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象数”与“大道”:《周易》“天人合一”智慧考辩

2017-02-24

关键词:系辞天象天道

(辽宁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象数”与“大道”:《周易》“天人合一”智慧考辩

高卓坤

(辽宁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古代先哲们在对生活经验和精神智慧的积累中,逐渐铸造出孕育着哲学内容和上古智慧的世界图式——《周易》古经。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重要思想,表征了以天为依据论及人事和从人事出发理解天意(象)的天人相通,天人互渗、天人合一的安身立命之“道”。《周易》的思想蕴含着古代先民们历久弥新的传统智慧,通过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探寻,考察“天象”背后的“人道”,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把握上古先哲们的思维范式和思维方法,为推动当代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提升人类文化与道德素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素材和借鉴意义。

象数;大道;《周易》;天人合一;时代意义

作为“大道之源”的《周易》,以推天道而明人事为哲思之原点,从“象”与“道”出发推论天地交而万物通的天道,论及上下交而其志同的人事,将阴阳为两翼,以通达万物交感、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朴素辩证思想,主张“生生之谓易”的变通思想,通过具体“象数”变化显现天道的变化,从而感悟出抽象的“大道”。蕴含着自然万物无往不复,周而复始,趋吉避凶,循环发展的发展规律和物极必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以天为根据,站在人的角度理解天意(象),将天道与人道相联系是《周易》天人合一,天人互渗的安身立命之“道”。《周易》在对天象的认识过程中不仅包含了对人事的求真,更体现了修养人的道德,达到追求善、通达善的人生价值和人生修养的崇高境界,以便通过天象了解天意,卜筮未来结果,引人向善。通过考察《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探索“天象”背后的“人道”,认识道德之天,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转换思维方式,使人求真向善。

一、《周易》天命观中的“天”与“人”

“宇宙万有,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此种神异的自然造化与奥妙玄机,一定有个源头与创始”。[1]9《周易》作为一种有序的思想模式,将天道、人事、大道等宇宙万物纷纷纳入其中,并在哲学的框架下解释宇宙万物的生命变化,推测人事的祸福吉凶,显然,《周易》是史前先民们用来求解宇宙源头与创始的传统典籍。以八卦为基础的《周易》起源于原始占卜,在卜筮的形式和外壳下,通过对生活经验和精神智慧的积累,天人智慧的哲学思想已经被孕育出来。

第一,《周易》认为天是有道德、有意志而又不具备人形的抽象的形而上的观念,超自然的天能够明察秋毫,奖善惩恶并可以预测未来的吉凶,通过与天意的沟通能够达到指导人事的目的。(《周易·系辞上》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概括地说,《周易》对天的理解包括如下三层涵义:一是卦象、爻象所显现的“天象”的表层现象多是自然的天象;二是天象背后蕴藏着自然生生不息的运行规律,通过天象可以感悟到抽象的“大道”和规律;三是天象背后潜伏着神学意义上的天,有意志的天,这个天可以预测、主宰人的命运。最早作为卜筮之用的《周易》就是为了了解天意,知天意而达人事。

第二,天人相通,天人互渗,天人合一。《周易·系辞上》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圣人会模仿天的预测来趋吉避凶,人道亦是如此。《周易·系辞下》又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人类万物之情。”由此可见,古人认为天是道德至上并可以奖善惩恶的,天不仅能够预测人事吉凶,还可以成为人事的依据,同样人也能够感动天。(《周易》之为书,旨在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第三,在天人关系上,“天”与“人”体现了双向的互动关系。表现在有些是由天道感发而出的人道,有些是由人道出发去寻求与天道相似相关的自然现象并作为理论依据。归根结底,在上古时代,由于天在人们心中具有绝对的权利和崇高的地位,于是宣扬高深莫测的天道便被有德性的政治家们和统治者们所青睐,他们信仰天道的力量,并借助天道宣扬人道,以夯实政治统治的理念。

