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

2017-02-27张智敏高建元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患侧偏瘫神经功能

张智敏 高建元 姜 雪

河南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 漯河 462000

·护理体验·

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

张智敏 高建元 姜 雪

河南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 漯河 462000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01—2016-03在我院治疗的78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78例患者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干预,护理前后对比分析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及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护理前2组NFD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干预组NF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康复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康复护理干预;脑梗死;神经功能;生活能力状态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致残率极高,易发生抑郁、失语及瘫痪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认为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以达到减少或减轻偏瘫后遗症的目的[1]。笔者对2015-01—2016-03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5-01—2016-03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8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78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9例,干预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48~79(57.5±4.6)岁;左侧偏瘫19例,右侧偏瘫2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49~78(57.4±4.5)岁;左侧偏瘫18例,右侧偏瘫21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入院后均接受内科保守治疗,包括溶栓、降纤、营养脑神经等对症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遵医嘱进行常规治疗、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①告知患者和家属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和功能锻炼的内容、方法以及开始时间,帮助分析和消除不利于疾病康复的因素,制定康复计划,请患者和家属积极主动配合,严格实施康复计划,并与康复治疗师保持联系,以便根据康复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训练方案。②重视患侧肢体的刺激:通常患侧的体表感觉、视觉和听觉减退[2],加强患侧刺激可以对抗其感觉减退,避免忽略患侧身体和空间,尽可能使患侧接受更多的刺激,如进食、协助洗漱等都应在患侧进行,床头柜、电视机尽量放在患侧,与病人交谈时也应握住患侧的手,引导偏瘫病人头偏向患侧。③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正确的卧位姿势可以减轻患肢的痉挛、水肿,增加舒适感,病人卧床时床应放平,尽量避免半卧位和不舒适体位,不在足部放置坚硬的物体避免足跖曲畸形,为病人换轻薄的被子和宽松的衣服。④体位变换(翻身):偏瘫病人应每2~3 h翻身1次,翻身主要是躯干的旋转,是减少患侧受压最具治疗意义的活动。A.患侧卧位:所有体位中最重要的体位。肩关节向前伸展并外旋,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手掌向上放在最高处,患腿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B.仰卧位:仰卧位为过渡性体位,受颈牵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增强,应尽可能少用。C.健侧卧位:患肩前屈,手平放于枕头上,伸肘,下肢患侧膝、髋屈曲,髋稍内旋。⑤患者要尽早进行关节的被动运动及主动运动,瘫痪期要先进行被动运动,2~3次/d,5~10遍/次,被动运动的运动量要由小到大,要先上肢后下肢,先大关节后小关节。痉挛期也应以被动运动为主,重点是肢体各个关节的运动,包括前臂外旋,肩部外展及外旋,腕及手部的各个关节的伸展等。此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主动运动,包括滑轮操及棍棒操。⑥床上运动的训练:A.Bobath握手训练:患者十指交叉,患侧拇指位于最上面,双手叉握充分向前伸,上举至头上。鼓励病人在双手与躯体成90°和180°位置稍作停留,以放松上肢和肩胛的痉挛,避免手的僵硬收缩,刺激躯干活动与感知觉。B.选择性伸髋运动:指导患者抬高臀部,使骨盆呈水平位,治疗师一手下压患侧膝关节,另一手轻拍患侧臀部,刺激其活动,帮助伸展患侧髋部。该运动主要训练患腿负重,为以后下地行走做准备。

1.2.2 恢复期运动训练:①坐位训练:对于脑梗死患者,如无意识障碍,可在发病后3 d起开始进行坐位训练,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要在患者意识转清后7~10 d开始进行坐位的训练。做位训练时要先从半卧位开始,2次/d,5 min/次。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渐提高坐位的角度及坐的时间。②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患者能够自如进行坐位后,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日常生活动作,如穿脱衣服、进食、洗漱等。有意让患者做力所能及的活动。③实用步行训练:训练前护士要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指导患者家属在训练时对患者进行保护,防止摔伤。并告知患者家属如出现头晕、心率加快等症状时,要立即停止训练,通知医生,确定无碍后,再进行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患腿的前后摆动、屈膝、原地踏步等简单动作练习,并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行进一步的强化训练,如扶持步行、上下楼梯等。

1.3 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及生活能力状态评分(Barthel指数),并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护理前2组NFD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干预组NF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护理前后NFDS评分及Barthel指数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康复护理干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及生活能力状态评分(Barthel指数)均得到明显改善,与国内学者吴坤艳等[2]研究相符。分析原因可能为,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脑内的血管会堵塞,从而导致支配肢体运动的神经受到压迫,导致患者出现相应的肢体障碍。但国内众多研究显示,人体代偿能力非常大,只要通过适当的康复锻炼,脑梗死患者存在恢复的潜能[3-4]。但对于脑梗死偏瘫患者来说,一般的康复指导并不能完全满足脑梗死患者的康复需要,需要一个完整、连续的康复过程,而本研究中的康复护理干预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5]。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对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为患者下一步的康复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加强患者被动与主动锻炼,从而提高各个关节的灵活能力,加速了各个关节的恢复。除此之外,我们还对患者进行坐位锻炼、日常生活锻炼及行走锻炼,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得到改善。尽管如此,研究显示,脑梗死的复发率高达25%~40%[6],因此,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很多患者由于病情较重,短期内肢体功能很难恢复,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脑梗死的康复锻炼贯穿以后的生活[7-8],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从而使康复锻炼达到最佳的效果,最大程度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可临床推广应用。

[1] 陈惠英.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1):134-135.

[2] 吴坤艳,赵岩,张艳玲.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状态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05, 7(5):61-63.

[3] 周晓娟,候亚红,赵岳.连续康复护理甘油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8(19):363-364.

[4] 田万萍.娱乐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4):134-135.

[5] 崔居红.细节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和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8(8):211-212.

[6] 曹莹.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9(8):45-46.

[7] 张宁.高压氧与康复训练联合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5(3):133-134.

[8] 陕海丽,王妮娜,支楠.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3):143-144.

(收稿2016-09-16)

R473.74

B

1673-5110(2017)03-0141-02

猜你喜欢

患侧偏瘫神经功能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更 正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