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叶子博戏小考
2017-02-23潘志义
潘志义
(黄山三函金瓶梅研究所,安徽 黄山 245999)
《金瓶梅》叶子博戏小考
潘志义
(黄山三函金瓶梅研究所,安徽 黄山 245999)
《金瓶梅》书中描写的斗叶子,是万历时期兴起的一种博戏方式,始于昆山,发展在徽州。明代万历间出版的两部叶子游戏规则的著作均出自徽州人汪道昆、潘之恒之手。叶子起初只有40张牌,汪道昆把它演变成48张牌,每门多了2叶,插入的8张牌深含蕴意。通过对叶子演变发展的分析,一可界定《金瓶梅》的成书时间;二可通过西门庆的货币流通思想来证明《金瓶梅》作者对金钱的态度。
金瓶梅;叶子;博戏规则;汪道昆;潘之恒
《金瓶梅》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内容丰富的明代风俗画卷,如节俗、游娱、曲艺、服饰、饮食在部经典名著都有大量反映。其中,游娱方面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如下棋、双陆、投壶、抹牌、斗百草、跳百索、踢气毯、打秋千、叶儿,等等,应有尽有。本文探讨的叶子戏即斗叶子,为当时的一种博戏,亦是纸牌戏之一种。它以40叶为1具,1叶为1种,分4门,自相统辖。打时,4人入座,人各8叶,以大击小而现出色样,及余8叶冲出色样,出奇制胜,变化无穷,饶有情趣。4门最尊者是“赏”,次为“肩”,最小者为“极”。“赏”“肩”“极”上桌,皆可配成色样。色样有大小,名称有很多,但惟有马吊最为韵事,入局者气静声和,无容争竞,所以又叫“无声落叶”。斗叶儿时,唤作发张,以大小比较胜负,牌未出时都反扣着,不让他人看见;出叶儿后,一律仰放,斗者以所仰之叶测未出之叶,以施斡运。其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其打法已具备了“角智争新”性质,尤其是打马吊的玩法充满了智慧机巧,冯梦龙的《牌经十三篇》认为:“凡牌在人手虽不闻不见,可以意之。示小者,流多长;凡好牌,多先出小,虽小,屡得卓,必有大者在手。用大者,道每短。若急出大张、正本,其余可知。灭疾者,牌必丑。可灭者多故疾。捉急者,门必狭。牌止一路,难于正本,捉必急矣。可擒而故纵者,饵也;知其牌丑,姑让一卓,而并吊之。可纵而故擒者,狠也。如九万、七万在手,而不放八万之类,恐人得卓,少我一吊也。饵则速图,彼既饵我,其牌必盛,我当速图正本。狠当徐守。彼有兼并之意,我速图则败矣。藏盈而出虚者,桩家之巧也;凡桩家发牌,多发己所无之路,为疑兵。其有者,反藏,以待人也。弃少而用多者,散家之常也。多则便于来往。先大后小者,求也;以小还张。先小后大者,探也,本有大者,恐犯敌锋,先以小探之。得本惹生,多应通路;既正本复发生张,必手有大牌。欲通此路,以便于擒也。独行无继,须识关门。”[1]从马吊的盛行,可以看出《水浒传》流传的脉络;《水浒传》风行于万历年间,马吊也正是在万历年间逐渐传开的。在《金瓶梅》中,马吊已经不限于娱乐活动,而已发展成了赌博游戏。冯梦龙就曾专作《纸牌》民歌说:“纸牌儿,你有万贯的钱和钞。我舍着十士门,百子辈,与你一路相交。谁知你不在行抽张儿颠倒,迷恋了二婆娘,灭杀了活百老。少不得弄到赤脚精光也,剩不得(片齿)文钱抽身跑。”[2]这时期还出现了很多叶子戏的专著,如汪道昆的《数钱叶谱》、黎遂球的《运掌经》、王良枢的《诗牌谱》等。马吊之盛原因于此可见。
一
《金瓶梅》诸多回目中有对斗叶儿赌东道博戏的描述,其中的第51回就写到:“金莲道:‘你六娘替大姐买了汗巾儿,把那三钱银子拿出来,你两口儿斗叶儿,赌了东道儿罢,便叫你六娘贴些出来儿,明日等你爹不在了,买烧鸭子白酒咱每吃。’经济道:‘既是五娘说,拿出来。’大姐递与金莲,金莲交付与李瓶儿收着,拿出纸牌来,灯下大姐与经济斗。金莲又在傍替大姐指点,登时,赢了经济三桌。”斗叶儿博戏,是明代万历(1573—1620年)初兴起的一种娱乐方式。刘初棠教授经过分析后也认为“叶子约兴于明万历年间”[3]148。