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探索
2017-02-27王振亚黄忠戚建军黎海祥
王振亚 黄忠 戚建军 黎海祥
【摘 要】本文分析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认识误区,以广西中医学校为例,运用田野调查、案例分析、数理分析等方法,探讨职业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策略,提出了“以学促练”及“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等教学模式,并主张建立学生助教制度,建立协作高效的体育校本课程教师团队。
【关键词】职业院校 体育校本课程 认识误区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158-02
体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运动过程中的参与、体验,有助于强健学生的体魄,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但是,目前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开展中存在不少认识误区,影响了体育教学独特教育功能及价值的发挥。本文以广西中医学校为个案研究,从教学模式、体育社团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入手探索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策略。
一、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认识误区
(一)体育课程间的衔接并不是简单运动项目的叠加。目前,我国学校體育教学多以模块化形式组织授课,然而优秀的运动项目本身并无好坏优劣之分,那么什么运动项目应该放在基础阶段学习,什么项目又应该放在高等级阶段学习?笔者认为,职业院校体育课程间的衔接不应是运动项目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于教师在各阶段授课过程中的教学理念定位及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执行。以广西中医学校“2+3”护理专业为例,入学初期注重中职阶段体育课程基础作用,一方面通过校本课程强化锻炼,外练筋骨,改善入学初期部分学生亚健康身体状态,夯实身体素质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训练过程中的体验教育,帮助部分同学抵制校园网瘾,改善懒散、抑郁、狭隘、悲观等不良生活习惯及生活状态,做好与高职阶段的衔接铺垫,为下一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而高职阶段作为中职教育的延伸,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选择拉丁舞、健美操、跆拳道、青年防身术、气排球等运动项目,发展学生体育兴趣,引导其养成锻炼的习惯;另一方面主要通过训练过程中的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竞争意识等素养。
(二)体育课程并不局限于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相结合。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开设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的运动项目,开展校本体育课程,无疑对发展学生职业体能、预防常见职业性疾病等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然而,中职生正处于身体机能巅峰期,各项生理指标都近乎人生最佳状态,但缺乏对于疾病和健康的正确认识,以致机械的肢体锻炼并不能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更不能引起学生重视。刘志等指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与学习氛围相辅相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锻炼的热情,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弘扬与学生专业、行业相关的校园文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及为人处世理念,对学生的未来职业素养有着潜移默化的迁移作用,势必比以针对特定职业开发的具体运动项目或具体体育知识对学生未来职业产生更大影响,从而从根本上实现体育课程与专业实际及行业发展结合的深入融合。
(三)学校体育活动并不是无实质内涵的肢体运动。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绝非局限于强身健体。体育教学过程注重养成教育,它是以运动项目为载体,通过德育的价值渗透引导,帮助学生在课程体验过程中逐步自主提高、建构的综合素养教育,在培养情感、磨炼意志、塑造人格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产业技术结构升级换代越来越快,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一方面需夯实学生身体基础,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体育价值观,养成良好运动锻炼习惯;另一方面需要挖掘体育课程的人文教化功能,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竞争意识、团队意识等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未来职业所需的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规矩、职业习惯等素养。因此,学校体育活动并不是无实质内涵的肢体运动。
二、职业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措施
经多年实践探索,广西中医学校体育教师团队逐步厘清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开展中的认识误区,从体育教育本质入手,一方面积极构建特色校本体育课程,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环境,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活动的意义、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发展学生职业体能;另一方面,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等措施干预,挖掘体育教育的德育教化功能,在活动参与、体验中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
(一)实施“以学促练”模式,促进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广西中医学校以体育校本课程作为“阳光体育”的基础载体,一年基础课,根据学校具体校情、学情,开设有太极拳、健身气功·八段锦、三十二式简化太极剑、青年长拳第三路等教学内容,以武术类项目为主线,改善学生的力量、柔韧、耐力等基础身体素质。基于中职学生学习依赖性大、练习惰性大的具体学情,体育教师将所带班级以宿舍为单位分为若干小组,课中进行小组展演比赛,并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将一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成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建立学、练良性循环。
