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歌川翻译观解读

2017-02-24张彬彬胡东平

关键词:译者译文原文

张彬彬,胡东平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钱歌川翻译观解读

张彬彬,胡东平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钱歌川是20世纪海内外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和文学家。钱先生毕生通过教书、著书和译书来改造和影响社会。他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在中国翻译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由于历史原因,海峡两岸长期隔绝,钱先生的许多堪称经典的作品无法呈现在国内广大读者的面前,故而“文”之名大于“译”之誉。通过追寻其翻译足迹,探索译家的心路历程,研究总结其翻译思想,为当今的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钱歌川;翻译思想;翻译实践

长期以来,若论钱歌川在学界的地位,显然其“文”之名大于“译”之誉。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散文家和诗人身份远胜于其翻译家身份。然事实是,相较于其“文”,其“译”并不逊色,作为一名翻译家,钱歌川一生始终对翻译怀着浓厚的兴趣,在他漫长的50余年的翻译生涯中,不断地从事翻译实践与教学和研究翻译活动。钱先生一生不仅勤于翻译实践,更长于翻译理论研究。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用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从而回答翻译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推动翻译工作不断向前发展。钱歌川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论述非常广泛,他对我国的翻译历史,翻译性质,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译著的条件和翻译批评都有所涉及,他的许多见解和主张非常深刻。但由于长期海外执教及当时的历史原因,海峡两岸长期的隔绝,令钱歌川的译作无法呈现在大陆读者的面前,同时很多译著由于时代的特殊性,没有再版。本文旨在通过梳理钱歌川的译作和著作,归结其翻译思想,为当今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一、钱歌川之译路

钱歌川(1903—1990),湖南湘潭人。原名慕祖,曾用歌川、味橄、泰戈船等笔名在各大杂志发文,是著名翻译家,文学家。自幼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在家族影响下熟读唐诗宋词,加之禀赋使然,在私塾先生和学堂老师的教导下,小小年纪便在文学上展露才华。1929年钱歌川于杂志《一般》上发表他的第一部作品《诞生日》,从此钱歌川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陈子善曾评论钱歌川,钱歌川在作品的数量上仅仅次于周作人,多于林语堂和梁实秋等大家;就文采质量而言,独具鲜明的个人特色,佳作频出,成绩傲人,是当代文学史上集创作与翻译于一身的文学家。[1]钱歌川在解放前后翻译的作品高达四十多部,其中转译的作品有《谬论童话集》《航空捐》《安娜哀史》。英美文学作品有《娱妻记》《月落乌啼霜满天》《疲劳轰炸》《热恋》《黑女》《卡利浦之月》《致海伦》《红死的假面》《黑猫》和《椭圆形的肖像》。钱先生除了散文创作和翻译之外,还执鞭于大学讲台,教授翻译。他素将自己翻译实践加以拓展,并在教学中反复总结修改,经过十余年的反复推敲和积累,在他退休之时发表了翻译理论著作《翻译的技巧》,在这本书中联系具体的翻译实践全面地介绍了自己的翻译经验,在这部作品中用了大量翻译实例介绍了其关于翻译理论的独特见解,此后还发表了《翻译的基本知识》和《翻译漫谈》。这本书籍的面世,在专谈翻译的书籍罕见的20世纪70年代显得弥足珍贵,一经推出就受到读者的追捧,在翻译界反响强烈,后被大陆引进,不断再版,截至1985年此书已经印行了50余万册。50余年的教学和翻译生涯中,对翻译理论和技巧有着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2]

二、钱歌川之“忠实”译观

钱歌川的海外留学经历使他精通多门外语,具有良好的中外语言和文化的修养,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文学鉴赏能力,使他能够较准确地把握原著的底蕴并传达出外国名著的精神。钱除了从事翻译工作之外,还从事文学创作和教学,集作家、译家和教师的三重身份于一身,确保了其文学名著翻译的艺术水准。钱歌川许多的翻译心得及观点都来自其翻译实践和教学中,虽然尚未能形成国外理论家翻译理论体系,但其中的真知灼见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对当今的翻译工作具有现实意义。翻译准则在古今中外一直是译家争论不休的问题。