生活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徽州士人潘之恒(1556—1622年)所著的《叶子谱》里也说:“始于昆山,初用《水浒传》中名色,为角抵(斗牌)戏耳。”[4]万历年间流行的叶子,“有无图象者,有作美人图者;闽中叶子,有作古将相图,有作甲第图者,近又分鸟、兽、虫、鱼为门类者”[5]。虽然叶子牌种类繁多,但影响最深远、印刷发行量最大、流行最广的还数最早出的“水浒牌”。万历年间的钱希言就是因为叶子牌上绘的都是《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就戏称那些用叶子博戏的人为“宋江班”。
刘初棠在《中国古代酒令·叶子与酒令》中说:“龚圣与《宋江等三十六人赞》最早见于南宋末年。以后,经说话艺人加工和下层文人整理而成《水浒传》。至明代中叶,《水浒传》刻本甚多,最常见的有郭勋本一百回,杨定见本一百二十回等。现将绘于明代四十张叶子上的二十位水浒英雄,与上述文献对勘,则叶子所绘与明代《水浒传》完全吻合,与宋人龚圣与所述基本相合者仅十八人。如叶子称‘双鞭呼延灼’,龚圣与则曰‘铁鞭呼延绰’等。至于‘一丈青扈三娘’,‘混江龙李俊’则仅见于《水浒传》。因此,我们作以下推断,由于小说《水浒传》在民间广泛流传,才萌生了‘水浒叶子’。”[3]148
根据刘初棠教授的推断,“水浒叶子”是根据《水浒传》中的各色人物绘制的。那么,在这里我们需要弄清楚120回本和100回本《水浒传》的成书时间。“《水浒传》流传的版本很多,大致可归纳为繁本和简本两大系统。无论是从内容的完整性,还是从艺术上的造诣来看,繁本皆明显优于简本。今天所能见到的繁本,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三种。百回本中,以刻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前有‘天都外臣’序的本子为最早。”[6]结合刘初棠教授的结论,可以肯定地说,《水浒传》叶子出自于天都外臣的序刻本,理由是天都外臣的序刻本出版于万历十七年,此前虽有郭勋100回刻本,但市面极其难觅。天都外臣的序本是汪道昆以郭勋的100回繁本为底本校点整理付梓的,其他繁本的《水浒传》最早也是在万历三十年(1602年)以后才出版发行的。那时,“水浒叶子”早已流传于世了。
在鱼龙混杂、式样各异的叶子中,必须着重注意一下汪道昆《数钱叶谱》和陈老莲手绘、徽州人黄子立摹刻的《博古叶子》。《博古叶子》有图48张,比当时流行的叶子多了8张。其图是根据明代万历时人汪道昆草创的《数钱叶谱》图绘制的,赞语和劝酒辞也没有多大的改动,只是《数钱叶谱》可兼用马吊,所以比《博古叶子》多了些打马吊的术语。由此可见,汪道昆在世的时候,马吊已经流传于世了。刘初棠教授在《中国古代酒令》一书中说:“马吊是叶子戏中最流行的一种,它兴起于天启年间(1621—1627年)。”[3]158此说可能有误,因为汪道昆晚年生活在万历时期,并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他生前所著的《数钱叶谱》就有“马吊术语”了。由此可见,马吊在万历时期已在江南广泛流行了。徽州人潘之恒曾说:“吴人嗜(马吊)而尚之,每席必张焉。” “每席必张”说明它是最受民众欢喜的博戏之一。潘之恒曾在王世贞幕府任职,他说:“王世贞在南京为官时,他在幕府任职。其时,王世贞无日不摆酒宴,每宴必命人取叶子‘扯三章’:以一人为主,众人环而攻之。有时大获全胜,有时全军覆没,有时胜败相参(杂)’,每十注折酒一斗(大杯),‘负者取大斗饮之’。酒力不胜,有起而逃席者,如果真的已酩酊大醉,则任他离席;假使佯醉,则将他追回,再扯三章,不醉不止。有时,某宾客连战连胜,‘众不服,乃再主(再次让他做桩),与众敌,咸大噪尽欢’。”[3]158据徐朔方《王世贞年谱》[7]考证,王世贞,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月任兵部右侍郎,十六年(1588年)六月升南京刑部尚书,万历十八年(1590年)三月自南京刑部尚书乞归。潘之恒在王世贞幕府任职当在此时。这一时期,叶子戏已广泛流行于官府及民间了。
