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质,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2017-02-25江苏省太仓市经贸小学
江苏省太仓市经贸小学 戴 菊
回归本质,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江苏省太仓市经贸小学 戴 菊
教师没有抓住数学教学内容的本质,导致教学设计过于片面、浅显、烦琐。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本文结合具体案例,着重介绍了抓住数学内容本质有哪些优势,希望以此激发教师探究数学本质的需求,让教学真正做到实效。
一线教师;存在问题;数学本质;优势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道题讲了很多遍,还是有学生不会做;学完一个知识点后,我们要时不时地帮学生复习一下,不然学生很容易忘掉。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怎样以“不变”应“万变”,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有效地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我想是“数学的本质”问题。本人就结合教学中几个常见的课题,阐述抓住数学的本质有哪些好处。
一、抓住数学本质,可以让知识变“繁”为“简”
很多孩子到了高年级后,发现知识变难、变繁了,有些时候对于老师讲解的一些知识点开始有些似懂非懂,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学生学习的自信,这也是家长们一直向我们反映的问题。“让简单的课上得不简单,让不简单的知识学得简单”,这是我们市教研员的一句话,我却记忆深刻,也深信不疑。如何做到让“繁”“难”的知识学起来简单呢?抓住数学本质!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认识小数》是老师们公认的一节难课,学生都反映说觉得太繁了,也太难了。繁在哪?难在哪?根据几次上课的经验和对教材的分析,发现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教学,学生对书本上的例题只是单纯地模仿,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小数的意义。学生觉得“繁”是因为里面包含了分数意义和单位换算,这两个也是小学阶段较难的知识点。那怎么办?在分析教材时,我们发现书本将重点放在两位小数与三位小数的意义教学上,因为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了一位小数的意义,但对比两册的教材不难发现,在学习方法上、教材的编排上几乎是完全一样的。我认为学生学习一位小数的经验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其他小数的基础,如果学生掌握了一位小数的意义,那么对于两位、三位小数意义的掌握则变得顺理成章。再从客观角度分析,相隔一年的时间,一位小数的认识已经模糊,所以,一位小数意义的教学不可忽视。再者,小数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对于小学阶段的小数初步认识,苏教版五上教师数学用书上的一句话很有启示意义:“小数就是十进分数的一种表现形式”。结合以上的分析,对教学过程进行重现建构,以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0.3元引入,让学生经历0.3元→0.3米→0.3的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深刻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再正向迁移到两位、三位小数。按照这样的设计实施以后,学生的反馈变成了“老师这节课好简单”“老师,这不学都会了”,学生的课后检测也表示,百分之九十多的学生掌握得很好。由此可见,抓住所教内容的本质,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教学设计,可以简单有效地帮助学生的学习。
二、抓住数学本质,可以让知识变“点”为“面”
我们总是抱怨,一道题讲了很多遍,还有孩子不会做,一个知识点总是要翻来覆去地复习复习,不然很快孩子就忘掉了。我想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教的知识是“点状”的,没有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们需要做的一是认识知识点的本质,二是思考该知识点与哪些知识点可以相互挂钩,帮助学生建立“面状”的认识。
如五上《认识小数》,书本上的一句话“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二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表示出了小数当中最特殊的一类小数。我们知道小数与分数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别于分数。小数更深层次的意义是“细分”,正好与整数的本质“累加”相反,而且整数和小数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计数单位的累加。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在研究小数与分数的联系的同时,渗透小数的本质意义“细分”?由此思考: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实际经验→具体直观→抽象表达”这一常用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研究过程研究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再由一位、两位小数类推到三位小数。在此过程中渗透计数单位,因为数的产生其实就是计数单位的累加;渗透小数与整数的本质区别“细分”与“累加”,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数系。这样不仅消除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陌生感,而且“面”的学习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
三、抓住数学本质,可以让知识变“虚”为“实”
通过我们对一线教师的随访和多年的听课经历,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停留在书本上的一段文字。殊不知,书本上给出的只是一个“引子”,它实质包含的内容远远丰富于它的外在。如果老师总是停留在表面的、浅显的“虚”知识上,不去思考它背后隐藏的“实”的东西,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会出现不会举一反三,对稍微难一点的题目不会思考,教师越教越累的情况。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变“虚”为“实”。
如苏教版五下第一单元《认识方程》,学生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不会灵活思考,对稍微复杂的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因为很多学生都只是在模仿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格式”:解设、列方程、解方程、答,而且很多老师说了“就设问题中的量为x”,然后很多学生都反馈说:“方程不好学,而且太繁了。”但我们老师知道,对于高中数学甚至高等数学,方程思想是非常有用的数学思想,方程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数学方法。这个知识到底该学什么?那么我们要问自己:“方程到底是什么?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方程它最深层的、最本质的意义是“等量关系”,列方程其实就是在寻找题目当中的等量关系。所以,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方程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样外显的意义,也要让孩子明白方程反映的是一种等量关系。如何寻找等量关系自然也成了这节课需要重视的点。学生掌握了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知道方程就是等量关系的一种数学语言的表达,那么怎样列方程解决问题就显得简单明了多了。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这是我们一直要问自己的问题。毋庸置疑,我们需要留下的是数学的思考方式、数学的思想方法,浸润的是对数学学习的热爱以及对数学的积极态度。那么数学教师需要怎样的底蕴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只有抓住数学本质,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研究有效的实施途径,这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最好方法。那么如何抓住数学的本质呢?我们将以此为课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1]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