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敦颐与古琴考述

2017-02-28欧阳平彪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周敦颐范仲淹古琴

欧阳平彪



周敦颐与古琴考述

欧阳平彪

(宁远县实验中学,湖南 宁远 425600;湖南科技学院 国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周敦颐雅好古琴、与范仲淹、王安石、赵抃、黄庭坚等琴家均有交流,论文对其相关事迹略作考辨。

周敦颐;古琴;琴史

一 周敦颐雅好古琴

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字茂叔,后世称“濂溪先生”,又称周元公、周子,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人。曾任桂阳县令、永州通判、江西南安军司理参军等。北宋理学鼻祖、文学家、古琴家。弟子有程颢、程颐两兄弟。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

阅读《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可知,周敦颐雅好古琴,自己也提到与古琴相伴。另外,濂溪友人蒲宗孟、后世之人都曾提到周敦颐与古琴相关的条目。周子《通书》中有《礼乐》和《乐》三篇,这也是周敦颐的音乐思想观。周敦颐通过古琴与古人对话,与天地对话,悟道,参透人间的真谛。周敦颐的礼乐思想,尤其是琴乐思想,理学弟子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如朱熹最早提出琴侓学,蔡元定的十八律等。由于周敦颐遗留著作较少,故提到周子与古琴的资料有限,只能从诗词及墓志铭等去考证。

(一)周敦颐《书堂》诗和蒲宗孟《先生墓碣铭》中有关周子抚琴的记录

1.周敦颐《书堂》诗云:“元子溪曰瀼,诗传到于今。此俗良易化,不欺顾相钦。庐山我久爱,买田山之阴。田间有流水,清泚出山心。山心无尘土,白石磷磷沉。潺湲来数里,到此澄澄深。有龙不可测,岸竹寒森森。书堂构其上,微几看云岑。倚梧或欹枕,风月盈中襟。或吟或冥默,或酒或鸣琴。数十黄卷轴,贤圣谈无音。窗前即畴囿,圃外桑麻林。千蔬可卒岁,绢布足衣衾。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名溪朝暮侵。元子与周子,相邀风月寻。”

2.蒲宗孟《先生墓碣铭》:“生平襟怀飘酒,有高趣,常以仙翁隐者自许。尤乐佳山水,遇适意处,终日徜徉其间。酷爱庐卓,买田其旁,筑室以居,号曰‘濂溪书堂’。乘兴结客,与高僧道人跨松萝,蹑云岭,放肆于山巅水涯,弹琴吟诗。经月不返。及其以病还家,犹篮舆而往,登览忘倦。语其友曰:‘今日出处无累,正可与公等为逍遥社,但愧以病来耳!’铭曰:‘庐山之月兮暮而明,湓浦之风兮朝而清。翁飘飘兮何所,琴悄寂兮无声。杳乎欲诉而奚问,浩乎欲忘而难平!山巅水涯兮,生既不得以自足;死而葬乎其间兮,又安知其不为清风白月、往来乎深林幽谷皎皎而泠泠也。形骸兮归此,适所愿兮,攸安攸宁。’”

“书堂”的缘起,嘉祐六年,周敦颐在赴虔州途中时,经过庐山,因风景幽静、美丽,便有卜居之意。晚年时定居庐山莲花峰下,在山麓建筑“书堂”。“书堂”成为以琴会友,雅集重要场地。众多朋友,琴家题诗书堂。书堂也是周敦颐晚年的精神寄托,著书立言的家园,所以书堂的环境显得格外宁静,而美。远外有山峰、濂溪,有水声、芭蕉、松竹等,书斋、琴室与大自然融和一体了。我们从诗词中便可了解书堂环境的美和书堂大慨的格局。

宋版《元公周先生濂溪集》记载周敦颐此诗的题目为《书堂》,而后来学者,把此诗的题目加了瀼溪、濂溪等字,便有《濂溪书堂》、《瀼溪书堂》等。周敦颐的好朋友赵抃题的诗也是题“濂溪书堂”,诗云“题茂叔濂溪书堂”。明胥从化《濂溪志》、清吴大镕《道国元公濂溪周夫子志》卷六《遗书文献志三》记录为“题濂溪书堂”,而且诗的内容,省略了诗最前面四句,“芋”原作“千”。清周诰《濂溪志》道光己亥年爱莲堂藏版著录为“濂溪书堂”。周敦颐定居庐山莲花峰下因书堂前有溪,故以家乡濂溪之名命名。《宋史·周敦颐传》:“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才有众多朋友和后来学者以濂溪题诗词,如潘兴嗣《题濂溪》、《和茂叔忆濂溪》等。

