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t-PA联合丁苯肽或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2017-02-27甄明清王晓伟栾海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瑞克丁苯神经功能

李 梅 甄明清 张 鹏 王晓伟 栾海辉

山东烟台业达医院神经内一科 烟台 264006

rt-PA联合丁苯肽或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李 梅 甄明清 张 鹏 王晓伟 栾海辉

山东烟台业达医院神经内一科 烟台 264006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丁苯肽或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丁苯肽与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75例符合溶栓条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予rt-PA治疗)和丁苯肽组(予rt-PA联合丁苯肽治疗)及尤瑞克林组(予rt-PA联合尤瑞克林治疗)各25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 d、14 d、1个月采用NIHSS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14 d、1个月丁苯肽组及尤瑞克林组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丁苯肽组及尤瑞克林组NIHSS评分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联合丁苯肽或尤瑞克林较单用rt-PA能更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丁苯肽与尤瑞克林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方面疗效相当。

急性脑梗死;rt-PA;丁苯酞;尤瑞克林

脑梗死是神经科的常见疾病,致残率、病死率很高,严重危害了患者的健康、降低了生活质量。为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采用rt-PA联合丁苯肽或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03—2016-02于我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并应用rt-PA溶栓患者75例,对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63.25±9.16)岁。丁苯肽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67.92±8.26)岁。尤瑞克林组男11例,女14例,年龄(65.48±8.42)岁。3组间年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年龄18~80岁;发病时间<4.5 h;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22分;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改变。

1.3 排除标准 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1周内有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既往有颅内出血;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近期有颅内或椎管手术;血压升高(收缩压≥18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活动性内出血;急性出血倾向,包括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其他情况;48 h内接受肝素治疗,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高于正常上限;已口服抗凝剂,国际化标准比值(INR)>1.7或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15 s;目前正使用凝血酶抑制剂或Xa因子抑制剂,各种敏感的实验室检查异常(如INR、APTT、血小板计数);血糖浓度<2.7 mmol/L;CT提示多脑叶梗死(低密度范围>1/3大脑半球);妊娠;癫痫发作后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最近2周内大型外科手术或严重外伤;近3周内胃肠道或泌尿系统出血;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

1.4 方法 3组均给予rt-PA(德国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基础治疗(阿托伐他汀钙,溶栓24 h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维持血压、血糖稳定),rt-PA 0.9 mg/kg(最大剂量90 mg),先将10%剂量用1 min内静推,剩余剂量在1 h内泵入。阿托伐他汀钙20 mg每晚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 每晚口服。丁苯酞组给予丁苯酞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生产)25 mg静滴,2次/d,连续治疗14 d。尤瑞克林组给予尤瑞克林(广东天普生化医药有限公司生产)0.15 PNA静滴,1次/d,连续治疗14 d。

1.5 疗效评估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第14天、1个月进行NIHSS评分。

1.6 安全性评价 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查患者血常规、凝血常规、肝功、肾功、血糖,记录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2 结果

3组治疗后7 d、14 d及1个月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14 d、1个月丁苯肽组与尤瑞克林组NIHSS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肽组及尤瑞克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注:丁苯酞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aP<0.05;尤瑞克林组与对照组比较,b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cP<0.01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目标是尽快让闭塞血管再通、恢复缺血区脑血流量,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缺血时间越长,脑梗死范围越大,预后越差。因此,脑梗死急性期如何在缺血半暗带时间窗内进行血管再通是研究的热点。rt-PA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促进闭塞血管再通的首选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1],但仅能使30%~92%的闭塞血管再通[2]。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促进急性期闭塞血管再通的另一种重要方法,但由于受到介入技术及介入设备的限制,只有少数医院能实施这种治疗方法。因此,如何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建立、并增加脑缺血区血流量亦成为治疗重点。

尤瑞克林是一种组织激肽释放酶,可裂解激肽原为激肽,在脑缺血急性期[3],激肽可参与侧支小血管的迅速开放,改善缺血区脑血流灌注。研究表明[4],尤瑞克林同时可通过调节血栓素B2因子的表达,起到血管扩张的作用,提高缺血区脑血流量,减轻脑组织缺血、缺氧。陆婉杏等[5]亦发现,尤瑞克林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

丁苯酞可通过显著提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增加缺血区血流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6-7]。研究发现[8],丁苯肽具有重构缺血区微循环功能。丁苯酞还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保护线粒体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多个环节,对急性脑梗死产生显著的治疗作用。

本研究发现,治疗14 d及治疗1个月时,丁苯肽组及尤瑞克林组分别与对照组对比发现NIHSS评分明显降低,且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单用rt-PA组,表明丁苯肽注射液及尤瑞克林尽管作用机制不同,但均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丁苯肽组及尤瑞克林组对比发现,治疗后7 d、14 d、1个月NHI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丁苯肽与尤瑞克林对溶栓后脑梗死的疗效相当。在使用丁苯肽、尤瑞克林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说明rt-PA联合丁苯肽或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安全性。临床试验表明,尤瑞克林禁止与ACEI类药物联用[9],因此,尤瑞克林组在治疗期间未合用ACEI类降压药物,尚未发现尤瑞克林明显引起血压下降。

丁苯肽及尤瑞克林均有增加脑梗死缺血区血流量的作用,在脑梗死急性期二者与rt-PA联用安全有效,可有效减轻溶栓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但二者对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效果相当,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个体化应用。

[1]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rt-pA Stroke Study Group.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tue ischemic stroke[J].N Engl J Med,1995, 333(24):1 581-1 587.

[2] 郑天衡,王少石.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通治疗[J].内科急危重杂志,2012,18(1):7-10.

[3] Chao J,Chao L.Experimental therapy with tissue kallikrein against cerebral ischemia[J].Front Biosci,2006,11(5):1 323-1 327.

[4] 朱伊璞.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及可能的机制探讨[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4:1-27.

[5] 陆婉杏,罗章伟,蒙兰青.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日常功能的改善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50-51.

[6] 徐皓亮,冯亦璞.手性丁基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炎症的抑制作用[J].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2000, 12(5):51-56.

[7] 潘娟.丁苯酞预处理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Smac、S100B蛋白表达的影响[D].郑州:郑州大学,2013.

[8] 李其富,孔双艳,德吉曲宗,等.丁苯肽对大鼠局灶缺血脑组织VEGF及bFGF表达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2008,39(1):84.

[9] 谭盛,陈健,刘卉,等.尤瑞克林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6):622-625.

(收稿2016-08-10)

R743.33

B

1673-5110(2017)03-0091-03

猜你喜欢

瑞克丁苯神经功能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
敌人派(上)
敌人派(下)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