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7-02-24丁建飞

关键词:网络媒介舆情互联网+

丁建飞,朱 慧

(安徽医科大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互联网+”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丁建飞,朱 慧

(安徽医科大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和不断普及的当下,大学生使用各类网络媒介呈现不断攀升的态势。面对自由、开放的网络平台,网络媒介内容的多元思潮、信息的快速播散、沟通的空间虚拟等特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高校要针对网络媒介特征,通过占领网络教育阵地、讲好中国故事,优化网络产品服务、主导网络舆情,提升网络媒介素养、规范网络行为等举措,不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互动交流、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但多元文化和思潮也充斥各类网络媒介并相互激荡,网络已然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要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因此,既要正视网络媒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挑战,又要利用网络媒介优势,开展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基本态势

1.大学生网络使用规模不断攀升

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95.1%。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网民总数的25.0%。相对于2015年,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比例接近,但人数高于往年。作为学生群体中的高校大学生,在智能手机、移动电脑普及的当下,几乎 100%的学生都上网,[1]138-140而且国内相关学者研究显示,50%以上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次数在2至6次之间,每次上网时间约10至30分钟。[2]113-115

2.网络媒介是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

《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表明,大学生网络应用主要集中于信息获取、交流沟通、网络娱乐和商务交易四大类别,信息获取应用中网络新闻的普及率达89.1%,通过微信、QQ等即时通信和微博、论坛/BBS等非即时通信渠道进行交流沟通的大学生比例均处于较高水平。网络已然成为“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最普遍的渠道,[3] 114-115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网络媒介内容的多元思潮,影响主流价值引领

网络传输的低门槛,使媒体资讯和内容的传播已打破地域的藩篱,不同文化背景、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内容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推送,历史虚无主义、网络无政府主义等思潮纷纷涌进网络。而作为互联网发源地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利用科技给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同时,也借力网络平台,倾销自己的文化,宣扬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极力推行文化霸权。[4] 68-70伴随网络新闻、社交应用等平台广泛普及,一些网络媒体为炒作自身,热衷于发布夸大社会阴暗面、“三俗”资讯博取眼球,提高点击率。而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社交平台,鉴于宽松的网络环境,个体能够自由发表各类言论,其中也不乏“炫富”“拜金”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极思想,而且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

在高校引领大学生学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充斥西方多元思潮和消极价值取向的网络内容,使大学生面临中西方价值观念冲突,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冲突,个人价值导向与社会价值取向冲突的现实困境,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主流意识紊乱、价值取向错位、伦理道德迷失等现象,不利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

2.网络媒介信息的快速播散,影响网络舆情研判

网络舆情是指一定数量的网民围绕某一话题而展开讨论的过程。作为网民中近乎100%使用网络的大学生群体,通常会利用论坛/BBS、贴吧、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就时事热点、利益诉求等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发表个人的看法和意见,或浏览围观、跟帖评论等,引发公众热议,进而掀起网络舆情热潮。基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在表达发表评论意见时,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主义倾向,片面追求个人诉求表达,忽视集体利益,以情感宣泄为目的的非理性倾向,片面追求个人情绪表达,忽视理性分析。诸多负面信息通过网络的快捷传播,不断聚集,易于形成某种共同消极价值取向的意识洪流。

大学生善于使用新媒介,接受新事物,但社会经验和思辨能力不足,仍处于价值观的塑型期,尚难以对各类不良网络信息进行辩证分析和客观认知,使得群体极化和沉默螺旋两大趋势逐步显现,群体极化即部分大学生对于消极观念盲目从众,进而形成极端思想,产生极端行为;沉默螺旋即部分大学生屈从于舆论压力,沉默不语,造成非主流观点充斥网络,占领舆论主动权。因此,扩散速度快、控制难度大、社会影响力广的网络舆情特点,[5] 123-125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的收集、分析和防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3.网络媒介沟通的空间虚拟,影响主体间性平衡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实现由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的嬗变,通过网络媒介互通信息、交流思想已然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而其产生的影响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映射。在主体定位上,不同于传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始终处于受教育的角色,在网络空间里,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学生主体效应呈单边放大趋势,而“师者”的主体性出现不同程度的弱化。在功能定位上,不同于课堂教学和传统思想教育,网络赋予大学生更多的空间和余地,他们不再有直面教师时的压迫感,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认可的非主流价值观,可以在网络渠道进行表达,并寻求价值观共同体,容易造成非主流价值观的网络聚集,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间性失衡,互动交流渠道不畅,教师的主体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主体间性在教育领域内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交互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主体间性的活动过程。网络媒介的普及应用,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存在方式和相互作用方式,突破了传统校园内的师生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网络的平等、共享使大学生完全置于自由、开放的空间,可以完全脱离价值主流的束缚,依据自身喜好选择各类信息和思想,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相互碰撞、相互激荡,容易造成民族特点消失,主流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得到认同。[6] 102-105

三、基于“互联网+”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1.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因事而化,讲好中国故事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模式。针对日趋扩大的大学生网民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需要向网络延伸,将网络“平等、开放、共享、及时”的特点与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行为特征、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微信、微博、QQ、论坛/BBS、网站等网络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着力加强网络媒介平台建设和管理,坚持“谁主办、谁主管、谁负责”“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打造集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规范性和新颖性为一体的网络媒介,使之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传承中国先进文化的优秀基因。一是赋予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通过网络引导青年大学生学史以明志、以古鉴今;学诗以清心,素养品格;学伦理以尚德、明辨是非。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果落细落小,把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革命、建设和发展成果细化为大学生可以感知的一个个故事,如从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身上感受信仰的力量;从爱国奉献、求实创业的建设先辈身上感受品格的力量;从振兴中华、实现梦想的领导集体身上感受组织的力量等等。在通过网络媒介传播的细微故事中,让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感悟中国力量。