周子《书堂》诗云:“元子溪曰瀼,诗传到于今。”元子指元结,元结曾经居住时,溪就叫瀼溪,这里当地人以瀼溪地名命名,名曰“瀼溪乡”,人称瀼溪人。唐元结《与瀼溪邻里》诗云:“修竹多夹路,扁舟皆到门。瀼溪中曲滨,其阳有闲园。”又《喻瀼溪乡旧游》诗云:“往年在瀼滨,瀼人皆忘情。今来游瀼乡,瀼人见我惊。我心与瀼人,岂有辱与荣。瀼人异其心,应为我冠缨。”

元结曾在周子的故乡道州任刺史,在永州期间创作了大量诗词等。元结也是琴家,爱好音乐。清曹寅等《全唐诗》收录了元结有关音乐方面的诗词,如《补乐歌十首》、《系乐府十二首》、《漫歌八曲》等。元结《欸乃曲》诗云:“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二《近代曲辞四》对《欸乃曲》诗前题云:“《欸乃曲》,元结之所作也。其序曲曰:‘大历初,结为道州刺史,以军事诣都。使还州,逢春水,舟行不进。作《欸乃曲》,令舟子唱之,以取适于道路云。’”又作《欸乃曲五首》:“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韶濩音。”元结还跟渔翁学唱地方小调等。元结《宿丹崖翁宅》云:“儿孙棹船抱酒瓮,醉里长歌挥钓车。吾将求退与翁游,学翁歌醉在鱼舟。官吏随人往未得,却望丹崖惭复羞。”也有流传至今的古琴曲《欸乃》。

周敦颐对庐山莲花峰下瀼溪及后来定居自己命名的濂溪,胜是喜爱,在上述诗中也表达了周子寄寓山林,对元结也有追随之意,可见元结对周子影响也很大。

周敦颐诗云:“或吟或冥默,或酒或鸣琴。”自己提到了饮酒、弹琴、吟诗等。“鸣琴”指抚琴、弹琴,“鸣”基础释义指: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增韵》凡出声皆曰“鸣”。这里指琴弦所发出的声音。《韩非子·说林下》:“文子曰:‘吾尝好音,此人遗我鸣琴;吾好佩,此人遗我玉环。’”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柳宗元《李西川荐琴石》:“远师驺忌鼓鸣琴,去和《南风》惬舜心。”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蒲宗孟《先生墓碣铭》记录了周敦颐与高僧道人跨松萝,蹑云岭,放肆于山巅水涯,弹琴吟诗。经月不返。最重要是直接说周敦颐弹古琴。志于山水,爱好雅乐,流连忘返。周子常以“仙翁”自称。有琴曲《仙翁操》,词曰:“得道仙翁,得道陈抟仙翁,仙翁仙翁,得道仙翁。”蒲宗孟和周敦颐是好朋友,蒲宗孟的妹妹嫁与周敦颐为妻,他对周敦颐的性情比较了解,也比较赞许,可信。

(二)周敦颐友人及学者诗词中描述周敦颐弹古琴的情景

1.吕陶《送周茂叔殿丞序并诗》云:“外任安济德,中养澄静源。青云路三峡,寄傲开琴樽。白日满平楚,放怀清梦魂。夷险既一致,卷舒惟义存。未易泛沧浪,时平斯道尊。”

2.赵抃《题茂叔濂溪书堂》云:“固无风波虞,但觉耳目快。琴樽日左右,一堂不为泰。经史日枕藉,一室不为隘。”

3.赵抃《同周敦颐国博游马祖山》云:“下指正声调玉轸,放怀雄辩起云涛。联镳归去尤清乐,数里松风耸骨毛。”

4.何平仲《赠周茂叔》云:“智深《大易》知幽赜,乐本《咸池》得正声。”

