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多元化发展的特教之路

2017-02-26伍仲辉

中小学校长 2017年7期
关键词:随班聋生上门

◎ 伍仲辉

向多元化发展的特教之路

◎ 伍仲辉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作为特殊机构的特殊教育学校,也要主动适应变革,充分认清面临的困境与压力,积极探询改革策略,适应社会变化新要求,找到一条服务社会并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生存之路、发展之路。

我校由于聋生人数的逐年减少,学校的教育适应时代的变化, 在特殊教育学校转型为特殊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之后,对于特殊教育事业的研究功能逐步加强。学校在积极地进行聋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如何提高聋人的综合素质的研究,聋人语言康复教育研究,聋人听力重建问题研究。在智障儿童教育方面,学校重在从事重度智障儿童的教育教学研究,孤独症康复研究和校本教材改革研究等等。为了能够向所有的普校提供更加权威的“随班就读”方法的培训与指导,这种研究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为了能更好地服务本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向本地区的“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转型的同时,也促使我市特殊教育从以前的单一听障教育向职业教育、培智教育、送教上门和随班就读等方向发展。

我们学校的职业教育着重于聋生教育,聋生由于听觉障碍和言语障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从事生产劳动的范围。所以,在选择技术项目上除了考虑市场需要外,还考虑选择比较安全、不用听力、不损害视力、不须言语传递的项目。如:烹饪、面点、计算机描稿、丝网花、美术工艺品等内容,这些项目不但照顾了聋生的生理特点,而且还照顾了他们的知识特点,发挥了他们模仿力、动手灵便的特长,在职业教育的培养中,还注意将专业定向培养与学生个性特点相结合,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特长,学好、学精。我们做到专业设置要多样化。专业设置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奠基工作,好的专业项目和课程设置是搞好学校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课程时符合聋生的实际特点,满足聋生的生活、生存、发展需要,照顾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可根据社会需求选择开设多种专业科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专业科目。也可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的改变增设和更换,使科目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培养“双师型”教师: 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学习中等职业专业学校的师训策略,创造机会提供教师实习与进修的机会,针对不同老师的不同特点,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学习,使教师提高认识,成为“双师型”人才,针对那些实践知识丰富,缺少理论支撑的老技师,适当加强他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他们的教学更加的科学化、系统化;对那些刚从师范院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积极鼓励他们去学习社会上当前热门的、适合聋生就业的职业技术,然后再从事这项职业的教学工作,以不断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经常听到有“智障儿童根本不需要接受教育”的声音。我便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特教人在工作中所要做的努力。接受教育是他们最基本的权利。就如毕淑敏所说:“玫瑰的艳丽和小草的柔弱,都有浓重的不可抵挡的天意蕴藏其中。玫瑰绝不会变成绿色,小草也永无芬芳。”智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总不断因为身心上的特质,而饱受特别待遇、挫折重重。我校从2012年开始发展培智教育,从只有一个班级发展到现在五个年级6个班以及一个职高班。我们的培智教育吸取其他学校先进的经验,以生活适应为教学内容,以个别化教育为主线,以单元主题教学为主导的教学形式,还采取多渠道康复为辅助的教学手段,以达到让智障学生社会化的最终目的。他们在玩中学习社会规范,学会生活常识,也许十年、二十年以后,他们智商仍然很低很低,但是如果他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能够遵守社会规范、能够生活自理,哪怕不能独立生活,他们一样可以过上有尊严、有乐趣的生活。

