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的综合防治措施
2017-02-27
(孟津县平乐畜牧兽医站,洛阳孟津471100)
猪丹毒的综合防治措施
王秀玲
(孟津县平乐畜牧兽医站,洛阳孟津471100)
1 病原
该病的病原体为丹毒杆菌属的红斑丹毒丝菌,俗称丹毒杆菌。猪丹毒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盐腌或熏制的肉内能存活3~4个月;在掩埋的尸体内能活7个多月;在土壤内能存活35 d;暴露于日光下可存活10 d。但对消毒药的抵抗力较低,2%福尔马林、3%来苏尔、1%氢氧化钠、1%漂白粉都能很快将其杀死。
2 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以气候暖和的季节多发,多在架子猪中发生,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病猪、带菌猪和鼠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粪便、尿液、分泌物排出细菌。经消化道、皮肤黏膜伤口或蚊虫叮咬传染给易感猪。环境不良、应激因素和霉菌毒素均可诱导猪丹毒的发生。因此该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有:圈舍肮脏潮湿;饲料湿喂,尤其是如果使用了奶类副产品,会促进病原的繁殖;饮水系统遭病原污染;摄入粪便;猪只转移、混群造成应激;温度突变、夏季高温;突然更换日粮;连续生产,不空舍消毒;免疫缺陷病感染,尤其是繁殖呼吸综合征和流感。
3 临床症状
感染猪丹毒后,潜伏期的长短与猪的抵抗力大小、感染途径、病原菌的数量及其毒力强弱等有密切关系。人工感染潜伏期1~7 d,一般为3~5 d。临床上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
3.1 急性型
以突然暴发、急性经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个别猪只不表现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病猪主要表现有:高烧不退,精神不振、不食或呕吐、结膜充血、粪便干硬且附有黏液,有的后期腹泻。发病1~2 d后,皮肤上出现红斑,其大小和形状不一,以耳、颈、背、腿外侧较多见;
3.2 亚急性型
其主要特征是皮肤疹块。病初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不愿走动,体温41℃以上,在胸、腹、背、肩及四肢外侧出现界限分明的大小不等的红色疹块,压之褪色,逐渐转成紫红色以后结痂似龟壳样,俗称“鬼打印”或“打火印”。
3.3 慢性型
以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病猪食欲无明显变化、体温正常、全身衰弱、生长发育不良。其特征是背部、肩部、耳、蹄部和尾部形成局灶性坏死病变,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肿胀、隆起、坏死、结痂或形成黑色干硬的皮革样病灶。
4 病理变化
败血型猪丹毒主要以急性败血症的全身变化和体表皮肤出现红斑为特征。鼻、唇、耳及腿内侧等处皮肤和可视黏膜呈不同程度的紫红色。全身淋巴结发红肿大,切面多汁,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肝充血。心内外膜小点状出血。肺充血、水肿。脾樱红色,充血、肿大,有“白髓周围红晕”现象。消化道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胃底及幽门部尤其严重,黏膜发生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及空肠前部发生出血性炎症。肾常发生急性出血性肾小球肾炎的变化,体积增大,呈弥漫性暗红色,纵切面皮质部有小红点。这是肾小囊积聚多量出血性渗出物造成的。
疹块型猪丹毒以皮肤疹块为特征变化。疹块与生前无明显差异。
慢性型关节炎是一种多发性增生性关节炎,关节肿胀,有多量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液,黏稠或带红色,后期滑膜绒毛增生肥厚。
慢性心内膜炎常为溃疡性或花椰菜样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一个或数个瓣膜,多见于二尖瓣膜,由肉芽组织和纤维素性凝块组成的。
5 诊断方法
可根据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剖检变化等做出初步诊断,但为了获得确实可靠的诊断结果可进行细菌检查和血清学反应等。
5.1 细菌学检查
是可靠的诊断方法。以新鲜病料(心血、脾、肾、肝、淋巴结、病变的心内膜和关节炎病变部)抹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单个或成堆的细长小杆菌,白细胞内也可见到成丛排列的细菌,在慢性心瓣膜制片中,可见单个或成堆的长丝状菌体,便可做出初步诊断。
5.2 动物试验
将新鲜病料做成1∶5~1∶10乳剂,或24 h肉汤培养物,分别以0.2 ml皮下注射于小鼠,或l ml肌肉注射于鸽,待被接种动物在2~5 d死亡后,由心血和脏器再做病料染色镜检或细菌分离时,可检出。如病料1 ml接种豚鼠皮下,则豚鼠无反应。据以上动物试验,即可确诊。
6 治疗措施
当猪群中发生该病时,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病猪污染的猪圈、用具等应彻底消毒,粪便、垫草应进行烧毁或堆积发酵处理。病猪尸体和解剖的内脏器官应深理或烧毁。
青霉素为该病特效药,用量为每千克体质量2万IU,肌肉注射,每天3次,直到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后24 h。不宜过早停药以防复发或转为慢性。另外盐酸四环素、红霉素、金霉素也是有效药剂,但卡那霉素和磺胺类制剂无效,在临床上用药时应注意选择。
7 预防措施
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做好防疫卫生工作,提高猪群的自然抵抗力。注意杀死或驱除蚊、蝇和鼠和鼠类,经常保持猪栏、运动场及管理器具的清洁,定期用消毒液消毒。
加强交通检疫、屠宰检疫及农贸市场的检查:如发现病猪或带菌产品,应立即进行隔离消毒,处理产品,杜绝病原传播。
按免疫程序注射猪丹毒菌苗是重要的预防措施。预防注射的注意事项:①一般来说仔猪在1~2月龄时必须进行第1次预防注射,3月龄后再注射1次。②种猪应每隔6个月预防注射1次,但配种后2 w以内的母猪,妊娠末期的母猪及哺乳期的母猪暂不注射。③由于本菌苗为活菌制剂,因此,在接种前3 d和接种后7 d内,应避免在饲料内添加抗生素或直接给猪只注射抗生素。
S858.28
:B
:1004-5090(2017)07-0048-01
2017-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