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长要更新教育观念

2017-02-25吴连贯

中小学校长 2017年1期
关键词:校长学校教育

◎ 吴连贯

校长要更新教育观念

◎ 吴连贯

教育观念可以对教育的现象产生影响与作用,是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不同的人教育观念的深度、广度是不同的,有的比较系统,有的零散、局部,有的见解深刻,有的肤浅、一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支配自己的教育行为。比如,不同的学生观就会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式,表现出热爱、关心或厌烦、怨弃等不同情感。某种教育观念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改变它也非朝夕之事。

教育变革必须首先从教育观念的变革开始。真正的变革是从基层开始的,是从学校、课堂开始的。杜郎口中学的成功之路证实了这一点。校长、教师的教育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方向、办学方式和教育质量。因此,校长必须清除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现代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具体表现为各种教育观点,比如开拓创新观、教育质量观、教师观、学生观等。从对当前教育工作的影响来讲,校长应着重关注如下方面的教育观念。

一、开拓创新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但从教育的内涵来讲,依然面临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很多事没做好,需要我们去改进、完善,还有许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等待我们去开拓、创新。当下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有的校长心存畏难情绪,怕担风险,不敢干;有的沉醉于已有成绩,习惯于悠哉、乐哉的生活,奋斗精神衰减,不想干;有的抱怨规矩多、要求严,把不出事作为唯一追求,不愿干;有的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手足无措,不会干。当前创新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浪席卷全国。校长应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投身万众创新的洪流中去。校长要有不断创新的开拓精神,不要把创新看得那么神秘。学校的任何工作都有改进的余地,如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减负提质、如何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都在等待校长去解答。学校是一个大舞台,在那里校长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大有作为、大显身手的。创新是校长应该追求而又能追求到的。有的校长把“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优”作为办学的追求。校长要敢于索异、探怪,善于另辟蹊径,疑人所不疑,想人之未想,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的途径,在“办不到”中下“办到”的工夫,在“山穷水尽”中发现“柳暗花明”的境界。

二、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立校之本。它直接关系社会、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评价与选择,决定学校发展的命运和前途。当下评价学校教育质量,依然是中、高考的分数和升学率,可谓“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生被绑架在分数的“战车”上,分分计较;校长和教师围着升学率,团团转、疲惫不堪。中小学校出现“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追求分数没有明天”的怪象,以牺牲学生的持续发展换取暂时的高分数、高升学率,以牺牲学生应有的幸福换取学校的功利性荣誉。

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日的国民素质。我们要的教育质量,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而不只是知识质量和某一项技能的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而不只是抓少数尖子生的提高。同时,教育质量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是指考试成绩,可用分数来表示,而隐性的是指学生内在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道德情感、艺术修养、人文精神和心理素质等,是不能用分数来表示的。评价教育质量不能只看分数,而不及其余。我们理想的教育质量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在德的养成、智的启迪、体的历炼、美的陶冶、劳的体验上,获得全面、协调与和谐的发展。

三、教师观

旧社会流传“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儿王”的说法。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师被诬为“臭老九”。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政治业务水平均得到显著提高,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教师的工作已经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教师以传播人类文明为职志,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根本任务,承担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教师的政治思想状况和工作状况如何,直接关系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教育工作的成败。要办好学校,关键在教师,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上。校长对教师要做到政治上信任、思想上帮助、工作上依靠、生活上照顾。要在团结依靠、信任尊重、教育提高“十二字”上下工夫、做文章。团结依靠——校长要把教职员工凝聚到实现学校管理目标上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地办好学校。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目标的达成、教育质量的提升等,都会落到教师的肩上。校长要坚定不移地依靠教师办学。信任尊重——校长应充分信任教师献身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相信他们有能力、有智慧培育好下一代,校长要放手让他们工作,尽量减少限制、干预他们的独立活动。校长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及时勉励教师,强化他们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教育提高——校长可以组织教师学习时事政治,开展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宣讲,以及教育理论研讨、师德讲座、评选和表彰教职工标兵等系列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品格、思想观点和心理品质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教师依法治教的自觉性,不断提升教师按教育规律施教的主动性。