二
斗叶子初始只有40张牌,徽州人汪道昆加进8张牌后,成为48张牌的博戏游戏。虽然只有48张牌,但它的变数很多,玩法多样,有“投一霤”“斗虎”“扯三章”“扯五章”“打马吊”等各种玩法。“明代的叶子,长二寸,阔不满寸,以夹青纯棉纸精制而成,称‘官样’。”[3]147其中,叶子上字小的叫“小娘”牌,牌狭者叫“轿夫”牌,牌型短阔、纸张粗劣的叫“孤老院”牌。从这些牌名可以看到,明代叶子戏已成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共同爱好的游戏了。
《金瓶梅》写道:“拿出纸牌来,灯下大姐与经济斗,金莲又在傍替大姐指点,登时,赢了经济三桌。”怎么斗?书中没有明确交代。“投一霤”的斗法则是各发一张牌,先议定一牌赌多少后,立即翻牌,大吃小,胜负立见。如此赌法,金莲就无法替大姐指点了。“大姐与经济斗”,采取的应该是“斗虎”。“斗虎”是2人入局,各抓13张牌,斗牌时,各将牌分成3~5张为1队,共分3队,以牌之大小定胜负。因其赌法“巧妙的组合可以发挥内在的潜力”[3]156,且玩法又较为复杂,故“金莲又在旁替大姐指点”,“登时,赢了经济三桌”。《金瓶梅》作者这一笔刻画出了潘金莲聪明精算的个性,前后照应,不塌一笔。
在叶子博戏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汪道昆加进的8张牌,如在文钱门中加进的1叶“空汤瓶”,其牌面左侧书曰:“陶渊明其卧徐徐,其觉于于。瓶之罄矣,其乐只且。”[8]陶渊明把酒喝的精光,自觉是世上最快乐的人。汪道昆增补该叶时说:“旧称‘空没文’,文门所尊。今居四门之首。惟极,皆得制之。而尊之下毋所属,与‘无量数’均等;互出,则中分之。”[3]166将一贫如洗的贫士陶渊明与家财多得无法计算的“无量数”陶朱公相提并论,既是“穷则变,变则通”[9]辩证思想的体现,又是徽州人民冲破程朱理学樊篱后市民“平等”意识的流露。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心学”大行其道,徽州名人程敏政、汪道昆都是“心学”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心学”的兴起,人欲的解放,思想意识的根本转变,才诞生出了人性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名著《金瓶梅》。又如 在“十字门”中加进的1叶“无量数”,它的代表人物是陶朱公——范蠡。范蠡既是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又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商业家,无论他经营何种生意,总是发大财,被誉为“活财神”,汪道昆用他“总摄四门”,真是恰如其分。谁抓住“无量数”,谁就能赢。汪道昆加进“空汤瓶”这张牌,写“无量数”“均等”“互出”“居四门之首。惟极”[3]166,其逻辑就像现在的“毕十”可以胜“王八”,最小的可以克制最大的。
汪道昆加进的8张牌,既富含哲理,又增强了变数,同时还带有深刻的内涵。因为范蠡不仅是位经济学家,而且还是位聪明绝顶的政治家。在生意场上,他聚尽天下之财而散之;在官场上,他位尊人臣而激流勇退。他不为财杀、不为才亡,是一位传奇式的高人。汪道昆吸取了范蠡的处世经验,在任职兵部左侍郎的高位上激流勇退,隐居天都峰下,当他的“天都外臣”去了。
三
《金瓶梅》的作者在第56回写到,常时节穷得揭不开锅盖,托应伯爵为说客向西门庆借银子,西门庆大度地给了常时节十几两银子救急,应伯爵拍马屁说:“几个古人,轻财好施,到后来子孙高大门闾,把祖宗基业一发增的多了。悭吝的积下许多金宝,后来子孙不好,连祖宗墓地也不保,可知天道好还哩。”西门庆道:“兀那东西是好动不喜静的,曾肯埋在一处。也是天生应人用的,一个堆积,就有一个人缺少。因此,积下财宝极有罪的。”《金瓶梅》作者汪道昆借西门庆之口说出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哲理,即钱这个东西是“好动”的,是要在市场上流通的,一家囤积一家贫穷,积下的金银财宝不进入市场流通就是对社会发展的极大犯罪。