1.形与神的契合

针对翻译准则问题,不同的翻译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赵景深主张翻译以通顺为第一,即“达”优于“信”,原因在于“辞达而已矣”,看不懂的文字等于废物,一点用途也没有。钱先生对翻译标准问题,特此著书详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翻译漫谈》和《翻译的基本知识》多次将翻译标准作为首要章节进行了探讨。“自玄奘以来,中国的翻译界还没有一个人赶得上严复的。”[3]由此可见严复“信达雅”对钱先生在翻译实践和教学中的影响颇深。他在《卖文生活》中曾谈到:“译文应该忠实于原文,不仅意思不能走一点,甚至文字都要照原作者所用的逐一翻译出来。”[4]但是钱先生在《翻译的基本知识》中特此补充到“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他认为在做翻译之时,应该是以句为单位,而非字,若是能做到以段为单位,自然是再好不过了。钱先生所谓忠实即是对原文忠实,用适当的表达恰如其分地将原文精气神表达出来,即使在句法表达,词性上稍有不同,但原作的含义相同,这也算是对原文的“信”了。上好的翻译讲究的就是把原作的思想和行文的风格合二为一,融合成一体,使得译文在含义、声调和风格与原文尽可能契合。也就是说所谓的忠实,绝非字面上的忠实,而是对原文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行文的风格,节奏和声调都要忠实。[5]钱歌川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早年在新加坡执教时,常将严复的“信达雅”观点运用于其教学的课堂中。

英国神学家J·H. Neman著的《大学教育的范围与性质》中有此语:

We sometimes fall in with persons who have seen much of the world, and o the men who, in their day, have played a conspicuous part in it, but who generalize nothing, and have no observation, in the true sense of the world.

钱先生将此片段在他的课堂上布置其学生翻译,其中译技译艺明显参差。令其青睐有加的译文如下。

生译:有时候我们遇到一些世故很深,而在年轻时曾经显赫一时的人,但说实在的,这些人并没有什么心得与观察。

钱译:我们有时候邂逅一些熟悉世故的人,和一些曾经见过许多在其黄金时代,叱诧风云,世界安危所系的有名人物的人,但是他们却不能归纳出一点什么,也毫无真正的观察力。

比较钱先生文与其学生的译文,不难看出除了在句式表达上更加精炼和通顺之外,在句子结构把握上有所差异,其学生把句中两个“who”引导定语从句认为都是修饰先行词“persons”,分析句子第二个“who”实则是修饰先行词“men”。即文中描写的是遇到两种人,而不是一种人。除了文法组织之外,还需知晓字句逻辑上的联系,才能译出信实的文章。

不管在其翻译实践亦或是教学实践中钱先生皆体现了对“信”的坚守。他在其《翻译的基本知识中》用一章节篇幅进一步阐述严复的“信、达、雅”,在此稍作整理以达其意:“信”,翻译时对原文当求信;“达”,须于原文之外,斟酌补足,有时要颠倒原文词句。力求译文明白畅达,可以补足但不是借题发挥;“雅”,求“信、达”之外,需求得译文雅致,讲究文字之美,注重行文的流利顺畅,声调、节奏和谐。

2.再现与创作的协调

钱歌川无论从任何角度谈翻译始终强调“忠实”乃翻译之首,任何的译者脱离“忠实”翻译,都称不上翻译,但一篇上等的译作除了坚守“忠实”之外,还需“创作”。1929年钱歌川在《文学周刊》发表了一篇关于翻译文学评论的文章《关于哈代的翻译》,在文章开头用意大利人双声叠韵名言发表了对翻译的看法:Traduttori-traditori (翻译者,叛逆也),他认为原作就像是一件艺术品,经了一次翻译之后,其精彩早丧失了,只剩得一个骸骨。[6]钱歌川在《翻译漫谈》中再次重申他最初的翻译观:“译者的天才要与创作的天才相等时,才能译出上好的作品。这无异于是说,翻译也是一种创作,不过是在某种范围之内的创作罢了。”[7]其中他的观点强调了非常重要的一点,翻译是在一定范围的创作。他的这种科学的,客观的翻译主张如今读来自然不觉得有什么新奇,但在当时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思想。同时为了证明自己的文学翻译思想理念是科学的,而非来自一个作家“天生”的想当然,他曾多次查阅资料,阅读西方先进的翻译理论。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Croce在他著的《美学原理》同样发表了对翻译的看法,其大意“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把原文放在熔炉中,译者通过翻译策略和技巧,在译文获得与原文印象相匹配之后,由译者创造而来,但不是原作的翻版,而是一个有其独创价值的艺术品”。笔者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世界任何两种语言无论从语法,句式结构及文化内涵都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平等,遇到翻译中文化空白时,译者一定自由的创作也是翻译中的上上之策。如在西方非常著名的一句谚语:

德语原文:Mit Woelfen Muss man heulen.

英译文:Among wolves one must howl.