5.潘兴嗣《和茂叔忆濂溪》云:“试将一酌当美酒,似有泠然仙驭飞。素琴携来谩横膝,无弦之乐音至微。胡为剑佩光陆离,低心俯首随转机。伊尹不忘畎亩乐,宁非斯人之与归。”

6.黄庭坚《濂溪祠并序》云:“溪毛秀兮水清,可饭羹兮濯缨,不渔民利兮又何有于名。弦琴兮觞酒,写溪声兮延五老以为寿。”

吕陶《送周茂叔殿丞序并诗》云“青云路三峡,寄傲开琴樽”,赵抃《题茂叔濂溪书堂》诗云“琴樽日左右,一堂不为泰”,“琴”指古琴,“樽”本义指盛酒器。上面诗词多次谈到周子琴酒相伴,心情也是很好。其实自古文人雅士,弹琴、饮酒、吟诗等,已是一种琴趣,这也是养心正性之趣。大文豪欧阳修,号醉翁、六一居士,也是琴、酒不分家。三国魏阮籍所作著名琴曲《酒狂》,据《神奇秘谱》对《酒狂》题解:“臞仙曰:‘是曲者,阮籍所作也。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其趣也若是,岂真嗜酒耶,有道存焉。妙在於其中,故不为俗子道,达者得之。’”

历代很多诗词中都谈到了文人雅集琴酒相伴,这也成了一种很有趣的文化现象。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维传》:“日与文士丘为、裴迪、崔兴宗游览赋诗,琴樽自乐。”又卷五《贾岛传》:“寓居法乾无可精舍,姚合、王建、张籍、雍陶,皆琴樽之好。”陈后主《与詹事江总书》:“吾监抚之暇,事隙之辰,颇用谈笑娱情,琴樽间作。”李中《送致仕沈彬郎中游茅山》:“忽因风月思茅岭,便挈琴樽上叶舟。”白居易《对琴酒》:“油油春云心,一杯可致之。自古有琴酒,得此味者稀。”许浑《和宾客相国咏雪》:“卷幌书千帙,援琴酒百杯。”李群玉《言怀》:“白鹤高飞不逐群,嵇康琴酒鲍昭文。”

赵抃“同周敦颐国博游马祖山”,可能赵抃与周敦颐经常游马祖山,马祖山离庐山不远。诗词描写了周敦颐弹古琴的情景,可知周子的鼓琴技术是比较高的。诗云:“下指正声调玉轸,放怀雄辩起云涛。联镳归去尤清乐,数里松风耸骨毛。”虽然这是一首诗词描写,运用夸张的手法,但是赵抃为北宋著名古琴家,同时亲自看见周子抚琴,从诗的意思来看,还是可以确认周子的琴艺还是比较高。

“正声”指华夏正声,正声雅乐,古乐等。《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乐记·第十九》:“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宋张炎《词源》卷下:“古之乐章、乐府、乐歌、乐曲,皆出於雅正。”李华《杂诗六首》:“黄钟叩元音,律吕更循环。邪气悖正声,郑卫生其间。”

“玉轸”指玉制的琴轸、雁足等,也借指琴、瑟。唐李贺《追和柳恽》:“酒杯箬叶露,玉轸蜀桐虚。”王琦汇解:“轸者,琴柱所以系弦,丽者以玉为之。”

“放怀”指放宽心怀、情怀等。暗指周子鼓琴的心情。周子曰:“淡则欲心平,和则燥心释。”

周子鼓琴下指成音,鼓的是雅乐,金声玉振。可想琴曲淡和、古雅、金石之声。也跟周子的音乐琴学观一致。《通书·乐中第十八》:“故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大和焉。”周子当时鼓琴的心情是愉悦的,气息和,指法和,琴曲和,山林的环境也和,古琴的意境深远。琴曲旋律高低起伏,像天空的彩云,变化万千。回家归去时,还在谈论古琴雅集,依依不舍。琴声清乐,余音绕梁,回味无穷。尚因正声,以识真趣。故有何平仲《赠周茂叔》云:“乐本《咸池》得正声。”

