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非真实性话语的顺应性分析
2017-02-23岳婷婷崔秀珍赵梦江
岳婷婷, 崔秀珍, 赵梦江
(中北大学 a.人文社会科学学院;b.经济与管理学院,太原 03005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非真实性话语的顺应性分析
岳婷婷a, 崔秀珍a, 赵梦江b
(中北大学 a.人文社会科学学院;b.经济与管理学院,太原 030051)
非真实性话语(Deception,简称DEC)作为言语行为中的一种语用策略,在日常生活交际和文学作品中被频繁使用。不少学者从哲学、社会学、语用学等视角对其进行了探究。通过对这些研究的回顾和总结,指出了其成就和不足之处,并试图用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选择使用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情况。指出小说中人物在交际时对非真实性话语的选择和使用是与语言使用者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以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
《了不起的盖茨比》;非真实性话语;语言顺应论;语言选择
一、引 言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著名作家弗朗西斯·司科特·菲茨杰拉德于1925年写的一部中篇小说,该小说曾两次被改编为电影,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就目前来看,学者们对于该小说的研究热点大多集中在美国梦的破灭、叙事技巧和象征主义几方面,也有部分学者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多个译本进行了比较。然而,很少有学者分析该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尤其是非真实性话语。非真实性话语作为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语言策略,已形成一种热门的研究趋势。
语言顺应论作为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语用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语言策略方面的研究,但是运用该理论分析小说中非真实性话语的相关研究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非真实性话语为语料,从语言顺应论视角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小说中人物对非真实性话语这种语用策略的选择和使用是如何顺应语言使用者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
二、相关理论回顾
1.非真实性话语
非真实性话语(Deception,简称DEC),又可以称作“说假”,从很早以前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国外对DEC的相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哲学家们对谎言的研究,他们重点关注的是谎言的分类以及谎言是否被允许。Aquinas 认为谎言的分类有三种方式: 谎言本身的特征、谎言罪恶的特征、相对于某种结果的特征,他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谎言都是弥天大罪;而Kant 认为在任何情况下, 人们都有义务讲真话[1]。
然而,以往心理学、社会学对DEC现象的研究只是作了静态的描述,而以往的语用学理论也没有全面地解释该现象。如Sperber & Wilson对Grice的质准则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输入信息的真实性既不是关联性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其充分条件,但是他们并没有应用关联理论来解释DEC现象[2]。
众多学者都设法从不同的视角来定义DEC。目前DEC的定义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的范围比较窄,如Chisholm & Feehan认为DEC就是信源方有意说出他认为是错误或假的信息以欺骗目标方[3],由此可见Chisholm & Feehan将DEC与谎言混为了一谈。第二类的 DEC范围太宽,如 McCornack 指出DEC是说话人对Grice会话准则的隐性违背[4]。说话人违背会话诸准则的情况很多,但不见得都有欺骗性。第三类的DEC则强调对信息的调节,如 Galasinski 把 DEC 看做是一种交际行为,通过对信息的真和假的调节刻意地让听话人产生某种特别的信念[5]。何教授给出的定义则是: DEC是一种语用策略,说话人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刻意地对信息的真、假进行调控,让听话人产生某种错误的信念[6]。本文借用何教授的定义,认为DEC是一种语用策略,是一种说话人以明知是假的信息作为交际手段从而实现自己交际意图的策略。
2.语言顺应论
国际语用学秘书长维索尔伦于1987年首次提出语言顺应论,其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最终见于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7]。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发话人和受话人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这些恰当的选择得以产生则依赖于语言的三个特性,即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能够从可供选择的事项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以此为基础,语言选择过程包括四个研究视角和研究任务,即顺应的语境关联成分、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性。
具体来讲,顺应的语境关联成分指的是语言结构和策略的选择要与语境相互顺应,且可以分为两类: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是指语言选择过程本身产生的语境;而非语言语境又叫交际语境,由语言使用者、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四部分构成。顺应的结构对象是指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需要根据交际的进展对语言的各个层面做出选择,包括语言、语码、预提、话语的构建成分、话语和语段以及话语的建构原则。顺应的动态性则从时间维度、不同语境对语言选择的制约和语言线性结构的灵活变化三方面得以体现。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指的是交际者在选择和使用语言做出顺应的过程中涉及的心理认知因素。
DEC 作为语用策略是在社交世界当中应用和实施的,它受各种各样的文化约束,涉及人们的认知过程;而顺应论又是把语言、社会、文化和认知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来考虑语用问题的理论。因此,本文拟用语言顺应论来解释《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选择和使用非真实性话语的现象。
三、《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非真实性话语的顺应性实例分析
维索尔伦[7]认为语言使用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7]。《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非真实性话语也是语言使用者不断做出选择、顺应语境的动态过程,涉及到人类的认知过程。因此,本文将从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这三个方面对小说中非真实性话语的使用现象进行顺应性分析。
1.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物理世界指语言选择所发生的当下环境,其中学者们关注最多的就是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在多数情况下,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往往会决定交际双方所选择的语用策略。
例(1):“没人在家,”她说,“沃尔夫山姆先生到芝加哥去了。”(斯拉特)
“请告诉他卡罗威要见他。”(尼克)
“我又不能把他从芝加哥叫回来,对不对?”