《金瓶梅》作者为了写活西门庆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并没有将其一板打死。西门庆对金钱是精眼觅缝,对女人是逢着就上,有时是性欲所为,有时却是真情流露。他既能赚钱,又能花钱,对穷朋友还能“仗义疏财,救人贫难,人人都赞叹他……原是一个散漫好使钱的汉子”。西门庆的所作所为,繁荣了商业经济货币流通市场。而“商业经济的发展,是叶子产业和流行的必要环境”。“叶子之所以要分文钱、索子、万字、十字四门,是‘因为人之所重,惟利;可以胜人,惟利’。有钱可使鬼推磨,可以办一切事——包括杀人;也有‘聚之(钱)而适以自杀者’。”[3]169西门庆的“惟利是图”使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赚下了万贯家财,然后再以钱换权,摇身一变,成为既富且贵的亦官亦商的双重人物。明代中后叶,全国商业经济快速发展,徽州地区的商业更是雄霸全国。当时,无论是商业资本,还是商业经营范围、活动地域、从业人员,全国能与徽州地区相匹敌的地区少之又少。日本著名学者藤井宏教授说:“自明中叶以后,新安商人逐渐以经营盐业为中心,雄飞于中国商界。”[10]经商需要资本,而资本必须进入市场才能盈利。汪道昆在叶子中插入“无量数”这张牌,强调的是“积而能散”的主张。汪道昆通过西门庆之口说出对金钱的看法,其实是在强调资本必须进入市场流通才有价值。
刘初棠教授认为:“汪道昆等为了挽狂澜于既倒,阻止人欲横流,针贬时弊,主张‘心无尽藏,数无穷极,工者为谁?惟不贪乃能工,故有取于廉介之士’。他在谱中遴选了不少廉洁耿介之士,把他们放在显著的地位,如端木叔、黔娄、梁鸿、严君平、范丹、杜甫、于陵仲子、陶渊明等,用其峻嶒傲骨去抵制铜臭恶浊之气的侵袭。而这只是晚明知识界所开的一帖‘救世良方’,尽管这类‘救世良方’并无‘卖’处。至于把囊空如洗的‘空汤瓶’放到与富拟人君‘无量数’均等的地位,也只是追求‘人性解放’,‘平等’者不切实际的空想而已。《数钱叶谱》的出现,表明酒令又把博戏向前推进了一步,它与‘麻将’的距离大大地缩短了。叶子分文钱,百子(索子)万字、十字四门,前三门与麻将牌配置大同小异,末一门为麻将所无。《数钱叶谱》比一般叶子每门多出二叶:在这多出的八张牌中朦朦胧胧地浮现出麻将东、南、西、北、中、发、白和百搭的影子。”[3]169-170故笔者也根据此论得出结论,叶子博戏始于昆山、发展在徽州。
四
汪道昆插入叶子中的8张牌,是为了拯救腐败社会而开出的一帖“救世良方”。汪道昆云:“公子牟曰:‘富不与梁肉期,而梁肉至。梁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太史公则曰:‘人富而仁义附。’二氏皆名言,何相倍也?战国权豪,都高位,拥重赀,持粱刺肥,履丝曳缟,福盈眦矣。一旦瓦解,曾不得糊其口,富何足恃哉。”[11]汉高祖刘邦未发迹时,曾到吕家去祝寿,虽然不名一文,却声称“贺钱万”,凭一张空头支票成了座上贵宾,之后还用类似的流氓手法取得了天下。“空没文”即取此义。一个穷得身无分文的人,最后成了天下最富有的皇帝,这就是“天道”,谁也违抗不了。“人富而仁义附”的少,暴富后的一些人大多过着“骄奢”的生活。《金瓶梅》的主人公西门庆就是一个“骄奢”生活的典型,生前吃喝嫖赌、醉生梦死,一死,西门大宅就轰然倒塌,“富何足恃哉”。
汪道昆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故他在警告徽州暴富起来的人们时说:“吾观于乡,而知黄公独行君子也。吾乡左儒而右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易衣而出,数米而炊,无遗算矣。至其子弟,不知稼穑之艰难,靡不斗鸡走狗,五雉六枭,捐佩外家,拥脂中冓。乐则乐矣,忧亦随之。虽有江河,漏巵难奉。幸而以赀通藉,得清一官。”[11]《金瓶梅》第22回回前诗曰:“行动不思天理,施为怎却成规,徇情纵意任奸欺,仗势慢人尊已。出则锦衣骏马,归时越女吴姬。