四、学生观

目前,中小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在被动的受体地位,不少教师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不少教师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采取“一刀切”、“齐步走”方式,忽视学生独立个性的培养,排斥个性的自由发展,导致学生“千人一面”;不少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学习成绩、纪律、仪表,以图把学生塑造成高分、听话和顺眼的“优秀生”。

校长的学生观会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及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正确的学生观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能动的活生生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主体。学生接受教育影响时,受自己情感、认识所支配,具有选择性,要不断提高自己,促进自己身心的发展。同时,学生又是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养成、知识技能的获得等,都需要他们自身的努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力性。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内部因素,才能促进其自身的成长和进步。二是注重学生独立个性的培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编撰的《学会生存》指出,教师的任务是“为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而开辟道路”。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中小学生经历童年、少年、青年初期三个年龄阶段,这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段”,也是他们道德品质的“播种期”和“培育期”。学校必须从学生身心已有的水平出发,对他们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同时,注重独立个性的培养,鼓励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鼓励他们去冒险、试错,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三是正确评价学生。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是对学生评价的终极目的。评价学生在态度上要客观、公正,要实事求是,不主观臆断,不以教师个人好恶、情感疏远和学生品德优劣为转移;在内容上要以德育纲要、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要以鼓励、赞赏和表扬等积极性评价为主,从实际出发,寻找个体内的差异,有区别地评价;在时间上要经常而及时。

五、道德观

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道德”两字,它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规范和约束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是做人的标准。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人以德立,国以德兴”。做什么事都要有底线,做人要有底线,道德也要有底线,底线是不能再退的最后一道防线。依法治校、以德治校要同时并举,缺一不可,并且需要切实把道德教育置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校长要高度重视自身政治道德的修养,努力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按教育规律办学;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依靠教师办学;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坚持原则,办事公道,责已容人,严以律己。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校长要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修炼。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它对学生具有教育示范作用,对教师自我完善具有强化作用,对净化社会风气具有促进作用。在教职员工中开展“学理论、立规矩、树典型、评先进”的系列活动,把教师的思想行为引向爱岗敬业、务实奉献上来,使他们树立为国育人的志向与抱负。

校长要高度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锤炼。要紧紧抓住中小学生的“最佳年龄期”,不失时机地塑造学生,使他们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使他们明是非、别善恶、辨美丑、识荣辱。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基本形成,高中阶段是人生身心发展基本“定型”的时期。道德品德的养成是从外部客观要求向内部需求转化的过程,要将外在的社会规范、客观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个性素质。学校要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里,在富有意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强化内心体验与亲身实践,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学校要将道德品质教育渗入各门学科的教学;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及校外教育机构的作用,形成教育学生的共同体。

六、时效观

人的一切活动、一切工作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都要耗用时间。时间是最珍贵、独特和稀有的资源,它来去匆匆、转瞬即逝,具有一去不复返的特征。时间是学校管理的要素之一,时间就是效率、财富。校长必须树立时间意识,珍惜时间、善挤时间、运筹时间。

首先,校长要对自己的时间进行科学安排和运筹:一是要善于安排时间节律。编制时间计划,设计正确的工作时间程序。每学期除了全校有一个工作计划、每个月有分阶段的工作安排之外,每周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日程,以每节课和每半天为单位,进行具体、详细地计划安排,做到学期有中心、每月有重点、每周有计划、每天有安排。二是灵活谋划行政时间。对摆在面前的一大堆事务,校长应明确哪些该由自己亲自办理,哪些该由别人处理,按轻重缓急分类、排列顺序,能不办的坚持不办,能合并的就合并办,能用更简便的程序办就不要用耗时、多人来办。三是校长要保证自己的读书、思考和交往时间,合理利用外出时间。