“你把名字留在桌子上,”她很快地说,“等他回来我告诉他。”
“可是我知道他就在里面。”
“你们这些年轻人自以为你们随时可以闯进来,”她骂道,“我们都烦死了。我说他在芝加哥,他就是在芝加哥。”
上述对话发生在盖茨比举行丧礼之前。当时,尼克去了纽约的一个公司找一手栽培盖茨比的沃尔夫山姆先生,沃尔夫山姆明明就在公司,然而他却派秘书斯特拉接待尼克,并让斯特拉谎称他去了芝加哥。在该对话中,斯特拉三次对尼克使用了DEC策略,也可以说是沃尔夫山姆间接使用了DEC策略,其目的是为了让尼克相信自己并不在公司,顺应了沃尔夫山姆对尼克“避而不见”的物理世界中的空间指示。
例(2):“没留地址吗?”(尼克)
“没有。”(男管家)
“说他们几时回来吗?”(尼克)
“没有。”(男管家)
“知道他们到哪儿去了吗?我怎样能和他们取得联系?”(尼克)
“我不知道,说不上来。”(男管家)
上述例子是盖茨比被威尔逊先生枪杀后,尼克给黛西打电话寻找她时与黛西家中男管家的一段对话。黛西醉酒开车不小心撞死威尔逊太太,盖茨比替黛西承担了所有的罪名并且被威尔逊先生枪杀,然而黛西并没有被盖茨比的举动所感动,相反,她和丈夫汤姆选择偷偷离开,暂避风头,并且嘱咐男管家不可以向任何人透露他们的行踪。因此,当尼克给黛西打电话问黛西和汤姆去了哪里、什么时候回来、怎样和他们联系时,男管家不是回答“没有”便是说“我不知道”。很明显,面对尼克的连续提问,男管家没有说出黛西和汤姆的行踪,而是连续三次使用了DEC 策略,意图让尼克明白自己只是一个管家,并不知道主人的去向。尼克明知道男管家传递出的信息是“以假为真”,但是却无可奈何。对话中的“地址”、“到哪儿去了”属于空间指示,“几时回来”属于时间指示,而男管家的回答正是顺应了物理世界中的空间指示和时间指示,字里行间中向尼克暗示黛西和汤姆并不想让尼克找到或者是联系上他们夫妇。
2.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社交世界指和语言选择构成相互顺应的社会因素[8]。社会场景、特定机构或制度给语言的选择规定了某些特定的、必须遵守的交际规范。在交际中,交际双方的地位、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因素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的地位是交际者选择语用策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例(3):“哈罗,威尔逊,你这家伙,”汤姆说,一面嘻嘻哈哈地拍拍他的肩膀,“生意怎么样?”
“还可以,”威尔逊缺乏说服力地回答,“你什么时候才把那部车子卖给我?”
“下星期。我现在已经让我的司机在整修它了。”
“他干得很慢,是不是?”
“不,他干得不慢,”汤姆冷冷地说,“如果你有这样的看法,也许我还是把它拿到别处去卖为好。”
事实上,汤姆并没有打算把车卖给威尔逊,他去威尔逊的车行里只是为了见威尔逊的妻子,但是为了让自己有正当的理由,汤姆允诺把车卖给威尔逊。当威尔逊抱怨司机修车的速度很慢时,汤姆却回应说司机的速度一点都不慢并且扬言将车卖到别处。
在这段对话中,汤姆都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和威尔逊交流,在他看来,威尔逊只是一个下流社会的修理工,根本配不上他的车,但是汤姆却两次使用了DEC策略,为的就是凸显自己上流社会的地位,同时也给威尔逊施压,让威尔逊确信可以买到汤姆的车,这正是顺应了汤姆炫耀自己“高人一等”的社交姿态。
例(4):“我真高兴在我的餐桌上见到你,尼克。你使我想到一朵——一朵玫瑰花,一朵地地道道的玫瑰花。是不是?”她把脸转向贝克小姐,要求她附和这句话,“一朵地地道道的玫瑰花?”(黛西)
这是尼克到美国东部学做债券生意时,初次去黛西家里做客时,黛西所说的一段话。黛西是尼克的远房表妹,事实上两个人对彼此都不了解;而黛西的丈夫汤姆,虽然尼克和他就读同一所大学,两人也属于同一个高年级学生联谊会,但是他们的关系并不密切,因此,黛西夫妇和尼克几乎很少联系。然而,黛西却说“我真高兴在我的餐桌上见到你”,并且称尼克是“一朵地地道道的玫瑰花”,并且还要求贝克小姐附和她。其实,尼克和玫瑰花毫无相似之处,黛西也并没有因为见到尼克而感到特别高兴,她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凸显自己作为上流社会人士应有的礼貌。玫瑰花是高贵的象征,是上流社会的象征,而尼克并不是上流社会的一员。因此,黛西使用了DEC 策略,用“玫瑰花”来称赞尼克,试图让尼克相信她对尼克的认可,并愿意向尼克倾诉自己的想法,这也顺应了黛西时刻宣扬自己属于上流社会的社交姿态。
3.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Verschueren[7]认为语言互动是发话人与释话人在心智层面的交流,交际者的心理世界正是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被激活[7]。心理世界包括认知要素和情感要素,主要涉及交际者的欲望、愿望、动机、意图等方面。
例(5):“上帝作证,我要跟你说老实话。”他的右手突然命令上天的惩罚做好准备。“我是中西部一个有钱人家的儿子——家里人都死光了。我是在美国长大的,可是在牛津受的教育,因为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在牛津受教育的。这是个家庭传统。”
上述例子是盖茨比向尼克介绍自己的身世时的一段对话。虽然盖茨比慷慨大方,然而他请来参加宴会的客人却对他的身份以及财产的由来议论纷纷。盖茨比为了不让尼克受流言蜚语的影响,对尼克使用了DEC语用策略,试图让尼克相信他的确是“有钱人家的儿子”并继承了遗产。事实上,盖茨比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原本只是泰勒营的一名军官,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所有财产都是通过非法手段得到的,但是为了融入上流社会,为了获得尼克的帮助,他编造了自己身世,试图得到上流社会阶层的认可。盖茨比的话语顺应了其想要改变出身的心理世界。
例(6):“你听了就会明白我为什么会这样看待——一切事物。她出世还不到一个钟头,汤姆就天晓得跑到哪里去了。我从乙醚麻醉中醒过来,有一种孤苦伶仃的感觉,马上问护士是男孩还是女孩。她告诉我是个女孩,我就转过脸哭了起来。‘好吧,’我说,‘我很高兴是个女孩。’而且我希望她将来是个傻瓜——这就是女孩子在这种世界上最好的出路,当一个美丽的小傻瓜。”