对于任何一个从事英语翻译的人,不难看出该句字面意思“落入狼群中,你就得嗥”,读者从字面来理解自然是费力,不知所云。但是译者译为英文:When in Roma do as Rome does.(入乡随俗)就意思明朗许多,但从文字内容看,这不是纯粹的翻译,而是翻译中的创作。

3.“信”与“顺”的平衡

纵观其所有的翻译作品,其翻译实践中是多种翻译方法交替使用,并非单纯地由某一种译法主导全文,而是主张翻译策略应是灵活多变,多种翻译方法结合,达到整合最佳译文,达到翻译整体中读者、作者、译者、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平衡。当时正处于两种翻译标准极端化的时代,一种以赵景深为代表的“宁顺而勿信”,另外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宁信而勿顺”,整个译界都在讨论何种标准为行业最佳时,钱先生并没有倒戈倾向任何一派,而是坚信自己的翻译主张。他强调翻译既要“信”于原文,又要照顾目的语的需要。他主张翻译应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8]当时有些译者坚持认为直译和意译并不相悖,应该根据文本性质的不同,决定采取何种方法。如法令、条文与通报广告,宜采用直译,而文学作品,就宜采用意译以增进文字的优美和流畅。此番言论看似成立,但细思则实为欠妥当,若是文学作品原作者本要突出作品主人公,没文化,说话结巴的形象,若是译者采用意译,且违背原作的刻画的人物形象,这便不是一定范围的创作,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意志力创作,两者本质截然不同。在物质匮乏和精神文化欠缺的战争年代,人民迫切地希望通过国外作品来了解世界,身处当下的文人墨客特别是翻译家深知要通过翻译来改造改变中国,改写当时中国在世界的格局,于是迫切地在译作中烙上中国特色,从而导致译界对翻译标准争论不休的局面。钱先生在混沌时期能够坚持的自己的观点,不随大流,实属不易。在基础上钱歌川又提出了“正译”“误译”“活译”“巧译”等翻译方法,[9]翻译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是钱歌川始终强调任何译者无权改变原文的内容,只能通过翻译的技巧对原作稍作修改,求得作者表达的意义,从而构成整合度最佳的翻译。[10]如钱先生在译矛盾的《动摇》一处为例。

原文:“张铁嘴怎么说的呢?”胡太太惴惴地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

“是委员,从前兴的是大人老爷,现在是兴委员了!你还不明白?”

译文:“What did Chang Tieh-tsui say?” She asked timidly.

“He gave me very good news. We need not look for trouble. I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a member of a Committee!”

“What’s a common tea?” asked he wife, who only vaguely caught the sound.

“A Committee! Lords and esquires are out of date, and the prevailing nomination is to a Commit-tee. Don’t you still understand?”

胡太太说的“么事的桂圆”是一句湖北方言,即是问“什么叫桂圆”。“桂圆”与“委员”谐音,这对于译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既要翻译出原文的诙谐与讽刺之味,又要在英文中找出同等的谐音来,实属不易,后来钱先生在译文中将“桂圆”译成“common tea”取了“committee”的谐音,此处翻译成为了译界中的经典案例。”

综上所述无论译者采用何种策略,皆离不开“信”。在如今鱼龙混杂的翻译市场,一些译者哗众取宠,亦或是炫耀自己翻译技术的高超,故弄玄虚,译文往往脱离原文的宗旨,违背“信”的原则。钱歌川的翻译主张与准则为当今翻译市场树立了榜样。

结语

纵观钱歌川一生,其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教学和翻译中。翻译实践中谦卑,不随大流,坚持自己的翻译主张的译学态度,值得当今译界人士学习。钱歌川译观之核心“忠实”强调任何翻译必须坚守的“忠实”之底线,在其基础上,追求与原作形神的契合,达意的创作与翻译技巧的平衡。钱先生的“忠实”的翻译思想给读者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对当今的鱼龙混杂的翻译市场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1]陈子善. 《也是人生》前言[A].生命的记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53-156.

[2]张旭.湘籍近现代文化名人翻译家卷[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38-345.

[3]钱歌川.翻译的基础知识[M].台北:开明书店,1976:14-16.

[4]钱歌川.钱歌川文集(I-IV ) [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202.

[5]钱歌川.关于哈代的翻译[J].文学周报,1929(69).

[6]钱歌川.翻译漫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

[7]杨虹.权利话语对文学翻译的操控—论钱歌川的翻译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12):106.

[8]冯志强,常磊.钱歌川翻译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J]. 中国翻译,2016(2):9-35.

OnQianGechuan‘sTranslationThoughts

Zhang Binbin, Hu Dong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China)

As a famous translator, educator and litterateur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He has changed and influenced the society by teach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ng .He has attained a lofty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 .However, he is known for his literary works instead of his translations, because many outstanding translations are not read wildly in China for cross-strait segreg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 by summarizing Qian Gechuan’s translation thoughts and researching his translation activities.

Qian Gechuan;translation thoughts;translation practice

H059

:A

(责任编辑:蔡雪岚)

1672-6758(2017)09-0094-4

张彬彬,在读硕士,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通讯作者:胡东平,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及应用语言学。

湖南省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传承与突破:‘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农业院校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路径思考”(编号:JG2016B055);湖南省教改项目“英语专业学生翻译中的‘词典情结’研究”(编号:SCX1217)。

ClassNo.:H059DocumentMark:A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