其次,校长要有效安排好他人的时间:一是安排好学校的总体时间。科学编制“三表”、“一历”,即作息时间表、周课程表、课外文体活动日程表和学期工作历。合理规定有关工作、活动、会议等。二是有效安排学校中层干部时间。校长在向中层干部布置任务时,除了提出质量要求之外,还应规定一定的完成时限;要求中层干部汇报工作时,事先明确汇报中心;召开学校行政人员会议时,要做好会前的周详准备。三是有效安排教职员工时间。明确校内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创设惜时、用时的集体氛围;合理分配教师的工作,努力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热情关心教师,充分发挥递增的时间价值的正向迁移;优化后勤人员的时间意识,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七、服务观

在一般人眼里,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是学校的“主人”,师生应该听从校长的教导,并为其服务。殊不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就是服务。校长受国家和人民的委托管理学校,真正的学校主人是师生员工,而校长只是“社会的公仆”。校长与师生员工的关系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校长要有全心全意地为师生员工服务的崇高品格,把为师生员工服务看作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即校长是承担一定职责、掌握一定权力的公仆。与此同时,校长也必须要有权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优质服务。

校长为师生员工服务的形式主要有指导性的服务、管理性的服务和事务性的服务。首先,校长应该做好指导性的服务。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确立学校的管理目标,对学校的重大问题做出科学决策,并组织实施等。但往往忽视服务的性质,以为这只是领导工作,实际上这就是领导者的服务和一般服务人员的服务之间的区别。其次,校长要做好指导、检查管理性的服务。管理性的服务主要进行日常行政管理、人事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总务后勤管理、安全管理等,主要由协助校长工作的副校长和相关职能部门来管理。再次,要做好事务性的服务。这方面的具体事务由相关职能部门和其他管理人员去办理。

校长的服务意识增强,学校为师生服务、为教学服务的工作就能做好,这样师生就有充裕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工作与学习,也就会有奋进之乐,而无后顾之忧。

八、大教育观

在社会上一些人的眼中,总认为教育只限于学校,还有不少名校,搞半军事化、封闭式管理,把学校隔绝在社会之外、关起门来办学。殊不知,今天的教育是开放的,青少年一代的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综合教育的结果。

如何发挥“三位一体”的大教育在育人中的作用?笔者认为,要在办好学校、联系家庭、融入社会方面着力。办好学校——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工作,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他们获得比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德,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坚持全面发展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联系家庭——育人如育树,枝在学校,根在家庭。家庭是人真正诞生的摇篮,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家庭是驿站、港湾,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孩子学会做人,养成优良的品格、习惯。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从小处着手。比如,物品使用之后要放回原处;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不闯红灯;不乱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上完厕所要冲洗等。家长要教会孩子生活自理、学会劳作。当下有一些孩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知晓稼墙艰辛,是孩子不可或缺的人生课程。在社会转型期,中小学生中出现的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观,存在密切的关联。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对孩子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千万不要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万事大吉,而应把家庭应尽的教育责任、教育内容承担起来。家长学校是家校联系和沟通的载体。通过家长学校,可以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学生在校表现,组织家长学习家教知识,交流家教经验,参与学校管理。融入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学校应理直气壮地走向社会。校长一方面要利用学校影响社会,努力把学校建成所在地区精神文明的阵地,增强学校在地方上的影响力,用精神文明之光辐射所在地区;另一方面要利用社会来影响学校,充分发挥社区的博物馆、图书馆和体育馆等场馆的育人作用。社会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校长让学生融入这一广阔天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学到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可以了解世俗的人情,获得必要的经验,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符合时代特点的大教育观,可以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学校走向社会,促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从而协力培养新一代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作者:江苏省淮安市第二中学原副校长)

[责任编辑:严加红]

G471.2

A

1673-9949-(2017)01-0024-05

猜你喜欢

校长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学校推介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给力“九个一”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