休将金玉作根基,但恐莫逃兴废。”徽州最富的是经营盐业的盐商,汪道昆说:“新安多大贾,其居盐策者最豪。入则击钟,出则连骑,暇则召客高会,侍越女,拥吴姬,四坐尽欢,夜以继日,世所谓芬华盛丽,非不足也。”[12]针对这种社会状况,汪道昆著《金瓶梅》,以警戒暴富后不诮子孙的靡烂生活。故东吴弄珠客云:“作者亦自有意,盖为世戒,非为世劝”(《金瓶梅词话·序》)。汪道昆著书立说是“有意”的,目的是“世戒”。就反映《金瓶梅》作者本人的个性与自我意识而言,《金瓶梅》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更值得重视。
叶子博戏在万历初刚刚兴起,《金瓶梅》作者就把它写入书中,可见作者是十分喜好这种博戏的。汪道昆不仅是斗叶子的爱好者,而且还为叶子博戏的演变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数钱叶谱》的梓行,就规范了叶子博戏的游戏规则。我们再从汪道昆加入的8张叶子牌来分析,这8张牌明确地反映了汪道昆的经济思想,但他对货币流通及金钱的认识,却是经西门庆之口说出来的。汪道昆让范蠡这位传奇人物“总摄四门”,也是有其思想基础的。汪道昆非常喜欢范蠡,他在杂剧《五湖游》中说道:“我爱鸱子皮,迷花不事君。红颜弃轩冕,白首卧云烟。”汪道昆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领略到了做官的不自由和个性受压抑的痛苦。由此弃轩冕、载美人,为汗漫游,做他的“天都外臣”去了。
五
从西门庆嘴里说出的对货币流通以及对金钱的认识,实是《金瓶梅》作者汪道昆对货币流通及金钱认识的借口吐出。汪道昆倡导“积金能散”,是因为对拜金主义而产生的贫富悬殊的社会状况之担忧。在明代中后期,徽州两极分化现象特别突出:“迨至嘉靖末、隆庆间,则尤异矣。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13]而众多暴发商户的后代,不知“稼穑之艰难,靡不斗鸡走狗,五雉六枭”,过着靡烂的生活。汪道昆看到了这一社会现象,塑造西门庆这位暴富起来的典型人物,尽情地描绘了西门庆家族穷奢极欲的生活场面,最后让他乐极生悲,暴疾而死,达到“世戒”的目的。《金瓶梅》作者的创作构思和创作意图是受徽州地域固有经济文化形态影响而产生的结果。
在明代中后期,徽州商帮雄霸全国,有“无徽不成镇”的谚语留世。外出经商的商人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后,被精彩缤纷、眼花缭乱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其思想观念以及那种质朴节俭、与世无争、知足常乐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逐渐被他们抛弃,代之而起的是糜烂、贪婪与竞争。尤其是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商品意识越来越强,金钱开始主宰许多人的行为取向、奋斗目标,徽州地域这一特有的商业文化环境也就产生了西门庆这个以商业活动为中心的典型人物。
《金瓶梅》是一部反映明代中后期徽州地域文化的史书,故笔者提出:研究《金瓶梅》,必须研究徽文化;研究徽文化,必须研究《金瓶梅》。
[1] 冯梦龙.冯梦龙全书:第12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311.
[2] 冯梦龙. 挂枝儿[M].陆国斌,校点.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99.
[3] 刘初棠.中国古代酒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 潘之恒.叶子谱[G]//陶宗仪.说郛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 周亮工.周亮工全集·因树屋书影[M].朱天曙,编校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6] 王文晖.从俗语看《水浒传》几个版本的校点问题[G]//李申.近代汉语文献整理与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57-65.