广西中医学校现行“以学促练”模式,注重多元评价方式,突出过程管理,将学生课外运动锻炼情况(参与率、参与表现、参与成效等)纳入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当中;另外,在学习、训练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伙伴计划”,带动学生课外练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地落实了“每天锻炼一小时”计划。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及练习热情,实现行为和思想的统一,有效解决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
(二)实施“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模式,扩大体育校本课程影响力。广西中医学校每年五月都将举全校之力开展一次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运动会淡化西方竞技体育运动,选择传统养生保健功法项目,以校本课程健身气功·八段锦、太极拳、长拳、太极剑为竞赛内容,面向全体在校学生,以班级团体演练形式开展。太极拳 50 人,要求新生班级必须参加,其他年级选择性参加;八段锦 8 人,新生班级必须参加,其他年级选择性参加;三路长拳、太极剑各 30 人,各班级可选择性参加。运动会筹备期间,各班级练习热情十分高涨,运动场常会出现一地难求的现象,活动前后持续数十天,形成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月,成为一道靓丽的校园风景线。
另外,开幕式展演由校领导牵头,工会征集全体青年教师及健身气功爱好者参与,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各班级参赛的总人数多达全班人数的 60%,举行气势磅礴的千人健身气功演练,每年拟以健身气功·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五禽戏等循环进行,一改传统竞技体育个人英雄主义及运动会上只有班级内少数体育精英参与的状况。经过多年的积淀,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已成为学校经典品牌活动之一,成为展现学校师生风采、传播中医理念、体现学校大力发展职业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模式,一方面,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全民健身行列,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及练习动机,强化其体育锻炼稳定性和持久性,促进其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达到强身健体目的;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竞争意识、集体意识及团结协助精神等素质培养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传统保健体育以中国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与中医文化一脉相承,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三)将体育校本课程融入体育社团活动中,制定学生助教制度。受课堂时间等诸多因素影响,仅仅依靠体育课堂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并不现实。广西中医学校将体育校本课程融入社团活动内容中,将活动内容纳入课程管理体系中,以求突破体育课程课时安排上不利于完成“每天锻炼 1 小时”的局限。经多年筹备,社团成立初期第一批学员控制在 30 人,作为社团发展攻坚力量,阶段性学习结束后,经教师团队考核通过后发放协助助教聘书及袖章;助理学生教练员以发展健身气功有效锻炼人数为依据,借鉴武术段位制,由“青鹰”“银虎”“金鹰”依次晋级。老会员会帮助新成员解决学习锻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锻炼了其领导及组织协调能力,新成员则学会尊重他人,并效仿老会员的优秀行为。“以老带新,以点带面”的学生助教制度,不但提升了老队员对社团的黏性,有效壮大了社团组织,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强化了社团内涵建设,促进社团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协作高效的体育校本课程教师团队。一线体育教师是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践行者。一方面,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组织协调能力,而年轻教师则相对具有较强的干劲和韧性,教學团队建设的成败对个人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绝非体育部门一己之力可以完成,以广西中医学校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为例,校领导的鼎力支持、学工部门的积极动员及班主任的全力配合、总务部门的后勤保障等,都是运动会顺利举行的必要条件。体育人应有广阔的胸襟,以大局为重,目光长远,借助平台,凭借团队,成就个人事业发展。
总之,职业院校体育教师一方面应通过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扩展体育活动的外延组织形式,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黏性,夯实身体基础、培养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另一方面,结合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体育课各阶段教学目标,丰富体育教学的内涵建设,通过运动体验过程帮助学生健全人格、磨炼意志、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志,董高峰.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实践研究——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2015(1)
[2]蔡志强.体育新课程改革中的难题及其突破策略[J].体育学刊,2013(9)
[3]汪波,周学荣,李慧萌.“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困惑与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5)
[4]陈海鸥.终身体育背景下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目标动机特征研究——以广东省部分高校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7)
[5]张乐天,王书芬.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5)
[6]张晓林,陈新键,毛振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2)
[7]谢冬兴.社会转型期高校体育面临的困境与尴尬[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8)
【基金项目】广西中医学校2014年教改课题“五年一贯制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现状与改革探索——以广西中医大学护理学院为例”(2014XJG0014)
【作者简介】王振亚(1984— ),男,山东济宁人,广西中医学校,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