潘兴嗣《和茂叔忆濂溪》诗云:“素琴携来谩横膝。”这句诗,是实写。“素琴”是琴的一种,琴的称谓也很多。在宋朝时,琴类很多,宫琴、百钠琴、小琴、雅琴、颂琴等。《宋史·乐志》载:“丝部有五,曰一弦琴,曰三弦琴,曰五弦琴,曰七弦琴,曰九弦琴。”可知周敦颐有珍藏一张“素琴”。

“素琴”,即为无装饰的琴。《礼记·注》:“素琴无漆饰也。”漆装饰与不上漆,是两种慨念。汉秦嘉《留郡赠妇诗》之三:“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唐刘禹锡《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历代学者对“素琴”都有不同解读,存在争议,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李益《闻亡友王七嘉禾寺得素琴》:“素琴苦无徽,安得宫商全。”白居易《清夜琴兴》:“明镜懒开长在匣,素琴欲弄半无弦。”杨宗稷《琴学问答》:“问:素琴为何式?答:相传不漆者为素琴。”

虽然周子寄情于山水,但是他始终志存高运,忧国忧民,内圣外王的儒家现世情怀思想。周敦颐“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

黄庭坚跟周敦颐是好朋友,黄庭坚也雅好古琴,著《山谷琴趣外篇》。《听崇德君鼓琴》:“月明江静寂寥中,大家敛袂抚孤桐。古人已矣古乐在,彷佛雅颂之遗风。”《招戴道士弹琴》:“欲听淳音消妄想,抱琴端为一来无。”《听履霜操》:“幽人拂琴而当予,曰夫子则锺期。”王祎撰《自建昌州还经行庐山下记》云:“宋元丰间,真净文禅师住归宗时,濂溪周先生自南康归老九江上,黄太史以书劝先生与之游甚力,以故先生数数至归宗,因结青松社。”黄庭坚到濂溪祠,想到周敦颐弹琴吟诗的画面,作《濂溪祠并序》云:“溪毛秀兮水清,可饭羹兮濯缨,不渔民利兮又何有于名。弦琴兮觞酒,写溪声兮延五老以为寿。”

宋代文人士代夫都爱好弹琴。如欧阳修、范仲淹、苏轼、黄庭坚等都是古琴家。经常以琴会友,雅集。周敦颐会弹古琴也是很自然的。从以上文献可知,周敦颐与古琴相伴,寄情于自然山水,以琴怡情养性,禅琴悟道,著书立言,继往圣,开来学。

二 周敦颐与琴家交往事迹考

周敦颐与众多文人琴家都有交往,如与范仲淹琴家、赵抃琴家、王安石琴家、胡武平等交往。朱长文《琴史》卷五共收录北宋琴家九人。如太宗、崔遵度、唐异、范仲淹、欧阳修、赵抃等,专门列了琴人传。

(一)周敦颐与琴家范仲淹的交往

范仲淹(985-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江苏吴县人。1015年考中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推行庆历新政,卒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也是著名古琴家,在《琴史》中有记载。朱长文《琴史》卷五:“君子之于琴也,发于中以形于声,听其声以复其性,如斯可矣。非必如工人务多趣巧,以悦他人也。故文正公所弹虽少,而得其趣盖深矣。”

范仲淹在读书求学的青年时代,就非常喜欢古琴。范仲淹《睢阳学舍书怀》:“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锺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又《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云:“诗书对周孔,琴瑟亲羲黄。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范仲淹最喜欢弹《履霜》琴曲,世人称之为“范履霜”。《老学庵笔记》卷九:“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止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

范仲淹曾拜师北宋著名琴家崔遵度、唐异学古琴。范仲淹《与唐处士书》云:“皇宋文明之运,宜建大雅。东宫故谕德崔公,其人也,得琴之道。志于斯,乐于斯,垂五十年,清静平和,性与琴会,著琴笺,而自然之义在矣。某尝游于门下。一日请曰:‘琴何为是?’公曰:‘清厉而静,和润而远。’某拜而退,思而释曰:清厉而弗静,其失也躁;和润而弗远,其失也佞;角躁弗佞,然后君子其中和之道欤?一日又请曰:‘今之能琴,谁克与先生和者?’曰:‘唐处士可矣。’某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将师其一二。’”