[7] 徐朔方.王世贞年谱(1526—1590)[G]//徐朔方.徐朔方集·第2卷·晚明曲家年谱.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483-698.
[8] 陈洪绶.陈洪绶集:下[M].吴敢,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485.
[9] 汪道昆.太函集·明故处士程长公孺人方氏合葬墓志铭[M].胡益民,余国庆,点校.予致力,审订.合肥:黄山书社,2004:989-991.
[10]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G].傅衣陵,黄焕宗,译//《江淮论坛》编辑部.徽商研究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131-272.
[11] 汪道昆.太函集·浦江黄公七十序[M].胡益民,余国庆,点校.予致力,审订.合肥:黄山书社,2004:380-382.
[12] 汪道昆.太函集·汪长君论最序[M].胡益民,余国庆,点校.予致力,审订.合肥:黄山书社,2004:48-49.
[13] 张涛,谢陛.歙志·风土[M].万历刻本.合肥:黄山书社,2014.
[责任编辑 杨玉东]
The study of a card game inTheGoldenLotus
PAN Zhiyi
(HuangshanSanhanResearchCenterofTheGoldenLotus,Huangshan245999,Anhui,China)
Playing Yezi described inTheGoldenLotusis a card game originating in the years of Wanli emperor’s reign in Kunshan and developing in Huizhou. Books describing the rules of playing Yezi were written by Wang Daokun and Pan Zhiheng, both were from Huizhou. Wang Daokun changed the original 40 cards to 48 by adding 2 cards to each category, and the added 8 cards contained deep meaning. The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Yezi can help confirm the composition time ofTheGoldenLotus, and Ximen Qing’s idea of currency circulation may prove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money.
TheGoldenLotus;Yezi(a card game); rules of playing; Wang Daokun; Pan Zhiheng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7.01.016
2016-10-19
潘志义(1952—),男,安徽黄山人,黄山三函金瓶梅研究所所长,文化史研究专家,主要从事《金瓶梅》和徽州文化研究。 E-mail:1518285918@qq.com
I207.419
A
1673-9779(2017)01-0092-05
潘志义.《金瓶梅》叶子博戏小考[J].2017,18(1):092-097.