《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因此,“送教上门”成为特殊教育安置的一种形式,我校成为全国73所之一的实验区,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一是我校遵循家庭自愿、送教上门、免费教育的原则,经过前期的调查摸底、入户家访,核实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确定“送教上门”服务对象。送教对象由于从没有接受过教育,各方面发展相当迟缓,通过一般的交流、观察甚至评估,才能全面地了解其情况。我校先把送教上门的打算告诉家长,及时与家长取得互动,赢得他们的支持,把温暖的阳光送进了她们的心坎里,让他们体验到人性的温暖、社会的关注。送教老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所了解的情况一般包括家庭成员、儿童的病因、发病的情况、治疗情况、作息安排、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儿童经常或喜欢做的事情、儿童的需要、儿童的脾气、性格等。制定送教方案,采取适合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发展的教学方法服务每个“送教上门”的对象。但在教育方案制定之前,先征求家长的意见,取得他们的支持和认可,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训练,可行性也就更强。具体送教时间由学校、送教老师与该对象的家长协商而定。所定的送教时间相对稳定,基本上是家长也在场,这样对孩子来说也有一个适应过程。同时,家长可以在旁边进行配合、学习,以便自己在家中也能用相同的方法对孩子训练,增加孩子训练的频率。一些重度残疾的孩子,由于脑瘫四肢行走不便,如长期缺乏锻炼和治疗,会导致一些部位萎缩。因此,专业特教老师会交代孩子父母平时要加强锻炼,做按摩等理疗。平时上完课,有空也带他去“散散步”,多晒太阳,锻炼锻炼身体。“送教上门”不是简单地送温暖,而是以专业教师团队为保障,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作后盾,才能更好服务,关爱这群特殊孩子。二是学校从课程设置和档案管理入手,注重教学管理,建立“送教上门”工作档案,将“送教上门”服务对象列入学校学籍统一管理,使送教工作更加完善和规范。这特殊的工作档案资料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发展评价资料,教学过程资料,个别化教育方案等。同时每学期初、每学年末各召开 1 次业务指导及送教教师工作会,研究计划、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在送教工作开展的一年中,学校要求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研讨,年终有检查总结。关注送教的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同时探讨如何指导家长做适合孩子的康复训练,及时帮助送教教师添置教学设备及教学用书,教学用具。学校还经常入户走访或电话联系学生家长,了解教学情况,并根据家长反馈的意见,与送教教师一起商量对策,保证送教工作有序开展。

“送教上门”工作是一项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系统教育工程,尽力培养重残儿童的社区生活能力、沟通能力,努力使其融入主流社会,在目前情况下是实践全纳教育理念的一种重要手段。

除了在特殊学校接受教育和送教上门的孩子外,还有一部分智力轻度障碍的特殊生,他们在普校随班就读,他们的教育质量如何保证?怎样有效地避免“随班就坐”或“随班混读”?我校在政府行政教育部门的融合教育理念引领下,积极构建“五个一支持保障体系:以一个中心、一套制度、一个平台、一人一案、一支队伍的“五个一”建设有效地推进本市随班就读工作的发展。建立由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特教指导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组成的随班就读指导中心。为提高参与随班就读的领导和教师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定期聘请知名的特殊教育专家进行培训,培养“中坚力量”的资源教师,专职的资源教师到各镇各校蹲点服务。为随班就读的学生建立一人一案,利用调研、访谈、追踪等方式,了解每个随班就读学生的品德、心理、学业、习惯、生活等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分层设置学习目标,设定教学内容,以求人人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校的资源中心与普校、家庭紧密合作,为寻求适合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模式而共同努力。

学校转型为特殊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之后,融合教育得到很好实施,也推动了普通学校改革,残疾人和健全人可能在外表上、身心上有差别,但是,最大的差距却在于教育。身心缺憾加上教育缺失,可能使这部分社会成员处于更加不利的社会地位。在走向融合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特殊教育的安置方式是隔离教育、一体化教育和融合教育呈现交叉、渗透、多样化并存的发展。残疾人有意愿、有能力、有价值接受普通教育, 发展融合教育是残疾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向。

(作者:广东省江门市台山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孙燕兰]

G 511

:C

:1673-9949(2017)07-0054-03

猜你喜欢

随班聋生上门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保障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上门可行 诊疗不可
生意上门
美上门:“爱美丽”是个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