这是尼克到表妹黛西家做客时,黛西谈论自己小女儿时所说的话。黛西家境富裕,温柔美丽,是一位“大家闺秀”,她嫁给了和自己门当户对的富人汤姆·布坎农。但是黛西和汤姆的婚姻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幸福美满,当她在医院生孩子的时候,汤姆却不知所踪。其实黛西明知道汤姆是去外面寻欢作乐,然而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为了维持自己富裕的生活,她只能向尼克撒谎说自己并不知道汤姆的行踪。由此可见,黛西使用了DEC语用策略,其目的是为了顺应自己那爱慕虚荣的心理世界。
四、结 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对非真实性话语这种语用策略的选择和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对语言使用者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顺应,同时也准确传达出了小说中人物所要表达的信息,成功地实现人物的交际意图。同时本文为读者欣赏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 BOK S. Lying: Moral Choice in Public and Private Life [M]. New York:Vintage Books, 1978.
[2] SPERBER D. & Wilson, D. Truthfulness and Relevance [J]. Mind, 2002, 111: 583-632. http://www.dan.sperber.com.
[3] BULLER D. B.& Burgoon J.K. Deception: Strategic and non-strategic communication[A]. J.A. Daly & J. M. Wiemann. Strateg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4.
[4] McCORNACK S. A. Information manipulation theory [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1992, 59: 1-16.
[5] GALASINSKI D. The Language of Deception: A discourse analytical study [M].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0.
[6] 何自然,张淑玲.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 外国语, 2004(6):25-30.
[7]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London: Arnold, 1999.
[8] 何自然, 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9] 弗朗西斯·司科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巫宁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10] 耶夫·维索尔伦著.语用学诠释[M].钱冠连,霍永寿,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责任编辑 刘 翠)
An Adaptation-based Analysis of Deception inTheGreatGatsby
YUE Tingtinga, CUI Xiuzhena, ZHAO Mengjiangb
(a.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030051, China)
As a linguistic strategy of speech act, deception(DEC) is widely adopted in both daily communication and literary works. Some scholars have studied it from several perspectives, such as philosophy, sociology, pragmatics and so on. By reviewing the related studies and pointing at their achievements and limitation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DEC as a linguistic strategy chosen by characters inTheGreatGatsbyfrom the viewpoint of Verschueren's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that choices and uses of DEC are interadaptable with language users' physical world, social world and mental world, which contributes to realizing users' communicative intentions.
TheGreatGatsby; deception;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language choice
2016-09-01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15038)
岳婷婷(1992-),女,山西原平人,硕士生。
H315
A
1008-3634(2017)02-008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