依托先进典型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系统教育,需要放眼于国家和社会层面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也会影响教育契合度和实效性。面对思想活跃、注重现实所思所感的当代大学生,高校作为人才汇聚、精英辈出之地,也应该注重内部典型挖掘和培育,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典型,在道德示范、志愿服务、励志成才、学风建设等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学生典型等,因此类典型能够让大学生现实感知、切身体会,可以在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发挥更好的教育、引领和示范作用。

2.优化网络产品服务,因时而进,主导网络舆情

构建网络媒介内容矩阵,弘扬主旋律。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网络媒介在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承担重要的载体作用,也是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对外联络的重要平台,因此,高校网络媒介要构建完整系统的内容矩阵,优化网络产品,一是思想有深度,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学生的所在高校类型、专业特点和年级层次,在主题教育、焦点时评、故事分享等网络产品推送过程中,渗透主流价值观,避免直白性的灌输式教育,注重思想内隐,润物细无声;二是价值有高度,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融入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融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倡导价值主流,陶冶情操、滋养心灵,弘扬主旋律;三是内容有温度,要富有时代美感,结合学生网络心理和行为特点,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以漫画、卡通、微电影等形式进行展现,更加贴合学生实际,注重其内在体验,易于产生共鸣共振。

强化网络舆情正向引导,传递正能量。针对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突发性、传播的多样性、内容的多元性、发布的随意性、演变的无序性特点,[7] 42-43首先要依托网络平台,坚持正向舆论引导,学校和院系要设立好官方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官方论坛等,定期推送与学生价值塑造、思想引领相关的网络产品,发起就某一主题的专项讨论,最后以评论的形式加以点评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要指导建设好学生网络平台,发挥朋辈教育示范作用,在学生中培育网络“意见领袖”,从学生的视角,以学生的口吻发表对时事热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引导学生理性应对、客观分析,增强学生的接纳度。其次要强化网络管理,主动应对网络舆情,要建设好网络舆情管理的三支队伍,包括网络信息员、网络评论员、舆情分析员队伍,定期进行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就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梳理汇总,提供学校及院系进行分类指导,精准引导;要构建好网络舆情应对的联动机制,形成以学校党委和宣传部门为主导,各职能部门、院系、班级密切配合的危机应对体系,构筑统一指挥、相互协同、分工负责、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3.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因势而新,规范网络行为

专项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知力。网络媒介素养是指公众对各种网络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网络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8] 47-48在理论课程建设上,可以将网络媒介素养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供学生选修,全面了解网络建设发展背景和现状、网络媒介传播基本原理和主要渠道,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媒介基本知识的认知。在第二课堂建设上,可以组织开展网络知识竞赛、网络媒体人进校园、主题教育网站建设专题讲座等,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精准定位,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辨力。网络空间的自由开放,各类网络媒介信息纷繁复杂,因此,要引导大学生从三个角度进行定位思考,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甄辨力。一是从共性和个性的角度,海量的网络信息不一定都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尤其是部分网络媒介传递的社会负面信息,要客观认识是社会的共性问题还是某一单位或个人的个性问题,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更不能因个别负面信息存在而否定整个社会的价值主流。二是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总体来看,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但部分大学生尚处于价值观的塑造期,因此,高校可以通过举办网络热点论坛、名家访谈等,引导大学生更加理性的分析时事热点和民生焦点,将满腔的热诚内化为实现中国梦、个人梦的不竭动力。三是从社会价值主流和个人价值实现的角度,要引导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在网络信息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服务自身成长和发展需要。

分类指导,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行为的自控力。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社交、娱乐的重要平台,高校可以从系统教育、团体辅导和个人帮扶三个维度,教育引导大学生规范网络行为。在系统教育方面,组织开展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道德规范素养,构建文明使用网络的思想基础。在团体辅导方面,可以以班级、寝室为单位,开展团体辅导或素质拓展活动,就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合理发布和传递网络信息、发挥网络在自身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等,交流分享成功经验和做法,构建文明使用网络的团队氛围。三是在个人帮扶方面,针对部分随意发布或转发不良网络信息、严重网络依赖,可能引发网络舆情事件或影响正常生活学习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教育引导、朋辈帮扶、家长督促等举措,辅以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项指导,构建文明使用网络的支持系统。

总之,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普及应用,给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要针对网络媒介形式和特点,分析利弊,扬长避短,与时俱进,积极应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路径,不断增强其时效性、吸引力和感召力,提高教育工作成效。

[1]罗振.大众传播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优化[J].理论观察,2014(7).

[2]陈昌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实证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6,32(1).

[3]江传英.“90后”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与价值观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

[4]朱伟.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5).

[5]苏娜.新媒体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应对[J].江苏高教,2014(3).

[6]张红,马常鸣.虚拟生存空间视域下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7]周瑛.新时期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8]吴勇.基于校园SNS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0).

Analysi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forCollegeStudentsFromthePerspectiveofInternetplus

Ding Jianfei,Zhu Hui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2,China)

Various types of network media are used by college students today. The open network platform, pluralistic ideas ,virtual space for communication has brought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media to optimize the network service. They should lead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regulate the network behavior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twork

G641

:A

(责任编辑:蔡雪岚)

1672-6758(2017)09-0001-4

丁建飞,硕士,讲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大学生政治意识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编号:2013SQRW018ZD);安徽医科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及影响因素研究”(编号:2013xszh03)。

ClassNo.:G641DocumentMark:A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舆情互联网+
城市老年人网络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网络媒介批评发展概述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基于网络媒介的中医药信息传播效果研究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