二、《周易》“天人合一”智慧的精髓

第一,《易》与天地准的自然观。即一切要与天地之德为标准,效仿天道以成就为政之道。(《周易·系辞上》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要拥有崇高的智慧就要效仿天,拥有谦卑的礼仪就要效仿大地,有德性的天和崇高深邃的大地是我们知荣明耻,修养礼仪,成就大业的“大道”。(《周易·系辞上》中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荣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并能预测吉凶以及未来的结果,地有厚德载物的胸怀,效仿大地,像日月普照万物一样,施会于民,遵循自然法则,按照时令行事。因此,只有掌握了天的运行规律(天道),才能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成就伟业,人事和谐。(《周易·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第二,天尊地卑的宗法等级观。为了适应当时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制度的需要,借助天道,按照血缘关系设置人的尊卑贵贱作为社会等级划分的理论依据。(《周易·系辞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由天地的高低推论出人事的卑贱,是当时封建体制下产生的一种类比联想,尽管这种类比想象在现代社会看来是比较荒谬的,认为天有高低之分地有卑贱之说的论证方法也是比较荒谬的,可以看出天地与君臣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但这种机械推理的推理模式是把类比联想当作一种逻辑并与其相互关联,因此,由天尊地卑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而推知人类社会也是如此的方法论在《周易》思想体系中仍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生生之谓易的创新思想。《周易》中的创新思想体现为把日日都有新气象作为崇高的道德修养,认为孕育生命,繁衍生息,生生不已是促进事物推陈出新的发展规律。不可否认,这体现了一种图变的创新意识。(《周易·系辞上》曰:“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就连整个宇宙、整个生命过程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生生不已地发展变化,可见,自强不息和日新月异的循环发展体现了《周易》的根本精神。由此推演出世界也是按照生生不已的“大道”推陈出新不断地向前发展着的。直到宋代,生生不已的创新精神又逐渐被仁德思想所超越,儒家也从自然界的生生中悟出了善的根源,天道、自然如此地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人类社会亦是如此,在生生不息的发展中不断地提高着道德修养之“大道”。

第四,穷则变的变通观。意即人在穷困的时候要像天道那样,坦然地面对并在变化中寻求新的发展,即图新、求变的变化发展观。当人类面对被创造的物质文明所奴役,遭遇危机或者四面楚歌时,就要学会不断地变通,唯有变化才会畅通无阻,有了畅通方能持久,持久则会带来前途。(《周易》中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有亨通,持续地发展,一改过去老套陈旧的思维定势并与天道合其德,才能激发人在四面碰壁的危机意识下斗智斗勇,不断地发挥潜在才能,积极面对,消极躲避,从而无往不复,以避免物极必反。

第五,盈不可久的中庸之道。从天象上看,太阳升到正午时刻就要西斜,月亮盈满时就要残缺,天地的充盈残缺与时同步发展,与时消失增长。因此,天道有不同的状态,人事亦是如此。如果懂得按照规律办事,人道就可以避免由辉煌走向衰败与凋零,至少可以延缓衰败和凋零的速度,以采取必要之策加以应对。(《易·封卦·象》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既然如此,就要认识到不能一味地前进而不知道做出适当的后退,不能只奔着兴旺发达而不考虑衰败凋零。(《易·乾·文言》曰:“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衰。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因此,凡事居安思危,两手准备,把握好度,量力而行,不走极端,才能穷时思进,盈时思退,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因此要学会把握好进退存亡的辩证关系。

第六,与时偕行,中行无咎的发展观。即要顺承天道的意志,随顺天时与时事同步发展变化,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不同的对策,学会顺时而为,依据天道而行,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避免过犹不及,时刻与时俱进,与时代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周易·坤卦》中曰:“承天而时行。”)因此,要依据天道,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在现代社会中认清当下形势,做有利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行善举,与时代共同进步。