范仲淹老师崔遵度喜欢《周易》,《宋史·崔遵度传》:“是知作《易》者,考天地之象也,作琴者,考天地之声也。”又曰:“意有疑,则弹琴辨其数,筮《易》观其象,无不究也。”范仲淹《斋中偶记》诗中云:“忘忧曾扣《易》,思古即援琴。”

宋度正《周敦颐年谱》:“宋仁宗景祐四年丁丑,是岁居润读书鹤林寺。时范文正公,胡文忠公诸名士与之游。”周敦颐二十一岁时,周敦颐的母亲在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过世,葬于润州。周敦颐在润州三年守孝期间,结交、认识了范仲淹、胡武平等。虽然文献没有直接记载有关琴的事,但是笔者认为大家都雅好古琴,应该少不了以琴会友,都是常事。

(二)周敦颐与琴家赵抃的交往

赵抃(1008-1084),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赵抃为著名的古琴家。大家提到“琴鹤”,便马上想到赵抃琴家。朱长文《琴史》云:“赵抃,字阅道。以清节正论显于仁宗朝,迄熙宁初尝参预国政,今以太子少保致仕。公好琴,其将命于四方,虽家人不以从行,而琴龟鹤未尝去也。王事之隙,弹古曲以和平其心志,故终始完洁无疵,世师表云。”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六十五:“己未,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赵抃知谏院。入谢,帝谓抃曰:‘闻卿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事邪?’”

周敦颐与好朋友赵抃琴家交往事迹很多文献都有记载。《宋史·周敦颐传》:“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赵抃《次韵周茂叔国博见赠》云:“蜀川一见无多日,赣水重来复后时。古柏根深寒不变,老桐音淡世难知。观游邂逅须同乐。离合参差益再思。篱有黄花樽有酒,大家寻赏莫迟疑。”真是高山流水话知音,可见周敦颐和赵抃关系很好。嘉祐元年(1056),周敦颐任合州判官,嘉祐六年(1061),周敦颐为国子博士、任虔州通判,在虔州期间,两人经常互赠唱和诗。

周敦颐曾与赵抃同游万安香林寺,作《万安香城寺别虔守赵公》:“公暇频陪尘外游,朝天仍得送行舟。轩车更共入山脚,旌旆且从留渡头。精舍泉声清汩汩,高林云色澹悠悠。谈终道奥愁言去,明日瞻思上郡楼。”赵抃和诗一首:“顾我人趋朝阙去,烦君出饯赣江头。更逢萧寺千山好,不惜兰船一日留。清极到来无俗语,道通何处有离忧。分携岂用惊南北,水阔天高万木秋。”

赵抃藏有一张雷琴。赵抃《次韵僧重喜闻琴歌》云:“我昔所宝真雷琴,弦丝轸玉徽黄金。昼横膝上夕抱寝,平生与我为知音。”嘉祐七年(1062),赵抃与周敦颐等人一起游马祖山,弹琴吟诗。也许这次游马祖山就带了这把雷琴,同时诗词也描写了周敦颐弹古琴的情景,琴的技术是比较高的。赵抃《同周敦颐国博游马祖山》云:“晓出东江向近郊,舍车乘掉复登高。虎头城里人烟阔,马祖岩前气象豪。下指正声调玉轸,放怀雄辩起云涛。联镳归去尤清乐,数里松风耸骨毛。”

赵抃一直很关心好朋友周敦颐,多次向朝廷推荐周敦颐。《宋史·道学传》:“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在成都时,得知周敦颐到家乡任职,并写信作诗。《寄永州通判茂叔虞部》:“君去濂溪湖外行,停藩仍喜便乡程。九疑南内参空碧,二水秋临彻底清。诗笔不闲真吏隐,讼庭无事洽民情。霜鸿只到衡阳转,远绪凭谁数寄声。”好朋友潘兴嗣也做诗一首。《益帅赵阅道以诗寄周茂叔程公辟相率同和》:“道交衷契少人行,况是云霄自有程。日极一涯天共远,心期千里月同明。春归锦里豪华地,秋人浯溪冷淡情。山水高深无恨意,为公分付玉徽声。”

