[5]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文论转型的三个维度[J].河北学刊,2007,(2).

(责任编校:呙艳妮)

G642

A

1673-2219(2017)08-0047-02

2017-04-22

张绍时(1990-),男,湖南新宁人,湖南科技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写作学和古代文论。

猜你喜欢

时代思维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