第七,“时中”的人生价值观。作为主体的道德实践行为要主动顺应天地之道,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创造出适合自身发展并且符合客观环境的行为,这无疑体现了人类灵活变通,与天地万物共鸣的发展理念和有效生存的生存智慧。首先,“时中”要求主体审时夺度,根据不同时机采取不同对策,以体现主体性存在。(《周易》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次,重“反”,重“中”。以中为度学会微调,避免事情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以保持向积极方向持续发展。最后,重“和”。注重和谐,保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不同民族间的和谐与世界的和谐。因此,要顺应时势的变化,同时寻求最佳的人生策略以构建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

第八,见机而作,防微杜渐,做事谋始的先见之明。古语说的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要先天而作,在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学会看到事物发展可能导致的结果,将事物的消极征兆扼杀在萌芽阶段,一旦恶果出现那么为时晚矣。所以,见到不好的兆头要学会及时采取措施,及早更正。不要忘记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易·坤卦·文言》曰:“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经·系辞下》曰:“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三、《周易》“天人合一”智慧的时代涵义及价值

《周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作品之一,其智慧博大而精深,已经孕育出哲学的内容,铸造出哲学的概念和具有哲学性质的世界图式,始终思考着如何从天道中推导出荣而不辱、吉而不凶的人生哲学。其天人相通、天人互渗、天人合一的内核体现了古代先哲们始终以天为依据,论人事,讲人道的生存智慧。以天道为“大道”,从自然界中寻求人类社会安身立命、求真向善是《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的道德主体实践和认识生命本真意义上的道德修养的结果,体现了古人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的道德选择。《周易》产生以来,其蕴含的上古智慧和哲思道理在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经久不衰,在各个方面可谓是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可以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津、兵法、韵学、算术。”[2]“天人合一”的思想也逐渐演变为封建社会的正统观念,成为了儒家著书立说的主要依据,由此为儒学的繁荣兴盛并成为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展土开疆。

时至今日,中华民族在探索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为实现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凝心聚力,信心满满,彰显了发展带来的繁荣盛宴。在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一带一路”融合互联互通上,依据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着包容性增长的原则,以寻求缩小贫富差距、平衡地区间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和谐局面,等等。这无疑不体现了人类在不断探寻着一条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和谐共进、包容增长、持续发展的创新思想与辩证发展观,是人类在不断探索与前进中实践的结晶与智慧,蕴含着人类“见机而作”的先见之明,契合了《周易》传统文化中阴阳和谐之道、图强求变的变通思想,与时偕行、中兴无咎的发展观,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周易》传统文化的重视,是在绵延五千余年的传统文化中寻求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由此可见,《周易》传统文化是古代先哲们通过天道的交感运动以通达与人道的共鸣,传承了上古人类认识世界的实践智慧。因此,“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3]《周易》作为中华民族上古时期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人类文化素养与道德文明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素材和借鉴意义。

[1]汪忠长.周易六十四卦浅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2]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经部一·易类[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0218/c64094-24387048.html.

DebateonWisdomof“ManisanIntegralPartofNature”ContainedinZhouyi

Gao Zhuokun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Management,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6,China)

The theory that man is in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is an important idea of the bookZhouyi, characterize by rules of mutual infiltration and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 The idea represents the traditional wisdom of ancient Chinese ancestors which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and develop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 can grasp the thinking way of ancient Chinese sages to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rough studying the theory that man is in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The theory h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us in promoting the level of human cultural and moral accomplishment.

image-numerology; logos;Zhouyi;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B221

:A

(责任编辑:宋瑞斌)

1672-6758(2017)09-0021-4

高卓坤, 在读博士,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6级。研究方向:哲学基础理论。

ClassNo.:B221DocumentMark:A

猜你喜欢

系辞天象天道
“封禅”与“登极”:中国传统政治宣誓制度的“天道”视域
马王堆《易传·系辞》篇的形成与抄写
天象奇观
“人品诉诸”在《系辞》中的应用研究
南北半球天象
奇异的天象
电视剧的文化属性解读——以《天道》为例
朱熹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的诠释及其现代价值
2016年1月重要天象预告
论今本《系辞》的涌式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