周敦颐在熙宁四年(1071)任知南康军。到熙宁五年(1072),因身体原因,居住在江西庐山脚下,筑濂溪书堂。赵抃在成都府得知周敦颐隐退,便再次给朝廷上奏折。潘兴嗣《先生墓志铭》云:“赵公抃人参大政,奏君为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称其职,迁虞部郎中提点本路刑狱。君尽心职事,务在矜恕,虽瘴疠僻远,无所惮劳,竟以此得疾。恳请郡符,知南康军,未几分司南京。赵公抃复奏起君,而君疾已笃,熙宁六年六月七日卒于九江郡之私第,享年五十七。”

周敦颐以“琴”、“莲花”为自己喜爱之物,鼓励自己亲政爱民,廉洁公正。“莲花”更是周敦颐的化生,代表。周敦颐《爱莲说》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名垂千古。又周敦颐《任所寄乡关故旧》云:“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黄庭坚《濂溪词并序》云:“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又吕陶《送周茂叔殿丞序》:“舂陵周茂叔,志清而材醇,行敏而学博,读《易》、《春秋》探其原,其文简洁有制,其政抚而不柔。与人交,平居若泛爱。及其判忠谀、拯忧患,虽贲育之力,莫亢其勇。滀之深,流必长;趋之端,适必远。广而充之,斯民有望焉。然而常自诵曰:‘俯仰不怍,用舍惟道。行将遁去山林,以全吾思。’”

赵抃以“琴”、“鹤”自励之,清风亮节。“琴”、“鹤”是赵抃的化身代表。《宋史·赵抃传》:“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进士及第,为武安军节度推官。……京师目为‘铁面御史’。……宰相韩琦尝称抃真世人标表,盖以为不可及云。……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死后被皇帝赐“清献”,世称“赵清献公”。

(三)周敦颐与琴家王安石的交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进士及第,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史》记载:“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王安石很多诗词谈到了古琴。如《招叶致远》:“最是一年春好处,明朝有意抱琴来。”《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疏铁檐间挂作琴,清风才到遽成音。伊人欲问无真意,向道从来不博金。”又《伯牙》:“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王安石不仅雅好古琴,还精通经学。王安石对石汝砺的《解易图》很是喜欢。宋石汝砺为著名琴家,斫琴家,著有《碧落子斫琴法》传世。对五经多有讲解,于《易》尤契精妙。清黄子高《粤诗搜逸》:“石汝砺,字介夫,号碧落子,英德人,五经多有讲说,于《易》尤契精妙。晚年进所著《解易图》于朝,为王荆公所抑。苏东坡谪惠州,相遇圣寿寺谈《易》,大异之。”

周敦颐和王安石会晤,文献记载有两次,一是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周敦颐在润州守孝期间,当时周敦颐21岁,王安石17岁。二是嘉祐五年(1060),周敦颐奉调入京。两人长谈几天,当时周敦颐44岁,王安石40岁。宋度正《周敦颐年谱》:“宋仁宗景祐四年丁丑,是岁居润读书鹤林寺。时范文正公,胡文忠公诸名士与之游,独王荆公少年不可一世,怀刺谒先生,足三及门而不得见。荆公恚曰:‘吾独不可求之六经乎?’”又曰:“先生东归,时王荆公安石年四十,提点江东刑狱,与先生遇,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王安石对经学研究很深,两人互相交流。周敦颐作了《通书》。

周敦颐雅好古琴,与范仲淹、王安石、赵抃、黄庭坚等琴人交流。文以载道,琴以载道,应该会受到他们思想影响。周敦颐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说》、《通书》等。潘兴嗣《先生墓志铭》:“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诗十卷,今藏于家。”特别是周敦颐古琴琴学思想中的“淡、和”等琴学观念,对以后的琴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责任编校:张京华)

J632

A

1673-2219(2017)08-0027-04

2017-07-12

欧阳平彪(1983-),男,湖南宁远人,宁远县实验中学音乐教师,中教二级,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兼任古琴教师,中国琴会会员,九疑派古琴传人。

猜你喜欢

周敦颐范仲淹古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周敦颐赏莲图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寻访千年古琴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范仲淹苦读轶事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